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甘肅省 > 武威市旅游

武威市文物古跡介紹

1、武威文廟 A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武威文廟
  武威市博物館現(xiàn)館藏文物4.4萬多件,其中國寶級文物2件,一級文件170件,二級文物278件,三級文物594件,是甘肅省第二大歷史博物館。以銅奔馬、醫(yī)藥簡、禮儀簡、木雕、墓志石刻為代表的漢唐文物,以西夏碑、木緣塔、木版畫、金碗為代表的西夏文物,以涼造新泉、西夏銀幣為代表的貨幣文物,以明清瓷器、牌匾、水陸畫為代表的明清文物等,在國內(nèi)外享有盛名,是發(fā)展武威旅游業(yè)的重要資源。目前,該館下轄文廟、西夏博物館、大云寺、文物復制廠四個單位。文廟位于武威城東南隅,院內(nèi)古建筑群保存完整,莊嚴雄偉,古柏參天,槐蔭蔽日,素有隴右學宮之冠之美譽,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甘肅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傳聞文廟最早建于前涼或西夏時期,碑載復建于明英宗正統(tǒng)二至四年(公元1437-1439),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東西寬135……[詳細]
2、涼州白塔寺 A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涼州白塔寺
  白塔寺,位于城南20公里的武南鎮(zhèn)白塔村劉家臺莊。相傳寺內(nèi)有大塔一座,周圍環(huán)繞小塔99座,故名百塔寺。公元1247年,元太宗窩闊臺之了、西涼王闊端與西藏地方宗教領袖薩班在涼州舉行了具有歷史意義的“涼州商談”,使西藏正式納入中國版圖。其后,薩班在涼州講經(jīng)說法,宣傳佛教。他先后改擴建了涼州四部寺(藏傳佛教寺院),其中白塔寺是他主持擴建的最宏偉的藏傳佛教寺院。據(jù)史料記載,寺院規(guī)模宏大,巍峨壯觀,有4座城門,8座烽墩,東西長420米,南北長440米,四周有圍墻,猶如城垣。寺內(nèi)建筑眾多,有山門、鐘樓、鼓樓、金剛殿、三寶殿、大經(jīng)堂等,殿堂重檐七彩,雕梁畫棟,佛像千姿百態(tài),莊嚴肅穆。白塔寺在涼州城東雜木河流域綠洲拔地而起,莊嚴肅穆,金碧輝煌,其規(guī)模和造型,均為涼州諸寺之冠,號稱“涼州佛城”,融政治、經(jīng)濟、宗……[詳細]
3、鳩摩羅什寺 AA
鳩摩羅什寺
  武威鳩摩羅什寺位于甘肅省武威市中心,是四大翻譯家之首鳩摩羅什祖師初入內(nèi)地譯經(jīng)-演教之所,姚秦時高僧云集,慕羅什而駐足于此者,絡繹不絕。羅什寺歷經(jīng)滄桑,多劫多難。殿宇僧舍無一幸存,現(xiàn)僅存的羅什塔,即羅什祖師圓寂荼毗后“薪滅形碎,唯舌不壞”之舌舍利塔。雖風塵滿面,仍挺立如初。據(jù)史料記載,武威鳩摩羅什寺,距今已有1600年的歷史,是我國古代著名的西域高僧、佛經(jīng)翻譯家鳩摩羅什初入內(nèi)地-演教之處。寺內(nèi)雄立的寶塔是為紀念鳩摩羅什而修建的,塔內(nèi)供奉鳩摩羅什的舌舍利。羅什祖師一生翻譯經(jīng)典七十余部,三百八十四卷,其貢獻在玄奘之上,被稱為譯經(jīng)泰斗。他所譯的經(jīng)、律、論既能做到不失原意,又保存有原本語趣,誦讀中使人感覺到文辭優(yōu)美,朗朗上口。因而一直為人們所樂誦,至今不衰。公元413年鳩摩羅什在長安逍遙園圓寂,荼毗后……[詳細]
