浙江省文物古跡介紹
越國公袁韶墓位于慈溪市觀海衛(wèi)鎮(zhèn)解家村,北臨里杜湖,據(jù)光緒《慈溪縣志》記載:“樞密使越國公袁韶墓,縣西北五十里,杜湖山雙峰之麓�!痹兀謴┐�,鄞縣人,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進士,嘉泰中為吳江丞。嘉定四年召為太常寺主簿,累遷戶部侍郎、戶部尚書、臨安府尹,理訟精簡,里巷呼為佛子,平反冤獄甚多。紹定初拜參知政事,出為浙西制置使,端平初提舉洞霄宮卒,后以郊恩,累贈太師越國公�!端问贰�、《嘉靖府志》、《鄞縣縣志》、《中國人名大辭典》均有傳。袁韶墓規(guī)模較大,當?shù)厮追Q王墳。陵墓依山而建,砌臺階,建明堂,筑石亭。神道自西向東長約一里許,沿途設(shè)石牌坊、華表柱;墓前依次排列文臣、武將石翁仲各一對,石馬、石羊、石虎各一對和拴馬石一個,氣勢恢宏壯觀。1958年大躍進之后建里杜湖水庫時,當?shù)匕咽品�、華表柱和陵……
[詳細] 董村水晶礦摩崖題記,位于新昌縣城東六十五里的沙溪鎮(zhèn)下董村口公路下方懸崖中,背倚石廠山,下臨龜溪,海拔為280米。此題記迄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記載了元大德二年(1298)十一月浙東宣慰使哈刺䚟奉旨來此,采得11374斤水晶礦石。次年正月,哈刺䚟將開采水晶過程擬書,刻于此崖壁之上。題記面朝南,分為左、右兩塊,左右文字共12豎行,每行字數(shù)不等。書體為行楷,陰刻,全文共130字。題記面積約100平方米。原文為:左文:“中書左丞自元日至人日,親率左右于石廠山獲水晶一藏,計一萬一千三百七十四斤,皆珍異奇絕者”。右文:“大德二年十一月奉旨尋采水晶,自寧海璋林至新昌之石廠,發(fā)泄地藏,貢登天朝,下闡困珍,上昭乾德,實□□□□有道之所為,□□□□□石□□□事。”款識:“大德三年正月……
[詳細] 陶店何氏民居群,清代,包括何氏宗祠、慎修堂、繼善堂、十三間何氏宗祠位于義烏市廿三里街道陶店村路北66號,又稱小宗祠,坐西朝東,前面有小溪盤旋,似襟帶繞流。建筑分前后兩院,分三進五開間左右?guī)麖T,建筑面積641平米,耗工4年完成,乾隆五十四年(1789)由何懋宰發(fā)起建造。道光十二年(1832),其子孫又對宗祠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改建和擴建�,F(xiàn)存青石門樓系道光時期建筑的原物,上面記載了落成的年代。清咸豐十一年(1861)被太平軍焚毀,光緒十四年(1888)修復(fù)。建筑采用木梁石柱,冬瓜月梁,徹上明造,梁架結(jié)體粗壯,木雕精美,門面的青石牌樓有很精美的石雕,曾辦過私塾,義烏鄉(xiāng)賢何菁曾就讀于私塾,由其祖父任教。何氏宗祠規(guī)模較大,保存完整,有準確的紀年,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shù)和科學(xué)價值。何氏宗祠周圍由慎修堂、繼善堂……
[詳細] 甌窯是以溫州永嘉為核心的中國著名窯場,它初創(chuàng)于漢代,發(fā)展于六朝、延及兩宋,唐代是甌窯發(fā)場的鼎盛時期,坦頭甌窯窯址是唐代甌窯的典型窯場,代表了甌窯的最高制作水平。坦頭窯遺址位于永嘉縣三江街道龍下村東南一處朝西的山坡上,西距楠溪江約兩公里,目前可初步確定兩個窯場遺跡。2017年5-12月,為了配合杭溫高鐵建設(shè),經(jīng)國家文物局批準,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溫州市文物保護考古所、永嘉縣文物館對窯址的北坡Y1部分進行了聯(lián)合發(fā)掘,發(fā)掘面積950平方米,取得了重要考古成果。坦頭窯遺址窯爐為依山而建的南方傳統(tǒng)龍窯,長近40米,寬近1.3米,為東西走向,保存相當完整。窯爐保留包括窯前操作室、火門、火膛、窯室、窯尾排煙室、多個窯門、窯爐兩側(cè)的柱洞與護窯墻以及石砌地面等在內(nèi)的較完整器物結(jié)構(gòu)。窯爐的南端為作坊遺跡,由……
