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安徽省旅游

安徽省十大祠堂

1、莊子祠 AAA
莊子祠
  莊子祠坐落在蒙城縣渦河北岸漆園鎮(zhèn)。莊子(前369--前286)和孟子(前372--前289)是同時期人,比孟子小三歲,名周、字子休。據(jù)《史記》記載:莊子者,蒙人也,名周。周曾為蒙漆園吏,不久即隱居。莊子一生只做學問不做官,家庭雖貧,但他生活得卻非常逍遙:當時楚國、梁國、齊國等都請他出來做官,其中楚國請他做相,他堅辭不就;他愛垂釣,常在其家鄉(xiāng)濮水(今芡河)邊釣魚(現(xiàn)蒙城呂望鎮(zhèn)芡河邊仍有莊子釣魚臺遺址);他老婆死了,他能擊盆為歌;一覺醒來,他不知在夢中是他變成了胡蝶,還是蝴蝶變成了他;他可以在意念中扶搖直上九萬里,北至北海,南至天際,正像易中天先生所說,莊子的一生活得精彩、充實、瀟灑。莊子祠始建于宋元豐元年(1078),當時蒙城縣令、秘書丞王競,有感于一千多年來,莊子的家鄉(xiāng)竟沒有給莊子建一個紀念的地方,于是多方籌款,為莊子建祠,并請好友蘇軾撰文紀念。蘇軾撰寫了《莊子祠堂記》,文曰:莊子蒙人也,嘗為蒙漆園吏。沒千余歲而蒙未有祠之者,縣令、秘書丞競始作祠,求文以為記……。此祠堂建于渦河北岸舊縣衙……[詳細]
2、霸王祠 AAA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霸王祠
  霸王祠也稱項亭、項王亭、楚廟、項羽廟,在和縣烏江鎮(zhèn)東南約一公里的鳳凰山上,離縣城20公里。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項羽兵敗,自刎于此。時就墓葬了項羽的殘骸和血衣,故稱“衣冠!。后人于此建亭祭祀,人稱“項亭”。唐初建祠,上元三年(762),書法家李陽冰篆額曰:“西楚霸王靈祠”。國家AAA級景區(qū)、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項羽兵敗,自刎于此。當時就墓葬了項羽的“0-之余”即殘骸和血衣,故稱“衣冠!。后人于此建亭祭祀,人稱“項亭”。唐初建祠,上元三年(762),書法家李陽冰篆額曰:“西楚霸王靈祠”。唐會昌元年(841),宰相李德裕撰寫《項王亭賦并序》內(nèi)稱:“自湯武以干戈企業(yè),后之英雄莫高項氏,感其伏劍此地,因此,賦以吊之!澳咸莆膶W家徐鉉撰寫《項王亭碑》,南宋紹興二十九年(1159),命名烏江項羽廟為“英惠廟”。歷代屢經(jīng)修葺與擴建,有正殿、青龍宮、行宮、水靈宮等共99間半。傳說皇帝方可建祠百間,項羽雖功高業(yè)偉,但終未成帝業(yè),故少建半間。殿內(nèi)有項羽、虞姬、范增等人塑像并有石獅、旱……[詳細]
無為縣米公祠
  米公祠,原名寶晉齋,位于無為縣城內(nèi)西北隅,為北宋著名書畫家米芾于崇寧三年(公元1104年)任無為知軍時所建。米芾崇尚晉人書法,他在得到王羲之《王略帖》、謝安《八月五日帖》和王獻之《十二月帖》墨跡后,自題齋名——寶晉齋,以收藏晉人字畫墨跡。齋前鑿有墨池,池中有一小亭,名投硯亭,是米芾讀書和揮毫的地方。相傳,有一天夜里,池中蛙聲聒嗓,滋擾米芾揮毫的心緒,他便取硯一方,-一“止”字,投入池中,蛙聲頓絕。從此,水池變成墨色,故稱“墨池”,而池中古亭便稱“投硯亭”。