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山西省 > 呂梁市旅游

呂梁市文物古跡介紹

晉綏日報社舊址
  晉綏日報社舊址時代:1940年地址:呂梁市興縣高家村鎮(zhèn)高家村村內晉綏日報社舊址位于興縣高家村鎮(zhèn)高家村村內!稌x綏日報》(原名《抗戰(zhàn)日報》)是中國共產黨中央晉綏分局機關報。為了統(tǒng)一根據(jù)地宣傳工作,中共晉西區(qū)黨委于1940年9月18日創(chuàng)辦了機關報——《抗戰(zhàn)日報》,賀龍親筆為之書寫了“人民呼聲”的題詞!犊箲(zhàn)日報》于1946年7月1日改名為《晉綏日報》,內容主要是社論、國際國內新聞、地方消息等。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政策,指導地方的工作。晉綏日報社下設部、總編室、采訪通訊部、采買供給部和印刷廠。晉綏日報社積極宣傳黨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政策、方針,是中國共產黨開展抗日武裝斗爭、推動全國解放戰(zhàn)爭的重要宣傳陣地。晉綏日報社是晉綏日報宣傳精神文化的物質依托,是統(tǒng)一根據(jù)地宣傳工作的載體,是有特色價值的愛國主義教育……[詳細]
柏草坡龍?zhí)焱恋貜R
  柏草坡龍?zhí)焱恋貜R(第七批國保)時代:元至民國地址:山西省呂梁市汾陽市峪道河鎮(zhèn)柏草坡村中部柏草坡龍?zhí)焱恋貜R位于汾陽市城北11.5千米峪道河鎮(zhèn)柏草坡村中。坐北向南,一進院落,東西28.81米,南北49.71米,占地面積1432平方米。據(jù)史料記載,該廟始建于金代,元以后屢次維修。中軸線上由南向北主要有:戲臺、獻殿、龍王殿,東面配殿3座。龍王殿為金代始建、元代重建,其余皆為清、民國時期建筑。龍王殿面闊三間,進深二間,單檐懸山頂,筒板瓦屋面。前檐設斗栱,四鋪作,華拱出跳狀如翼形栱,其上不設交互斗和令拱,斗栱里轉單杪承搭牽,搭牽做螞蚱頭。后檐斗栱不出跳,把頭絞項作,三椽栿出頭。殿內梁架為四架椽屋搭牽對三椽栿用三柱,梁上設駝峰承大斗,斗內出捧節(jié)令栱承槫,平梁上叉手交捧節(jié)令栱直抵脊槫。脊槫下皮有金承安五年(……[詳細]
43、太符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太符觀
  在山西汾陽市城東北15公里上廟村。此觀始建年代不詳,金承安五年在此創(chuàng)建醮壇,刻立碑記,后經明、清修葺,始成現(xiàn)狀。為道教廟宇,規(guī)模宏敞,布局疏朗,場面開闊。山門三間,有如精巧的牌坊,三彩琉璃團龍,鑲貼在門外兩壁,勁健有力,觀內東西配殿各五間,懸山式屋頂,前檐插廊,東奉后土圣母,西奉五岳大帝,殿內懸塑滿壁,塑像壁畫基本完備,雖經幾次重裝,不失原作風格,表現(xiàn)后土圣母在文武侍從護衛(wèi)下出巡的場景,造型藝術令人贊嘆。正北向昊天大帝殿為主體建筑,面寬三間,單檐歇山式。正殿三楹,配殿五間的設計頗為稀有。昊天殿結構樸實,用材粗壯,形制手法古樸,儼然全代建筑。殿內奉玉皇大帝,側有侍者六人,軀體高大,形象逼真,觀其風格應是明塑,F(xiàn)存昊天大帝殿為金代原構,余皆明代遺物。左右配其配殿大于正殿的設計,打破了廟宇建筑的慣……[詳細]
興東垣東岳廟
  興東垣東岳廟(第五批國保)時代:金至清地址:石樓縣城東北20公里的興東垣村始建年代不詳,金代已有,元至元四年(1388年)、明崇禎十四年(1641年)及清代均進行過修葺。現(xiàn)存建筑大殿為金代原構,余皆明清所建。廟坐西北朝東南,占地面積2800平方米,呈兩進院落布局。中軸線依次為影壁、山門、戲臺和大殿。前院東西廊房各三間,后院東西窯洞各五間,大殿兩側東西垛殿各三間。大殿為廟內主體建筑,面闊三間,進深六椽,單檐歇山頂。殿前有月臺,前廊進深兩椽,占總進深的三分之一,形制特殊。柱頭卷剎明顯,收分顯著,具有早期建筑特征。柱礎覆盆式雕牡丹圖案,四周檐柱之上設柱頭斗栱,無補間,柱頭枋疊架三層,為一斗三升式。殿頂黃、綠、藍三色琉璃覆蓋,為明清遺物。殿內東西兩壁有明末壁畫36平方米。大殿脊槫下有大明崇禎十四年(……[詳細]