[詳細] 大涵山橋位于鄞州區(qū)東吳鎮(zhèn)生姜村,2005年4月5日被公布為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 大涵山橋位于鄞州區(qū)生姜漕村之間,橫跨于東吳河、小白河、大涵山港與后塘河交匯點上,橋與大涵山相連,故以山名橋。 此處河道縱橫,河面寬達50米,深2.5米以上,為東鄉(xiāng)河道最深之處,久旱不涸,水流清甘。大涵山橋就建在這五港交匯之處,山、水與橋相映,人行其間,有世外桃源之感。橋的近旁有史家灣村,山幽林茂,是一個精僻之地。南宋初,鄞縣學(xué)行皆優(yōu)的“八行先生”史詔就避居于此。其子孫有南宋朝呵呵有名的“一門三宰相”。 大涵山橋始建于唐代,明萬歷間重修,清道光、宣統(tǒng)間再修,為一座三孔、二墩(直豎)的石結(jié)構(gòu)三眼平板橋。橋的中間欄板上題有“大涵山橋”橋額,下款為“萬歷戊戌(公元1589年)吉旦”紀年,全橋長13.9米,面寬2.28米,左……
[詳細] 莊橋墳遺址位于浙江省嘉興市平湖市林埭鎮(zhèn)群豐村,是一處大型的良渚文化遺址,是新石器時代的古人類遺址,遺址于2003年5月被發(fā)現(xiàn),出土有橢圓形豆、蓋豆、泥質(zhì)紅陶罐、盉、高柄豆等物品。2013年5月,被國務(wù)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莊橋墳遺址是一處4500年前的良渚文化遺址。發(fā)現(xiàn)三座人工土臺,清理墓葬236座;共出土陶、石、玉、骨角、木等各類器物近3000件。同時出土的帶木質(zhì)犁底的組合式分體石梨,石梨反映了良渚文化時期梨耕農(nóng)業(yè)和梨耕文化發(fā)達程度。一起出土的還有大量的炭化米,以及葫蘆、梨等植物的果核;鹿角、狗、豬、魚類等動物骨骸。同一遺址明顯分為居住區(qū)、墓葬區(qū)、農(nóng)業(yè)區(qū)、生產(chǎn)區(qū)和四大片,這是前所未有的重大發(fā)現(xiàn)。它們之間存在著比較合理的功能分區(qū),對于認識良渚文化時期的聚落形態(tài),規(guī)模和社會組……
[詳細] 導(dǎo)游:通濟堰是一個以引灌為主,蓄泄兼?zhèn)涞乃こ�;它由攔水大壩、進水閘門、三洞橋、渠道、葉穴等組成。碧湖平原地勢西南高東北低,落差20米,通濟堰即根據(jù)這樣的地理形勢營造,從而基本實現(xiàn)了自流灌溉,不需再靠外力支援。通濟堰的上游集雨面積2150平方公里,每天能攔入堰渠二十多萬立方米,灌溉著整個碧湖平原中部、南部四萬多畝糧田。據(jù)村民說,護堰世家諸葛一家,世代在通濟堰邊居住,只要發(fā)現(xiàn)有堵塞渠道、砍樹等破壞行為,便會出來制止。五十年代進行維護時,在大壩底部還發(fā)現(xiàn)古代留下的巨松基礎(chǔ),就是俗稱“眠�!钡乃赡句亯|辦法。:通濟堰位于浙江南部碧湖平原一個名叫“堰頭”的小村邊,它建于南朝蕭梁天監(jiān)四年(公元505年),距今已有1500年歷史,是我國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迄今為止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拱壩,為國家級重點……
