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山東省旅游

山東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牛莊烈士祠于1945年7月建成,位于東營區(qū)政府駐地西南25公里處,是中共渤海軍區(qū)為紀念英勇犧牲的抗日烈士,如今,烈士祠已經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場所。烈士祠整體上為土木磚石結構四合院,院門是牌坊式門樓。門樓頂上塑有抗日戰(zhàn)士持槍立像,門正方懸掛著題為“浩氣長存”門匾。正廳是祠堂,東西寬30米,南北長50米,總面積1500平方米,分5間。祠堂內屹立10塊大理石烈士紀念碑,上面用公正秀麗小楷攜刻著3914名抗日烈士英名。正堂正面墻上懸掛“氣壯山河”等三塊橫匾,東西墻上掛著“忠勇壯烈”,“萬古流芳”匾額。東西廂房各9間,內有文字、圖片。南屋八間被門樓隔成東西兩部分。西邊四……[詳細]
  北楊集革命烈士紀念亭位于聊城市東昌府區(qū)北城街道,年代為1947年。1938年,聊城早期的黨支部之一——北楊集黨支部建立,趙春華任支部書記,趙春湖任副書記,翟修安任委員。北楊集黨支部在上級黨組織的領導下,組織黨員和群眾成立農民互助會,開展減租減息斗爭,破壞日偽通訊交通活動。由于敵人的告密,1940年4月2日,日本駐聊城憲兵突然包圍了北楊集村,趙春華、趙春湖、翟修安、王憲倫、張子杰、翟林臣、耿玉明7名黨員被日軍當場殺害。為紀念革命先烈,表彰他們的英雄事跡,北楊集村李蘭東等24名村民捐款修建革命烈士紀念亭,1947年春破土動工,同年5月建成。解放后,地方政府及民政、文物部門對紀念亭進行了修繕管理。北……[詳細]
  劉子山舊宅坐落于萊州市沙河鎮(zhèn)灣頭村,原萊州市第三中學校址,現已閑置。舊宅地處萊州灣沿海平原,屬溫帶大陸性氣候。西北距海約7公里,其南約5公里處,沙河由東向西注入萊州灣,其北約3公里處,杲村河由東向西注入萊州灣。舊宅位于灣頭村東部,西、北與農舍為鄰,東臨村鎮(zhèn)企業(yè)廠房,南臨東西公路,東北距萊州市城區(qū)約18公里。舊宅內遍植樹木,林蔭蔽日。1928年,富商劉子山委托其四弟在家鄉(xiāng)灣頭村建成“舊宅”�!捌摺て呤伦儭焙螅瑥埩汲嫉入s牌隊伍在此駐過。1946年,八路軍地方武裝曾在此設兵工廠,制造0、手榴彈、地雷等。1947年,西海專區(qū)所屬振東公司在這里做棉花、豬鬃、豬皮生意。此后,八路軍膠東某部隊后勤部又在此設……[詳細]
  【平度高家民兵聯防遺址】高家民兵聯防舊址位于平度市東北30公里的大澤山西麓,大澤山主峰――北峰頂的西南坡下。1938~1945年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由韭園、高家、南臺、北臺、所里頭五個村莊的民兵組成民兵聯防,運用游擊戰(zhàn)、麻雀戰(zhàn)、-陣,配合主力部隊作戰(zhàn)600余次,粉碎了日軍的一次次掃蕩,取得了偉大勝利。高家民兵聯防在歷次戰(zhàn)斗中,打死、打傷、俘虜日偽軍2300余名.榮獲“民兵英雄”、“0-大王”、“神-手”等稱號的民兵有46名。高家民兵聯防舊址范圍:西起韭園西嶺,東至東大峪,北至杏山,南到昕里頭東嶺路頭山,現存的高家靈兵聯防舊址有:一、報警處,位于高家村東南,緊靠高家山北部掛―鐵鐘……[詳細]
  蔡家鎮(zhèn)經幢位于張家洼街道辦事處蔡家鎮(zhèn)村。年代為唐。 2006年12月7日,蔡家鎮(zhèn)經幢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山東省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蔡家鎮(zhèn),872畝地,220戶,759口人。村始建于元末,明初蔡耕由河北棗強遷此,故名蔡家鎮(zhèn)。蔡家鎮(zhèn)村南首,有座市級重點保護文物——唐經幢,此幢建于公元709年,八棱形,蓮花座,幢翼角起,高3.62米,周長2.24米,八面均有陽刻文字,其中一部分勝陀羅尼經,一部分是縣令賈思玄治理萊蕪的業(yè)績。幢身除幾處彈痕外,尚屬完整,這座經幢是“唐朝景龍三年四月八日由宋州寧陵縣賈思玄敬造”。幢體西、南刻有序文,其它幾面分別是楷書陰刻字。據史料記載,此經乃印度娑羅門僧佛陀羅利所譯……[詳細]
