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北京市 > 東城區(qū)旅游

太和殿

[移動版] [查看地圖]
太和殿
太和殿為文化旅游景點。

太和殿是“東方三大殿”之一,中國現(xiàn)存最大的木結(jié)構(gòu)大殿,俗稱“金鑾殿”。位于北京紫禁城南北主軸線的顯要位置,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稱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建成后屢遭焚毀,多次重建,今殿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

太和殿

太和殿

太和殿是整個宮城的建筑主體和核心空間,上承重檐廡殿頂,下坐3層漢白玉臺基,采用金龍和璽彩畫,屋頂仙人走獸達11件,開間11間,均采用最高形制。為中國現(xiàn)存最大的-木構(gòu)架建筑之一,殿前設(shè)有廣場,可容納上萬人朝拜慶賀,整個宮殿氣勢恢宏。太和殿匾額“建極綏猷”匾,為乾隆皇帝御筆,現(xiàn)存的牌匾為復制品。

1416年(永樂十四年),明成祖頒詔遷都北京,下令仿照南京皇宮營建北京宮殿。1420年(永樂十八年),北京宮殿竣工。次年發(fā)生大火,前三殿被焚毀。

1440年(正統(tǒng)五年),重建前三殿及乾清宮。1459年(天順三年),營建西苑。1557年(嘉靖三十六年),紫禁城大火,前三殿、奉天門、文武樓、午門全部被焚毀,至1561年才全部重建完工。

1597年(萬歷二十五年),紫禁城大火,焚毀前三殿、后三宮。復建工程直至1627年(天啟七年)完工。

1644年(崇禎十七年),李自成攻陷北京,明朝滅亡。李自成向陜西撤退前焚毀紫禁城,僅武英殿,建極殿,英華殿,南薰殿,四周角樓和皇極門未焚,其余建筑全部被毀。同年清順治帝至北京。此后歷時14年,將中路建筑基本修復。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開始重建紫禁城其余被毀部分建筑,至康熙三十四年基本完工。1735年(雍正十三年),清高宗(乾隆帝)即位,此后六十年間對紫禁城進行大規(guī)模增建和改建。

1813年(嘉慶十八年),天理教教徒林清率起義軍攻打紫禁城。1900年,八國聯(lián)軍攻陷北京。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fā),清帝退位。但按照與民國簽訂的優(yōu)撫條件,仍然居住于紫禁城內(nèi)。1923年,建福宮發(fā)生火災。

太和殿歷經(jīng)歲月的打磨,漸漸殘破不堪,有些構(gòu)件已經(jīng)腐爛,起不到支撐大殿的作用,并且梁上的彩畫也褪色嚴重,因此從2006年開始“封閉式”大修。經(jīng)過2年的大修,直到2008年7月中旬,太和殿重新出現(xiàn)在游客的眼中。大修后的太和殿金碧輝煌,美輪美奐。

現(xiàn)在很多人認為太和殿平時是用于上朝的,其實不是。

太和殿其實是用來舉行各種典禮的場所,實際使用次數(shù)很少,明清皇帝上朝的地方主要在太和門、乾清門、乾清宮、還有養(yǎng)心殿的,并不是平時所說的太和殿。明清兩朝24個皇帝都在太和殿舉行盛大典禮,如皇帝登極即位、皇帝大婚、冊立皇后、命將出征,此外每年萬壽節(jié)、元旦、冬至三大節(jié),皇帝在此接受文武-的朝賀,并向王公大臣賜宴。清初,還曾在太和殿舉行新進士的殿試,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開始,改在保和殿舉行,“傳臚”仍在太和殿舉行。關(guān)于皇帝上朝的地點,其實不在太和殿,縱觀明清,皇帝一般都是在太和門、乾清門上朝,稱御門聽政,而當有比較緊急或重要的事情時,皇帝則在乾清宮召見大臣,晚清時期慈禧太后垂簾聽政,上朝的地點也因此變?yōu)轲B(yǎng)心殿。

太和殿是紫禁城內(nèi),體量最大、等級最高的建筑物。它面闊十一間,進深五間,建筑面積2377平方米,高26.92米,連同臺基通高35.05米,為紫禁城內(nèi)規(guī)模最大的殿宇。殿前有寬闊的平臺,稱為丹陛,俗稱月臺。月臺上陳設(shè)日晷、嘉量各一,銅龜、銅鶴各一對,銅鼎18座。龜、鶴為長壽的象征。日晷是古代的計時器,嘉量是古代的標準量器,二者都是皇權(quán)的象征。

景點位置

北京市東城區(qū)景山前街4號



>>養(yǎng)心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