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湖南省 > 永州市旅游

永州市文物古跡介紹

九嶷山—舜帝陵風(fēng)景名勝區(qū)
  舜帝陵位于寧遠縣城南三十公里處的九疑山,是中華民族始祖“五帝”之一——舜帝的陵廟。舜帝陵占地面積5萬平方米,分為兩個自然院落,九個單體建筑,從外入內(nèi)有玉帶橋,儀門、神道、山門、干門、拜殿、正殿、寢殿、左右?guī)、左右碑房和碑廊,三面宮墻環(huán)繞;氣勢恢宏,結(jié)構(gòu)嚴謹,是我國始祖陵中最高最大的陵,被稱為“華夏第一陵”。舜帝陵廟前廣場東側(cè),有手書“九嶷山舜帝陵”漢白玉碑一塊,北邊是長長的神道,兩旁并立石人石獸,神道盡頭建三橋,橫跨九嶷河。對面有山峰矗立,秀麗端莊,豐腴俊美,與舜源峰遙望,相傳為娥皇峰。西北不遠,又有一峰,清秀挺拔,亭亭玉立,這就是女英峰了,兩旁還有小山,叫美女峰和梳子峰,據(jù)說是女英的侍女。娥皇女英兩峰并峙,脈脈含情,似與舜源峰相偎依,不禁使人想起二妃的凄美的傳說。有詩道:“云際兩峰立,相……[詳細]
2、浯溪碑林 A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浯溪碑林
  浯溪碑林位于永州祁陽縣城西南的湘江西岸,為我國罕見的露天詩海碑林。此地山水秀美,史載唐代中期的詩人元結(jié)非常喜愛這里,就在溪水之畔建廬而居,又建吾臺,并將該溪命名為“浯溪”,浯溪由此得名。元結(jié)在公元761年撰寫了《大唐中興頌》,后來大書法家顏真卿將元結(jié)的這篇文章書寫下來鐫刻在江邊崖石上后,從此浯溪名聞天下。以后又有宋人黃庭堅、清人何紹基、吳大徽等名家來此題名刻石,逐漸形成了碑林。碑林中還有清代越南使者途經(jīng)此地留下的刻石四塊。浯溪潄玉這就是浯溪,古詩云“一灣流水玉飛聲”,故名“浯溪潄玉”。好一個“玉飛聲”!你看,這曲折蜿蜒的溪水,清澈見底,淙淙不絕,穿過石澗,浪花飛濺,陽光一照,灑下萬點鱗片,這溪色、溪光、溪聲多令人陶醉,加上峽谷岸百花爭艷,花落入溪,連溪水都是香的,無怪當(dāng)年元結(jié)愛上了她,才把……[詳細]
周家大院景區(qū)
  澗巖頭周家大院古建筑群澗巖頭周家大院古建筑群位于富家橋鎮(zhèn)東南18公里何仙觀澗巖頭村。始建于明世宗嘉靖年間(1550年),完成于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因聚族而居于大院里的世代子孫均為宋代理學(xué)鼻祖周敦頤的后裔,故名“周家大院”。澗巖頭周家大院位于零陵區(qū)何仙觀鎮(zhèn)境內(nèi)澗巖頭村,是一處古民居群落,由六座龐大的民居宅院組成,包括老院子,紅門樓,黑門樓,新院子,子巖府四大家院。具備較高的文物價值和較好的開發(fā)前景,自2000年以來國家、省級旅游、文物部門多次來這里考察,2006年被列為湖南省第八批級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6月9--11日,由建設(shè)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在北京召開城市文化國際研討會上,在城市文化國際研討會開幕式上舉行了第三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zhèn)(村)授牌儀式,正式成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和“……[詳細]
枧頭龍家大院
