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廣東省 > 汕尾市 > 城區(qū)旅游

城區(qū)旅游景點介紹

  捷勝黎明洞石刻位于市城區(qū)捷勝鎮(zhèn)石崗村委會石厝村后山,年代為明末清初。2022年3月,汕尾市人民政府公布其為汕尾市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馬宮天后祖廟(媽宮廟)位于市城區(qū)馬宮街道內,年代為明。2022年3月,汕尾市人民政府公布其為汕尾市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田墘紅樓
  海豐第七區(qū)蘇維埃黨政機關、抗日合作軍駐地舊址位于汕尾市紅海灣開發(fā)區(qū)田墘街道一村紅樓巷。紅樓原是游克楨等鄉(xiāng)賢于1916年籌建的白沙學堂,主址系中西合璧的二層樓房建筑,屋頂硬山頂結構,主體呈四合院布局,女兒墻、走廊、欄桿等是仿羅馬式造型布設,建筑藝術價值極高。1927年海豐第七區(qū)蘇維埃黨政機關設于此后,墻壁粉刷成紅色,故稱“紅樓”。1928年初,海豐第七區(qū)蘇維埃黨政機關轉移時,在墻壁上寫有多條標語。1941年3月,原是惠陽縣國民黨民團排長的陳鐵,趁日軍侵犯廣東沿海前夕的混亂局面,攜帶30人槍前來龜齡島入伙為匪,魚肉百姓。9月19日,應民眾剿匪的要求,在中共地下黨的協助下,合作軍472團營長朱金銘率300余名勇士,從陸豐縣城啟程,20日拂曉抵達田墘,接著撲向遮浪,一舉打敗游蕩于田寮村五澳町的海賊,……[詳細]
4、汕尾云山觀
汕尾云山觀
  云山觀位于汕尾市城區(qū)捷勝鎮(zhèn)西山西側,周圍山林環(huán)抱。為適應當地道教信眾過宗教生活的需要,1993年,道教信眾積極籌集資金,在原已有300多年歷史的“老母宮”進行修建,初名“坤靈宮”。1997年,聘請孫玄覺道長任住持,又經多方籌資140多萬元,歷時三年,擴建成現初具規(guī)模的道觀,易名“云山觀”。主要建筑物有:玉皇殿、張?zhí)鞄煹睢⒂^音殿、三清殿、三官殿、經堂、道舍、齋堂、會議堂等,殿堂建筑各具特色,殿內神像形態(tài)各異,占地面積約1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400平方米,是捷勝鎮(zhèn)主要旅游景點之一。2000年10月,政府宗教工作部門依法批準云山觀登記為道教活動場所�!�[詳細]
坎下城城墻
  坎下城(ᑒ下城),位于汕尾城區(qū)內,北鄰后徑村。城呈不規(guī)則橢圓形,城墻原高5.6米,殘高3米,為雙層夾墻,灰沙夯筑,周長1157米,設垛口391個,分建東、西、南、北四門,配防炮78位。明崇禎九年,工科都給事、鄉(xiāng)賢葉高標奏建城坎下。十年(1637年)城成�?蚕抡冀ㄖ畷r,一面倚山,三面環(huán)水。北門是山,今之變電站小山。東、西、南門臨海。西門(今西門媽祖廟處)是水門,只有船只可以出入,一如《水滸》梁山水寨,碼頭在城內。水寨有水師,水師有水舶,可通捷勝、碣石。時至今日,西門仍留有一個“西門池”,面積雖不大,乃是歷史的有力見證�?蚕鲁俏挥谑袇^(qū)香洲街道城內路北端,是全省現存最完整的明代古城池之一。該城建于崇禎九年(1636年),呈不規(guī)則橢圓形,城內面積7.2萬平方米,周長1157米,城墻原高……[詳細]
長沙炮臺舊址