離石縣抗日民主政府舊址
  離石縣抗日民主政府舊址(第五批省保)時代:1940年地址:呂梁市柳林縣孟門鎮(zhèn)石安村1940年1月,離石縣抗日民主政府在孟門鎮(zhèn)石安村成立,下設離石縣抗日民主政府舊址、財政局舊址、司法科舊址、稅務科舊址、公安局舊址等機構?谷諔(zhàn)爭期間,石安村為離石的抗日指揮中心,組織發(fā)動群眾建立了抗日救國各救會組織,以抗日救國為宗旨,動員全縣人民抗戰(zhàn),先后有2200余名青壯年參加了中共領導的抗日軍隊,為保護延安和晉綏分局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1945年9月中旬縣政府機關遷出石安村。離石縣抗日民主政府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成為一塊可靠鞏固的抗戰(zhàn)大后方,積極開展各項工作,組織領導抗日反頑、減租減息、土地改革等,把一個窮鄉(xiāng)僻壤的晉西建成了一處沸騰著抗日救亡的熱潮、回響著--濤聲的一個團結、民主、進步的抗……[詳細]
交城古瓷窯址
  古瓷窯址古瓷窯址(第三批省保)時代:唐地址:交城縣城東北3公里磁窯村唐宋窯址疊壓于磁窯遺址之上,磁窯遺址屬新石器時代晚期,距今6000—4000年左右。唐宋窯址有河東區(qū)和河西區(qū)兩處,河東區(qū)南北長200米,東西寬200米;河西區(qū)南北長300米,東西寬200米。有大量黑、白、青、黃褐等瓷器殘片堆集,部分區(qū)段厚達1米,器型多以盆、碗、罐等生活用瓷為主,也有少量白釉綠斑標本和白釉紅斑稀有標本。《中國陶瓷史》記載交城磁窯村唐宋窯說:“……山西交城是近幾年新發(fā)現(xiàn)的山西地區(qū)唐宋古窯址之一。在唐代遺址里也發(fā)現(xiàn)了不少黑釉斑點腰鼓標本,但與前兩窯(指河南魯山段店,禹縣下白峪)略有不同,交城窯腰鼓形體較小,胎較薄,斑點有明顯的筆痕!苯怀歉G腰鼓的發(fā)現(xiàn),為唐代花瓷腰鼓產地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資料。……[詳細]
晉綏邊區(qū)政府及軍區(qū)機關舊址
  晉綏邊區(qū)政府及軍區(qū)機關舊址(第五批省保)時代:1942年地址:呂梁市興縣蔡崖鄉(xiāng)蔡家崖村晉綏邊區(qū)政府及軍區(qū)機關舊址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晉西北政府及軍區(qū)所在地,軍區(qū)司令部駐扎在蔡家崖牛家大院。1942年晉綏軍區(qū)司令部駐扎蔡家崖,軍區(qū)主要所屬機關及附屬機關在此辦公。該舊址坐北朝南,占地面積3248平方米,建筑面積835平方米。現(xiàn)存為清代遺構,共有三院,均為磚砌。晉綏邊區(qū)政府及軍區(qū)機關舊址作為抗日戰(zhàn)爭時期重要的政府及軍區(qū)所在地,是抗戰(zhàn)相持階段領導邊區(qū)人民進行艱難抗戰(zhàn)、開展大生產、加強基層民主政權建設重要的實物見證。晉綏邊區(qū)黨政軍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蔡家崖-和戰(zhàn)斗時間最長的將近十個春秋,在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晉西北地區(qū)的民主建政工作及生產-建設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詳細]