4、天梯山石窟 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梯山石窟
  天梯山石窟也稱大佛寺,位于城南50公里處的張義鎮(zhèn)燈山村,創(chuàng)建于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北涼,距今約有1600年歷史。天梯山山峰巍峨,陡峭峻拔,高入云霄,山有石階,拾級而上,道路崎嶇,形如懸梯,故稱天梯山。山巔常年積雪,俗稱“天梯積雪”,為涼州八景之一。石窟中大佛依山而坐,腳下碧波蕩漾,薄云纏繞其身,構(gòu)成了一幅山、水、佛、云渾然一體的壯觀奇景,是涼州頗負盛名的旅游勝地。北魏、隋、唐、西夏期間均有擴建,至明、清時期已成為-教寺院。據(jù)明朝正統(tǒng)十三年(1448)《重修涼州廣善寺銘》記載:明朝正統(tǒng)十年天梯山石窟尚存26處。由于天梯山石窟地質(zhì)結(jié)構(gòu)松軟,在歷次地震中有不同程度的損壞,僅1927年涼州大地震,就震毀洞窟10余處。1959年9月,因修建黃羊水庫,窟址處水庫淹沒區(qū),部分造像、壁畫搬遷至甘肅省博物館,北魏……[詳細]
5、瑞安堡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瑞安堡
  瑞安堡位于民勤縣城西南3.5公里處的三雷鎮(zhèn)三陶村,修建于1938年,建筑類型屬于近現(xiàn)代代表性建筑,是全國唯一保存最完整的堡寨式民居,是西北地區(qū)保存最完整的文化大院。1987年主體建筑維修。1993年3月29日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25日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5月至2011年11月,國家投資680萬元對瑞安堡主體建筑進行了重修,構(gòu)筑物維修。瑞安堡系民國時期民勤縣地方保安團團長王慶云(字瑞庭)的莊院,取其“瑞”“安”二字為堡名。瑞安堡坐東北朝西南,占地5085平方米。城墻高12米,底寬6米,上筑文樓、門樓、武樓、望月廳、西瞭望臺、逍遙宮、東瞭望臺和高2米的女墻。堡內(nèi)百余間主體建筑布局為“一品當朝”,取“三元及第才千頃,一品當朝祿萬鐘……[詳細]
永明華藏寺
  甘肅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華藏寺位于甘肅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城內(nèi),全稱為永明華藏寺。藏語稱“熱布吉貢”(含有-之意)。從開建至今進行過三次更名,同時殿頂也經(jīng)過幾更換。首建于明代初年,據(jù)傳有一華家?guī)X來的 喇嘛在當?shù)厝罕姾筒柯涫最I的請求下,在此地建造了一座很小的寺廟,隨后不久就由當?shù)卦嶙迨最I華藏正式修建成一座有一定規(guī)模的 寺院,故稱之為華藏寺。該寺初屬石門寺管轄,后脫離石門寺,清 康熙時成為有一定名氣的黃教寺院,被列為護國寺院之一。土觀呼圖克圖曾任過法臺。朝廷每年除供給寺內(nèi)僧人衣食外,還另撥銀俸供養(yǎng),可見該寺在當時影響較大。解放初有僧眾46人,-1人(華藏佛,1958年前去世),經(jīng)堂、昂欠各1座,僧舍數(shù)十間。1958年后寺院部分拆毀,原有明清兩代 朝廷所賜玉印、文書、朝服、匾額、金玉佛像、經(jīng)……[詳細]
