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為一個不足二百人口的冀中平原小村莊,屬于清代正定府獲鹿縣,20世紀(jì)初晚清政府修建了京漢鐵路(今京廣鐵路)和正太鐵路(今石太鐵路),經(jīng)過此地時把火車站建在石家莊村,于是本地區(qū)中心城市逐漸由古城正定轉(zhuǎn)移到石家莊村。1925年北洋政府設(shè)小城鎮(zhèn)石門市,取石家莊村和休門村首尾二字。1947年12月26日,中共正式設(shè)置石家莊市。 |
是由市區(qū)的大城山而來。唐貞觀19年(645年)李世民率大軍東征高麗未果,敗軍回京途經(jīng)此地,曾在大城山上屯駐,于是此山遂稱為“唐山”。近代李鴻章搞洋務(wù)運動辦開平煤礦設(shè)“唐山鎮(zhèn)”,1928年建市�!稙纯h志》說:后唐李嗣原曾屯兵大城山,后來后唐姜將軍斬蛟有功,葬此山,“山以唐名,實由于此”。 |
“邯鄲”一名最早出現(xiàn)的時間是殷商末年。而對于“邯鄲”一名的解釋,至今最為流行的則是曹魏時期張晏的說法。按照張晏的解釋,“所謂邯山在東城下者也。曰單,盡也,城廓從邑,故加邑。邯鄲之名,蓋指此以立稱矣。”。意思是邯山到此而盡,所以叫邯鄲。邯鄲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趙國的都城。 |
《邢臺縣志》記載,“邢,戰(zhàn)國時為晉邑,趙襄子采食于此,故有襄國之名�!睆拇耍祥_始稱襄國。后因趙國遷都邯鄲,襄國之名遂自此日衰。隋文帝開皇之初,改稱為龍崗縣。宋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龍崗一名被改稱為邢臺。 |
原來以清苑為中心,北魏太和元年(477年)設(shè)清苑縣,五代時被契丹侵兵焚毀,北宋建隆元年(960年),趙匡胤在其祖陵附近的清苑廢城設(shè)“保塞軍”(“軍”是宋遼金時期在要塞所設(shè)的行政區(qū)劃,駐有重兵),984年升為“保州”。1213年蒙古軍隊攻陷金國保州,屠城。1227年蒙將張柔重建城池,1275年元帝取“保衛(wèi)大都,安定天下”之意設(shè)“保定路”,從此有了保定之名。 |
堡子里是張家口的發(fā)源地。堡子里(亦稱下堡),明代屬京師宣府鎮(zhèn),為萬全右衛(wèi)地。宣德四年(1429年),指揮使張文始筑城堡,名張家堡。張家堡高三丈三尺,方四里十三步,東南各開一門,東曰“永鎮(zhèn)門”,南曰“承恩門”。嘉靖八年(1529年)守備張珍在北城墻開一小門,曰“小北門”,因門小如口,又由張珍開筑,所以稱“張家口”。 |
承德舊稱“熱河”,1703年康熙皇帝在這里肇建行宮“避暑山莊”,1733年雍正皇帝取“承受先祖德澤”之義,始稱“承德”。 |
宋朝初年,安次縣出了個宰相,名字叫呂端。呂端的父親叫呂琦,呂琦的官職是兵部侍郎。呂琦在任時,他在老家蓋了一所大宅院,就在現(xiàn)在的廊坊市區(qū)。由于房屋高大,遠(yuǎn)近聞名,加上房子的主人是兵部侍郎,所以就成為這一帶的標(biāo)志性建筑,老百姓管它叫“侍郎房”。叫的時間長了,“侍郎房”變成了村名。又經(jīng)過長期的口傳筆寫,慢慢的,就演變成為郎房——廊房——廊坊。1897年,廊坊建火車站開始用“廊房”。1950年后,廊房成為安次縣城,廊房名字的使用率大大提高。老百姓為書寫方便,就把“廊房”寫成“廊坊”,以后廣泛流傳,約定俗成,大家就都用“廊坊”了。 |
最初曾是河流名。“衡水”一詞始見于北魏文成帝拓跋浚的《南巡碑》。碑文提到,文成帝曾在信都(今冀州市)的“衡水之濱”舉行過規(guī)模盛大的“禊禮”。這里的“衡水”是河流的名字,也就是當(dāng)時穿越今冀州市境內(nèi)的漳水后一段的別稱,又名“橫漳”或“衡漳”。到了隋朝開皇十六年,由河北大使郎蔚之,分下博、信都和武邑三縣地,新置衡水縣�?h之名稱,取“漳水橫流”之意。此后,衡水縣名稱歷代沿用。 |
“雄安”取自“雄縣、安新縣”各一字,朗朗上口聲名遠(yuǎn)揚,既尊重歷史,又寓意吉祥“雄”字意味宏偉、陽剛、英雄“安”字包含穩(wěn)定、牢固、安康體現(xiàn)了地域特色,符合中華傳統(tǒng)文化,契合國家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biāo)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fù)興的中國夢的內(nèi)在要求。 |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网站合作 我要供稿 |
联系我们: QQ:2642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