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廣東省 > 陽江市旅游

陽江市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陽春市春灣鎮(zhèn)通真巖發(fā)現(xiàn)摩崖巖畫一幅,經(jīng)考證是中國禪宗初祖達摩祖師像。此畫描繪達摩“只履西歸”的故事。達摩祖師悠然坐于途中石上小憩,回眸東顧,人物與石壁背景融為一體。畫像具現(xiàn)梵相,狀若羅漢,額頭高廣,雙目炯然,大耳環(huán),身披僧服。錫杖倚肩,錫杖上端長長的飄帶系著的一只鞋,禪意盎然。只履刻意細描,頭部及衣著淡彩。線條簡括飄逸,氣勢非凡。畫像下端于光緒年間被鑿去一塊,縱35厘米,橫95厘米。通真巖洞口位于一座石灰?guī)r的半山上,坐北朝南,上下有兩個洞口,洞內可容百人。兩個洞口之間是一塊橫數(shù)米、高數(shù)丈的巖壁,……[詳細]
  劉氏家塾,坐落在廣東粵西陽春市三甲鎮(zhèn),始祖念三郎【巨漢公之三子】從閩入粵于陽春開居,系開七公派下廣傳公的宗裔,屬十二房巨漢公的支脈世系。該宗祠始建于公元1689年至1693年歷經(jīng)五年竣工。位于陽春市三甲鎮(zhèn)中心小學內。建于清康熙年間,清光緒九年(1883年)改為劉氏義學,光緒三十四年改為劉氏學堂。1983年改為三甲中心小學。學堂占地面積6354平方米,建筑面積1826.6平方米。包括講堂、教務處、禮堂、會客室、師生宿舍等建筑。自民國15年(1926年)以后,增設了圖書館、儀器室等。學堂懸山頂,脊、……[詳細]
  陽江學宮位于今廣東省陽江市江城區(qū)南恩路江城一小,始建于北宋慶歷四年(1044年),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遷建于今址,清嘉慶五年(1800年)重修為今天規(guī)模,現(xiàn)存較好的建筑有大成門、大成殿和東西廡。在《陽江志》(民國14年版)載:宋慶歷四年(1044)始創(chuàng)恩州學于城南二里處(約在荔枝園住宅區(qū)),而縣學在城內西隅(即江城漁洲路,今八小一帶),后因兵 及其他緣故,曾幾度遷移,F(xiàn)存的學宮是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建成。從明正德九年(1514)起至清代,經(jīng)歷十五次的重建、改建、增建。其中嘉慶五年(……[詳細]
  崆峒巖位于陽春城西3公里處,寺宇始建于明代萬歷丁丑年,清乾隆二十一年陽春縣令姜山重修,崆峒巖是全國“四崆峒山”之一,洞內分五層,石鐘乳形成的獅子巖、瀑布巖、冷西一柱觀、和尚拜觀音等景觀,千姿百態(tài)。崆峒巖巖中有寺,寺外有峰,自然風景和人文景觀俱全,以古雅清幽為特色,是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可游面積達3萬多平方米。地址:陽江市陽春市河西類型:地質地貌古跡山游玩時間:建議2-3小時電話:0662-7621313開放時間:9:00-17:00門票:門票25人民幣……[詳細]