武威大云寺銅鐘
  大云寺位于城東北隅。原為前涼國王張氏的宮殿。前涼王張?zhí)戾a升平年間,舍宮置寺建塔,本名宏藏寺。唐武則天天授元年(690),天下諸州各置大云經(jīng),遂改為大云寺,后又改名為天賜庵。西夏時,改名為護國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夏碑,就是天民安五年(1094)為重修寺院感通塔而立,即《涼州重修護國寺感通塔碑》。大云寺是歷史上的名剎古寺,在古代不僅是國內(nèi)游人游覽的重要勝地,也引起了國外僧人的高度重視。明洪武年間,日本僧人沙門志滿遠渡重洋,主持募化重修該寺院,被傳為中日友好史上的佳話。直到明清,仍然是香火不斷,興盛不衰。1927年大地震,寺院基本被毀,唯有鐘樓巋然獨存。古鐘樓為大云寺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鐘樓建在9米高的磚包土臺上,基底約125平方米。周圍繞廊,重檐山頂,五踩作斗拱。整個建筑挺拔俊秀,高聳入云……[詳細]
大靖財神閣
  大靖財神閣財神閣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七(1718)年,1987年依式進行了重建,依東南西北,閣上有我省著名書法家重寫的節(jié)榮金管、恩施澤沛、永錫純嘏、峻極天市四塊匾額。字體遒勁有力,風格各領千秋,現(xiàn)將匾文寓意淺釋如下,以饗讀者。匾文寓意節(jié)榮金管節(jié):氣節(jié),節(jié)操。榮:榮耀。金管:金制的筆管,是指金管筆。《太平廣記》卷二百引孫光憲《壯夢瑣言》:梁元帝為湘東王時……筆有三品,或以金銀雕飾,或用斑竹為管。忠孝全者用金管書之;德行清粹者,以銀管書之;文章贍麗者,以斑竹管書之。此匾寓意是:大靖民風淳樸,人民敦厚,人才輩出,德行高遠,歷史上出現(xiàn)過許多有氣節(jié)或節(jié)操的 人物,這些人物的事跡值得用金管之筆大書而特書。永錫純嘏永:長久,永遠。錫,又讀ci,通賜,賜給。仲長統(tǒng)《昌言》:賞錫期于功勞,刑罰歸于罪惡。純嘏:純,……[詳細]
羅什寺塔
  介紹羅什寺塔矗立在武威市北大街,是為了紀念西域高僧鳩摩羅什在武威弘揚佛法、翻譯經(jīng)典的功績而建造的。羅什寺塔最早建于后涼(386年~400年),塔及寺院在唐時大力擴建,明、清皆有修葺。其間于明代成為陜西涼州大寺院,英宗正統(tǒng)十年二月十五日,為羅什寺院頒發(fā)了大藏經(jīng),并下圣諭道:“刊印大藏經(jīng),頒賜天下,用廣流傳,茲以一藏,安置陜西涼州大寺院,永光供養(yǎng)”。此諭現(xiàn)完好保存于文廟內(nèi),F(xiàn)存羅什寺塔八角十二層,高32米,全以條形方磚砌成。從下起第三、五、八層均設門,頂部是葫蘆形的銅質(zhì)寶瓶,最上層東西各有小佛龕,龕內(nèi)有佛像。巍然屹立的羅什寺塔,象征著武威古城悠久而文明的歷史,也是1500多年前絲綢之路上中西文化交流的見證。鳩摩羅什簡介:鳩摩羅什的祖先是印度人,出身于相國之家,羅什于344年生于新疆庫車。因他少時……[詳細]
高昌王和西寧王墓
