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上海市 > 松江區(qū)旅游

松江區(qū)文物古跡介紹

1、上海方塔園 AAAA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上海方塔園
  方塔園位于松江鎮(zhèn)中山東路南側,是一座80年代初新建的卻又具有古典風格的園林。設計者為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馮紀忠教授。據考證,方塔園正好坐落在歷史悠久的唐宋時期華亭縣城中心。建方塔園時,在地下約二公尺深處發(fā)現了分布較廣的大量唐宋遺物和一條東西向的唐代市河部分駁岸等遺跡。從史籍中發(fā)現,唐興圣教寺、明府隍廟、關帝廟等大型廟宇都曾坐落在這里。北宋熙寧年間,這里建造了聞名江南的興圣教寺塔。明清時,緊靠方塔的北側東西橫向還有奉邑三位享有聲譽的松江名人的-街,-為明代著名的書畫家董文敏公,明末著名的抗清將領李忠憨公,清代著名書法家沈文洛公。建筑特點方塔園以北宋古文物、江南最秀麗的方塔為主體,利用了附近一大片竹園,集中了一批古建筑,于1978年籌建,1981年初步建成,該園占地172.73畝,園景以方……[詳細]
松江唐經幢
  松江唐經幢全名“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為上海地區(qū)現存最古老的建筑物,位于松江區(qū)中山小學內。該石幢建于公元859年(唐大中十三年),材質為石灰?guī)r,1962年大修,現存21級,高9.3米。幢身8面,刻有《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并序,以及建幢銘。其余各級,如托座、束腰、華蓋等部分,雕刻精致,有海水紋、寶相蓮花、卷云、力士、天王、菩薩、供養(yǎng)人及盤龍、蹲獅等。整個建筑高大美觀,雕刻細膩,線條洗練圓熟,人獸以至花卉均有豐滿之感,極具大唐藝術風格。第十一級獅首華蓋,八角每角上有獅首,口含瓔珞。第十二級聯(lián)珠,雙半球,刻蓮花和如意紋。第十三級卷云紋托座,仰盤式,鐫卷云。第十四級四天王浮雕,東南西北四面各刻橫眉怒目的天王像。第十五級八角腰檐,翼角翹起,角端雕如意紋。第十六級蟠龍圓柱,第十七級仰蓮托座,刻蓮瓣盛開狀。……[詳細]
佘山天主教堂
  佘山天主堂座落在松江西佘山上。佘山又名西霞山,1863年法國耶酥會傳教士在佘山南坡買了一塊山地,建造平房五間,并辟出一間自用小堂,在山頂建六角亭供圣母像。1870年6月,天津發(fā)生群眾火焚教堂事件,消息傳到上海,傳教士驚恐萬狀,耶酥會會長谷振聲從徐家匯天主堂趕到佘山,跪在六角亭的圣母像前祈禱:如能平安,就在山上建一大堂。天津教案事后沒有波及上海,傳教士說是圣母保佑,接著發(fā)起“還愿”造堂募捐活動,虔誠的教徒們紛紛捐款。1870年1月籌款完成后,建堂工程由耶酥會輔理修士馬歷耀建筑師負責,歷經兩年,1873年4月15日落成。大堂建成后,1894年耶酥會又在半山上建了個中堂,在堂前建造圣母亭、圣心亭、若瑟亭和登山路上14個苦路亭等。每年5月24日為“圣母進教之佑瞻禮日”,佘山天主堂奉瞻禮為主保,教徒們……[詳細]
4、松江清真寺 AA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松江清真寺