  棲真觀位于沂源縣魯村鎮(zhèn)南7.5公里的安平村西南隅。2013年,棲真觀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山東省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棲真觀,原名上真宮。建筑并列三個院。三院之間有角門相通。中間正門建有門樓,紅漆大門,旁有耳門一個,供平日出入。東西兩大門是月亮門,整個建筑布局合理,錯落有致,主要建筑都是高脊飛檐,雕梁畫棟,金碧輝煌。東院:有鐘鼓二樓,東西廊房,魁星閣、玉皇殿等。供玉皇、三清、三官、鎮(zhèn)武、五祖、七真等神。中院:有令官廟、奶奶殿、王母宮。供碧霞元君、王母,并附列有眼光、耳聰奶奶、送生娘娘、領生哥、催生姐和蠶姑桃姐等。西院:有龍王、藥王、山神、八臘、至公、火神、土地等神殿,其后院是道眾應用的靜室、……[詳細]
  魯隱公觀魚臺位于魚臺縣張黃鎮(zhèn)武臺村西。是春秋時期棠邑治所。公元前718年(春秋隱公五年),魯隱公在武棠亭觀魚�,F遺址面積1.2公頃,南北長125米,東西寬96米,高3米。土層為黑花土、灰土、黑淤土。出土文物有鬲足、鼎腿及粗、細繩紋陶器片等。北部斷崖處,曾出土商代石器;西北部頂至1.5米處,曾挖出石匣墓,墓中有漢代陶器和漢畫像石。1985年4月17日,公布為濟寧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6月20日被公布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亭內有超化寺,座落于武棠亭遺址頂端。始建于864年(唐咸通五年)。經多年雨水沖刷和人為破壞,面積縮小近三分之一。2006年重修伽藍殿,八月十八日正式恢復佛教活動,香火……[詳細]
  五·三慘案蔡公時殉難地位于濟南市槐蔭區(qū)五里溝街道經四路370號,時為交涉公署。有一西式樓房,二層,局部有地下室,坐南面北,平面略呈方形,東西闊19米,南北深18.6米,占地面積約311平方米,建筑面積約760平方米,磚石木結構,混水墻體。蔡公時(?-1928年),江西九江人。時任戰(zhàn)地政務委員會委員兼外交處主任、山東交涉員。1928年春,正當國民黨北伐進軍山東之時,日本侵華軍隊借口保護僑民,于4月下旬陸續(xù)開抵濟南。日軍在濟南制造事端,重炮攻城,肆意屠殺我軍民,洗劫商店,0-婦女。5月3日,日軍暴虐達到了頂點。是夜,日軍竄至交涉公署院內,將蔡公時及交涉署員工十余人,剝去衣服,割去耳鼻后挨次槍決。后……[詳細]
  蒙陰縣舊寨鄉(xiāng)北樓迎仙橋位于北樓村西南,這座三孔石拱橋長有30米,橫跨在一條南北走向的河灘上。橋面都是用青石板和條石鋪成,兩邊各立有五根欄柱,間隔欄板四塊,上面飾有石刻,淺浮雕刻,為“八仙”傳說意境。據史料記載,迎仙橋始建于明朝,清同治年間被損壞,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捐資重修。為全石結構,呈跨度敞肩式三孔拱形,全長30米,寬5.27米,高4米。橋面用青石板及條石鋪成。橋面兩邊各立欄柱五根,間隔欄板四塊。橋面欄板上及欄柱上均飾有畫像,采用浮雕的形式,內容為暗八仙、花、樹、祥鳥、瑞獸等吉祥圖案。欄柱上方有石雕像,左右對稱,為猴(毀壞后重修)、獅、蓮蓬。橋上雕刻的民間傳說中“八仙”手中的法寶,寓……[詳細]
  宏濟堂西記位于濟南市槐蔭區(qū)五里溝街道經二路281號,始建于20世紀20年代,現存建筑由沿街南樓營業(yè)廳與北樓辦公室圍合成獨立院落,坐北面南,東西闊14.5米,南北深24.9米,占地面積361平方米。南面臨街的樓房為營業(yè)大廳,東西通面闊14.5米,南北通進深11.5米,占地面積167平方米,建筑面積334平方米,磚石木結構,廡殿大瓦頂,東西兩山墻檐口為女兒墻,南立面墻上有六個對稱布置的墻跺,主入口上方置刻有“宏濟堂”三字的牌匾。營業(yè)廳內設有大柜臺、中藥斗櫥架、木式方桌、屏風等木質家具。院北面的樓房二層帶有前廊,東西面闊14.5米,南北進深5.3米,占地面積76.8米,建筑面積170平方米,磚石木結……[詳細]