  長沙炮臺位于汕尾市城區(qū)馬宮鎮(zhèn)長沙海口處。清嘉慶九年(1804年)縣令張再瑛把原在潮沙村北側的炮臺遷至長沙�?�,建成長沙炮臺。平臺為橢圓形,東西長50米、南北寬40米,面積2000平方米,依山勢而建,配置海防火炮10門。炮臺圍墻高5.2米,花崗巖石塊砌筑。建有營房和遼望哨房各3間。東墻設大門,門頂石匾額刻“鎮(zhèn)海”二字。炮臺地處海防軍事要沖,扼險而守,視野寬闊,是古代重要的軍事關卡。……[詳細]
田墘抗日英烈陵園
  田墘抗日英烈陵園是為紀念1941年9月20日(農歷八月初一),在當地紅樓的一場突圍戰(zhàn)中抗擊日寇為國殉難陣亡的“抗日合作軍”93名將士而建的。文史館位于該陵園左側,進入該館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抗日合作軍紀念像雕塑,它連同室內《剿匪告捷》、《郊外激戰(zhàn)》、《紅樓碟血》、《民眾救治》等幾幅圖畫一道,向人們再現抗日救亡烽火年代中將士們浴血遮浪半島的戰(zhàn)斗場面。幾個陳列柜中的烈士遺物有軍褲、軍帽、軍號、軍用手電筒玻璃片、水壺金屬扣等。這里展示的史料,主要由在南京的國家第二歷史檔案館提供,烈士遺物則由當年田墘戰(zhàn)役的親歷者、目擊者提供,以及從清理烈士原墓葬時獲得�!�[詳細]
大湖鎮(zhèn)
  大湖鎮(zhèn)旅游資源豐富。高螺灣風光旖旎,有狀似烏龜伸頸飲水的海岸灘林帶及“大德山馬地峽瀑布”、“石牌獅山球”、“海巖礁石奇觀”等景觀。諺云:“螺地山向北斗,獅山、象山把水口,空殼山做印斗”,十分壯觀。此外,還有始建于明嘉靖十年(1531)的大德媽祖廟和位于高螺新寨內山的清初蘇成、蘇利駐兵古遺址。 景點位置廣東省汕尾市東南部(瀕臨碣石灣)……[詳細]
遮浪南海觀世音旅游景區(qū)
  南海觀音風景區(qū)位于遮浪島東側,相傳觀世音在此地得度成正果,成為四大菩薩之一,并因互留下了許多的神奇?zhèn)髡f與有關有圣跡。財神廟供奉的是大黑天財神,大黑天財神是日本人比較喜歡的財神,是財富之神,為福神之一,多半持有米袋、錢箱、木槌等物。大黑天是梵語“瑪哈嘎拉”的意譯,又譯為“救怙主”,藏語稱“貢�!�。他原是古印度的戰(zhàn)神,進入佛教后,頗受密教崇奉。藏密說他是觀世音菩薩化現的大-。所以在這里也就不奇怪了。觀音閣有三層,是這里最宏大的建筑。觀音閣聳立于蓮花巖上,正座供奉觀音,底層是自然巖壁洞穴,擺放了石桌、石凳等,給游人使用。這里有栩栩如生的十二生肖圖,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有鄭成功南征石刻。鄭成功面朝波瀾壯闊的大海,身披盔甲,手按寶劍,形象挺拔剛勁,氣勢雄偉,鄭成功曾二次率兵親臨海陸豐地區(qū),這兒記載了鄭……[詳細]
10、風車島
風車島
  風車島是一個三面環(huán)海的半島,島上有3個自然村,施公寮村就是外地人和婚紗影樓所指的風車島。風車島上有個風力發(fā)電場,建有很多雪白的風車,在萬里無人的海灘上,有草亭伶仃的立著,白色的風車,湛藍的天空,有一種愛琴海的味道。用時參考1天交通汕尾市區(qū)乘巴士前往,車程40分鐘左右,也可在城區(qū)打車前往;在紅海灣可以坐摩的前往,費用35-40元左右,車程約20分鐘。自駕可往紅海灣大道向回程方向走大約5km,看到“施公寮”路牌時右轉,再沿一條跨海公路走5km即到。景點位置汕尾市遮浪半島紅海灣附近……[詳細]
鳳山公園(鳳山媽祖)
  鳳山頂上塑建的媽祖石像,高16.83 m,重1000 t,由468塊來自媽祖故鄉(xiāng)福建莆田的優(yōu)質花崗巖雕刻而成。旁有石刻“天后圣母”4字,是中國著名文學家冰心女士所題。 園內建有鳳儀臺展廳,展示汕尾漁家民俗風情;海陸豐戲曲臉譜園,展示中國稀有劇種正字戲、白字戲和西秦戲臉譜;有媽祖圣跡造型藝術館,展示媽祖一生的動人事跡和美麗傳說;還有恐龍世界園、十二生肖園、兒童樂園等娛樂、參觀景點。地址:廣東汕尾市城區(qū)東南面游玩時間: 建議0.5-1天官方網站:http://www.swfszm.com……[詳細]