48、中陽樓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陽樓
  中陽樓,位于山西省孝義市古縣城中央大街,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jù)現(xiàn)存碑碣記載,中陽樓始建于漢魏,時值中陽縣治于此,故名。元大德七年因地震坍塌,何時再建不詳。清同治七年遭雷火,清宣統(tǒng)元年重建。解放后,縣政府撥款,分別于1957年、1983年進行了兩次較大的全面修葺,F(xiàn)存中陽樓保存完好。中陽樓四面臨街,過街樓形制。其樓體為平面方形,四層四檐,全木結構,十字歇山頂式,五彩琉璃瓦覆蓋。樓高19.48米,坐落于3米見方、1.5米高的四個石砌臺明之上。底層高5米,通穿四向。臺明設樓梯,列碑刻。藻井繪文王八卦圖。二層高3.64米,中建神臺,列四方佛坐像(“文革”時砸毀)。三層高4米,中設蓮花臺,塑以5尺高觀音大士泥像(“文革”時砸毀)。四層高3米,中空無物為游人眺望全城之所在。頂高4米,吻高2米,一色琉……[詳細]
汾陽后土圣母廟
  后土圣母廟,又稱后土廟。在山西汾陽縣城西北二公里栗家莊鄉(xiāng)田村。因廟內供奉后土圣母,故名。在母系氏族社會,氏族(部落)的首領稱為“后”;而土者,地也!暗丶茨浮保ā逗鬂h書·傀囂傳》),二者都是繁衍人類的。所謂“后土”,就是母系氏族社會最高的女性君王。近年來,也有的認為,后土其實就是傳說中的“女媧”。后土圣母廟始建于唐,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清乾隆年間均有重修,現(xiàn)僅存正殿一座。正殿面寬三間,進深三間,單檐懸山頂,綠琉璃瓦剪邊。這里是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重點就在于其壁畫。殿內東、西、北壁有明代壁畫74.7平方米,北壁為《宴樂圖》,東壁《迎駕圖》,西壁《巡幸圖》,均為工筆重彩,瀝粉貼金。2019年10月7日,汾陽后土圣母廟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電話:0358-7222689……[詳細]
“四八”烈士殉難處
  “四八”烈士殉難處“四八”烈士殉難處(第一批省保)時代:1946年地址:興縣城東南東會鄉(xiāng)寨上村北黑茶山山側1946年4月8日,0中央委員王若飛、秦邦憲、新四軍軍長葉挺、0中央職工委員會書記鄧發(fā)、貴州老教育家黃齊生、十八集團軍參謀李少華和隨行人員魏萬合、趙登俊、黃曉宏、高瓊等16人,由重慶飛往延安途中,因天氣惡變,迷失航向,于下午二時左右,在此山失事,不幸遇難。為了紀念諸烈士和教育后代,山上立有“殉難處”石刻一處,山下立有石質保護標志。當?shù)卣谘畴y處專門建立了紀念館。紀念館建筑為四合院形式,四面有硬山頂大廳5間,東西有配房6間,南有大門,簡單的斗栱結構和繪畫裝飾。室內陳列有烈士靈位、記事碑、簡歷碑![詳細]
51、玉虛宮下院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玉虛宮下院
  時代:清地址:山西省晉中市柳林縣城青龍城寶寧山始建年代不詳,主殿玄天殿匾額為明正德年間(1510年)。宮址坐南朝北,依山勢而建,七十二臺階至山門,二進院,有玄天殿、觀音堂、藥王殿、圣母殿、子孫乳母殿等建筑。主殿玄天殿面寬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懸山頂,筒板瓦布頂,琉璃剪邊,坐落在高大的磚砌臺基上,周設欄板、望柱,前出垂帶踏道。明次間辟隔扇門,稍間置直欞窗,前檐插廊,進深一椽,兩山墻連接磚徹影壁,呈八字型,用琉璃拼成雙龍戲珠圖案。檐下斗拱為五踩雙下昂,明間平身科出斜拱。梁架用材規(guī)整,徹上露明造,為四架椽對前搭牽用三柱,上用蜀柱托雙步梁,再上用蜀柱、叉手、合沓托脊檁。殿臺上置木雕神龕,內塑真武像1尊,高3米余,與建筑同期。2013年5月,玉虛宮下院被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52、孝義呂祖廟