  鳧村古村落(1)位置:曲阜市小雪街道鳧村。(2)保護范圍:古村落寨墻外東、西、南、北各5米。孟子故宅北墻外20米,南墻外50米,東墻外90米。(3)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東至104國道,西、南、北各100米。曲阜小雪街道的鳧村,位于曲阜城南12.5公里,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村落,也是戰(zhàn)國時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約公元前372—前289年)的誕生地。鳧村作為孟子誕生地,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形成的村落,因“亞圣”孟子的母親在白馬河畔洗衣,見鳧鳥落于水,視為吉祥物,故取名為鳧村。孟子故宅坐落在村內東西大街路北,西靠白馬河,占地面積2600平方米,建筑面積1600平方米�!懊献庸收遍T前現存古老的……[詳細]
  平陰文廟位于濟南市平陰縣舊縣城東南隅,新縣城府前街的西端,東距縣政府約1公里,是省內僅存的縣級文廟。始建于北宋元符至大觀四年間(1098—1110),歷經元、明、清各代修葺擴建,形成了規(guī)模宏大的古代建筑群。如今,廟宇雖有傾圮,但主建筑和園林規(guī)模都已保留下來,仍為一碧瓦紅墻、飛檐斗拱、布局合理、結構嚴謹的建筑群。文廟,坐北向南,南北長l98米,東西寬80米,占地1.3公頃。建筑布局分三路:中軸線上自南向北有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明倫堂等。東側建有忠義祠、名宦祠、文昌廟、三代宮、東齋。西側有節(jié)孝祠、西齋。四周磚砌花墻,前有柏林照壁,后有林園花圃,石碑林立,庭院井然。主體建筑大成殿,面闊5間長22……[詳細]
  楚霸王項羽墓位于舊縣鄉(xiāng)駐地舊縣三村東。傳說為項羽頭顱墓。據《史記•項王本記》載:“項王死,楚地皆降漢,獨魯不下,漢乃引天下兵欲屠之。為其守禮義,為主死節(jié),乃持項王頭示魯,魯父兄乃降。始,楚懷王初封項籍為魯公,及其死,魯最后下,故以魯公禮葬項王谷城,漢王為發(fā)哀,泣之而去�!惫瘸牵唇衽f縣鄉(xiāng)。原墓規(guī)模宏大,占地為60畝,封土高達10米,直徑約300米,前有一沖溝,寬20余米,深3-4米,名霸王溝。墓區(qū)原有碑刻4方,漢柏數十株,但多在文革中被毀。所幸墓穴未被毀,現有有字殘碑一塊,被鑿去三分之一,尚余碑文曰:“楚霸口口,一劍亡秦力拔山,重瞳千載孰能攀,秋風蕉鹿行人憾,漢寢于今草跡斑�!酢�[詳細]
  神仙洞石窟造像位于萊州市柞村鎮(zhèn)大臺頭村北寒同山之陽。神仙洞石窟造像西南約2公里處,為萊州市柞村鎮(zhèn)大臺頭村,村中有公路通至山下,神仙洞石窟造像保護區(qū)南連大臺頭村耕地、蘋果園、臨疃河水庫,水庫以東為明代趙耀的別墅“龍溪園”遺址。保護區(qū)范圍內山南麓為新建的“資圣禪寺”,有和尚修行于其中。山南麓有盤山公路直通萊州市城區(qū)。寒同山俗名神山(因神仙洞石窟造像得名)。山體呈東西走向,西連云峰山,北依大基山,海拔337米。原有光水—俗稱三里河發(fā)源于山北坡,約在七十年代后期至八十年代干枯。北魏時期的光州即由此河而得名。山上怪石突兀,松、柏、楓、槐等古樹林立。洞窟開鑿于山陽半山腰巨大崖壁上,有道人修砌的小路蜿蜒可達……[詳細]
  嶗山華嚴寺原名“華嚴庵”,也稱“華嚴禪院”。它三面環(huán)山,東襟大海,古樸典雅,氣勢雄偉,是目前嶗山規(guī)模較大的佛殿,2002年被山東省旅游局評為“中國人游山東——我心中最美的齊魯新十景”之一。華嚴寺,位于青島嶗山區(qū)王哥莊鎮(zhèn)返嶺后村西那羅延山上,屬于佛教臨濟宗。為嶗山中現存唯一佛寺。在明崇禎時(1628--1644)即墨人明代御史黃宗昌捐造,名華嚴庵,亦稱“華嚴禪院”,在寺的西邊山上,后毀于兵火。清初黃坦助慈沾禪師重建于今址,1931年改今名。清初重建后,整體建筑宏偉典雅,為嶗山古代建筑藝術之最,原為四進院落,有殿堂、僧寮、客房130余間,建筑面積2500余平方米,占地面積4000余平方米�?骨逵⑿邸�[詳細]
