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浙江省 > 寧波市旅游

寧波市文物古跡介紹

周淡游墓
  周淡游墓,位于奉化市區(qū)錦屏山,1987年2月被奉化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周淡游(1882——1919年),奉化城里人,學名日宣,字淡游。和蔣介石是鳳麓學堂的同學,并結(jié)為盟兄弟。1906年,他東渡日本,入東京警監(jiān)學校,和吳興陳其美是同學,通過陳的引見,周淡游認識了孫中山、黃興、廖仲愷等革命黨人,以后又由周的介紹,使蔣介石得識孫中山,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期間,跟陳英士在上海策劃革命活動,一舉而奠定東南勝利局勢。其后,剪除袁世凱爪鄭汝成、肇和軍艦起義、寧波獨立等,他都無役不從。1918年奉孫中山命到四川助理民政,1919年病歿于成都。 周淡游墓初甚簡樸。1933年,由政府出資重修,并在墓周配建紀念塔和山莊。墓碑“周故同志淡游之墓”的楷書是蔣介石所題;碑陰是周的同僚、四川省長楊……[詳細]
“高風千古”石坊
  “高風千古”石坊位于余姚市低塘鎮(zhèn)黃清堰村。明萬歷三十二年(1604),浙江按察司使于重修嚴子陵先生祠、墓的同時,特重建“高風千古”石牌坊,以紀念漢代高士嚴子陵先生。嚴光(公元前37年—_公元43年),字子陵,出生于姚北下河嚴家,是一位歷代傳頌的高風亮節(jié)之士。嚴子陵是光武帝劉秀的同窗好友,光武帝想委任嚴子陵為諫議大夫,而嚴子陵對爾虞我詐的官場惡習早已深惡痛絕,更不愿為官場繁瑣的禮節(jié)所束縛,向往無拘無束、清凈無為的自在生活,故拒絕了光武帝的任命,在富春江邊過著農(nóng)耕漁釣的隱居生活。他的這種不圖名利,不圖富貴的思想品格,一直受到后世的稱譽。北宋的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曾以“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之句來贊頌嚴子陵的高風亮節(jié)!案唢L千古”石坊是一座具有明代典型藝術(shù)風格的石雕建筑,四柱三間……[詳細]
163、萬斯同墓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萬斯同墓
  萬斯同墓,位于奉化市莼湖鎮(zhèn)烏陽觀山南麓。萬斯同(1638——1702年),字季野,號石園,浙江鄞縣人,是黃宗羲的學生,博通諸史,著作很多,為人重氣節(jié),輕名利,康熙十七年,被薦博學鴻儒科,力辭不就。次年受邀到北京,不署銜,不受俸,以布衣身份參加史局《明史》修撰工作。先后十九年,手訂《明史稿》五百卷,創(chuàng)修史之特例,啟浙東之史派,是我國著名歷史學家。他的墓曾長期湮沒無聞,清末才被當?shù)厝税l(fā)現(xiàn),于1937年大修,并在莼湖建“鄉(xiāng)賢祠”一所。墓朝南偏西,直徑7米,從墓后壁到拜壇前沿深17.7米,拜壇呈方形。墓前有清大學士王頊齡題“鄞儒理學季野萬先生暨配莊氏傅氏墓”的墓碣,兩邊有翰林裘璉題“班馬三椽筆,乾坤一布衣”的對聯(lián)。拜壇上有祭桌一、石凳二,墓前100余米處有牌坊一座,上有“萬季野先生墓道”六字暨時人題……[詳細]
屠呦呦故居
