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湖南省 > 益陽市旅游

益陽市文物古跡介紹

21、熊亨瀚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熊亨瀚墓
  熊亨瀚墓時間為現(xiàn)代。位于湖南省桃江縣大栗港鄉(xiāng),此為熊亨瀚烈士的紀念建筑。1928年11月27日,熊亨瀚在長沙遇害。19日,鄉(xiāng)親將遺體運回家鄉(xiāng)安葬。墓冢占地120平方米,下有長方形臺階,墓圍建矮墻裝鐵門,墓道進門石柱上置石獅2.墓坐北朝南,墓冢長3.5米,寬2.5米,高1.5米,用水泥覆頂,墓前豎花崗巖石碑一塊,直書鐫刻“革命烈士熊亨瀚墓”。冢后有大墓碑一塊,高2.8米,兩側有聯(lián)曰:“發(fā)軔憶當年,洞庭月漢口風長劍走天涯,功垂九域春似海;舉頭思志士,睢陽齒常山舌丹心昭宇內,血濺三湘鬼亦雄!1992年其妻詹石蘭去世后,家人將其與革命烈士合葬于此。2002年5月19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編號30-30![詳細]
22、天問遺址
天問遺址
  天問臺位居桃江縣城鳳凰山頂,座落在桃花江匯入資江的入口處。一山獨峙,兩江相擁,山勢雄偉,古樹參天,是一處壯麗的自然景觀。相傳楚國左徒、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因遭受楚懷王和頃襄王的-,曾懷著滿腔悲憤被流放到此。鳳凰山是屈原作《天問》的地方,故名“天問臺”。如今,鳳凰山還留著幾處與屈原相關的古跡。當年居住在此地的屈原,向天提出170多問,以抒胸臆,寫下了一首舉世最長的問答詩《天問》名篇。后人在山上曾建有一座雕龍畫鳳的天問閣,后來閣毀于火,只留下了一塊“古天問閣遺址”的石碑。鳳凰山峭壁上今人題有“天問臺”三字。在天問臺下的資江岸邊,有一塊形如飛鳥的盤石伸向江中,盤石上倚峭壁,下臨深潭,傳說處在流放中的屈原,常來石上垂釣,借釣消愁,所以后人稱之為“屈子釣臺”;這里還有“天問石”之說,流傳憂國憂民的屈大……[詳細]
23、梅城孔廟
梅城孔廟
  梅城,原是安化的縣城,是梅山文化的發(fā)源地?追蜃邮菄顺绨莸闹潦ハ葞煟糯總縣城都要為孔子立廟祭祀,所以安化的文廟建在梅城!∶烦强讖R,位于伊水紫云下,建于清代道光年間(即公元1822年),原名崇圣祠,又稱文廟,距今已有180年的歷史。梅城孔梅,建筑模式既有一般孔廟的風格,又有安化山鄉(xiāng)的特色,布局嚴謹,建筑精巧、外表宏偉壯觀,廟內幽靜莊重,總面積為3111平方米,外圍高墻,廟分三進。前院有欞星門,院前有半月形泮池,人稱月光塘,塘邊有梧桐數株,枝繁葉茂,挺技向上。中院門分三道,中間為大成門,門形高大,左為金聲門,右為玉振門,門形稍小。進門抬頭一望,大成殿便座落在高臺之上。大成殿為孔廟的主體建筑,檐角高翹,龍鳳繞梁,上蓋黃色琉璃瓦,莊重古樸氣派。因宋代皇帝尊孔子為“集古圣先賢之大成”,故把孔廟……[詳細]
腰子侖春秋墓群