  明星電影院位于濟南市槐蔭區(qū)振興街街道辦事處緯十二路(街)291號。坐西面東,磚混結構,青磚墻,正立面屋頂為傳統(tǒng)大屋頂形式,平面呈“工”字形,東西深50米,南北闊32.3米,占地面積1261平方米,一至三層不等,建筑面積約2200平方米。中間部分向內微凹,面闊三間,一層中間為前廳入口,建有一前伸的平頂遮雨平臺,平臺口處飾有木制掛落,裝飾華麗、大方。前廳三層頂部為單檐歇山綠琉璃瓦,矩形門窗,高大寬敞。整座建筑造型古樸典雅、端莊大方,保存完整,是一座具有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成立初期公共類設施建筑風格的建筑,時代特點鮮明。明星電影院的前身是小廣寒電影院,創(chuàng)建于1904年濟南開埠初期,是山東第一家專業(yè)……[詳細]
  老舍故居為二層樓房,座北朝南。30年代中期老舍在國立山東大學中文系任教期間曾在此居住,并創(chuàng)作了著名的長篇小說《駱駝祥子》中篇小說《文博士》等一批優(yōu)秀作品。住在二樓的是作家黃宗江、黃宗洛、黃宗英三兄妹�,F為青島市著名風景點及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老舍(1899-1966),中國現代作家、戲劇家。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北京人,滿族。出身于貧苦市民家庭,幼年喪父,由母親撫養(yǎng)長大。在大雜院里度過了艱難的幼年和少年時代,這使他從小就深知城市貧民的生活并受到大雜院里傳統(tǒng)藝術的熏陶。1906年開始讀私塾,后轉入新式學堂。1913年考入北京師范學校,愛好古典詩詞,并用文言文練習寫詩和散文。1918年以優(yōu)異成績畢業(yè),……[詳細]
  肖城古遺址位于冠縣北館陶鎮(zhèn)東南肖城村,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肖城古遺址為宋代古城址,建于宋景德元年(1004年),本是遼國蕭太后攜子遼圣宗進攻澶淵時所建的駐兵城,故又稱肖城、駐馬城、歇馬城。肖城城墻為夯土建成,呈方形,每邊長約1250米,周長5000米 。城墻基部寬26米 ,頂部闊8米 ,高13米 ,護城河寬80米。其現存東北城角高達12米 ,西南城角高10米 ,西北、東南城角高約8米 ,四城角沿直角處向外夯筑“箭樓”。南北兩門相對,為甕城形制。城有四門,均為扭頭門,東門外有寬約80米 的城壕。城內有“點將臺”遺址,相傳是肖太后在此點將征兵的處所,高約5米,方圓10余米,夯層厚15厘米 ,每層……[詳細]
  【六曲山墓群】 為東周至漢代墓葬群。位于平度市東南25公里處的六曲山上。六曲山系大澤山支脈,南距古即墨城7.5公里,東起龍虎山,西至窟窿山,蜿蜒15公里。墓葬群就分布在古峴、麻蘭、云山、洪山等四個鄉(xiāng)鎮(zhèn)10個村莊的30多個山頭上。經過近幾年的調查勘探,能確認的大小墓葬有360余座,大部分為漢代墓葬,少數屬東周墓葬。六曲山古墓,大部分坐落在山頭和山前,山后極為少見。有的墓孤立在一個山頭。有的兩座相連,也有的在一座大墓的兩側又排列著許多小墓。大型墓葬主要集中在云臺山、童窿山、陵臺山上。這些墓葬封土完整高大,并筑有方臺,臺基用石頭或泥土筑成。臺前殘存有斜坡。墓的周圍散布著大量的板瓦、筒瓦、瓦當、花紋磚……[詳細]
  嶗山關帝廟關帝廟位于仰口灣西南,在上苑山東南豬頭峰下,是一處景色清麗的道院。嶗山地區(qū)自清初就習慣把關帝廟與土地廟并排而建,至清末遍及山區(qū)各村,而主祀關羽的道院,在嶗山僅此一處。關帝廟奉全真道華山派。據明嘉靖年間重修碑載,關帝廟本系太平宮之下院(另一下院為東華宮),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從太平宮分出,1929年由道士劉太清、賈太成主持重修,始具規(guī)模。重修后有大殿3間、道舍26間,為二進式院落。進山門為前院,有中殿3間,穿堂,兩旁彩塑關平、周倉立像,高2米多,殿兩旁各建倒房4間。后院為四合院,繞過照壁有大殿3間,內祀2米多高的彩塑關羽坐像,四周繪關羽生平壁畫,如“桃園結義”,“刀挑紅袍”、“華……[詳細]

粤ICP备13001937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0422号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网站合作 我要供稿
联系我们: QQ:264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