  屠呦呦1930年12月30號出生于寧波,她的老家就在此處。開明街26號是目前這條街上僅存的近現(xiàn)代建筑,其主人是經(jīng)濟學家,曾任香港甬港聯(lián)誼會會長的姚慶三(1911年-1989年),而姚慶三是屠呦呦的舅舅。小時候,屠呦呦就住在外婆家,一直在那兒長大。記者了解到,姚宅是民國初期保留的歷史建筑,目前保存完好,主體建筑坐北朝南,由前廳、大廳、正樓、后屋組成。屠呦呦曾先后就讀于效實中學和寧波中學,是兩校的知名校友。1951年春屠呦呦從寧波中學高中畢業(yè),同年考入北京醫(yī)學院。她多年來從事中藥和中西藥結(jié)合研究,突出的貢獻是發(fā)現(xiàn)了青蒿素這是一種治療瘧疾的藥物,在全球特別發(fā)展中國家挽救了數(shù)百萬人的生命,2011年的9月屠呦呦獲得被譽為美國諾貝爾獎的拉斯克獎這是中國科學家首次獲得拉斯克獎也是中國生物醫(yī)學界迄今為止獲……[詳細]
165、寶陀禪寺
寶陀禪寺
  位于招寶山巔,建筑面積360平方米,另有僧寮27間。寺建于847年至859年(唐大中間),原位于梅岑山(今普陀山)紫竹林。1557年(明嘉靖三十六年)遷至此地。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大修,分天王殿、羅漢堂、圓通寶殿,并有鐘樓、僧寮。歷百余年,損毀嚴重。1965年修葺,1981年修復圓通寶殿。“圓通寶殿”,即觀音寶殿(相傳觀音菩薩圓通而證大道,故亦稱圓通大士)。現(xiàn)殿高9.4米,長寬各19米。朱椽筒瓦,飛檐雕亮,大殿正中,按唐代造像特征,塑有頭戴毗盧帽的觀音像一尊,稱“毗盧觀音”。佛像貼金,端坐蓮花臺上,男性女相,慈眉善目,善才、龍女侍立兩側(cè)。三十二化身觀音分列大殿左右,佛像后壁另塑腳踏鰲魚的化身觀音一尊。1985年恢復宗教活動,僧眾上山接管寺產(chǎn)、殿正職中重塑毗盧觀音,貼金佛像端坐于蓮花臺上……[詳細]
166、蕭王廟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蕭王廟
  蕭王廟,位于奉化市蕭王廟街道西首,2005年3月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蕭王廟,為紀念宋天禧年間奉化縣令蕭世顯而建。蕭世顯令奉的第三年,境內(nèi)大旱,蕭巡行阡陌間,教民筑堤捍水、鑿河灌田。次年旱且蝗,蕭又教民捕蝗,在巡行途中中風暴卒。人民為紀念他,在慶歷年間即建廟祀之,原稱蕭公祠,歷代均有毀建,現(xiàn)存的殿宇系清代建筑。蕭王廟坐北朝南,建在銅山余脈的高坡上,居高臨下,數(shù)里之外,就可望見它紅墻灰瓦,飛檐翹角的雄姿。廟共三進,通面寬5間,建筑面積達1400平方米。中軸線上自南而北,依次為照墻、前進、臺亭、正殿、后殿,臺亭兩側(cè)有廂房。前進為大門,重檐硬山頂;中進為正殿,重檐歇山頂,抬梁與穿斗相結(jié)合,明間又減前老檐柱,甚顯軒敞。殿前四根前檐石柱,均雕有矯首昂尾、張牙舞爪的游龍,富有動態(tài)……[詳細]
清暉佳氣樓
  清暉佳氣樓位于余姚鎮(zhèn)武勝門路82號內(nèi),為明禮部侍郎倪宗正故居。取名于陶淵明“山氣日夕佳”和謝康樂“山水含清暉”詩句。倪宗正,字本端,號小野。弘治十八年考中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官至武選員外郎,后調(diào)至廣東南雄任知府。頗有政績,死后贈學士,謚文忠。一生工詩善書,王陽明曾贊其詩文逼近陶淵明和杜甫。倪宗正留下的著作有《謝文正公年譜》、《易說豐實集》、《小野集》、《觀海集》、《太倉集》、《突兀集》等多種。清暉佳氣樓坐北朝南,硬山重檐,通面闊9米,分三間,通進深10.22米,明間為抬梁式梁架結(jié)構(gòu),用九檁、五柱。該樓用材較小,結(jié)構(gòu)尚完整,部分構(gòu)件損壞腐朽較多。尚存的“清暉佳氣樓”木匾,傳為王陽明先生所書贈。在樓前的庭院中立有一碑,上鐫:“明萬歷三年,禮部侍郎倪文節(jié)故里,知余姚縣李時成立!睋(jù)《光緒余姚縣志……[詳細]