12、鯉魚瀑布
鯉魚瀑布
  鯉魚瀑布位于汕尾市鳳山公園隔海對面的鯉魚尾山峽谷中,高數十丈,從懸崖上飛流直下,聲若驚雷,下成水潭,美麗壯觀。此地古稱為“跌死鬼”,可見其險峻�!�[詳細]
13、安美媽祖廟
安美媽祖廟
  汕尾安美媽祖廟是汕尾地區(qū)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文化遺跡。始建于清順治九年五月。當時,汕尾仍是一個地曠人稀的小漁村,居民多以捕撈為業(yè)。在風云幻變、海浪滔天的時候只有媽祖這一偉大的護航女神,才能給漁民以精神的慰藉,鼓起他們戰(zhàn)勝災難、渡過難關的勇氣。當時汕尾的漁民大多數是從福建遷徙而來,對媽祖有極其虔誠的信賴,故在汕尾西區(qū)擇取吉址,專程到福建莆田湄洲割火分靈,迎請媽祖到汕尾敬拜。隨著歷史的進展,漁業(yè),鹽業(yè)、商業(yè)逐日興旺,汕尾從—個小漁村發(fā)展為—個具有一定規(guī)模的港口,成為粵東地區(qū)著名的漁業(yè)基地。由于媽祖的聲威昭著,故前來宮廟上香的信眾逐年增多,安美媽祖廟成為汕尾地區(qū)及鄰近港口漁民、船民、商旅進香的必到之廟。光緒三年九月,及民國十九年九月,先后對廟宇進行了二次改建和擴建,使之成為汕尾地區(qū)規(guī)模宏偉、香火鼎勝……[詳細]
14、得道庵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得道庵
  得道庵位于捷勝鎮(zhèn)郊區(qū)“海岸第一山”的山腰,面積600平方米,距離鎮(zhèn)中心0.5公里,景區(qū)隔壁為道教場所云山觀。得道庵始建于明崇禎年間,原叫“云山寺”。清代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住持僧遇緣禪師擴建這座庵寺時,易名為“得道庵”,大門匾額“得道庵”三字,長1.8米,寬0.66米。有“地拓三弓,卻萃西山之秀,天開八景,洵增南國之光”之雅頌。得道庵歷來名聞遐邇,“勝地靈巖”即是指得道庵。得道庵背山面海,山勢高聳,怪石嵯峨,山色秀麗,庵內有虹橋捷步、曲徑通幽、蓮池印月、勝地靈巖、碧澗流泉、古壁蒼松、石船泛陸、仙井盤空等八景。歷來題寫的詩詞不少,可以感受到“有聽濤聲奏梵樂,遠觀海天共一色”的美好意境。得道庵的和尚常以茶待客,相傳飲了這里的山泉所泡之茶,可益壽延年�!�[詳細]
明城遺址
  位于城區(qū)中心后徑村西南側。明朝末年,為抵御倭寇、海盜,在汕尾城內建筑“坎下城”。民國初期,廣東都督在城內設兵工廠。該城平面呈不規(guī)則橢圓形,城墻殘高3米,為雙層夾墻,灰砂夯筑,轉長為1157米,設垛口391個。分東、西、南、北四門,保存較好。現內有一座城隍廟和少量碑刻。該景區(qū)以展示汕尾城區(qū)戎邊文化、城市演變、海防軍事及民眾文化為主要內容的開放式城市博物館,并融入旅游的概念,保護與開發(fā)相結合,文物與旅游相結合的城市文化功能區(qū)�!�[詳細]
16、銀龍灣
銀龍灣
  銀龍灣位于新港街道,依山面海。湛藍的海水、綿長的沙灘、奇特的岸礁、連綿的山脈、蔥郁的樹林是景區(qū)最大的特色。銀龍灣三面環(huán)碧波浩淼的大海,北依瑰麗萬狀的群山。沙灘長約兩公里,沙寬三十米,坡緩沙細,一道防波堤連起奇山秀石,復地開闊。更令人沉醉的是風浪不大,與天空一起遐想。遙望帆影點點,遠云出岫,讓人幾疑為海市蜃樓。海水自近及遠分為五色:白色、黃色、淺藍、青黛和海天融為一體的湛藍。海面上的銀波浩淼,猶若無數的銀龍游走在波峰浪谷間,呈現出銀龍戲月的佳境�!�[詳細]