池北有石丈(又名拜石),為石灰?guī)r質(zhì)太湖石,玲瓏竅然。據(jù)《宋史·本傳》記載:“米元章(米芾的字)守濡須(無為縣)時,聞有怪石在河濡,莫知其所自來,人以為異而不敢取。公命移至州治,為燕游之玩。石至遂命設席拜于庭下曰:‘吾欲見石兄二十年矣’,言者以為罪,坐是罷’。米芾以濡須河畔取回一塊怪石,置于庭前,三拜九叩,和石頭稱兄道弟,當然是顛狂之舉。他因此被人告發(fā)而罷了官。其拜石現(xiàn)存放在米公祠院內(nèi)。原齋毀于兵火,明萬歷二年和清乾隆元年兩次重修;乾隆三……[詳細]
4、合肥包公祠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合肥包公祠
  包公祠全名“包孝肅公祠”,是祭祀包拯的專祠!靶⒚C”二字,是宋仁宗在包公死后賜給他的謚號,以評價肯定包公的忠孝一生。包公祠位于合肥市環(huán)城南路東段的一個土墩上,原建筑物始建于明弘治元年(1488年),廬州知府宋鑒在此修建包公書院,故名為包公祠。可惜在太平天國時期遭受戰(zhàn)火毀壞。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李鴻章籌白銀2800兩加以重建,規(guī)模依舊,只增添了東西兩院。當祠堂落成之時,李鴻章曾寫一匾額,不料中心位置已被其兄,時任湖廣總督、因母喪居家的李瀚章捷足先登,掛上“色正芒寒”的橫匾。李鴻章不好相爭,又不愿屈居偏旁,只得另寫一篇《重修包孝肅公祠記》刻石于祠后。這塊碑文現(xiàn)在已移到享堂正殿左側(cè)。今天看到的祠堂建筑就是清代光緒年間由李鴻章籌銀重建的。祠內(nèi)陳列包拯及其家族墓地出土的文物。已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南門外包河中的香花墩小洲上,是包河公園的主體古建筑群。據(jù)《廬州府志》記載:“香花墩,在城東南門外濠中,是包公青少年讀書處,本為公祠,蒲葦數(shù)重,魚鳧上下,長橋徑渡,竹樹陰翳!绷怼[詳細]
忠武祠及馬公府
  蒙城縣城西50華里的馬集鎮(zhèn),有一片美麗的清代建筑群,這便是馬公府。馬公,名玉昆,字景山,蒙城縣馬集鎮(zhèn)人,清末反帝愛國名將。同治年間,他奉命率部出師新疆,抗擊沙俄的侵略。他馳騁疆場,轉(zhuǎn)戰(zhàn)16載,先后收復天山南北城邑十余座,為保衛(wèi)祖國領(lǐng)土完整,立下顯赫戰(zhàn)功。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他奉命出師援助朝鮮,守衛(wèi)平壤南大同江,與數(shù)萬日軍浴血奮戰(zhàn),擊退了日軍的進攻。他的部隊在朝鮮作戰(zhàn)期間,軍紀嚴明,雞犬不驚,秋毫無犯,深受朝鮮人民敬仰。朝鮮人民把馬玉昆同唐朝名將薛仁貴、明朝打擊倭寇的戚繼光,并稱為“中國三杰”,還建廟為他們?nèi)怂芟窦o念。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lián)軍侵入天津、北京,馬玉昆率部抗擊,親持武器赤膊沖鋒,殲敵1000余人。因戰(zhàn)功先后晉升為總兵、提督、直隸提督,加封太子少保、太子太保。朝廷還撥專款為其在家鄉(xiāng)建府建祠。馬公府,包括兩部分,即忠武祠與馬公府第。忠武祠,又名馬公祠。忠武祠兩建兩毀,最后建成于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當時馬玉昆尚在,先是為紀念先祖建的。第二年,即光緒三十四年農(nóng)歷八月十九……[詳細]