  腰子侖春秋墓群位于桃江資水南岸,自1986年發(fā)現(xiàn)至今,一直保護較好,除墓群區(qū)有十幾戶村民居住外,沒有新增房也沒有新修公路、水利等大型動土活動。墓群區(qū)原種植的茶葉樹在上世紀90年代全部被毀,現(xiàn)為村民的墓地。腰子侖春秋墓群主體部分,除三次發(fā)掘對其整體狀況有所破壞外,其余大部分仍保存完好。墓群西側除早年修建桃灰公路,加之少量村民住宅對墓群造成了一定得破壞外,至今基本保存原樣。歷年來共發(fā)掘墓葬120座。根據墓坑形制可分為以下五種類型:1、狹長方形窄坑墓。2、帶頭龕的窄坑墓3、帶腰坑的狹長形窄坑墓。4、帶二層臺的長方形寬坑墓。5、長方形寬坑墓。出土器物四百余件,以銅器和陶器為主。銅器主要有銅劍、銅矛、銅鏟、銅斧、銅鐁、銅鼎、銅鑿、銅戈。陶器有陶罐、陶鼎、陶鬲、陶紡輪、陶盆等器物。其中,銅劍(35件)多……[詳細]
安化文廟(毛澤東游學梅城寓所)
  安化文廟——毛澤東游學梅城寓所位于益陽市安化縣第一中學校園內。毛澤東曾兩次來到安化縣城梅城。1917年,他在湖南一師求學期間利用暑假,和同學蕭子升以游學的形式漫游了寧鄉(xiāng)、安化、益陽、沅江四縣(按行走線路)。1925年,毛澤東經寧鄉(xiāng)黃材至梅城,在梅城文廟召集當時中共安化地下黨領導人姚炳南、盧天放、劉肇經等開會,傳達中央指示精神,在農村發(fā)展黨組織,發(fā)動和組織農民運動。他在會上強調:“目前農民運動的中心,就是要把農民充分發(fā)動起來和組織起來,要組織貧農、雇農中最覺悟的分子,沒收地主、土豪劣紳的財產,要組織梭鏢隊準備配合北伐軍作戰(zhàn),打開工作局面!鄙,毛澤東就寓居此房。毛澤東還到安化甲種師范學校,走進教室對學生講話,他說,“要讀活書,不要讀死書。舊秀才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讀活書就是除學習書本知……[詳細]
26、梅城武廟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梅城武廟
  梅城文廟武廟時代為清。位于湖南省安化縣梅城鎮(zhèn),此為省內保存較完整的大型古建筑群落之一。清乾隆十二年(1748),邑人鄧天人等重建孔廟,并增建明倫堂、考棚等。清嘉慶八年(1803)在孔廟內開辦崇文書院,清末改為學堂。道光二十一年(1841),知縣饒謙等移建武廟于現(xiàn)址?讖R占地3100平方米,由泮池、大成門、大成殿、崇圣祠、南北兩廂房組成。照壁正中有“瀛州”、“龍門”兩石刻,泮池長23.7米,寬11米。欞星門兩側有90厘米高的石獅。大成門面闊7間,小青瓦屋面。前為青石鋪地的天井,兩側有廂房。大成殿高10.6米,面闊20.2米,進深14.5米,占地260平方米,三星寶珠壓頂,蓋琉璃瓦、戧脊飾飛禽走獸,屋角青龍倒銜。屋架為穿梭梁架結合,有青石浮雕柱礎。屋面防水結構特殊,先鋪小青瓦,再鋪大鐵瓦,最上為……[詳細]
絲茅嶺遺址
  絲茅嶺遺址所在地益陽市資陽區(qū)沙頭鎮(zhèn)友誼村。遺址地勢平坦,緊靠資水,是人類理想的棲居地。在遺址附近發(fā)現(xiàn)有同時期的或稍晚的古文化遺址數十處,構成了古文化遺址聚落群。遺址現(xiàn)距資水約1.5公里,東西距沙頭鎮(zhèn)2公里。遺址自發(fā)現(xiàn)至今,保存完南北向水整。上世紀50年代至八十年代時期當地村民在遺址的中心部位處開了一條約4米寬,2.5米深的東西向水渠和一條約3米寬,1.5米深的渠。遺址上面的房屋尚未傷及到古遺址。遺址上面的公路、農田、蔬菜距遺址文化層有0.8-1.5米,沒有對遺址造成破壞。該遺址以夾砂夾碳陶為主,胎質多呈烏黑色,陶質較硬,表皮幾乎全為醬褐色,陶器胎質厚簿不勻。有夾細砂白陶和泥質白陶。紋飾主要為戳印紋和刻劃紋,夾細砂白陶陰文、陽文配合協(xié)調,具有立體感。其器形以鼎、罐、釜、豆形器為大宗。從該遺址的……[詳細]