  松江清真寺位于松江鎮(zhèn)缸甏行,又名真教寺。據寺內禮拜殿中保存的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重修真教寺碑記》:寺于元至正年間(1341~1367年)蒙古氏創(chuàng)建。清真寺大門向北,外有照壁,額題“清真妙元”。入內有內照壁,書“清真寺”。甬道西側墻下有一小墓,傳為元達魯花赤墓。進內西側為邦克樓,面東,平面長方形,磚砌,建筑面積12平方米。其形制仿窯殿,外部重檐十字脊,翼角起翹,皆摹仿木結構;內部為尖拱穹窿頂,拱下辟門洞為出入道。邦克樓西廂對面為禮拜殿,磚木結構,三開間,寬敞雅靜,建筑面積130平方米,明代形制。其內部裝飾以阿拉伯文字組成豐富的彩繪圖案。大殿向后為重檐十字脊窯殿,為寺內最古的建筑物,純?yōu)榇u結構,古樸雄偉。其南、北、東三面辟有拱形門洞,南北兩側拱門外筑有坡屋,建筑面積共48平方米。窯殿頂部……[詳細]
松江福田凈寺
  福田凈寺系繼承松江泗涇地區(qū)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御題“東田禪寺”和初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北張涇“嚴家庵”等數家寺院的重建菩提道場。松江水鄉(xiāng)佛國,泗涇佛根久遠。早在吳越王室正元年(926),陸寶庵由陸寶山三遷至吳淞之曲的盤龍?zhí)翙M塘口(今泗涇淀浦河歸龍橋西首),得吳越王御賜《妙法金字蓮華經》,從而成為泗涇地區(qū)最早的禮佛道場。40年后,又因水淹,于乾德末年(967)由主持僧信遷至七寶,此后信士張澤舍宅而為七寶教寺。陸寶庵東遷十里后的十年,高僧應瑞篳路藍縷,募化擇地,以啟山林。至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寺成請真宗皇帝賜額,御題頒額“東田禪寺”,同時頒題“七寶教寺”,使東西梵宮并峙,譽起龍廷。至明初洪武年間,又增觀音閣,鑄銅塔(迎陽塔)藏經。至明萬歷年間,同時建造普渡、福連、……[詳細]
松江延壽寺
  延壽寺位于松江區(qū)李塔匯鎮(zhèn)李塔街,旁塔而建。明王建塔禮佛,高僧元信自定海卓錫塔中,吳越王裔錢氏結緣舍地助營殿宇,傍塔建寺。祈澄波靜濤而名澄庵。禮塔為松江境內佛教發(fā)軔之地,塔寺勝跡歷時已十三紀半有余。延壽寺系先有李塔而后建寺。據清嘉慶《松江府志》記載,李塔始建于初唐時期,因唐太宗第十三子曹王李明任蘇州刺史時所建,為祈橫泖舟楫波濤平靜,夜艦明燈導航,兼以超度水陸亡靈而筑,已有1300年歷史。因塔周內外上下勻布佛龕,精雕佛像及禮佛圖,故稱“禮塔”,實為松江最早之佛教道場。時人及后人為感念曹王李明約定俗成,稱為“李塔”。橫泖一灣也稱為“李塔匯”。庶吉士仇炳臺撰《重修李塔延壽寺記》云:“凡夫舟楫帆檣,過客往來,咸視浮圖(李塔)為彼岸,荒江寂寞浙成鎮(zhèn)市,不可謂非佛力也�!薄袄钏睂嵞恕岸Y塔”之訛。禮塔塔高……[詳細]
7、李塔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李塔