  龍家大院位于湖南出新田縣城四五公里的大冠嶺上。古村落民居和古文化遺址至今保存完好。這些民居、古跡,地處風(fēng)水寶地,設(shè)計巧妙,制作精良,氣度不凡,神韻猶存。龍家大院三面環(huán)山,前有池塘,現(xiàn)存古民居60余棟,大部分為明末清初建成。房屋古樸大方,寬敞適用,不事豪華,很少裝飾,街巷整齊規(guī)整,巷道內(nèi)不見污水垃圾。最有特色的是建筑門壁上的對聯(lián),字體娟秀飄逸,含義追求恬淡自然,返樸歸真。其中一聯(lián)頗能反映主人高雅志趣。該聯(lián)曰“居同靖節(jié)先生宅,家衍零陵太守風(fēng)”。靖節(jié)先生即陶淵明,陶的居所“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零陵太守龍伯高“敦厚周慎”等“八德”一直在龍氏家族中傳承,這些房屋的主人——龍吟(龍啟葆)就是比較典型的一個。龍吟,又名龍啟葆。他是新田縣的第一慈善家,一生不做官,不參加任……[詳細]
5、談文溪村 AAA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談文溪村
  談文溪古村和古建筑群談文溪古村落位于新田縣三井鄉(xiāng)談文溪村。該村是典型的人居場所,擇地而居,后靠山,前依水,伐有其林,耕有其田,行有其道,飲有其水。其建筑相鄰相依,可互相照應(yīng),又被寬敞的石板路分開。每棟建筑有正門、側(cè)門、后門,既統(tǒng)一,又相對獨立。其封火墻、重檐翹角、門樓、青石板道路、完整的排水系統(tǒng),具有河南建筑的特色。現(xiàn)存古民居26棟,門樓、家廟、驛站、繡樓各一座,建筑面積達6800平方米,大都為明末清初建筑,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文溪家廟、門樓、驛站、繡樓。其家廟為三進磚木結(jié)構(gòu),分前戲臺、中天井、東西兩側(cè)廂房、后大殿;門樓為重檐歇山頂。其宅第建筑風(fēng)格均一致,為前大廳,后神堂,左右各兩廂房。所有古建筑都為磚木結(jié)構(gòu),飾以石雕、木雕、壁畫、楹聯(lián)、匾額、雀替、吻獸等。整個建筑華美莊嚴,其雕刻工藝精湛,彩……[詳細]
6、寧遠文廟 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寧遠文廟
  寧遠古城西廓有一群巍峨的宮殿式建筑,紅墻黃瓦,金碧輝煌,十分顯目,它就是名聞遐邇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九疑山風(fēng)景名勝區(qū)重要人文景觀——寧遠文廟。寧遠文廟,原建在距寧遠縣的城東11公里的冷道縣故城,北宋乾德三年(965年),縣城易名遷址,隨縣城遷建于今地,又名學(xué)宮,是祀我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廟堂,又是古代社會官辦的學(xué)堂,它是廟學(xué)合一的教育機構(gòu),是傳播儒文化的神圣殿堂。寧遠文廟歷史上曾多次進行修繕。明代洪武二年(1369)、永樂十七年(1419)至成化十一年(1475)、嘉靖十五年(1536)、嘉靖二十六年(1547)數(shù)次重修;清代康熙七年(1668)至二十年(1681)、乾隆三十三年(1768)兩次重修。清同治十二年(1873),縣人黃習(xí)溶因軍功被清朝遷授四品頂戴,為振興人文,捐銀倡修……[詳細]
7、柳子廟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柳子廟