單刀會遺址
  據《三國志·魯肅傳》載:“肅住益陽與關侯相拒,肅邀侯相見,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請關將軍單刀俱會”。當時孫權為了向劉備討還荊州,派魯肅甘寧率部進駐益陽。與此同時,關云長奉命南下拒吳,在益陽與吳軍相遇,隔江對峙。蜀軍駐江北,帥營設今江北涌泉街市五中處。吳軍駐守江南,帥營設今江南市二中所在的龜臺山上。山頂的高土臺,名“甘壘夜月”,為甘寧率兵修筑,是益陽古十景之一。當年關云長單刀赴會的會址,就設于龜臺山腰的臨江亭,至今遺址猶在,舊亭尚存。關云長下船上坡赴會的碧津渡口,至今還是益陽一個著名的輪渡碼頭。山形似龜的龜臺山,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公元1852年,太平天國進軍益陽,以龜臺山一帶為據點,與清軍提督向榮,大戰(zhàn)一場,清軍敗北,將士死亡上千人,統(tǒng)統(tǒng)掩埋在羊午嶺上,在此留下了千冢墳(后轉叫為天子墳)的地名![詳細]
29、玉竹包遺址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玉竹包遺址
  玉竹包遺址發(fā)現(xiàn)于上世紀八十年代,1989年對該遺址進行了調查試掘,并于1990年5月被沅江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沅江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遺址位于益陽市沅江市茶盤洲鎮(zhèn)玉竹包村一組的西南一塊不規(guī)則的崗地上,建國初期圍墾成茶盤洲農場,遺址在洞庭湖沖積平原之上,周圍為1至數米深的淤積層,遺址高出周圍1-2米,為一含有較多細黃沙的不規(guī)則崗地。遺址現(xiàn)存面積約3萬平方米,呈不規(guī)則橢圓形。文化堆積層厚薄不一,不同部位保存狀況也不一致,在周圍約5-6公里范圍內還發(fā)現(xiàn)有多處新石器時代遺址,與該遺址構成了一個遺址聚落群。遺址現(xiàn)存面積約3萬平方米,臺地系河沙淤積而成。文化堆積層保存尚好,但厚薄不均。厚0.3-1米,經過1989年的調查試掘,出土石器有:斧、錛、鏃等;陶片有泥質紅陶、夾砂紅陶、夾砂黑陶、夾碳黑陶,其紋飾有戳……[詳細]
木孔土塔
  木孔土塔 時代為清。位于湖南省安化縣大福鎮(zhèn)大堯村,此為省內惟一保存完好的土筑塔。 光緒年間,大堯村文風大盛,當時文人墨客視書稿為神圣之物,廢稿不敢亂棄,而取之置塔中焚燒,故有“惜字塔”之稱。土塔三面臨溪,旁有農田,依山傍水,環(huán)境優(yōu)美。 塔坐北朝南,四級六方,中空,通高16.5米,底層邊長1.7米,塔基由青條石壘砌,高1.3米。塔身為三合土夯筑,石灰抹面。一層高6米,徑3.4米;二層高2.5米,徑3米;三層高兩米,徑2.6米;四層高1.5米,徑兩米。塔檐為小青瓦,垂檐飾蔓草紋,翹角塑獸像,下懸泥塑各式風鈴。一層南向正上方5.3米處空心線刻“焚字亭”下方有空心線刻對聯(lián)“大塊文章咸臻化境,堯天日月共仰光華”。二、三層對聯(lián)分別為“文章到底難磨滅,筆墨如此近化工”、“氣吞霄漢,秀抱芙蓉”。二、三……[詳細]