  高昌王和西寧王墓位于武威市涼州區(qū)永昌鎮(zhèn)石碑溝村。 1973年和1984年,武威文物普查隊前后兩次調(diào)查。地面已無封土,均為家族墓,且有立碑,分別為“亦都護高昌王世勛碑”(簡稱“高昌王碑”)和“西寧王忻都公神道碑”(簡稱“西寧王碑”)。1990年,在高昌王墓地發(fā)現(xiàn)1座磚室墓,出土有唐代海獸葡萄銅鏡和元代白瓷豆4件、銅鐘1件等遺物。高昌王碑青石質(zhì),碑殘,蟠螭首,殘高1.3米,寬1.9米,厚0.52米。碑身殘高1.82米,寬1.73米,厚0.47米。碑陽漢文楷書36行,行殘41字,碑陰為回鶻文,內(nèi)容詳細記載從巴爾術(shù)阿爾忒的斤到太平奴八代回鶻亦都護高昌王世系、事跡及回鶻族起源、流派及西遷等。翰林學士承旨奎章閣大學士趙世炎篆額,元代著名學者虞集撰文,大書法家、禮部尚書巎巎奉敕書丹,由高昌王帖木兒補花于元……[詳細]
11、大靖青山寺
大靖青山寺
  青山寺位于古浪縣大靖鎮(zhèn),騰格里沙漠南緣,祁連山東尾北麓,北枕長城大漠孤煙,南臨青川越陌度阡,大靖歷史悠久富繞繁華,經(jīng)濟繁榮人文薈萃,為古絲綢之路一顆璀璨明珠,甘肅四大名鎮(zhèn)之一,素有 “要想掙銀子,大靖土門子” 的佳譽。 青山寺乃佛法東傳的初地,古代河西重要驛站!盁o數(shù)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貫通歐亞大陸橋。 青山寺始建于元代原名金山寺,當時西藏政教領袖薩迦班智達-駐錫涼州海藏寺,本地密教大興,據(jù)傳青山寺最盛時經(jīng)堂有二百多喇嘛誦經(jīng),是遠近聞名的大寺,蒙古人入藏朝圣,青山寺為必由歇腳處,明清兩代數(shù)次擴建規(guī)模宏大,坐北面南依山造勢,層層增高設計精巧,獨具一格。惜哉歲月滄桑,歷經(jīng)地震兵燹和歷史原因變?yōu)閺U墟僅存遺址。 三中全會后宗教政策落實,報政府批準劃撥占地一百二十畝并關懷重建,由……[詳細]
武威長城遺址
  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chuàng)舉,是世界上最為宏偉的軍事防御工程。漢辟河西四郡之后,武威正式納入漢王朝的版圖。漢王朝為了阻止匈奴南下,保衛(wèi)河西地區(qū)的安全,在取得河西之后,即開始修筑長城。從敦煌到秦長城,數(shù)千里之地,筑起了一道邊防屏障,每隔5里或10里地方,筑有烽火臺,設戍卒了望。遇有敵情,即點燃柴禾、葦炬報警。涼州境內(nèi)也留下了這一時期所筑的長城遺址,它東與古浪圓墩子長城相接,向西延伸,經(jīng)紅水河直抵騰格里大沙漠邊緣,西至九墩灘,長約100公里,其中長城鄉(xiāng)月城墩一段,保存還相當完整。有些地段的遺址殘高6米,底寬25米。長城鄉(xiāng)境內(nèi)從東到西30里之地就有20多座烽燧,反映了當年長城的宏偉規(guī)模。這些遺址均系黃土板筑,有些烽臺燧墩保存的比較完整。墩呈圓錐形或正方形,墩下還可以尋覓到古城堡殘跡和灰……[詳細]
磨咀子和五壩山墓群
  磨咀子和五壩山墓群位于武威市涼州區(qū)新華鄉(xiāng)纏山村和韓佐鄉(xiāng)宏化村祁連山山前二級臺地上,雜木河從南至北流過,磨咀子居河西,五壩山居河東,二者隔河相望,間距1千米。磨咀子墓區(qū)面積70萬平方米。五壩山墓區(qū)面積120萬平方米。 磨咀子墓群于1955年發(fā)現(xiàn)。1955年和1959年,甘肅省博物館先后進行三次發(fā)掘;2001年,2003年~2005年,甘肅省文物考古所等再次進行了發(fā)掘。磨咀子墓群墓葬密集,出土文物豐富。發(fā)現(xiàn)了馬家窯文化的建筑址、窯穴和大批漢墓。出土了大量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與馬廠類型的彩陶。兩漢墓葬0土了以《武威漢簡》、《王杖十簡》和《王杖詔書令》為代表的一大批兩漢簡牘文獻和木質(zhì)文物。 五壩山墓群墓葬亦很密集。1984年至1987年,先后進行過兩次搶救性發(fā)掘,發(fā)現(xiàn)馬家窯文化墓葬3座,兩漢墓葬12……[詳細]