孝義呂祖廟
  純陽宮(俗稱“呂祖廟”),創(chuàng)建于明洪武十四年至天啟三年間,位于孝義古城南門外西巷百余米處橋北村,占地面積1100余平方米。廟內正殿塑呂洞賓像,仙像金魚彩塑,器物一應俱全,偏殿塑太上老君及財神像各一尊,建筑物紅墻碧瓦,雕梁畫棟,古香古色,西花院內珍花異卉,亭臺樓閣,小橋曲水,園林秀美宜人,與古廟渾然一體,相映成輝。據(jù)在世老人回憶,呂祖廟歷來香火旺盛,信士眾多,法事頻繁,求簽打卦,非常靈驗。每年農歷四月十四(呂祖仙誕)開始廟會,搭臺唱戲,熱鬧非凡。歷經月余不散。今日之呂祖廟,更是集道藝、園藝、風景為一體,實為古城之亮麗風景,民眾朝仙仰道、休閑旅游之勝地。電話:0358-7828220地址:山西省呂梁市孝義市……[詳細]
53、汾陽狄青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汾陽狄青墓
  狄青墓狄青墓(第三批省保)時代:宋地址:汾陽市城北十里劉村村東狄青,字漢臣(公元1008—1057年),宋汾州西河人。在西夏戰(zhàn)爭中屢立戰(zhàn)功,由士兵升大將,皇祐五年(1053年)官拜樞密使。嘉祐四年(1059年)歸葬于此。嘉祐七年,追贈為狄武襄公。墓地坐北朝南,原占地79920平方米,建有祭祠性建筑顯慶寺(宋代)、狄公祠等,均毀于晚清至抗戰(zhàn)期間。建國后,陵園已不存,“文革”中,墓丘被攤平,翁仲、石獸被就地埋掉。御賜神道碑清宣統(tǒng)年間移至縣城,后移置太符觀保存。今墓地尚立清宣統(tǒng)元年“宋狄武襄公之墓”碑一通,由宋仁宗親書篆額,碑身高達4.6米,碑文約3000字,簡敘狄青生平![詳細]
54、賀龍中學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賀龍中學
  賀龍中學賀龍中學(第三批省保)時代:1945年地址:方山縣大武鎮(zhèn)大武村學校于1945年9月在賀龍元帥領導下于文水縣成立,稱“陜甘寧晉綏五省聯(lián)防軍駐晉隨營學!,賀龍元帥親任校長。1945年10月遷駐方山縣大武村。1945年7月1日改稱“賀龍中學”。直至1948年夏擴建為“西北軍政大學”后,校址隨即南遷臨汾。賀龍中學,以大武為本部。在靜樂縣設二部、朔縣設三部。設在大武賀龍中學本部舊址原為大武村最大的宮廟建筑,稱“紫花宮”。內有真武大殿、配殿、過殿、戲臺、獻殿、道舍、山門等建筑十幾座,占地約4000平方米,F(xiàn)由方山縣直中學—賀龍中學(1985年復名)占用,保存較好![詳細]
秀容古城遺址
  秀容古城為北魏鮮卑族秀容郡(國)南遷嵐縣境時,郡主爾榮在漢汾陽縣城的基礎上,于北魏明帝永興二年(410年)擴建而成,F(xiàn)存古城東西長1300米,南北寬1100米,周長4800米。城墻土砌夯筑,墻基寬20米,頂部窄處寬2米,最寬處達7米,墻高3-13米,夯土層厚6-8厘米,最厚達15厘米。城墻四角除西南角外,余均破壞。城墻東、西、南三面保存較好,北墻西半段被破壞。在西墻外約50米處,有一條平行于西墻的夯墻基礎。城內采集有陶器、鐵器等。陶器多泥質灰陶,有繩紋、圓點紋,素面的瓦、盆、罐等。鐵器多為工具,朽蝕嚴重。電話:0358-8231850地址:山西省呂梁市嵐縣古城鄉(xiāng)古城村……[詳細]
韓極石牌坊及韓極碑亭