168、明清碑碣
明清碑碣
  威遠城進道左側(cè),豎立著9塊碑刻,其中明代4塊,清代5塊。碑高2至2.4米,寬1至1.2米。明代4塊分別是海天清晏碑、撐半壁天碑、擎天鰲柱碑和天開圖畫碑。清代5塊分別是重修招寶山寶陀寺碑、海天雄鎮(zhèn)碑、《招寶山寶陀寺續(xù)修碑記》、永清四海碑和《鎮(zhèn)海防夷圖記》碑。明清碑碣因明清兩代碑刻而得名。明天啟二年,(1622)欽差督撫都卸史蘇茂相立,“海天清晏”碑。明天啟五年(1625)鎮(zhèn)浙都督山陰何斌臣立,“撐半辟天”碑。明天啟七年(1627)欽差鎮(zhèn)守浙江都督瀛海郭欽立,“擎天螯柱”碑。明崇禎年間總鎮(zhèn)兩浙玉峰杜弘域立,“天開圖畫”碑!敝匦拚袑毶綄毻铀隆氨屙樦尉拍辏1652)七月立。道光十五年(1835)寧紹道臺周彥立!昂L煨坻(zhèn)”碑。道光十九年(1839)邑人陳修鼎撰,舒達書丹,“招寶山寶陀寺續(xù)修碑記……[詳細]
演武巷總工會舊址
  演武巷總工會舊址位于寧波市鄞州區(qū)演武街2號,簡稱總工會舊址。據(jù)歷史資料記載,寧波是浙江省重要的工業(yè)城市,1921年已有近代企業(yè)39家,工人5000余人。在1925年的五卅運動和省港工人大-推動下,寧波的工人紛紛組織工會。1926年7月寧波總工會成立,會址在江北錢園巷30號左首,1927年3月被國民黨燒毀后,遷到瑪瑙路65號,因房子窄小,不久又遷今址。當時正屋的一樓為總工會的大禮堂,三樓為辦公室,兩側(cè)廂房為和豐紗廠、順記鐵廠、美球襪廠、郵電、米業(yè)、鐵路、海員等工會的辦公用房。1927年4月12日,國民黨發(fā)動政變,對寧波實行清黨,中共寧波市委常委楊眉山、總工會委員長王鯤被捕,總工會遭封閉,工人運動轉(zhuǎn)入地下。為保護文物,教育后代,寧波市政府建立了《寧波工人運動紀念館》,由著名書法家沙孟海提寫了館名……[詳細]
陳曉云烈士墓
  陳曉云烈士墓位于海曙區(qū)鄞江鎮(zhèn)沿山村邊家自然村西面,坐落在岙大里山的山麓,整體坐西南朝東北,占地面積64m2。該墓墓室成圓形,直徑達3.06米,底部用石塊砌成,上部用水泥澆筑而成。墓碑分上下兩部分,上端刻著“陳曉云烈士之墓”,上款:1975年5月,下款:毛君謹君。墓碑的下端刻著“這里安息著邊元仁陳繼芳”,落款“中華民國三十二年五月”。 陳曉云(1910-1944),女,原名陳素英,又名陳繼芳,慈溪三七市(今屬余姚)人。1924年冬小學未畢業(yè)輟學,次年改名陳曉云,考入寧波女子中學。1927年棄學回家,被迫完婚,未幾出逃,執(zhí)教鎮(zhèn)海新倉小學,經(jīng)斗爭終獲離婚。1938年移教鄞縣梅園鄉(xiāng)沿山小學。1941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同年秋改名陳挺然,任梅園鄉(xiāng)公所經(jīng)濟干事。次年秋,中共梅園區(qū)工委建立,任書記。1……[詳細]
誠應廟后殿