重修護國寺感應塔碑(西夏碑)
  重修護國寺感應塔碑(西夏碑)原位于涼州(今武威)的護國寺內(nèi),現(xiàn)存甘肅省武威市文化館。碑鑿刻于西夏天祐民安五年(1094年),是西夏文碑刻的珍貴遺物。西夏碑的碑身高2.5米、寬0.9米,兩面刻文。一面刻有西夏文,以西夏文篆字題名,意為“敕感應塔之碑文”;正文是西夏文楷字,計28行,每行65字。另一面刻有漢文,碑頭有漢文小篆題名“涼州重修護國寺感應塔碑銘”;正文是漢文楷書,計26行,每行70字。第一行和第二行的上半段殘缺。碑文的四周有線刻的卷草紋,碑頭題名的兩側(cè)各有一個線刻的伎樂菩薩,作舞蹈狀。題名的上端是云頭寶蓋。線刻伎樂菩薩、寶蓋、卷草紋圖案等,線條流暢,形象生動,是迄今所存為數(shù)不多的西夏藝術(shù)珍品之一。碑中的西夏文和漢文所講述的內(nèi)容大體相同,但敘事的前后很有差別。兩面的文字不是互譯的,而是各……[詳細]
武威白塔寺遺址
  白塔寺遺址位于武威市武南鎮(zhèn)白塔村劉家臺莊,始建于西夏以前,元、明、清重修、續(xù)建。是藏傳佛教寺院遺址,是西藏喇嘛教名僧薩班的圓寂之處,是我國歷史上民族團結(jié)的象征。1998年調(diào)查并試掘,1999年對塔基作全面發(fā)掘,并試掘部分殿基,發(fā)掘面積共計1527平方米。1239年,元太宗窩闊臺的皇子闊端駐涼州,為西涼王。其久攻西藏不克,故邀西藏喇嘛教薩迦派四祖薩迦·班智達來涼和談。1247年,薩班作為西藏代表與闊端舉行了具有歷史意義的“涼州和談”。至此,西藏歸順于元,使西藏結(jié)束了四百多年的0局面,正式納入祖國版圖。薩班居涼州白塔寺,并將其改建為藏傳佛教寺院,使之成為涼州四寺之首,名“東部幻化寺”。薩班圓寂后,闊端為其在寺內(nèi)建靈骨塔一座,俗稱白塔,寺因塔名,稱“白塔寺”。薩迦派五祖八思巴續(xù)建。元末,毀于兵燹![詳細]
香林寺林區(qū)
  香林寺林區(qū)香林寺林區(qū)位于古浪縣城南5公里的鐵柜山對面,蘭新鐵路、312國道由此經(jīng)過。這里氣候溫涼,景色宜人,春意盎然,夏有艷容,秋有勝景,冬有戎裝。200多年前,這里的山梁洼頂?shù)教幨撬聫R佛殿,香火鼎盛、僧侶眾多、氣勢恢弘。一架獨木橋凌空橫架于鐵柜山與香林寺之間,供眾僧往來穿行。遠近名流紳士前來避暑旅游,香客拜佛許愿,僧侶誦經(jīng)講道……晨昏之時,剎鐘聲聲,余音繚繞,回蕩山谷,“香林晨鐘”在乾隆年間便被譽為“古浪十景”之一。沿著山坡徒步登上山頂,目所能及的山粱溝壑里,到處是金黃色的山楊,火紅的黃刺,紫色的樺樹,與蒼翠欲滴的松柏交相輝映,形成一幅色彩斑斕的畫絹。走進茂密的灌木林中,到處是野草毒、山梅子,水搭鏈,野葡萄,酸酒缸,馬奶頭,野山杏,沙刺果,白豆豆·····一串串、一顆顆,紅得似火燃燒,黃得……[詳細]
西路紅軍涼州戰(zhàn)斗遺址
  1936年10月,陳昌浩、徐先前等同志奉中央軍委命令,率紅四方面軍第5、9、30軍2萬余名指戰(zhàn)員,西渡黃河進軍河西,30軍為西路軍右翼,從一條山出發(fā),沿長城南側(cè)西進,經(jīng)古浪大靖、土門直達武威四十里堡。為接應9軍,掩護主力部隊西進,派88師263團駐守四十里堡。紅軍剛到四十里堡駐守,就遭到敵人5個團的圍攻,時任30軍政委的李先念和軍長程世才同志在四十里堡祖師宮坐鎮(zhèn)指揮,紅軍戰(zhàn)士英勇反擊,當?shù)厝罕姺e極援助,敵人死傷慘重,但由于寡不敵眾,陳家燒房和沈家莊“土圍子”被敵人攻破,爾后,紅軍重新組織火力猛攻反擊,敵人的輪番進攻均被擊退,終于奪回了失去的“土圍子”,守住了陣地,經(jīng)過3天激戰(zhàn),共殲敵2400余人,完成了掩護大軍西進的任務,隨后撤出陣地向西挺進。中國西路紅軍涼州戰(zhàn)斗遺址旅游景區(qū)位于涼州區(qū)城西2……[詳細]