安化風雨橋群
  安化風雨橋群(含永錫橋、思賢橋、馬渡橋、十義橋、燕子橋、仙牛石橋、復古橋等)安化風雨橋是一個龐大的風雨橋建筑群,清代至民國時期的風雨橋大小29座,分布在安化縣境內17個鄉(xiāng)鎮(zhèn)。其中永錫橋、思賢橋、馬渡橋、十義橋、燕子橋、仙牛石橋、復古橋保存較好,地域特征明顯。安化地處湘中偏北,位于資江中游,雪峰山北麓,境內山峰林立,溪谷縱橫。安化風雨橋是安化先民在縣城境內一些交通要道上逢溪架設的便民交通設施,供過往行人歇腳、避風躲雨,故名風雨橋。安化風雨橋均由青石橋墩、木質橋身和小青瓦橋頂三部分組成。橋身為長廊式通道,鵲木拾梁,全部采用卯榫結構,不用一顆鐵釘,橋面用木板鋪成,兩旁有固定的雙邊木登供行人休息,橋身兩側都是豎式木欄桿,通風采光極好,視線通透。大多歇山重檐,小青瓦橋頂檐角飛翅,頂上有塔或寶葫蘆等裝飾……[詳細]
南洞庭水利閘
  沅江市地處洞庭湖腹地,“三分垸田三分洲,三分水面一分丘”。這里雨量充沛,土地肥襖、物產豐富,適合農作物生長,素有“魚米之鄉(xiāng)”美稱。黃茅洲鎮(zhèn)、陽羅鎮(zhèn)、南大膳鎮(zhèn)地處沅江市北部,屬長江流入沖積平原,南與赤磊洪道相連,東北緊靠漉湖,由塞陽運河貫通黃茅洲大閘、義南閘、大東口閘。塞陽運河,共動用民工5萬人次,開河長度44公里,投工250萬個,完成土石方400萬方。它位于大通湖大垸內,南起沅江市塞波鎮(zhèn)到陽羅鎮(zhèn)后分為東、北兩支:東支經大東口閘后流入漉湖,北支經普豐垸東堤拐彎與全省最大的內陸湖——大通湖相通;南面通過黃茅洲船閘進入赤磊洪道,全長61.5公里。塞陽運河貫穿了大通湖地區(qū),包括沅江、南縣、華容三縣市及大通湖等五個農場和大通湖漁場,成為這些地域水運交通的大動脈和主要抗旱、排漬、排灌的黃金水道。同一時間……[詳細]
兔子山遺址
  兔子山遺址位于益陽市赫山區(qū)鐵鋪嶺社區(qū),總面積約46.37畝,已進行考古發(fā)掘區(qū)域面積29.67畝。2013年4月,經國家文物局批準,湖南省考古所與益陽市文物處聯(lián)合對該處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fā)掘。目前已發(fā)現(xiàn)古井16口,出土了15000余枚簡牘及大量瓦當、漆木器、鐵器等生活、生產器具。2014年4月9日,兔子山遺址入選201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該城址未間斷地保留下了楚、秦、漢、三國乃至唐宋時期的遺跡遺存,古城壕、衙署、古井、地貌、水系等基本格局清晰,是益陽古縣衙所在地,延續(xù)時間約1500年。為研究各朝的政治、經濟、司法制度,了解縣鄉(xiāng)政府的運作和普通吏員、百姓的生活情況提供了實證。此次出土的簡牘數量多,時間跨度約600年,涵蓋了簡牘使用時期。從清理出來的簡牘看,大多是益陽縣署檔案,其中秦二世文告簡……[詳細]
34、賀氏宗祠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賀氏宗祠