[詳細] 導(dǎo)游:時思寺原是宋紹興年間的梅元屃守墓廬,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創(chuàng)為時思道場,明宣德間又改為寺。因此時思寺是一處佛道合一的宗教建筑。時思寺前沐鶴溪自北向南汩汩流至不遠處直瀉深谷,形成百仞飛瀑,名“雪花漈”。寺前彼岸為獅山,附近有“石馬潛渡”、“友舌噴珠”等景點,與時思寺合稱為大漈八景,曾被譽為“霧中桃園”。寺北側(cè)巨杉與山門內(nèi)兩株參天古柏與時思寺相映生輝,更具古剎幽邃的意境。時思寺目前保存完整,它既有宋代建筑遺風(fēng),又受福建地方建筑之影響,構(gòu)造與形制獨特,是浙江元明建筑體系中一組獨立的類型。:時思寺位于景寧縣大際鄉(xiāng)(大漈)西二村,海拔1000多米的白象山上。為宋元時期建筑。建于宋紹興十年(1140)。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相傳梅氏一六歲幼童守祖父墓,居廬三年,不離其側(cè),宋高宗聞報,旌……
[詳細] 吳晗故居位于義烏市上溪鎮(zhèn)苦竹塘村,為已故著名歷史學(xué)家吳晗的家宅,由吳晗父親吳瑸玨于1924年所建,系前廊式天井院磚木結(jié)構(gòu)建筑,占地面積為463平方米。故居坐北朝南,面闊五間,通面闊20.72米,通進深11.4米,建筑面積440平方米。整個建筑大體上呈“凹”字形,呈軸對稱分布,上下兩層,由正堂、邊房、兩廂及花園組成。正堂明間通敞,次、梢是用板壁隔斷,正門墻和圍墻,直對山梢間山面辟石庫門通室外。二樓檐廊設(shè)西洋寶瓶式欄桿圍筑,欄桿的望柱頭、癭項及小華版上都是雕刻有纏枝花紋。廂房按軸對稱左右各有一間,前后均辟門,分別通走廊和南面的花園。院落中間圍成一個天井,天井用長條石鋪地,中間為青石甬道,直通花園。天井外山墻居中開正門。正門門臉的裝飾具有中西合璧的特點,用穹隆頂青石抱框,磚砌壁柱,兩旁立柱呈錐尖頂……
[詳細] 中國刀剪劍博物館坐落于京杭大運河(杭州段)拱宸橋橋西歷史文化街區(qū)。博物館建筑由橋西土特產(chǎn)倉庫改建而成,以文化遺產(chǎn)的角度、專題的方式解讀了刀剪劍“物開一刃為刀,兩面開刃為劍,雙刀相交則為剪”的獨特文化。常設(shè)展覽面積2460平方米,由“刀與劍”、“剪刀的故事”兩個展廳共同構(gòu)成。于2009年9月29日正式對外開放。開放時間:周二到周日9:00-16:00(周一全天閉館)……
[詳細] 許氏民居位于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區(qū)解放街道,是一座典型的清代晚期建筑,老宅坐北朝南,現(xiàn)占地面積1570平方米。建于民國8年(1919年),是旅滬商人許氏兄弟出資在老家建造的中西合璧式的大宅院。2003年許氏民居被評為定海區(qū)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院內(nèi)建筑別有風(fēng)格,四幢分列,第一進是重樓,第二進是平房,第三進和第四進東側(cè)為平房,西側(cè)為樓,屋與屋之間四方大石板平鋪弄堂。宅西是花園大廳,另建有許氏宗祠。許氏民居四周筑有高墻,院內(nèi)幢幢貫穿弄弄相通,每一進都有天井,建筑為重檐硬山頂,穿斗式,用七桁。大院采用西方先進理念埋設(shè)有排水和衛(wèi)生通風(fēng)系統(tǒng),比如專為地板防潮設(shè)計有2米多高的通氣口,這在當時的定海,很是“前衛(wèi)”。老屋通體潔白有點遺世獨立的味道,穿過古樸的老宅圍墻,外面的塵囂也仿佛一下子煙消云散。許氏民居建造者的……
[詳細] 底角王氏宗祠,又名賢良宗祠,清代建筑。坐落在東案鄉(xiāng)底角村內(nèi),與世美坊僅隔數(shù)米,坐東朝西,共三進,占地面積852平方米。前進后檐屋面翼角起翹,上下層屋面出檐偕有牛腿承托。中進五間,通面闊21米,進深15米。明間九架前后重廊,五架梁斷面冬瓜狀,上用斗拱二攢承托三架梁,單步梁飾鴟魚狀。中后兩進明間有通廊,廊上飾八角形藻并。柱礎(chǔ)有鼓形和四方棱形二式,鼓形柱礎(chǔ)最大直徑在肩部,下墊覆盆,正門前兩側(cè)置旗桿石三對和石獅一對。硬山頂。該建筑主要特色:一是規(guī)模較大;二是梁柱用材粗壯;三是木雕精細;四是保存較完整。2001年4月20日,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文物保護單位。世美坊,坐落在東案鄉(xiāng)底角村內(nèi),初建于宋,于明嘉靖十七年(1538)重建。1988年,縣文物部門對該坊進行了局部維修,現(xiàn)保存基本完整。據(jù)……