高溝堡古城遺址
  高溝堡古城位于城東25公里的長城鄉(xiāng),西至中沙墩,東臨長城月城,南連新地灘,北靠二十里大沙。此城由于被沙漠包圍,原貌尚在,是涼州境內(nèi)唯一辛存的漢代古城遺址。涼州民諺有:先有高溝堡,后有涼州城之說,這里是涼州的東大門,境內(nèi)又有天然泉水黑木林湖(俗名龍王泉、黑墨湖),水草豐美,可耕可牧!稘h書地理志》稱涼州畜牧為天下饒。隋、唐時代涼州的牧馬監(jiān)就設在這里,因而這里至今還保留著前營馬場、西湖馬場等地名。后來由于水源減少,草地沙化,農(nóng)民被迫棄耕棄牧,因而,古城沉寂在沙漠中。 高溝堡古城在經(jīng)歷了兩千多年的戰(zhàn)亂、風沙等災害后,由于久沉瀚海,使這座漢唐古城保存至今,基本完好,從遺址看,古城里長方形,東西長250米,南北寬135米,西南兩面檣垣保存較好,西檣正中有高約4米的土臺上留有寺廟遺址,城周圍有漢代墓葬,……[詳細]
19、松山古城
松山古城
  蒼蒼茫茫的松山灘黑馬圈河口不遠的地方,峙落著一座古老而蒼涼的城池,盡管斗轉(zhuǎn)星移,日蝕風吹,其基本完好的墻體依然挺拔而立,不失當年之雄姿,這就是有名的明代松山古城。明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建松山城。古城坐北向南,分內(nèi)外線。外城東西長350米,南北寬320米,墻高10米,開南門;四角有墩,墩長9米,寬8米。四周有護城河,寬8米。內(nèi)城東西長170米,南北寬140米。民國22年,軍政部在山丹設軍馬牧場,并于松山設立分場,場部設在城內(nèi)。松山城經(jīng)歷了400年的風風雨雨,至今基本完整,仍雄立在遼闊的松山灘草原。祁連林海和布爾智灘祁連,史書曰:匈奴語,天山之意。境內(nèi)為祁連山冷龍嶺山系,地勢西南高而東北低,山脈縱橫,奇峰崢嶸,森林密布,草原廣袤,流水潺潺,牛羊如云,為典型的青藏高原景色。天祝境內(nèi)最高的山……[詳細]
旱灘坡墓群
  旱灘坡墓群位于武威市涼州區(qū)西南沿祁連山北麓的臺地上,跨柏樹、松樹、西營3鄉(xiāng)鎮(zhèn),面積2000萬平方米。 1972年發(fā)現(xiàn),1975年、1984年武威地區(qū)文物部門先后進行了發(fā)掘、清理。1985年,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進行了發(fā)掘。墓葬時代分別為東漢、魏晉、十六國前涼等。漢墓部分地表無封土,部分有圓形小土堆。大部分為帶有斜坡墓道的土洞墓,磚墓較少。漢墓中1972年曾出土醫(yī)藥漢簡92枚(即“武威醫(yī)簡”),1988年在東漢土洞墓0土了完整的鳩杖一根,同時出土17枚王杖律令漢簡及其他文物;魏晉和前涼墓地表均有封土,而且墓道部分亦有封土,圓形封土頂部和墓道口均埋有石塊,標志明顯;結(jié)構(gòu)有土洞和磚室兩種,均帶斜坡墓道。有單室墓,也有雙室墓,規(guī)模普遍比漢墓較大。隨葬器物以灰陶為主,木器次之。畫像磚墓少見。其中一座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