  賀家祠堂(賀氏宗祠)位于湖南省安化縣洞市老街,是安化洞市及周邊賀姓人家于清光緒年間集資構建的家族宗祠,占地約600平方米。據賀氏族譜記載,賀氏宗祠始建于是清乾隆三年(1739年),距今約兩百八十年歷史。起初只修繕里側一棟,原稱誠公祠,道光年間擴建為現(xiàn)有規(guī)模,更名為賀氏宗祠。賀氏宗祠是安化境內保存最完整的宗祠建筑之一。該建筑端莊軒敞,典雅大方,與山環(huán)水抱的,圍墻灰磚青瓦,墻沿白底彩繪,側墻由兩兩對應的品字形高高碼頭墻組成,高低錯落有序,穩(wěn)重端莊。整座建筑從造型和顏色、繪畫設計,匠心獨具,渾然一體,與古梅山洞市自然環(huán)境十分和諧,是古梅山安化境內保存最完整而又獨具文物和美學價值的徽派建筑。作為中國悠久歷史的象征與標志。放眼中國,每一個角落都有它的身影。布局細看正門石雕,門梁二龍戲珠,龍紋清晰精美,……[詳細]
35、陶澍故里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陶澍故里
  陶澍故里位于小淹鎮(zhèn)沙彎坪,由朝廷撥銀興建。陵園占地50畝,環(huán)筑圍墻,右門入側處有御碑亭,亭內兩只巨大的石鰲背負一塊道光皇帝御賜的、著名書法家何紹基書寫的碑文,進門左側為陶澍墓,墓前有墓表、石俑、石馬、石虎、石兔,顯得莊嚴肅穆。1996年,經湖南省人民政府批準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尚書宅地位于資江北岸,陶澍陵園下游約3公里,內有總督府、太保第、鄉(xiāng)賢祠、賜書樓、石雕龍鳳門、雙玉飄香、引水石渠等。文塔攬月位于資江石門潭北岸,1836年由陶澍回鄉(xiāng)捐資所建。塔高21米,八方七層,四至七層塔角銅鈴32個,風吹鈴響,似仙女奏樂。第一層漢白玉石匾額上刻著道光皇帝御書“印心石屋”,第二層“文瀾塔”青石匾額。古塔點綴在高山峽谷之中,青山綠水之間,氣勢雄偉。與文瀾塔隔江相望的資江南岸有一石崖,長55米,高22.5米……[詳細]
梅城文武廟古建筑群
  安化文武廟建筑群座落在安化縣梅城鎮(zhèn)城西的安化一中校園內。由文廟、武廟、培英堂和安化簡易師范舊址組成,占地7000多平方米。安化文廟始建于北宋熙寧壬子年,位于洢水東岸啟安;,南宋紹興甲子年遷建城東;明寶祜乙卯年再遷城西;清乾隆十二年遷建現(xiàn)址。自創(chuàng)建以來,經歷代重建、擴建二十余次,始具現(xiàn)在之規(guī)模。文廟采用宮殿建筑形式,分為內外兩廡,外院為泮池、欞星門(已毀),內院為大成門、大成殿、亞圣殿、左右?guī),建筑面積1324平方米。布局規(guī)整緊湊,木雕、石刻十分豐富且精美。大殿宏偉空曠,屋架為穿枋梁架結構,歇山頂,蓋金黃色琉璃瓦,木柱最大直徑60cm。毛澤東于1917年和1925年兩次到安化進行農-動調查和開展革命活動時都住在文廟大成門南廂房。大成門南廂房至今仍保留著當年毛澤東居住時的情景。武廟初建于梅城東……[詳細]
益陽棲霞寺
  益陽棲霞寺位于城東七星巖下壽佛洞前。唐代名棲霞寺,明萬歷間重建名壽佛寺(庵),南明間渾融和尚擴建,復舊名。其時殿宇宏偉,結構逸致,有山門、大雄寶殿、準提閣、韋馱殿、阿難殿、環(huán)碧堂、修竹亭、白蓮池、放生池、回廊等。渾融(161―1708),本姓張,湖南沅州人,自小學得文武,因不滿明朝的腐朽統(tǒng)治,在衡州出家,法名本符,崇禎末年來桂住普明庵。南明時,曾與抗清名將瞿式耜、張同敞等常聚這里,曠論國事。他出于憂國憂民,曾投人撫粵將軍劉起蛟部,出謀劃策抗擊清兵,衡州失守后回寺住持。翟、張二公成仁后,他仗義收尸,并在寺北建二公祠,常在此誦《浩氣吟》;在寺南建聽月亭,表示他思念明朝之情。后來,寺全毀于戰(zhàn)火,僅存山門及其遺址,F(xiàn)住持修復部分,可供進香。地址:益陽市赫山區(qū)會龍山辦事處類型:近現(xiàn)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詳細]
