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甘肅省旅游

甘肅省文物古跡介紹

吉祥寺磚塔
  吉祥寺磚塔位于張掖市甘州區(qū)安陽鄉(xiāng)高寺兒村高寺兒小學內(nèi),為當?shù)卦樗赂綄俳ㄖ唬略阂褮Р淮妫F(xiàn)僅存磚塔一座,始建年代史書無記載,民間傳說為唐代所建,其建筑風格類似西安大、小雁塔,每層塔檐均為唐式木構建筑風格,F(xiàn)存塔體建于高0.70米、南北長12.30米、東西寬12米的方形臺基之上,占地面積約147.60㎡,平面八角形,上下共分八層七檐,青磚砌筑,實心體,密檐樓閣式,由底向上逐層向內(nèi)收分,頂為覆缽體形,塔高20米。 每層塔檐為磚雕工藝,斗栱、木椽、飛頭、望板逼真精巧,在一層東南側(cè)正中開有一券形門洞,深2.20米,高1.70米,寬1.20米,原頂部有額題“金剛寶塔”四字,字跡可辨,文革時期被鏟毀,之上又有磚雕額枋挑檐式門楣,工藝精湛。1983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該塔對研究河西佛教文……[詳細]
302、白石崖寺
白石崖寺
  白石崖寺院——“具喜吉祥菩提洲”依山而建,流光溢彩,莊嚴肅穆。建筑頂上九條石龍巖光泛白,相傳為洮洲八景之一的“九龍涉險”,更為寺院增添了神秘色彩。據(jù)《阿芥班智達全集》記載,此地原為修行者貢卻達木其嘉措(乞化者,為獨居小寺修行的僧人)的修行之地。明萬歷十一年(1583)始建寺院。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遵照第五世班禪洛桑益喜的授意,卓尼土司鼎立相助,由德塘洛桑倉央巴主持建成,成為完科三個部落的共同寺院。之后,經(jīng)過許多大德賢者的-慧愿,修建了經(jīng)堂,收藏了許多珍貴的圣物、經(jīng)典,續(xù)建了宗喀巴殿、佛塔堂、白石崖祗廟堂、-昂欠等建筑。這里有神奇的白石崖石洞,洞口頂巖面上的神牛蹄印依稀可辨,隱約似佛尊經(jīng)卷。洞內(nèi)涼爽幽靜,久坐能使人神清氣爽,據(jù)說對神經(jīng)類疾病患者有獨特的療效,因此方圓千里的病人,都前來……[詳細]
大堡子山遺址及墓群
  大堡子山遺址及墓群位于隴南地區(qū)禮縣縣城東13公里西漢水南、北兩岸。墓地分大堡子山、趙坪圓頂山等幾個墓區(qū),墓區(qū)總面積18平方公里。1994、1998年兩次共發(fā)掘墓葬14座,調(diào)查勘探面積21萬平方米。墓區(qū)的中心是大堡子山墓區(qū),它以M2、M3為主,周圍有規(guī)律地間距5-7米東西向排列中小型墓,面積約6萬多平方米。M2、M3均為中字形大墓,墓向東向,基本呈南北平行排列。南側(cè)有從葬的車馬坑2座,亦東向。M2、M3墓室均呈斗狀,東、西兩個墓道,內(nèi)設二層臺,仰身直肢葬,頭向東。M2全長88米,東、北、南二層臺上共殉葬七人,葬具為木槨、漆棺,墓底有腰坑,內(nèi)置殉犬、玉琮各一。西墓道填土中殉奴12人及殉犬1只,出土石磬5件,其余隨葬品均被盜掘。M3全長115米,墓室結構及殉人情況與M2略同。中小型墓均為豎穴土坑墓……[詳細]
靖遠鐘鼓樓
  靖遠鐘鼓樓位于靖遠縣城中心。原名譙樓,據(jù)《道光·靖遠縣志》載:“譙樓在城中大街協(xié)鎮(zhèn)署前,基高三丈五尺方周四十丈,樓三層七楹、高五丈五尺。明正統(tǒng)三年(1438)為指揮房貴建,弘治三年(1490)守備曹雄增修,同治五年(1866)毀于兵亂。民國十四年(1925)在原樓基上重修”,F(xiàn)存建筑為重建后所建。建筑面積約972平方米,坐北面南,磚木結構,建樓修于高7.8米的方形臺基上,臺下拱門連通南北大街,樓為三層五楹,樓東西面寬5間(20.8米),當心間寬3.2米,樓高17米,通高24.78米,歇山頂,從第一層起,樓內(nèi)設木梯可上三層。拱門南額陰書篆刻“瑞豐”二字,為張云錦所書,北額題“天樞”,傳為知縣李志學書,樓上有邑人陳國鈞撰書一聯(lián)“此亦天樞,眾星環(huán)拱;嚴然砥柱,萬壑朝宗”。1987--1990年多次……[詳細]
305、塔兒莊塔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塔兒莊塔