  誠應廟位于海曙區(qū)橫街鎮(zhèn)梅梁橋村何家自然村,清代建造。主體坐北朝南,合院式,由門廳、戲臺、兩廂、大殿及兩過廊組成,因年久失修,門廳、戲臺、兩廂、大殿均已損毀拆除,現(xiàn)存建筑均按照原始格局建造,但柱礎(chǔ)石仍為原始遺留物。誠應廟后殿則保存較好,殿內(nèi)構(gòu)架大都為始建時所遺留,后殿為單檐硬山頂高平房,面闊五間,明次間梁架四柱七檁,五架抬梁前后單步,次間同明間。梢間用中柱,五柱七檁,在明間的地面上鋪有一塊石板,上雕麒麟與鳳凰,雕刻精美。后殿天井左右設(shè)過廊,面闊三間,三架梁進深三柱五檁。誠應廟后殿部分木雕精美,五架梁下設(shè)隨梁坊,之間有一塊蝙蝠木雕。檐柱施龍頭牛腿。在后殿的天井內(nèi)有一個石質(zhì)香爐,三個香爐腳上雕有獅子,爐鼎用于插香,上方雕刻已風化,難已辨認。 誠應廟后殿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是中共鄞西區(qū)委展開地下斗……[詳細]
172、姚墟古跡
姚墟古跡
    余姚南有句余山(即今四明山),北有姚水,地名合山水之名而成。按《史記·正義·索隱》等記載:越州余姚縣有歷山舜井,又有姚墟,即舜所生地也。舜有時下海捕魚,曬網(wǎng)于歷山,所以歷山又稱“瀝網(wǎng)山”! ↑S宗羲亦說:“今余姚、上虞兩縣皆以舜得名,其水之經(jīng)余姚者曰姚江,亦曰舜江。余姚有歷山,上虞有握登山,舜母之名也。有象田,其土中耕者往往得古陶器,舜之古跡在此兩縣為最多。然大概舜之生在余姚,故孟子曰‘東夷之人’!薄 囊陨瞎诺湮墨I所記載,再參核余姚當?shù)厣酱,大致可以認為:舜生于姚江之濱的姚丘山東麓的諸馮,故姓姚。堯帝死后,姚舜即繼位為帝。當代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副主任史樹青教授,特為余姚題寫了“姚墟古跡”,刻石于龍泉山東麓! ∮嘁ǹh較早,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始皇帝東巡入浙,至會稽,劃分……[詳細]
173、關(guān)帝殿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關(guān)帝殿
  關(guān)帝殿位于牟山鎮(zhèn)王剡作村馬家堰,東緊靠馬家堰堰壩,西為衍和弄,北臨馬家堰河,河對岸即為上虞市。河邊有頗具特色的馬家堰街廊,散發(fā)著濃郁的江南水鄉(xiāng)氣息。馬家堰堰壩是余姚保持最完整的一座古堰。關(guān)帝殿坐東朝西,分前后兩殿,前后殿通面闊均為19.45米,各分五間。前殿通進深5.15米,梁架結(jié)構(gòu)為抬梁式;后殿通進深8.30米,明間為抬梁式梁架結(jié)構(gòu),用十檁、四柱;次、稍間為穿斗式結(jié)構(gòu);前后殿之間的天井深12.80米,天井西北兩側(cè)各有廂樓三間,與前殿緊連,通面闊9.95米,通進深3.65米,均為抬梁式梁架結(jié)構(gòu);廂樓上前有欄柵護圍;緊靠前殿明間的天井中有戲臺一座,平面呈正方形,每邊闊4.45米,戲臺頂部為結(jié)構(gòu)精細的藻井,全部用細木拱串而成。朝東的兩根石柱上鐫有楹聯(lián):“旁觀者清,做戲何如看戲易;結(jié)果要好,下場更……[詳細]
174、石城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城