信義大學校舍
  信義大學校舍 時代為現(xiàn)代。位于湖南省益陽市赫山區(qū)市第一中學院內。此為益陽接受西方先進文化的重要場所。 1906年挪威信義會創(chuàng)辦“信義中學會”。1921年,瑞典信義會決定創(chuàng)辦“信義大學”。1923年,校舍竣工,秋天開學,設文理兩科,文科設歐洲方言系與社會科學系,理科設數理系、生物系。之后,此處始終為學校所用。 現(xiàn)存教學樓、教舍樓各一幢。教學樓坐北朝南,磚木結構的兩層樓房,大門正廳為花崗巖框架,廡殿頂,蓋綠釉筒瓦,通高14米,長方形,占地869.8平方米,門廳兩側有梯可登二樓。一、二樓北邊內走廊,南邊為教室。 教舍樓坐北朝南,為磚木結構的兩層樓房,硬山頂,蓋綠釉筒瓦,系哥特式建筑,通高12.8米,占地151.8平方米。 中國工農紅軍第一師師長曾士峨烈士、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家周揚、老外交……[詳細]
39、沅江凌云塔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沅江凌云塔
  凌云塔,聳立在離沅江市區(qū)五公里的萬子湖千秋浹水上,水退洲上立,水漲湖中浮。遠看,艷陽映照的湖面,波光閃閃,凌云塔像一朵出水芙蓉,亭亭玉立于碧水之上,在笑迎游客。近看,塔身突起,直插藍天,塔影倒映在碧波蕩漾的湖水之中,秀麗的湖光水色,讓人爽心悅目。凌云塔修建于湖洲,奠基于1793年冬,竣工于1797年春,歷時200余載。此塔每年春秋都遭受洪水浸泡數月,但迄今塔身堅固。整個寶塔用花崗巖石砌成,共用石料16.7萬塊,耗用白銀4710兩。至今保存完好。寶塔正門原有石牛一對,第一層門楣-刻有“凌云塔”三個大字。第二層北門則刻有“挺出一支揮翰墨,聯(lián)登七級會風云”的對聯(lián)。從二層到七層,每層有窗戶兩扇和東南西北四門,窗格圖案多樣,窗花格調清新,每層有左右旋梯相通,供游人登高遠眺。清代湖南四大名臣曾國藩、左宗……[詳細]
筆架山古墓群
  筆架山古墓群位于益陽市赫山區(qū)筆架山鄉(xiāng),分別由十字山古墓群、張家灣古墓群和中谷塘古墓群組成。十字山古墓群位于筆架山村的十字山上,海拔66米。北邊山咀下有圍山渠和簡易公路,墓地距北向鳳凰湖農場湖堤約500米,西山坡距村民湯光龍家的住房約40米,東南邊為連綿山丘。該墓群部分尚存封土堆,縣市文物部分曾實掘發(fā)現(xiàn),墓室結構一般為長方形土坑豎穴,部分墓葬帶有斜坡式墓道,封土及填土為洗砂土,出土的陶器以鼎、敦、壺、豆等組合為主。張家灣古墓群位于筆架山鄉(xiāng)松樹堤村張家灣的太白嶺上,海拔38米。北距潭家橋支渠和電排站約200米,東南邊至村民湯笛清家住房約50米,西南邊為稻田。該墓群部分尚存封土堆,系土坑豎穴和磚室墓,土坑墓填土為洗砂土,磚室墓為五花土,墓磚上印幾何紋,出土有麻布紋硬陶罐,曾采集有銅駑機等。中谷塘古……[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