  李塔:位于上海市松江區(qū)李塔街130號,據方志記載,又名“禮塔” 據《松江縣志》:塔七層四面,承襲唐代風格,高30余米,為磚木結構。外形與方塔相似。塔身四周有大小不同的磚雕佛像,約200尊。底層四角石柱上刻有施舍人姓名,塔磚上亦有捐款人名。塔內部樓梯和平座等結構都已毀,外部腰檐欄桿也損壞嚴重,大風時常有磚瓦朽木落下。據清嘉慶《松江府志》引黃之雋《延壽院記》:“相傳唐太宗子曹王明為蘇州刺史,故以姓其塔。蓋塔先于院云。”宋代曾翻修重建。元、明時期又多次大修。今存塔體基本上為宋代建筑。查(明)《正德松江府志》:延壽院在府西南李塔匯。宋嘉定六年,僧元信自定海來卓錫,于此里。大姓錢氏舍地建。初名澄庵,又名圓通。寶祐、咸淳間,僧如沾始易今額。元至大種,同知新昌州事錢大信有記,后毀于兵。僧照重建,院臨驛道……[詳細]
8、秀道者塔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秀道者塔
  秀道者塔:位于上海市松江區(qū)西佘山森林公園入口處。據《松江區(qū)志》:又稱“月影塔”。位于西佘山東坡。塔七層八面,高約20米,為磚木結構。塔身細長,外形秀美,遠望如杭州保暸塔。塔建于北宋太平興國年間(976~984年)。當時,山上有潮音庵,有修道者名“秀”,結廬山麓,親自參與筑塔,塔成后引火0,故名秀道者塔。后塔檐、平座、圍廊等均已毀,塔剎也已歪斜。據(明)正德《松江府志》:秀道者塔,在佘山巔。秀昔廬此建塔,建畢遂積薪0,有碑。小注:許尚百詠題下注,秀道者常有二虎侍之,疑即佘山聰道人也。又據(明)正德《松江府志》載:佘山普照寺,即山之東庵。宋太平興國三年,聰道人建。治平中賜額普照教院,寺亦以名。山有道人塔,下有月軒,傍有虎樹亭。在同書的第十七卷《冢墓》:宋聰道人墳,在佘山南嶺下。據后面所記聰道人的……[詳細]
9、頤園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頤園
  頤園位于城秀南橋西有一座始建于明末,原占地面積約3300平方米的宅園。清代原系趙梅住宅的一部份,名“因而園”。道光年間,轉賣羅姓,易名“羅氏園”。光緒年間,羅家又把園售給浙江歸安縣(今吳興縣)知縣許威,取名“頤園”。1937年歸高君藩所有,當地人稱“高家花園”�!邦U園”今為上海市第四福利院�!邦U園”是上�,F存最小的迷你園林,但山、池、橋、樓、閣、齋、舫、榭、廊、古樹、翠竹一應俱全。經過百年的風雨洗禮,頤園處處殘垣斷壁、園內雜木叢生、假山岌岌可危,水池變成了垃圾場。上海市第四福利院出資并組織了修復工作。梁思成先生的高徒、上海建筑規(guī)劃設計院總工程師梁友松親自到頤園布置綠化。據說雨景是“頤園”的一絕,“頤園聽雨”是松江二十四景之一;即是平時,聽不到雨聲,但手扶曲橋把手,仰望小山上透著歷史神秘的百年……[詳細]
10、松江資慶寺
松江資慶寺
  資慶寺相傳始建于南宋(1127—1279),原名資慶庵。因庵建于松江府蒲溪北岸,又東有小淶,西傍蟠溪(盤龍?zhí)粒�,水陸交通兩便,香客商賈與日俱增,為方便行人歇息,即于庵南蒲溪岸口建一涼亭。此亭正好建于七寶至泗涇約十八里地的中點,即九里處,故名九里亭,資慶庵亦名九里庵,從此資慶庵附近形成了集市,最終成為了現在的九亭鎮(zhèn)。資慶庵自創(chuàng)建至解放前夕,歷盡滄桑,幾經興衰,終毀于戰(zhàn)火。2005年10月,為滿足松江九亭周邊地區(qū)廣大信眾燒香禮佛的需求,經松江區(qū)宗教辦批準,開始籌建重建資慶庵,并正式更名為資慶寺。由于資慶庵位于九亭鎮(zhèn)的中心,原寺址已無,故將資慶寺遷于九亭鎮(zhèn)北場居委轄區(qū)內的淶亭南路另址建造。經過努力,至2010年底,資慶寺已建起天王殿、大雄寶殿等主體建筑。山門為三開間飛檐屋頂錯落式建筑,中間高懸凈空……[詳細]