  韓極石牌坊及韓極碑亭韓極石牌坊及韓極碑亭(第四批省保)時代:清地址:交口縣回龍鄉(xiāng)韓家溝村韓極(1780——1854)字天樞,號玉衡,咸豐皇帝皓封奉政大夫、國子監(jiān)大學士,并賜世襲“騎都尉”,咸豐四年(1854年)病故,其子(襲四川省通判)建韓極墓樓。咸豐五年(1855年),皇帝御賜,建天樞之坊于河畔。墓樓為四柱明樓歇山頂式仿木結構建筑,石質。高6.8米,楹聯(lián)遍刻四柱。牌坊為三樓四柱歇山頂式仿木結構建筑,石質。高6.5米,寬4.4米,基座高1.2米,四柱遍刻楹聯(lián),坊梁橫書“皓封奉政大夫韓翁韓極字天樞之坊”和“大清咸豐五年歲次乙卯夏六月中翰吉旦敬立”![詳細]
峪道河遺址
  峪道河遺址峪道河遺址(第二批省保)時代:新石器地址:汾陽市城北6公里峪道河鎮(zhèn)遺址地處汾水以西,緩坡丘陵的山前地帶,后連起伏的呂梁山脈。為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龍山(晚期)文化時期遺存。遺址分布廣闊,由南向北,李貞溝縱深到田褚、水泉,東擴至崖頭、峪口等幾個自然村,面積約680萬平方米,與東堡、上賢遺址連成一線。文化遺存豐富,暴露遺物有甕棺葬,長方形豎穴坑,東西向。經調查,發(fā)現(xiàn)甕棺2件,口對口對扣在一起于墓穴內,遺物有陶器殘片,小口尖底瓶,弦紋罐、彩陶缽、陶盆—泥質盆,以線紋為多。采集標本有石斧、陶環(huán)、石刀、陶刀、盤狀器、鬲、豆、甑等陶器物。……[詳細]
隋城遺址
  隋城遺址隋城遺址(第四批省保)時代:宋地址:嵐縣嵐城鎮(zhèn)嵐城村北1公里據(jù)清雍正八年《嵐縣志》載,隋城歷為苛嵐、嵐城、宜芳、嵐州、樓煩郡,東會州治所,始建于隋大業(yè)十年(614年),唐武德四年(621年)改為州城,經唐、五代、北宋延續(xù)460余年,宋元豐二年(1097年)在舊城南筑新城,即今嵐城。宋城建成后隋城遂廢。隋城坐北朝南、西高東低,東西長800米,南北長1000米,城外有護城壕,深3米。保存較好的西城墻寬6-12米,殘高2—10米。夯層厚6厘米,夯土為黃色沙性土和粘土。城內遺物豐富,灰坑較多,所含遺物有繩紋及素面陶片,陶器有瓦、盆、罐等![詳細]
賀昌烈士陵園
  柳林縣賀昌烈士紀念陵園位于賀昌烈士的家鄉(xiāng)山西省柳林縣縣城西南,緊靠307國道,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yōu)越,占地面積12948平方米。1984年,柳林縣人民為紀念賀昌烈士的豐功偉績,由賀昌村委捐地,團縣委開始籌建,1985年碑體竣工,-和聶榮臻親自為紀念碑題詞。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全縣人民的共同關心下,先后投資110萬元修建了陳列館、賀昌雕像、3個風景亭,50米花架、占地4畝的蓮花湖。湖面為柳林地形圖,湖的中央有蓮花島,島內四面曲橋相通,寓意柳林四通八達,人民安居樂業(yè)。1987年,賀昌烈士陵園被省政府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坪上遺址
  坪上遺址坪上遺址(第四批省保)時代:新石器、北朝地址:柳林縣三交鎮(zhèn)坪上村東1公里遺址位于黃河東岸二級臺地,東面連山,南北臨溝,地形較平緩,大致呈不規(guī)則長方形,東高西低,南北長約2500米,東西寬約800米,總面積約20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度為0.5—1米,地面暴露有灰坑和多種類形的遺物。遺址東部有一段殘墻,隨地形起伏,呈南北走向,長約2500米,寬約5米,高約4米,夯層比較清晰,為板筑平夯。年代分期與文化遺存大致可分為龍山晚期至夏、戰(zhàn)國、漢。遺物有三足甕、豆柄及一些素面泥質紅陶殘片、繩紋罐、板瓦、繩紋磚、光面泥質灰陶殘片、瓷片、獸頭、瓦當?shù)。…?a href=/landscape/38/pingshangyizhi.html class=blue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