[詳細] 慈溪市革命烈士陵園坐落在風(fēng)景秀麗的慈溪市觀海衛(wèi)鎮(zhèn)白洋村湖口湖西山北坡,始建于1958年1月,1966至1982年間進行了3次改建,1985年慈溪縣人民政府又進行了較大規(guī)模的擴建,總占地面積約5,300平方米,是慈溪目前規(guī)模最大的烈士陵園。 陵園由大門、廣場、紀念碑、烈士墓群等組成。大門主體高4.6米,通寬8米,用青石砌筑,頂部用琉璃瓦覆蓋,呈廊檐式,額書“革命烈士陵園”六個大字,右側(cè)門柱刻“為有犧牲多壯志”,左側(cè)門柱刻“敢教日月?lián)Q新天”。內(nèi)門右為烈士生平陳列室。 瞻仰廣場占地面積約700平方米,地面由方形青石鋪筑,可容納200人左右列隊瞻仰。紀念碑位于廣場南端正中,高3.1米,寬1.2米,碑基高1米,寬2.6米,由青石砌成,護欄為鋼筋水泥結(jié)構(gòu),總體形狀呈拜臺式,紀念碑正中刻毛澤東手書:“革命……
[詳細] 位于衢江區(qū)周家鄉(xiāng)相對村方氏宗祠東面,2017年1月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文物保護單位。相對方氏私己廳建于清咸豐年間(1851—1861),坐北朝南,磚墻,硬山造,三合院式,正廳面闊三間,建筑占地面積135.22平方米。正廳明間梁架為抬梁式,五架梁帶前單步后雙步,次間梁架為穿斗式,五柱用八檁。有牛腿六只,牛腿雕刻為人物、花草、獅子,牛腿碩大,雕刻逼真。施有望磚,柱上有斗拱,梁柱用材粗大,門面墻上有彩繪,天井以長條石鋪設(shè),礩形柱礎(chǔ)。正廳堂前有“椿靈毓秀”四字匾額一塊,丙辰年仲春方桌然題,匾邊有花紋。該廳為方氏族人所建,現(xiàn)為方延松民居。相對方氏宗祠位于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區(qū)周家鄉(xiāng)相對村。據(jù)村民方石寶介紹,該宗祠建于清晚期(1821—1911)。2013年5月公布為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文物保護點。坐北朝南,……
[詳細] 黃巖孔廟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代:清 公布時間:1989年12月12日位于臺州市黃巖區(qū)城關(guān)鎮(zhèn)。舊名文廟。始建于北宋元豐六年(1083年),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重建,乾隆道光、同治重修。存大成殿、東西廡、戟門、衣亭、奎星閣等建筑37間。大成殿五間。殿南有東西廡各九間。戟門五間,東西有更衣與神祠各三間。以及泮池、泮橋等。大成殿系孔廟主體建筑。面寬五間,通面寬21.4米,通進深25.6米。重檐歇山頂,黃色琉璃瓦屋面,正脊砌有“天井文運”四個大字,東西側(cè)堆塑龍形正吻。梁架系抬梁式結(jié)構(gòu),殿內(nèi)置金柱18根,檐柱12根,柱礎(chǔ)高為0.50米,雕刻盤龍、纏枝牡丹花、連珠紋圖案。磉盤呈淺盆狀,由如意狀云肩和幾何形勾連回紋相組合。東西廂廡各9間,面寬27米,進深4.8米。均為單層小青瓦屋面,滾瓦花脊。內(nèi)……
[詳細]
闂傚倸鍊搁崐鐑芥嚄閼哥數浠氱紓鍌欐祰椤曆囨偋閹惧磭鏆︽繝闈涚墔濞岊亪鏌i褍浜為柟铏崄閻忓啴姊洪崨濠佺繁闁告ǹ妫勯悾闈涱吋婢跺鎷洪梺鍛婄箓鐎氬嘲危瑜版帗鍊电紒妤佺☉濞层倗澹曡ぐ鎺撶厵闁诡垱婢樿闂佺粯鎸婚悷鈺呭蓟濞戞粎鐤€婵﹩鍏涘Ч妤呮⒑濞茶骞栭柣顓炲€垮璇测槈濡吋娈曢柣搴秵閸嬪嫰顢旈敓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