11、醉白池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醉白池
  醉白池位于松江鎮(zhèn)人民南路。清順治年間,邑紳顧大申在明代一座舊園遺址上改建而成。據《醉白池記》載:宋代“韓魏公慕白居易而筑醉白堂于私第之池上,水部君(指顧大申)又仿韓而以堂名其池”。原醉白池規(guī)模較小,1958年在園西擴地60余畝,擴建后,醉白池正門朝西,門內有湖,沿湖筑草亭、長廊,過池上石橋,水杉林盡處為中門——原醉白池大門。門內庭北是雪海堂;雪海堂后院,對稱植有百年丹桂兩株。順廊屋可步入園林精華部分——內園。園以黃石堆砌的長方形水池為中心,四周繞以樓閣亭榭和長廊,以及高低錯落、迤邐相連的花墻。以橫跨于池北的“池上草堂”為中心景物,正中掛著一塊“醉白池”字匾,堂屋東面是一座四面廳,建筑具有明代風格。水池四周還有不少精雕細刻的亭榭。東南面有大湖亭,東北面有小湖亭,西南面有六角亭,四面廳東有一座船……[詳細]
12、松江陳公祠
松江陳公祠
  陳公祠原位于松江區(qū)西塔弄底,1999年底,因松江中山二路改建,經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批準,祠堂按原樣遷建于上海方塔園內,2000年6月落成。1985年7月,陳公祠被公布為松江縣文物保護單位。陳化成,福建同安人,原任福建水師提督,后任江南提督,駐松江府。陳到任后,親臨前沿督促布防。1842年6月16日拂曉,英炮艦向吳淞炮臺發(fā)起進攻。陳化成駐守西炮臺,率兵英勇抗擊。因東炮臺守將畏敵,致使炮臺失陷。英軍水陸夾擊西炮臺,陳孤軍奮戰(zhàn)。臨終前手指青天,連呼三聲:“好男子!”英勇就義。松江府為紀念這位民族英雄而立專祠。陳公祠現存祠殿兩進,門廳為三間七架梁,檐下設有斗拱,斗拱之間雕有花卉圖案的墊拱板。根據斗拱象鼻昂的特征,表明建筑年代較近。陳公祠原址為清康熙時大學士王頊齡之秀甲園,道光年間為朱文璇等購得,修……[詳細]
松江明磚雕照壁
  磚雕照壁:位于松江區(qū)方塔園景區(qū),在方塔的北側照壁原位于松江府城隍廟前,據(明)正德《松江府志》:城隍廟,在谷市橋西,興圣塔院后。初在今府治西,宋政和間遷于東南,今盟素道院之側。元至正二年,知府楊伯野臺拓地改建,丙戌毀。邦人孫明緒成之。國(明)朝洪武三年,知府林慶即興圣寺殿址作今廟。景泰庚午災,知府黃平重建。弘治巳酉知府劉璟重修�?芍毡诮ㄓ诤槲淙�。城隍廟在抗日戰(zhàn)爭初期毀于日機轟炸,只有照壁僅存。照壁前有一水池,對照壁起了保護作用,至今保存較完整。照壁面闊三間,中間高4.75米,寬6.10米,面積約30平方米,為一巨幅雕刻。以一怪獸為主題,鹿角、獅尾、牛蹄、龍鱗,足踏元寶、如意、珊瑚、玉杯,旁有搖錢樹、靈芝等,皆人間財寶。傳說此獸吃盡人間珍稀財寶還不滿足,還想吞食天上的太陽,結果掉進東海里淹……[詳細]
14、蘭瑞堂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蘭瑞堂