  塔兒莊磚塔,位于慶陽市寧縣盤克鎮(zhèn)羅山府林場,座落在子午嶺西麓,東與陜西省富平縣接壤,西南距盤克鎮(zhèn)六十公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年代:五代(907--960);形制、特點:方形三級樓閣式磚塔,高約11米;現(xiàn)狀:2013國保磚塔始建于五代時期(907--960),系全磚結構,平面正方形,樓閣式,共三層,頂部殘損。通體高約十一米,底邊長0七三米。塔表層磨磚對縫,十分規(guī)整。塔身直接出自地面,無臺基和基座,越向上越收小。第一層南面設單磚卷頂門,門高二點二米,寬零點九六米,塔室為正方形,正面神灶尚存,室頂直空,內(nèi)壁三面有彩繪壁畫,還有兩幅清代咸豐五年曾維修過的重修記事文字。各層設有木樓板,內(nèi)壁一層為重修,第二、三層檐部施斗拱二朵,檐上方椽鋪以瓦櫳,均施平坐、欄桿,四周欄桿所砌磚面刻有各種花卉牡丹、菊花……[詳細]
五松園遺址
  趙氏五松園位于張掖城西一公里新墩鎮(zhèn)青松村,為唐代趙武孟與趙彥昭父子宴游之別墅,F(xiàn)為市級文物保護點。相傳趙彥昭官位顯赫時,在家鄉(xiāng)造院建宅,層樓殿閣,高下櫛比,亭臺池謝,曲徑通幽,五松鶴立,花木爭妍,取名“五松園”。并在松旁建亭曰“五松亭”。原建筑規(guī)模頗大,小橋流水,桃杏滿園,五株青松郁郁蔥蔥,另栽有白牡丹、芍藥、碧桃、紫荊、側(cè)柏、榆、楊等林木花卉,姹紫嫣紅,相映豐趣。文人雅士常在這里把酒入詩。園內(nèi)五松亭有明代詩人李鶴題詩“其枝那漪,其節(jié)堅貞;百物改觀,四時留春:賦詩諧韻,把酒入林;興酣落筆,為五松亭”。隨著時間的變遷,名園荒鞠,只存五株青松。民國16年、23年相繼被大風刮倒兩株,1977年4月大風又刮倒兩株,F(xiàn)幸存的一株,直徑1米,高20米,人喻之為“獅子頭”,樹冠龐大,枝繁葉茂,傲然挺立,清……[詳細]
馬鬃山玉礦遺址
  馬鬃山玉礦遺址位于酒泉市肅北蒙古族自治縣馬鬃山鎮(zhèn)滾坡泉村村委會西20千米馬明公路南側(cè)戈壁灘處。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發(fā)現(xiàn)大小不等礦坑124處,分布范圍呈長方形,東西長約5.4千米,南北寬約1千米,面積540萬平方米。地表可見大量礦石堆積、夾砂陶片和白骨堆。遺址內(nèi)的礦坑形狀大部分呈不規(guī)則長方形,最大的東西寬約10米,南北長約50米,深約2.6米。2008年7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科技大學與肅北縣博物館有關人員,對馬鬃山玉礦遺址進行了重點調(diào)查,從遺址周邊所采集的夾砂紅陶、灰褐陶等遺物特征和礦井的開采方式等幾個方面推斷:該玉礦遺址是青銅時期—魏晉時期玉礦開采遺址。該遺址是甘肅境內(nèi)所發(fā)現(xiàn)的唯一一處早期玉礦遺址。為研究河西走廊地區(qū)乃至甘青地區(qū)玉器制作的礦料來源及相關領域的研究提供了依據(jù)。2019年,……[詳細]
308、靈臺文廟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靈臺文廟
  靈臺文廟位于平?jīng)鍪徐`臺縣職教中心院內(nèi),占地面積約3084.5平方米,現(xiàn)存大成殿及5棵古樹。 大成殿位于廟院北側(cè),坐北面南,為磚木混泥土結構建筑,面闊七間,進深四間,通高12米。 殿內(nèi)8根木檐柱,高3.7米,胸圍1.58米。承梁柱共14根,前后各6根,左右各2根,柱高4.1米,東西山墻各3根圓柱,后山墻8根圓柱,柱高3.7米。 大殿脊部正中為1石獅,兩側(cè)為對應依次排列馬、魚、豬、鴿;四挑角上為獅、狗、魚、豬;平拱木雕三層,第一層為龍首,二層為鳳凰和麒麟,三層為象首。 5棵古樹據(jù)縣志記載為唐宋時期,廟院中部東側(cè)為一“柏抱!,高12.6米,胸圍3.55米;右側(cè)一古柏,高13米,胸圍2.8米,南側(cè)柏樹3棵。高13-20米,主干周長2.5-4米。 靈臺文廟于1981年公布為縣級保……[詳細]
309、三坪遺址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坪遺址
