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位于中關鄉(xiāng)東南部,距鄉(xiāng)政府2公里,面積9.4平方公里,下轄46個村民組,878戶,3468人,村黨支部有黨員數(shù)55名,高中以上的23人,村民代表76名,村兩委人員7人,主持日常工作的6人。經濟作物:茶園400余畝,桑園100余畝,林場2所,茶廠2所,山場面積6890畝,耕地面積2058.74畝,農民主要收入有農作物,特色種養(yǎng)業(yè),手工業(yè)……。 |
因地理位置位于張家村,莊子村,店兒村之間而得名中關,負責本村的村務管理和自治管理,故而得名中關村村民委員會。民國時期命名為扛家岔后又改為關莊,1958年命名為中關大隊,1981年正式命名為中關村,1983年改設中關村村民委員會,2017年8月7撤鄉(xiāng)設鎮(zhèn),屬北城鋪鎮(zhèn)至今。中關村……。 |
因路兩側都是高山,形成天然的隘口。清朝時期,從平越府(福泉市)到余慶,進入余慶縣境時,設置了三個關口,因此處位于頭關和余慶關之間,得名中關。民國時期屬小腮鄉(xiāng)管轄。1953年調整建制設為中關鄉(xiāng)。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哨溪、小腮、中關合并建立紅星公社。同年10月,紅星公社與白泥合建為余慶公社,中關改為管理區(qū)。1962年又與小腮,哨溪合并為小腮公社。1963年中關才單獨建立中關公社。1984年撤消人民……。 |
中關村,總人口:1858人,農業(yè)人口:1858人,行政區(qū)面積:16.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973.2畝,所轄組:坭獅壩,石窖平,龍?zhí)�,艾上,田灣,大灣,關底下 主要經濟產業(yè):烤煙。--人口總數(shù):1858人 農業(yè)人口:1858人非農業(yè)人口:/人--行政區(qū)面積:16.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973.2畝--主要民族成分:漢發(fā)展口號:--所轄村:坭獅壩,石窖平,龍?zhí)�,艾上,田灣,大灣,關底下生產總值:2……。 |
中關村位于斗古鄉(xiāng)南面、距斗古鄉(xiāng)政府18公里,全村總面積8平方公里,有常住人口241戶、1138人,土地貧瘠、山高坡陡,屬典型的喀斯特巖溶地貌,轄4個村民小組。主要種植馬鈴薯、玉米、烤煙。2010年人均純入只達到2500元。全村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降雨量650毫米,無霜期255天。全村耕地面積2085畝,人均占有1.9畝,森林覆蓋率20%。中關村組織活動場所1個,沼氣池135口,農戶小水窖200口�!�。 |
中關村全村轄6個村民組,3個自然村,全村總面積5.5平方公里,耕地1800畝,退耕600畝,果園418畝,公益林500畝,荒山700畝,三個自然村,共832戶、2105人,黨員54人�!�。 |
中關村位于白塔鎮(zhèn)西1公里處,村中有277戶,人口1280人,均為漢族,耕地95公頃,屬于丘陵地帶,地勢起伏不平,溝谷相連,土地屬于沙土質,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和棉花。東有1.5公里是邢峰路,省道329先從村中穿過,交通便利。 ……。 |
在古韶州和利津縣中間,地勢險要,是個關口,故名。清屬北三里。1927年屬北區(qū)。1949年屬五區(qū)中關鄉(xiāng)。1956年屬段村中心鄉(xiāng)中關鄉(xiāng)。1958年建立中關大隊,屬上澗人民公社。1961年屬段村區(qū)段村人民公社。1962年撤區(qū)屬段村人民公社。1984年社改鄉(xiāng),改稱中關村民委員會,屬段村鄉(xiāng)至今。中關村……。 |
中關,以三關村和中坑村各取一字命名,故名中關。清屬衣錦鄉(xiāng)。1944年7月屬王坊鄉(xiāng)第三指導區(qū)。1947年屬王坊鄉(xiāng)第五區(qū),繼后改為第八、十保屬玉琊鄉(xiāng)。1951年成立中坑鄉(xiāng)、楓林鄉(xiāng),屬永清區(qū)。1958年改建中坑大隊、三關大隊,屬楓林公社。1964年擴社改名三關大隊,屬南沖公社。1965年屬南山采育林場。1968年與三關大隊合并稱三忠于大隊,屬南山公社。1970年稱中坑大隊。1972年分析三官廟稱三關大隊……。 |
中關村是山西省忻州市偏關縣新關鎮(zhèn)下轄的行政村,城鄉(xiāng)分類代碼為121,為鎮(zhèn)中心區(qū)。區(qū)劃代碼為1409321009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