17、品清湖
品清湖
  品清湖位于城區(qū)東南面,是汕尾漁船的避風湖泊。湖面開闊,現有面積22平方公里。該景區(qū)交通條件良好,濱海大道、濱湖大道盤繞品清湖。品清湖旅游區(qū)下來的發(fā)展目標是打造成為以水泊文化為內涵和特色的“廣東沿海第一湖”。按“兩區(qū)一帶”旅游空間結構,分為水上休閑娛樂區(qū)、鯉魚尾濕地公園和環(huán)湖景觀帶。品清湖她靜謐安祥,貌若西子。遠方鳳山山巔巍峨的媽祖石像俯瞰著品清湖,母親一般呵護著女兒灣,給人以寧靜祥各的安全感�!�[詳細]
18、桂林石
  碣石灣畔有個面向玄武山,背臨大海,名叫西籃的村莊。據說其海岸線上有兩件寶:左為金雞,右是石鼓。每當金雞啼,村人便起身務農;每當海嘯爆發(fā),石鼓雷鳴,鄉(xiāng)民便防洪抗災。此石鼓便是“桂林石”。相傳八仙過海之前曾在這里歇腳,鐵拐李躍上了石鼓,把杖插在石縫,向大海眺望。沒想到金雞被驚醒,仰天長鳴。諸仙怕給村人知曉,遂下身過海�;琶﹂g,鐵拐李的拐杖怎么拔也撥不起來,他便用腳大力一蹬,棄杖而去。故石鼓留下一大腳印,再也不響了。拐杖居然長根發(fā)葉,變成一棵榕樹。金雞差點泄露天機,何仙姑拂彩一拂,金雞全身脫掉羽毛,變成了石頭。 在宋祥符年間,中大夫陳讜蒞碣石,登玄武山福星壘搭領略“碣石觀�!钡臍庀�。贊嘆間,發(fā)現海岸濃蔭下有一大光斑。元山寺主持向他介紹,此石乃石鼓的返照。乘著清新的月色,中大夫離塔前往西北兩里余的西……[詳細]
  東坑南新石器晚期遺址在捷勝鎮(zhèn)東坑村。東臨東坑湖,西2公里是東坑鹽町,南距東坑海1公里,北距東坑村2公里,面積約3.5萬平方米。因位于東坑村南側而得名。約于1938年麥兆漢神甫發(fā)現。地表散布遺物相當豐富,有石器和陶器。石器主要是弧凹形刮削器、梯形石錛、石鏃、石矛、-等。陶器有夾砂黑陶和夾砂紅陶二種。主要器類是敞口罐,還有一種矮圈足夾砂陶碗,器表飾繩紋。泥質陶有淺紅色和灰色二種,一種為帶流把壺,還有一種直口陶罐和燒制火候較高的陶缽,器表均飾方格紋或雙線方格紋。有的已燒制成近瓷的硬陶。該遺址出土器物經碳十四化驗,屬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址�!�[詳細]
捷勝所城遺址
  捷勝所城遺址在今捷勝鎮(zhèn)政府所在地。明洪武廿七年(1395),千戶候良始建捷勝所城。萬歷十二年(1584)重建。該址原名捷浪埔。元末時,曾在此地發(fā)生一場戰(zhàn)爭,全殲洋匪,當地人民為歡慶勝利,明初建的所城取名為捷勝所城。城址平面呈不規(guī)則四方形,面積162300平方米,設垛口440個分東、西、南、北門,建四座敵樓。城墻大部分用灰沙夯筑,靠近四門地段用大方磚砌筑。城內原設所署、鎮(zhèn)撫司、史目廳等建筑。明清時代均屬碣石衛(wèi)派兵駐守。該城位于-畔,西臨浩瀚南海,南側1浬有龜齡島,是粵東軍事海防重鎮(zhèn)之一。1927年11月拆毀大部分城墻,現殘存東北側一角。它對研究海豐的歷史及軍事海防情況提供了實物資料�!�[詳細]

缂侇噮妫稢P濠㈣鎷�13001937闁告瑱鎷� 缂侇喓鍊曢崣鏇犵磾閹存繄鏆斿璁规嫹 44010602000422闁告瑱鎷�

闁稿繐鍘栫花顒勫箣閹存粍绮� 闁艰鲸姊婚柈鎾棘閻熸壆纭€ 闁稿繐绉烽惌妤佺珶閻楀牊顫� 缂傚啯鍨归悵顖炲触閸粎绋� 闁瑰瓨鍨奸々锔界瑹濞戞锟�
闁艰鲸姊婚柈鎾箣閹存粍绮﹂柨娑虫嫹 QQ闁挎冻鎷�264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