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陵區(qū)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雪湖風景區(qū)位于泰州市中部,東連國家5A級景區(qū)溱湖國家濕地公園,北有興化千島菜花風景區(qū)、李中水上森林,西毗國家4A級景區(qū)鳳城河風景區(qū),南望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誕生地紀念館,地理優(yōu)勢十分明顯,以景區(qū)為中心,全面輻射泰州市其他各大景區(qū),與周邊景區(qū)更是形成了強大的區(qū)域聯(lián)動性。景區(qū)區(qū)位優(yōu)勢明顯,地理位置優(yōu)越,距離主城區(qū)中心繁華地段僅8公里,7路公交專線在景區(qū)內(nèi)各大景點設有公交站點,泰州火車站、泰州京泰汽車客運站臨區(qū)而建,省道興泰公路貫穿其中,啟揚高速和泰州長江大橋北接線在區(qū)內(nèi)交匯。從景區(qū)出發(fā),5分鐘可到火車站、6分鐘可進高速、20分鐘可到機場、1-3小時至上海、杭州、南京、蘇州、無錫等大中城市,交通十分便捷。景區(qū)水清岸綠,空氣清新,蒲草豐茂,野鳧繞船。濕地風光尤為獨特,每到春暖花開之際,河有萬條多碧水,……
[詳細] 泰州市梅蘭芳紀念館由原梅蘭芳史料陳列館和梅蘭芳公園合并而成。1985年2月時任國家主席的李先念--題寫了館名。梅蘭芳史料陳列館由明清兩代古建筑移建而成。其布局錯落有致,融嚴整、樸實、幽靜、雅致于一體。交通:城市道路由主干寬度35—60米、次干道寬度25—35米和支路寬度25米以下組成。結(jié)構(gòu)布局采用方格網(wǎng)形式,主干道間距800—1500米,次干道間距400—600米。主城區(qū)主干道為7縱7橫,次干道為14縱15橫布局。港區(qū)主干道為5縱8橫,次干道為7縱7橫布局。規(guī)劃16條公交線路聯(lián)系火車站、汽車站、市中心、居住區(qū)、工業(yè)區(qū)及鄰近城鎮(zhèn)和鄉(xiāng)村。1984年,梅蘭芳90誕辰之際,興建了梅蘭芳公園。梅園中有“四絕”最值得一看。梅亭為園中一絕,二絕為梅蘭芳大型半身漢白玉雕像,陳列廳外水池中間的梅蘭芳,《太真外……
[詳細] 都天行宮在泰州市西倉橋東引橋北側(cè),老廒新村58號,都天行宮坐北朝南,南臨護城河,北近泰州船閘。因該廟是“都天菩薩”出巡時居住的宮室,所以稱為“都天行宮”,又稱“都天廟”。廟中所供神像,為唐開元末安祿山叛亂時死守睢陽、城破不屈的大將張巡,被人們尊稱為“都天菩薩”,敕封“吳天大帝”。都天行宮系清康熙三、四年間,就社稷壇舊址的西半改建而成,光緒二年、民國二十二年先后兩次重修。這組古建筑群在南北一條中軸線上。由門樓、戲臺、東、西廂樓、大殿、后樓等組成了廟宇主體。門樓5間,中開券門,上嵌“古都天行宮”石額,并飾有祥云圖案的磚雕,門前兩側(cè)立獅子盤球的石鼓一對。 門內(nèi)后金柱下置屏門,平時開兩側(cè)小門,香期屏門打開。戲臺與山門樓相連,座南朝北,上下兩層,下層為通道,上層為演戲臺,單檐歇山屋面,翹角飛檐,小巧精……
[詳細] 吳同甲故居位于泰州市海陵區(qū)城北南通路236號。故居南向,始建于清道光年間,新中國成立初期興建南通路時,拆除大門、儀門及部分房屋,留下廳屋、堂屋及樓屋3座建筑。廳屋圓作,當心間梁架結(jié)構(gòu)抬梁式,為5架梁前后加單步梁,用材較大;堂屋偏作,當心間梁架結(jié)構(gòu)穿斗式,中間立中柱,柱兩側(cè)為帶有弧形的月梁,柱下墊木礎,屋面用方木椽,采用了一些明式建筑的做法,在泰州清道光時期的民居建筑中較為少見。廳屋在東側(cè),后有天井。天井北有1座2層樓屋。樓屋的屋面東西山墻處建有馬頭高墻,上下面闊各3間,樓梯在東南,樓上地面前低后高。吳氏住宅后易主沈氏,由于房主是泰州知名商人,所存房屋質(zhì)量尚好,青磚黛瓦,硬山屋面,平房后蓋樓,前低后高,頗具時代特色,被列為泰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吳同甲故居因面對南通路,原廳屋曾被改作商業(yè)店房,樓屋……