  柳子廟是為紀念唐代著名思想家、文學(xué)家柳宗元的祠廟建筑。2001年,國務(wù)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xùn)|解縣(今山西永濟)人,世稱“柳河?xùn)|”。又因曾任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柳宗元因參加主張改革的王叔文集團,改革失敗后貶謫永州十年。在此期間,他寫下了《永州八記》、《捕蛇者說》、《天說》、《天對》、《三戒》、《江雪》等千古名作,奠定了他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和中國思想史上的崇高地位,與韓愈齊名,并稱韓柳,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也是歷史上對永州影響最大的客籍名人之一。柳子廟又名“柳子厚祠堂”、“柳司馬先生廟”、“柳司馬祠”。位于永州市零陵區(qū)城西瀟水河畔的柳子街。始建于北宋至和三年(1056),南宋紹興十四年(1144)遷建于現(xiàn)址,清光緒三年(1877)重建。占地……[詳細]
8、盤王殿
盤王殿
  盤王是瑤族人民的始祖。瑤族人民每到一地都要建立盤王殿,以紀念先祖。江華瑤族進入縣境后,曾立有數(shù)座盤王殿,但風(fēng)雨剝蝕,早已毀壞。后來根據(jù)瑤族人民的意愿,將原建于姑婆大山中的盤王殿遷建于縣城沱江鎮(zhèn)。遷建的盤王殿,坐落在風(fēng)景秀麗的平頭巖公園內(nèi),地勢依序為低、中、高三級,與平頭巖相對應(yīng)。盤王殿坐北朝南,為混凝土仿古式建筑。在寬敞的停車坪下車后即進入高8.9米的瓠圣門,兩旁是瑤家的吊腳樓。整座盤王殿遠望錯落有致,紅墻琉瓦,金碧輝煌;近看雄偉、古樸、典雅,雕梁畫棟,古色古香,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胺Q中國瑤族第一殿。中殿是盤王殿的主體建筑,廳內(nèi)的盤王座像高4.5米。盤王笑容滿面,和藹可親,其旁放有-箭和神鼓。墻上是四幅反映瑤族歷史的大型壁畫,東為《盤王狩獵圖》,是瑤族原始社會時期采獵經(jīng)濟的一個縮影;西是……[詳細]
9、周敦頤故里
周敦頤故里
  樓田古堡和周敦頤故里周敦頤(1017-1073),曾名敦實、惇實、惇頤,字茂步,號濂溪。北宋著名哲學(xué)家,宋明理學(xué)的開山鼻祖。周敦頤故里位于道縣清塘鎮(zhèn)樓田村,距縣城10公里。村莊依山而建,成帶形分布,280余戶人家,全部為周敦頤后裔。村前沃野十里,濂水中流;右為龍山,村左為豸嶺。村后道山如畫屏矗立,古森修竹,扶疏疊。山村四時,風(fēng)景迷人。晚清大書法家何紹基曾詩贊“濂溪八景”。村中明清時期的古民居保存完好。石板小巷,庭院深深,感想壯觀。無論是村莊的整體布局,還是房屋的窗欞、屋檐、地溝、石墩、石槽等,都深深地烙上了宋、元、明、清的歷史烙印。濂溪故里置于其間。村頭立有一座壯麗雄偉的仿古牌坊。入牌坊30作米便是濂溪祠原址。該祠始建于南宋,祠內(nèi)九十八根碩大的蓮花座石柱林立,房舍飛檐翹角,氣勢恢宏;月形荷花……[詳細]
石枧摩崖造像、石刻
  石枧摩崖造像、石刻是湖南省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座落于湖南省永州市江永縣城南35公里的桃川鎮(zhèn)石枧村雄山上。處于一馬平川、以肥沃土地揚名的“桃川峒”南緣。此地屬于亞熱帶季風(fēng)氣候區(qū),常綠闊葉林紅壤地帶,綠樹成蔭,環(huán)境幽雅。全年溫暖濕潤,雨量充沛,4—8月為雨季,年降水量在1400—1800毫米。這里有名動全國的香柚、香芋、香姜,物產(chǎn)豐富,交通便利,古時這一片曾是湘桂古道必經(jīng)之地,是兩廣地區(qū)和湘西南地區(qū)的主要貿(mào)易區(qū)域,曾有“好鳥飛不過桃川峒”之說,以此來形容這里的繁榮和富饒。周圍地區(qū)植被覆蓋較好。地形地貌較復(fù)雜,多喀斯特地形,因此形成較多奇特地下溶洞自然景觀。該造像、石刻正是在這種地質(zhì)地貌下鑿造出來的,所以具有獨特的研究價值。又由于氣候和土壤都不利于石窟佛像的長久保存,因而更顯得彌足珍貴。石枧摩……[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