  石城,位于奉化市裘村鎮(zhèn)應家棚村,1987年2月被奉化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石城距象山港一公里許,與港邊琴山、港中鳳凰山相望,地當象山港鹿頸頭登陸要沖。應家棚明時設(shè)有防倭城寨,嘉靖年間,倭寇由港口登陸,進犯應家棚,義士汪較率弓箭手與寇血戰(zhàn),寇潰退,較亦死之。府、縣隆重安葬他,追認他為“義士”。清初康熙、雍正年間應家棚的軍事防御設(shè)施得到加強。設(shè)有汛地,駐扎綠營兵300名,派駐千總、把總等官員,置辦船只,砌置石城,設(shè)有偵察敵情的了望臺3個,發(fā)布、通報敵情的烽火煙墩4個,以保護內(nèi)地安寧。同時,奉化縣衙還在象山港沿岸的湖頭渡、裘村、吳家埠三處修筑石城,護衛(wèi)海疆。一直到同治年間,都在此設(shè)兵防守。如今,這三處石城早已蕩然無存,惟有應家棚的石城完好地保存下來,是一個難得的古代海防遺跡……[詳細]
仙圣廟戲臺
  余姚鹿亭中村的仙圣廟戲臺始建于南宋,幾經(jīng)毀壞重建,現(xiàn)存建筑為清康熙三年至八年(1664~1669)重建,它是寧波地區(qū)現(xiàn)存戲臺中年代最早、建筑技藝最精致的一座。仙圣廟戲臺是仙圣廟的一部分。仙圣廟依山傍水,前有寧曉公路沿溪通過,后有廟后山環(huán)抱,座東北,前后兩進,五開間,兩側(cè)各有廂樓三間,騰空而起的戲臺位于天井一側(cè),與前殿明間銜接。前殿是樓房,樓上臨天井一邊設(shè)廊,與兩側(cè)廂樓回廊相通,外側(cè)圍構(gòu)欄,觀眾可倚欄看戲。據(jù)《鄭氏家譜》手抄本記載,仙圣廟戲臺由中村鄭氏于元代至治年間(1321—1323)遷移到今址。戲臺面闊4.67米,呈正方形,高約6米。歇山頂,飛檐翹角,四根石角柱中部載鋪平臺,戲臺頂部為斗拱和翹昂,層層盤旋向上,內(nèi)收成藻井,中心置一大銅鏡。藻井四周還雕塑八個龍頭和花籃,梁枋上線刻龍鳳花卉紋飾……[詳細]
浙東游擊縱隊后方醫(yī)院遺址
  浙東游擊縱隊后方醫(yī)院遺址位于海曙區(qū)章水鎮(zhèn)低坪村上橫自然村東南面王蛟屋山岙內(nèi),據(jù)老革命回憶,約設(shè)立于1948年。該遺址四面環(huán)山,南側(cè)一條小溪自西向東環(huán)繞而過,北側(cè)為王蛟屋山,主體坐北朝南,共分三個部分,由西向東依次廚房、手術(shù)室、住院部,4層地基,高差分別為0.7米,1.8米,0.5米。原建筑由當?shù)刂衲敬罱ǎ孛嬉灾裣伒,廢棄后主要作為林地使用。 據(jù)老黨員張國慶介紹,后方醫(yī)院所用醫(yī)藥均由地下黨員從鄞江等地購入。當?shù)卦鴧⑴c游擊縱隊戰(zhàn)斗的張紀洋老同志也回憶道,當時龍觀、奉化等地戰(zhàn)斗受傷的游擊隊員都被他們沿觀頂?shù)鹊厮偷胶蠓结t(yī)院,醫(yī)院最多時曾有醫(yī)生有史東辦(音)、黃長富兩人,住院人數(shù)最多時曾有數(shù)十位傷員。后方醫(yī)院在上橫設(shè)立時間大約1年多點,因叛徒告密,被迫緊急轉(zhuǎn)移,醫(yī)院就此被廢棄,F(xiàn)在杖錫等地尚有當年……[詳細]
四明山革命烈士紀念碑
  四明山革命烈士紀念碑位于浙江省寧波市余姚市(縣級市)梁弄鎮(zhèn)獅子山。1942年9月,中共浙東區(qū)委提出“堅持三北,開辟四明”的方針后,譚啟龍、何克希、張文碧等率區(qū)黨政機關(guān)和新四軍浙東游擊縱隊第四支隊挺進四明山。1943年4月攻占四明山重鎮(zhèn)梁弄后,中共浙東區(qū)委和浙東游擊縱隊司令部遷至梁弄,至此,梁弄成為浙東政治、軍事、經(jīng)濟、文化的中心。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從1941年5月第一批浦東武裝南渡三北至1945年8月底北撤前,浙東游擊縱隊在各地武裝力量和廣大群眾的配合下,作戰(zhàn)643次,攻克上虞、南匯兩座縣城,摧毀敵偽據(jù)點110余個,斃傷日偽軍官兵3672人,俘敵偽5525人。1945年9月浙東新四軍奉命北撤后,留下少數(shù)干部和地方武裝人員堅持四明山斗爭。1947年初,中共四明工委成立,5月重建四明山武裝三支隊。1……[詳細]