龍川胡氏宗祠
  龍川胡氏宗祠建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7年),位于安徽省績溪縣瀛洲鄉(xiāng)大坑口村。龍川胡氏宗祠是一處始建于明代中期的漢族祠堂建筑,屬于漢民族祭祀祖先、議決族內(nèi)大事的場所,祠內(nèi)裝飾以各類木雕為主,有木雕藝術(shù)博物館和民族藝術(shù)殿堂之稱,龍川也是原國家主席-同志的祖居地。1988年1月13日被國務院批準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龍川胡氏宗祠位于古徽州的發(fā)跡地--績溪,績溪古屬徽州,文風鼎盛,宗祠建筑遍布。龍川胡氏宗祠為明代戶部尚書胡富、兵部尚書胡宗憲、清朝紅頂商人胡光鏞的族祠,宗祠坐北朝南,前后3進,占地總面積1271平方米,以山帶水,氣勢飛動,有徽派木雕藝術(shù)寶庫之稱,有關(guān)專家贊譽它是中國古祠一絕。龍川胡氏宗祠前是一個約100平方米的廣場,房屋場基和廣場的場地、階揮、欄桿全用清一色的花崗石砌成。前進是座22米寬的高大門樓,門樓前后兩向各有六根石柱,五根月梁和四根方梁,結(jié)構(gòu)嚴謹,布局勻稱。方梁梁面雕刻精致圖案,中間前一根為九獅滾球遍地錦,后一根是九龍戲珠滿天星。兩旁木梁雕刻均為戲文人物。門樓后面為……[詳細]
熊、范二烈士專祠
  熊、范二烈士專祠位于安慶市沿江東路,與迎江寺相鄰。該專祠原為慈云閣,建于康熙三年(1664年)。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改建為英果敏公祠。民國元年,安徽省政府為祭典民主革命烈士熊成基,范傳甲,改為“熊范二烈士專祠”。該建筑造型古樸典雅,氣勢宏偉。熊成基(1887-1910),清末民主革命者。字味根,江蘇甘泉(今揚州)人。江南炮兵學堂畢業(yè),先后加入光復會、同盟會,在哈爾濱謀刺載詢被捕遇害。1902年入安徽武備練軍學堂,后入南洋炮兵學堂,畢業(yè)后分配在新軍第九鎮(zhèn)任炮兵排長,后調(diào)任安徽新軍混成協(xié)馬營和炮兵隊官。曾參加安徽岳王會和江浙光復會等革命團體。1907年在徐錫麟安慶起義失敗后,岳王會決定再次發(fā)動起義,他被推為起義總指揮,1908年冬,清廷令南洋新軍和湖北新軍集結(jié)安徽太湖舉行秋操,適又逢光緒、慈禧相繼死亡,即趁機發(fā)動安徽新軍起義,失敗后逃往東京。1910年回國,又往東北進行革命活動。1910年1月,熊成基謀炸清廷考察海軍大臣載洵和薩鎮(zhèn)冰,因臧冠三貪利告密,1月30日,熊成基被捕。獄中,熊……[詳細]
歙縣鄭氏宗祠