  蘭瑞堂位于園內其昌廊西側,明代建筑,風格簡樸。原位于中山西路包家橋東堍,座北面南。堂內曾懸一“蘭瑞堂”匾額,為清代書法家張祥河手筆,匾已毀。該廳具體建筑年代已無從查考,據傳為明代建筑。清初曾為婁縣(松江)人朱椿任江西巡撫屆滿回歸故里后購得宅第,1984年遷于方塔園。堂面闊五間,進深七架,為扁作廳堂之式。廳有一特色:“一梁四柱”系為十分罕見的上等木材“金絲楠木”,故民間又稱此堂為“楠木廳”。廳內結構簡明、流暢、古雅,梁枋全系素面,前廊柱用八角形截面木料,較為少見,很有氣勢。擺設實為松江地區(qū)典型的明代風格。1984年,蘭瑞堂拆遷至方塔園內。1990年,蘭瑞堂內辟建“明朱舜水紀念堂”。上海同濟大學教授陳從周所書的“存古映今”高懸于堂對面大門的上方,寓意深遠。1985年7月,蘭瑞堂被公布為松江縣文物……[詳細]
上海松花江護珠塔
  上海松花江護珠塔:位于上海松花江境內。距今已有900年歷史,傾斜角度已超過比薩塔1.5倍,側向東南,斜而不倒。清朝時曾遭火災,燒去了塔心木,樓板、扶梯、腰檐等也殘缺。護珠塔又稱寶光塔。在上海市松江區(qū)天馬山中峰。因塔身傾斜,故又稱斜塔。天馬山是“云間九峰”第八峰,為九峰中最大的一座。圓智教寺是九峰中較大的一座佛寺,始建于唐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原在華亭縣城西南,五代晉天福年間(公元936——942年)道水災坍塌,遂遷到山上。宋代又擴建。寺后有護珠塔,宋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為栱云山的許大全建造。淳祐五年(公元1245年)重修。塔為磚木結構,平面八角形,七層,高18.82米,樓閣式。每層有腰檐、平座、欄桿,原是一座玲瓏的寶塔。據史志記載,清乾隆年間,山頂因佛事,爆竹引起火災,外廊及塔……[詳細]
夏允彝、夏完淳父子墓
  夏完淳墓:位于松江區(qū)石湖蕩鎮(zhèn)蕩灣村夏完淳(1631-1647),是一少年英雄。是我少年時的偶像。幼時讀《兒童文學》,里面有一篇文章叫《南冠草》,講述了他在被俘后,如何戲弄洪承疇,諷刺洪承疇投降清朝。最后被殺。這也是他留名后世的主要原因。根據上海文物博物館志,夏允彝父子墓在蕩灣村北農田間,墓前有墓道,道口有清代知縣立石,上 書-“明夏忠節(jié)公允彝墓道”夾有小字“公先世并葬于此”、“子節(jié)愍公諱完淳祔”、“永遠禁止樵牧侵占”。夏氏祖墓多不存,今為一排五座磚室墓,葬夏允彝三代。墓后為托山,呈半環(huán)狀。此墓多次被盜掘,1951年盜墓者打洞,盜去夏允彝印章等,將書籍塞于墓內而毀。后經江蘇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派員追查,追得印章等,而書籍已損毀。1961年,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修葺,并立墓碑,國務院副總理陳毅題碑文……[詳細]
17、云間第一樓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云間第一樓
  “云間第一樓”位于上海市松江區(qū)中山東路250號,原為松江府署譙樓,現松江第二中學大門口即是此樓樓基殘墻。它的建筑風格取我國傳統(tǒng)的雙重檐歇山頂式,樓面闊五間,全部用柱子撐起。樓閣高聳空中,面闊24.8米,進深10.10米,高約16米,頗為壯觀。樓下中間為大門過道,門闊5.1米。古樓清水磚墻,翹角飛逸,古色古香,與宋代張擇端繪制的《清明上河圖》中的樓閣式建筑相仿,是解放初全國范圍內所存兩處梁柱式溯樓中的一處�!霸崎g第一樓”在抗戰(zhàn)期間被日軍破壞,僅存殘架,后又毀于1951年臺風,僅剩樓的殘磚碎瓦和臺基。在20世紀末,重新仿造新樓。1985年,“云間第一樓”被列為松江縣文物保護單位。 交通 乘坐滬松專線、松江11路可到達 景點位置上海松江區(qū)中山街道中山東路,松江科技館北側……[詳細]