  明—民國 陽春 崆峒巖摩崖石刻 位于陽春市城西崆峒巖洞內。原有石刻近百題,因年久風化剝落和人為的損害,現(xiàn)保存較完好的44題。從明代至民國時期,其中摩崖石刻37題,碑刻7通。陽春崆峒巖,又名“第四崆峒山”,因“黃帝問道于崆峒”而得名。它與河南汝州,陜西臨洮、嶺東定安的崆峒諸山并列。洞內石鐘乳奇特,巖洞寬廣,歷代文人騷客紛踏而至,宋代著名理學家周敦頤親臨探勝。崆峒巖摩崖石刻,分布于各景點,有題字、題句、題詩、題銘,內容有描情寫景、狀物記人,字體有篆、隸、楷、行、草等。最早的是“崆峒巖”三字及其聯(lián)語:……[詳細]
  北宋—民國 陽春 通真巖摩崖石刻位于陽春市春灣鎮(zhèn)東南面的通真巖內。通真巖是由于宋真宗賜名“通真巖”而得名。原名銅石巖。巖內隋大業(yè)年間(605-618年)建有“德慧寺”,銅石禪林曾享譽全國。通真巖摩崖石刻琳瑯滿目,原有石刻因受破壞,現(xiàn)保留宋至民國時期石刻僅20題。其中宋代4題,明代5題,清代6題,民國2題,無年代3題。石刻字體隸、楷、行、草均有。宋真宗賜名“通真巖”三字,鑲嵌在寺門,為三通大理石所刻,每塊一大字,字徑0.35米。相傳唐景龍年間(707-710年),廣西貴縣劉三姐到此定居傳歌,后得……[詳細]
  陽春崆洞巖禪寺 位于陽春市城西4公里處的崆洞巖洞口。始建于明萬歷五年(1577年)。原正門向西,建有玉皇、文昌、觀音、韋馱等閣。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陽春縣知縣姜山重修禪寺,改正門向東,增建山門、禪房、廂房、金剛塔、三寶殿等建筑。后多經(jīng)修建,古貌猶存。 禪寺內建筑分置在巖洞的三層洞府內。進入山門為第一洞府,包括廂房、金剛塔、大雄寶殿;拾級而上是觀音閣、韋馱閣、六祖閣等,為第二洞府;玉皇寶殿、文昌閣建于最高祠府。當代添建的望月亭聳立在西門的最高點。 大雄寶殿,又名三寶殿,磚木結構,單開間……[詳細]
  七賢書院在今織篢鎮(zhèn)太平村內。最早建于明代。為紀念抗倭犧牲將士,明總兵張元勛于太平平城內筑忠勇祠重修,地方耆紳建議在忠勇祠前面建七賢書院,與忠勇祠合成一處。建七賢書是為了紀念放逐海南的唐宋七位路過陽西的賢臣,也為當?shù)貙W子提供進修的課堂,對地文化建設直了促進作用。七賢書院紀念的唐宋賢臣分別是李德裕,寇準、蘇軾、蘇轍、秦觀、趙鼎、胡詮、相傳他們流放海南都路過陽西。七賢書院內還有古梅兩枝,據(jù)傳是龔自珍手植。于今,古梅每年近春節(jié)都開花,許多人慕名前來觀賞。院內曾有翁方綱題的《記七賢書院后堂壁》碑記,今碑已……[詳細]
  輪水村,屬于廣東陽春市崗美鎮(zhèn)管轄;其古民居由當?shù)刂x氏祖先建于明清年間,不但以其典型的嶺南建筑風格引起當?shù)匚奈锊块T的關注,更因謝氏家族數(shù)百年來殷殷重教之舉而名聲在外。由于歷代重教,這條古村落在當?shù)匾恢北环Q為“秀才村”。據(jù)相關史料及《謝氏族譜》記載,謝氏宗祠始建于明代萬歷十四年(1587年),原為一座三進五開間加四廊懸山頂式古建筑,建筑總面積1100平方米,于光緒二年(1877年)重修,縮小前一進,F(xiàn)為一座二進五開間加兩廊懸山頂式古建筑,建筑面積達七百平方米。走進謝氏宗祠,各式浮雕精工奪目,花鳥蟲魚……[詳細]
