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曇寺為國務院公布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樂都縣境內(nèi)距縣城25公里的瞿曇鄉(xiāng)。寺院依山傍水,總體布局為一長方形,占地1.5公頃。雖歷經(jīng)600余年,該寺古風猶在,被譽為“樂都小故宮”。瞿曇寺是一座-教寺院。據(jù)寺碑記載:明代以前,在樂都縣南山坳里背山面水的地方就建有廟宇。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因寺院主三羅藏擁護明朝,朱元璋皇帝御賜題為“瞿曇”的金匾。從此,這座廟宇便定名“瞿曇”。十五世紀初的明永樂年間,朱棣皇帝又賜三羅藏之侄班丹藏卜“頂凈覺宏濟大師”頭銜,令其主持寺院,提高了寺院地位。經(jīng)明朝洪熙、宣德兩代的擴建,使瞿曇寺有了較大的規(guī)模。寺院建筑基本采用漢式廟宇形制,高低錯落,氣勢雄偉。金剛殿是……[詳細] |
柳灣遺址位于青海省樂都縣高廟鎮(zhèn)東面兩公里處的柳灣村北的一處東西走向的旱臺上,這是一處氏族公共墓地,共發(fā)現(xiàn)有墓葬1700余座,出土珍貴文物35000余件,其中各種形制的彩陶器皿達15000件之多。柳灣墓地按考古學文化分期,分別為馬家窯文化半山、馬廠類型和齊家文化,屬于新石器時代。馬廠類型文化因1924年首先發(fā)現(xiàn)于青海民和馬廠塬而得名,廣泛分布在甘肅西部和青海河湟地區(qū),距今約4000年。柳灣出土的彩陶器中,以馬廠類型最豐富、珍貴,其數(shù)量之眾,造型之美和花紋之繁縟,為其他古文化之冠。陶器是先民們的日常生活用具,彩陶得體地把器形和優(yōu)美的花紋融為一體,本身就是一種藝術(shù)品,不但是制陶工藝發(fā)達的標志,更是古……[詳細] |
明長城(樂都段)(墻體4處、壕塹31處,堡16處,烽火臺27處)1、墻體4處倉嶺溝村長城、黑山頂長城、倉家峽長城、松花頂長城。保護范圍:東、南、西、北以遺址外緣為基線各外延100米。建設控制地帶:東、南、西、北以保護范圍為基線各外延500米。2、壕塹31處轉(zhuǎn)花灣壕塹1段、轉(zhuǎn)花灣壕塹2段、城背后村壕塹、甘溝灘村壕塹1段、甘溝灘村壕塹2段、甘溝灘村壕塹3段、碾木溝壕塹、腦那溝壕塹、碾線溝壕塹、白崖溝壕塹、水磨溝壕塹、水槽溝壕塹、五馬溝壕塹、大堂溝壕塹、柳灣村壕塹、扎門村壕塹、平頂村壕塹、石家溝壕塹1段、石家溝壕塹2段、石家溝壕塹3段、保家村壕塹、八家頂壕塹1段、八家頂壕塹2段、八家頂壕塹3段、蘇王……[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