  鄭氏宗祠座落于安徽省黃山市歙縣(古徽州府)鄭村鎮(zhèn)鄭村村,是鄭氏的祖祠,始建于明成化(1466年)年間。是為紀念元代著名學者、教育家鄭玉(人稱“師山先生”)而建,距今已有500多年歷史。宗祠占地1856平方米,規(guī)模宏大,空間層次豐富,為典型的徽州廊院式祠堂。2006年,被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鄭氏宗祠從前往后,由門坊、門廳、享堂、寢堂四部分組成。首先見到的是高大的門坊聳立在儀門之前方,門坊三間四柱五樓,寬約9.86米,高12.5米,是明代萬歷43年(公元1615年)祠堂大修時加造。梁、柱和枋額遍飾錦紋雕刻,典雅工麗。牌坊正面上方原刻有“奕世忠貞”4個大字,背面是“名宗孝祀”4個大字,刻字蒼勁。此坊無圣旨牌,傳為鄭氏民間私制,故稱門坊。牌坊高大雄偉,雕刻精美!0”時,石坊上面的字及部分紋飾被當作“四舊”而鑿掉。門坊兩邊連建有圍墻,石坊一層有木柵欄門,從而形成了該祠的大門。坊和門廳穿過門坊是一個院落,經(jīng)過院落,迎面的是儀門,有一對抱鼓石豎立儀門兩旁,似在抱鼓迎客。中為木階級和大……[詳細]
翟氏宗祠
  中華第一祠——翟氏宗祠位于涇縣桃花潭東北,建于明嘉靖年間,坐北朝南,五楹三進,仿皇家祠堂興建,規(guī)模宏大,建筑面積約3524平方米(含偏房,總建筑面積6700平方米)。傳說,1607年,翟氏家族出了一名叫翟國儒的文武狀元,被明萬歷皇帝封為鎮(zhèn)撫大將軍,翟大將軍奉命在云南平定叛亂,平叛結(jié)束凱旋而歸時,被0臣害死。為了表彰他的忠誠和對國家的貢獻,萬歷皇帝特賜“忠孝堂”匾一塊,此事轟動江南。后許多地方紛紛仿建翟氏宗祠,但沒有一個祠堂的規(guī)模能與翟氏宗祠相比。祠前有石柱、抱鼓石和石獅,祠內(nèi)有前廳、天井、享堂和寢樓。地基為花崗石鋪成,建筑采用銀杏木、紅木、楠木等名貴木材,上下木石結(jié)構(gòu)件均有精美的雕刻。祠中曾藏有歷代帝王將相、地方官吏所賜名匾108塊,宗祠左右有10多間偏房供議事、看管使用。大門上有“江南名族”橫匾,享堂中懸“忠孝堂”三字紅底金字木匾。過年祭祖時,祠內(nèi)可擺108桌酒席,聲勢顯赫。翟氏宗祠在興建過程中留有許多動人的故事。傳說,祠堂在建造過程中不知怎的大梁老架不起來,當時來了一位乞丐老頭,向工……[詳細]
涇縣吳氏大宗祠
  吳氏是皖南名門望族自北宋遷居以來,人文蔚起,堪稱涇縣第一家,茂林吳氏大宗祠始建于明代的家族祠堂建筑,屬于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F(xiàn)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宗祠代表著家族祖先信仰的優(yōu)秀文化形式,具有較大的影響力和歷史價值。宗祠主體五楹三進,建筑面積1131平方米,吳氏宗譜記載,明崇楨已卯年(1639)湖廣布政使吳尚默倡建。1941年新四軍撤離皖南時,在此祠召開告別大會,又為革命遺址。是現(xiàn)存宗祠當中,唯一稱“大宗祠”的,是茂林吳姓的祠堂。祠堂大門上的橫額“吳氏大宗祠”五字,為明邑庠生吳國掄所書,書法蒼古奇逸,如老樹枯藤,互為撐柱;天梯石棧,自相鉤連。大門兩邊還有一副鎦金字的楹聯(lián),是明萬歷進士、涇縣知縣李邦華所撰,其聯(lián)文為“延陵世澤傳江左,涇里名家著水西”。吳氏大宗祠的整體布局,依中軸線建門廳、享堂、寢室樓三大進,東西兩側(cè)建有邊屋。大門前設抱鼓石和石獅各一對。祠內(nèi)共有18根方形白石柱,64根圓木大柱,屋頂為硬山式。門廳內(nèi)兩邊各裝一間廂房,其后是四方形大天井,天井當中用麻石砌一條過道,兩側(cè)砌花墩分……[詳細]


全部安徽省景點>>>

全部安徽省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