  藍氏宗祠位于陽春市三甲鎮(zhèn)大垌村造羅寨自然村一口水塘邊,座西南朝東北,背面和遠處都是層層疊疊的山巒。據(jù)《藍氏族譜》記載,藍氏宗祠建于乾隆十年,即公元1745年,至今已有268年歷史。藍氏宗祠是典型的嶺南建筑,屬磚木結構,占地面積1812平方米,其中宗祠建筑面積590.8平方米,宗祠共有三座九間,最外面的叫前座,往里走依次是中座、上座,且各座之間還有天井,祠內光線充足,空氣流通。1999年9月,藍氏宗祠被列為陽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廣東省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擎柱李公祠位于陽江市陽春市崗美鎮(zhèn)隆崗村——武榜眼李惟揚建造。1999年,隆崗村自籌資金9萬重修瓦面和地面。三間三進四廊一圍堂構成,圍堂右側建一黌門,黌門雕檐斗壁、浮雕灰塑,雄偉壯嚴,外橫額:“敦倫”,內橫額“緯武”,對門內橫額“-”,外橫額“飭紀”。正屋內設兩座大屏風,后堂為全村祖先之神位。正屋長42米、寬14.5米,圍堂長14.5米、寬14.5米,合820平方米(含圍堂)。遺失文物:康熙51年頒發(fā)榜眼牌匾、兩個進士牌、四個舉人牌、神龕、麒麟望月浮雕![詳細]
  崧臺李公祠位于陽江市陽春市崗美鎮(zhèn)隆崗村——李惟揚眾兒孫建造,現(xiàn)為陽春市重點保護文物單位。1991年陽春縣下?lián)苜Y金重修了瓦面和地面。三間兩進兩回廊一圍堂,圍堂兩側設拱門,內外裝飾水彩壁畫、浮雕木刻。正屋長24.5米,寬14.5米,圍堂長19米、寬14.5米,合630平方米(含圍堂)。遺失的文物:康熙51年頒發(fā)及第牌匾、神龕、將軍頭盔、防火水槍、馬刀、鐵弓箭、銅鐘、將軍戰(zhàn)袍、鐵靴、皇帝御賜錦袍、李惟揚夫人和十四個兒子畫像、練武十八般兵器。……[詳細]
  南宋陽江北山石塔位于陽江市江城區(qū)烈士陵園內。南宋寶祐年間(1253~1258年)南恩知州黃必昌創(chuàng)建。是一座仿樓閣式石塔。塔身全石結構,后因風雨侵蝕,塔頂崩壞。據(jù)光緒重修石塔碑記載:光緒二年(1876年)舉人鄧琳等倡導重修時,以磚構筑塔頂。1983年維修時,將清光緒年修建之磚質剎頂恢復為石質。為八角九級,高18.52米。塔身以花崗巖條石疊砌,由底至頂逐層收分明顯。塔基須彌座高1.52米,底八角各砌有云頭形如意圖案石礎。東西南北隔層開窗一個,二至四層有塔心室,十字相通,隔層錯開,中間有通道可上,五……[詳細]
  中共陽江縣支部舊址——文昌宮座落在今陽江市南恩路縣前市11號,為陽江兩個廣東紅色旅游經(jīng)典景點之一(另外一個為陽江之戰(zhàn)舊址)。陽江市文昌宮,位于廣東省陽江市陽江市南恩路,為陽江市的一個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類型為近現(xiàn)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公布時間為1986年4月![詳細]
  大澳商會舊址位于陽江市陽東區(qū)東平鎮(zhèn)大澳漁委會大澳村,年代為1931年。在一排灰白色調的漁民民居中間,一座鵝黃屋頂?shù)亩䦟有⊙髽秋@得分外與眾不同,它是當年大澳商會的所在地。大澳商會成立于1923年,當年往來廣州、香港貿易的商賈在此云集,繁華富庶勝似都市,那透著歐陸風情的拱門和廊柱,令人依稀可辨昔日這里的風光。穿過商會洋樓,后面還有一棟高三層的銀庫,銀庫正門上嵌有商會創(chuàng)建人司徒少松民國24年所題的“晏清”兩字牌匾,所謂“晏清”,也就是“海晏河清”之意。大澳商會樓建成后很長一段時間一直是大澳的象征,是大……[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