興圣教寺塔
  興圣教寺塔俗稱“方塔”,座落于中國東部上海市松江縣縣城的東南部,是一座建于北宋時期(公元960~1127年)的磚木結構古塔。興圣教寺塔建造于北宋熙寧至元祐年間(公元1068~1094年),以后歷代均有修葺。塔的形制結構繼承了唐代磚塔的建筑風格,塔的平面呈正方形,通高42.5米,共9層,底層每邊寬6米。塔身各面均有磚砌圓形壁柱,柱上裝有木制斗拱來承托木構的瓦屋檐。塔外壁四面均開有門壺形的門洞。塔上的木構件多為宋代原物,第七、八、九層則是清代改砌的,形制與下面幾層不同。在塔基下還發(fā)現有地宮一座,安放有石匣1個,銀盒石匣2個,匣內藏有宋代錢幣42枚、銅菩薩坐像和臥像各1尊。此外,方塔前還有明代建造的磚雕照壁一座。興圣教寺塔是江南地區(qū)造型最美的古塔之一,為我們了解唐代佛塔的形制,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詳細]
方塔園內陳化成祠
  方塔園內陳化成祠[中山東路235號方塔園·清代]陳化成,福建同安人,清道光廿年(1840年)江南水師提督,駐松江府。廿二年(1842年)率部抗擊進犯吳淞口之英軍戰(zhàn)死,謚“忠愍”。同年邑人建祠,光緒廿四年(1898年)重建。坐北朝南,占地面積270平方米�,F存門廳和大殿。門廳建筑面積79.35平方米,三開間七架梁,硬山頂,南額枋上有補間斗栱,象鼻昂。大殿建筑面積115平方米,三開間九架梁,前部翻軒,檐枋上置補間斗栱,硬山頂。1912年松江同盟會支部設于此。同年中山先生來松視察,曾宿于祠東擅齋。原位于中山二路西段秀甲園,1999年整體遷至方塔園。列為第八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20、陳子龍墓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陳子龍墓
  陳子龍墓為紀念明末抗清義士陳子龍所建,位于方松街道廣富林社區(qū)管理站(原廣富林村)。整個墓地占地兩畝,建筑面積1000余平方米。內建有陳子龍墓碑。石碑四塊,上面刻著陳子龍生平事跡及其本人的雕刻畫像。內有狀紅亭,建于清朝乾隆五十三年(1788)間。該墓地免費向游人開放,場地較為寬闊,可供入黨宣誓、清明掃墓、舉行成人儀式、入團(隊)儀式等集體活動。1987年,著手進行修復。全部工程于1988年告竣。新修的陳墓,以花崗石為地坪,4級臺階,四周綠化;墓前碑石刻有陳子龍畫像及顧廷龍所撰《陳子龍事略》;墓門上刻有李一氓所寫的“明陳子龍墓”;并按原貌重建沅江亭,乾隆五十一年所勒墓石,仍按原址豎立。1987年11月17日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批準為“上海市文化保護單位”。地址:方松街道廣富林路以北龍源路以西300米……[詳細]

缁棷CP婢讹拷13001937閸欙拷 缁倕鍙曠純鎴濈暔婢讹拷 44010602000422閸欙拷

閸忓厖绨幋鎴滄粦 閼辨梻閮撮弬鐟扮础 閸忓秷鐭楁竟鐗堟 缂冩垹鐝崥鍫滅稊 閹存垼顩︽笟娑毲�
閼辨梻閮撮幋鎴滄粦閿涳拷 QQ閿涳拷264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