[詳細] 夏思恭祠位于漁行大街20號。元朝末年,泰州白駒場鹽民張士誠起義,于1353年3月攻下泰州。戰(zhàn)后泰州城到處斷墻殘垣,張士誠讓夏思恭到城北宋代的堡城處重筑新城。1364年10月朱元璋命大將徐達、常遇春從大江口和揚州分水陸兩路向泰州進發(fā)。泰州守將嚴再興、夏思恭被迫退守新城。同時,張士誠急令淮安守軍援泰,被常遇春打敗。張士誠又派水軍兵船400艘出大江援泰州,因水淺難登陸,未解泰州之圍。夏思恭、嚴再興率眾堅守,同年十月十六日,徐達率兵圍攻新城各門,用高梢子船扎架攻城,夏思恭戰(zhàn)死,嚴再興等人被俘。隨后,徐達將此城夷為平地。當?shù)匕傩崭心钕乃脊У闹艺\,就在當年夏的官衙處建造了一座廟宇,供奉夏思恭像,廟內(nèi)還塑了一匹白馬,傳說是夏思恭的坐騎。為遮掩明王朝的耳目,廟名稱“都土地廟”。土地神是某一地域內(nèi)的守護神。在……
[詳細] “江淮名剎”光孝律寺始建于東晉義熙年間,原名萬壽寺,后因南宋高宗趙構(gòu)為超度徽、欽二帝亡靈,詔令該寺擺設道場,敕令改稱 “報恩光孝寺”。乾隆年間,又改稱“報恩光孝律寺”。該寺規(guī)模宏大,氣勢雄偉,最盛時期容納常住僧人千余人。本世紀30年代光孝律寺創(chuàng)辦佛學研究社,海外弘法的不少名僧都曾在光孝律寺就學。光孝律寺收藏珍貴文物較多,如收有歷代名家墨跡,世稱孤本的宋拓“汝帖”;隋唐時代從印度傳來的“貝葉經(jīng)”等�!�
[詳細] 南宋寶慶二年(1226)泰州知州陳垓拓浚泰山腳下湖泊而成,因在泰山之西,故名“西湖”,為與杭州西湖有別,因其小巧玲瓏即取名為“小西湖”。湖中有方嶼,上壘假山,筑長堤,設亭橋,湖中魚翔淺底,岸邊楊柳婆娑,風光秀麗,景色怡人。湖邊“春雨草堂”、“望岳樓”、“臨湖禪院”、“岳武穆祠”等名勝景觀更增添樂小西湖的靈氣。如今小西湖已成為市民的休閑娛樂場所�!�
[詳細] 通揚運河,貫通江蘇省南通、泰州、揚州3市的人工河道。古稱邗溝。為南通、泰州、揚州3市及其沿岸各市、縣的主要航道。延伸于江蘇省長江北側(cè)。始建于西漢文景年間(公元前179~前141),由吳王劉濞主持開鑿。用以運鹽,亦稱運鹽河、鹽河。經(jīng)歷代改建和延伸而達南通。清宣統(tǒng)元年(1909)改稱通揚運河。……
[詳細] 位于泰州市江蘇省泰州中學附屬初中校園內(nèi),祀漢末醫(yī)學家華佗,又稱藥王廟。始建于清代中期,民國時重修,原有華王殿及后樓,現(xiàn)僅存華王殿。殿南向,硬山屋面,面闊三間 9.7 米,進深九檁 9.65 米,檁高 6.31 米,梁架系用苗木制作,材徑細小,材質(zhì)精良,占地面積約 400 平方米�!�
[詳細] 泰來面粉廠建于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占地面積約 16000 平方米,是泰州最早興建的民族資本工廠,當年它所產(chǎn)“綠山羊”牌面粉除銷售蘇北外,還遠銷東南亞各國,抗戰(zhàn)期間為新四軍提供過軍需�,F(xiàn)存原建四層樓制粉車間、辦公樓、倉庫等,保存完好。……
[詳細] 位于海陵區(qū)涵東歷史文化街區(qū)顧家巷 48 號,原為徐氏所有,徐氏原為經(jīng)營糧行商人,糧行名為徐甘記。現(xiàn)存建筑在東西兩條軸線上,占地面積約 670 平方米,東側(cè)主體建筑從南往北依次為照廳、廳屋、堂屋和廒房,其中堂屋青磚硬山頂,布瓦屋面,面闊三間并東側(cè)暖房一間共 14.3 米,進深七檁 7.3 米,穿斗式梁架,西側(cè)僅存一座歇山頂花廳和部分廂房�!�
[詳細] 康熙六十一年(1722)建,嘉慶四年(1799)同知尤彬重建育嬰堂,原育嬰堂改為義學。育嬰堂舊址現(xiàn)存大門、門房、賬房、客房、大殿、大廳、乳婦號房等主要建筑,大門、門房東向,面闊六間 17.9 米,進深五檁 4.4 米;大殿與大廳并列,坐北朝南,共六間,通長 21.3 米,大殿抬梁式硬山尾面,進深七檁 6.5 米;乳婦撫嬰房座西朝東共七間,通長 24.45 米,進深五檁 4.6 米;廚房、宿舍位于大殿之后,面闊五間 11.4 米,進深五檁 5.7 米�!�
[詳細] 原為尤氏所有,俗稱尤家大門,尤氏原為商人�,F(xiàn)存建筑在東西兩條軸線上,占地面積約 670 平方米,中間以火巷分開,西軸線從南往北依次為照廳、廳屋和堂屋三進,東軸線建筑體量略小,從前往后依次為照廳、廳屋和古井一口�!�
[詳細] 位于海陵區(qū)城北漁行大街 15 號,原為周氏所有。宅依街而建,南向略偏東,面積約 250 平方米,前廳后堂結(jié)構(gòu),周圍圍以高大圍墻,大門東向,堂屋青磚硬山頂,布瓦屋面,面闊三間 10.2 米,進深七檁 7 米,穿斗式梁架,板壁檻墻,和合雕花窗,通體雕花隔扇門,隔心、絳環(huán)板、裙板等重要位置以透雕、浮雕的形式雕刻了“八仙”、“四愛”等人物故事�!�
[詳細] 古關帝廟在泰州市鼓樓大橋東北側(cè)濱河廣場的東部,南臨護城河,北近東進東路。舊時稱此關帝廟在關帝廟墩上。廟西側(cè)曾有小巷名武廟巷。廟曾和東側(cè)不遠處覺正寺隔東大街相望。泰州的關帝廟中,北門外關帝廟墩上的關帝廟,不是魏忠賢生祠改建,而是在明萬歷時就建成了,因此,被稱之為:“古關帝廟”。古關帝廟現(xiàn)山門殿的弧形廟門上仍嵌‘古關帝廟“石額,上有嘉慶丁巳年重建字樣。門下兩旁有石鼓一對。山門后有天井,天井后為大殿3間,前有卷棚,脊檁下置斗拱,東邊墻上立民國十年二月十七日當局簽發(fā)保護廟產(chǎn)的布告。原此廟后尚有民國十五年州人王幼丹倡建西式磚樓1座,名為“文昌樓”,與城南原文昌閣在一條軸線上,前后呼應,古關帝廟位于濱河綠地的城河風光帶中,居高臺之上,2株參天古銀杏挺立山門兩側(cè),前面的護城河碧波蕩漾,臨河的一面石墻上還有……
[詳細] 清光緒翰林院編修支恒榮所建,宅南向,東邊三進,每進六間,硬山頂;西邊為鎖式樓房二層九間,均硬山屋面。下層面闊五間,高 3.65 米,進深七檁 5.90 米,通高 7.9 米,兩側(cè)各有二間廂樓相連,梁架上有彩畫,占地面積 400 平方米�,F(xiàn)移建于鼓樓北路 215 號學政試院北部……
[詳細] 為清初刑部郎中田敬錫所建,后易主夏氏,俗稱“夏家花園”。宅南向,有廳屋、堂屋、穿堂、后樓,其中廳屋楠木結(jié)構(gòu),抬梁式,用櫨斗、荷葉墩等構(gòu)件,面闊三間,進深七檁 5.65 米,脊檁高 5.3 米,硬山頂;后樓五間,兩側(cè)有廂樓連接,保存完好�!�
[詳細] 宅為清道光五年(1825)進士錢桂森建。南向,有門樓、照廳、廳屋、堂屋。門樓用磨磚砌成,堂屋硬山屋面,面闊五間 10.6 米,進深七檁 5.20 米,脊檁高 4.95 米,明間天花及月梁等處有彩繪。建筑面積 600 平方米。保存完好�!�
[詳細] 陳庵在泰州東門大街南側(cè),是明代陳佞佛所筑的家庵。所謂家庵,系指舊時大戶人家,為家0-家修行的人而建造的小庵。此類家庵,各地比比皆是。但泰州陳庵,卻非同一般。陳庵始建時,明魏國公徐中山(達)為庵題寫門額,后書法家董其昌又為其題寫了門榜,可見規(guī)格之高,影響之大。清康熙十五年(1676),泰州安豐場著名詩人吳嘉紀,曾寓居陳庵。陳庵一座四合院式的建筑,前后兩進,中有天井,左右為廂房。前面是正殿,硬山屋面,面闊三間12.15米,進深6檁前帶船棚軒7.85米�!�
[詳細] 始建年代不詳,現(xiàn)存前、后廳兩進,為明代建筑。大門東向,門樓上有精美的磚雕;前廳面闊三間 11 米,進深七檁 6.4 米,硬山屋頂,屋脊高 4.8 米,括梁式架構(gòu);后廳面闊三間 11 米,進深七檁,硬山屋頂,屋脊高 5.2 米,明間梁架上裝飾有斗栱、荷葉墩、山霧云和抱梁云,脊檁下有脊枋,脊檁和金檁下有花機;前后兩廳中間有西廂房兩間,建筑面積約 201.6 平方米,占地面積約 306 平方米�!�
[詳細]
闂佺ǹ绻堥崝灞矫瑰Δ鍛嵍闁哄瀵ч崐鎶芥煙閸忚偐鐭岄柛宀嬫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