178、傅宅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傅宅
  傅宅(傅乾月房),原為汪偽上海市長傅筱庵故居。建于1922年,為典型的民國時期中西合璧優(yōu)秀建筑。1999年被公布為寧波市“十佳”近現(xiàn)代建筑。2000年12月被公布為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傅宅,座北朝南,占地面積2008平方米,建筑面積1600平方米。二層框架結(jié)構(gòu),5間2弄4廂房,走馬樓四合院,外觀帶有歐式古典風格造型。兩邊較高的硬山頂,有法國路易十三式樣的印跡,中間大門和邊門的石式較為復雜。一層和二層樓層分界處有不連續(xù)的出挑疊澀裝飾帶,外墻面料用的是水泥沙醬,牢固如舊。大門內(nèi)是兩層走馬廊,下層廊用的是連續(xù)券做法,石質(zhì)為梅園石的柱子,做工頗為細致。柱頭是科林斯樁式的毛茛葉和愛奧尼克式的渦卷組合。上層廊柱欄桿式扶手高度自然,分成兩段,上段圓柱,下段方柱,柱頭為混合式,與下層廊柱柱頭不同。走馬廊地面鋪……[詳細]
179、天峰塔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峰塔
  天峰塔,位于奉化市西塢街道亭山村,1987年2月被奉化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天峰塔,始建年代不詳,系六角單層石塔,高6.40米,無基座,直接建于山頂巨石上。塔底部周長8米余,塔身高4.08米,由十五層斜面條石疊砌而成,每層六面,每面三塊,左右兩塊占他面共有,排列整齊。每個斜面在塔的底部寬1.40米,到塔的頂端寬僅0.53米,上邊寬度幾乎是底層寬度的三分之一,收分很大。塔身上半部中空,下半部內(nèi)實。塔剎高2.32米,剎座和剎身也都是六面的圓錐形石塊,每邊寬度更小;剎頂又為一下方頂尖的石錐,所以每一個斜面都成了一個下寬上尖的長腰三角形。遠遠望上去,整個塔是一個長腰三角形,尖尖的矗立在山頂上。 塔剎的剎身由一塊石料刻成,六面,每面都刻著一尊趺座人像,一女五男。正東面一個系浮雕……[詳細]
180、伏龍寺
伏龍寺
  伏龍寺始建于唐咸通三年(862年)。當時伏龍山四周皆海,鑒諸禪師發(fā)現(xiàn)此山狀如蛟龍,云浮霧繚,并離南邊的大陸和達蓬山不遠,便看上了這塊能興旺佛業(yè)的風水寶地。于是系纜攀緣,憑著一個佛門弟子對信仰的執(zhí)著,風餐露宿,披荊斬棘,終使一座寶剎聳立于山巔。這座凈土宗早期的禪院,依托山勢,遞進而上。結(jié)構(gòu)嚴謹,主次分明,充分體現(xiàn)了唐代建筑的特色。鼎盛時,梵宇集天王殿、大雄寶殿、三圣殿及左右兩廂偏殿等六十余間,營林面積達700多畝。可惜這樣一座千年古剎在1941年毀于日寇兵燹之中。 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曾多次造訪,抗倭名將戚繼光在寺前曾留下名1129885393.gif詩,弘一法師在寺內(nèi)完成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墨寶《佛說阿彌陀經(jīng)》16頁。這些內(nèi)容都已成為伏龍寺迷人的文化積淀。伏龍寺與寺前的蓮花池,兩者唇齒相依……[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