  三坪遺址三坪遺址位于安集鄉(xiāng)三坪村,地處黃河南岸二階臺地上,面積約66萬平方米。文物主要分布在頭坪的舊莊窠大鍋,尕魯坪的上莊、尕塬,二坪的麻黃咀、高崖咀、坨子嶺,三坪的圓地咀、犁地咀、城墻地。有馬家窯文化的馬家窯、馬廠及齊家文化、辛店文化四種文化類型的文化層。尤以馬家窯類型為典型,出土的文物有甕、罐、瓶、盆、缽等,還包括大量的石器、骨器等。1949年8月三坪村的圓地咀出土的一件彩陶甕,厘米,泥質(zhì)體型碩大,飾經(jīng)旋紋為主體的花紋,花紋富有飛動氣勢,波瀾壯闊,富麗流暢,造型古樸典雅,雄渾優(yōu)美,制作精美,被譽為“彩陶王”,屬馬家窯文化。1954年由大隊書記戚永年捐送政府,現(xiàn)存中國歷史博物館。1990年4月10日,郵電部還將“彩陶王”圖案印制成紀念郵票一枚,發(fā)行國內(nèi)外,使這一瑰寶大放光彩,另外還有馬廠文……[詳細]
馬家塬遺址及墓群
  馬家塬遺址位于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木河鄉(xiāng)桃源村馬家塬,面積約80萬平方米。屬齊家文化和戰(zhàn)國時期。 2001年發(fā)現(xiàn)。2006年、2007~2008年,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進行發(fā)掘。遺址包括齊家文化遺存和戰(zhàn)國墓群。其中,齊家文化堆積層厚1~3米,屬于常山下層類型,發(fā)現(xiàn)了橫籃紋泥質(zhì)紅陶片和夾砂紅陶片,斷崖上還發(fā)現(xiàn)大量的灰坑和房屋遺跡。墓地由59座墓葬和祭祀坑組成,以大型墓葬為中心呈半月形分布。墓葬均為階梯式墓道豎穴偏洞室墓,大中型墓葬均隨葬有裝飾精美的車輛,出土的隨葬品中有大量的金銀器、玻璃器和玻璃態(tài)材質(zhì)的器物。 馬家塬遺址是包括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和戰(zhàn)國時期祭祀坑、墓葬群的大型遺址,文化內(nèi)涵豐富。戰(zhàn)國墓地發(fā)現(xiàn)的階梯式墓道豎穴偏洞室墓是新發(fā)現(xiàn)的一種墓葬形制,不見于以往的考古發(fā)現(xiàn)中,為戰(zhàn)國時期西戎文……[詳細]
大池灣遺址
  大池灣遺址位于秦安縣城東北45公里五營鄉(xiāng),為新石器早期及仰韶文化早,中,晚各期文化遺址,距今7800--5000年。這里不僅有保存完好的新石器時代的房址,灰坑,墓葬,窯址和壕溝,而且還有精制的地畫,彩陶和面積很大,構造復雜的房屋遺跡。已清理出的房址有240座,灰坑340多個,墓葬79座,窯址38處,各類文物8000多件。大地灣四期遺址中,發(fā)現(xiàn)一些規(guī)模宏偉的殿堂式的房子,顯示出當時復雜而精湛的建筑藝術。有一座殿堂式的宏偉建筑,分正室,側(cè)室,后室和門前附屬建筑等4大部分,總面積達600平方米。主室遺址保存基本完好,室內(nèi)的頂梁柱,柱徑達50厘米,外敷防火草泥。前后路各有8根直徑30厘米左右的附壁柱,都以大塊青石頭為柱基。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室內(nèi)地面平整堅硬,象黑灰色的大理石一樣光滑。這是我們祖先智慧……[詳細]
西寧王忻都公神道碑
  西寧王忻都公神道碑位于武威市涼州區(qū)永昌鎮(zhèn)石碑村三社,立于西寧王忻都公墓前。簡稱“西寧王碑”,墓封土已毀。碑青石質(zhì),蟠螭首,龜趺,通高5.8米。座高1.4、寬2.4、厚1.6米,身高2.8、寬1.5、厚0.4米,首高1.6、寬1.6、厚0.45米。碑陽額篆“大元敕賜西寧王碑”八字,首題“大元敕賜追封西寧王忻都公神道碑銘”。正面碑文楷書為漢文豎行,32行,滿行63字。碑陰為回紇文,記載元平章政事斡欒及其先輩有功元朝,其父忻都公被封為西寧王事跡及回紇在河西居住和發(fā)展的歷史。尾題“至正二十二(1362)年歲次壬寅十月吉日立石,”道奉大夫、中書參知政事知經(jīng)筵事、提調(diào)四方獻言詳定使司事危素撰文,榮祿大夫、中書右丞同知經(jīng)筵事、提調(diào)國子監(jiān)大都府學陳敬伯篆額,光祿大夫、滕國公、集賢大學士張書丹。保存完好,對研……[詳細]
蔣家坪遺址
  蔣家坪遺址位于永登縣河橋鎮(zhèn)蔣家坪村。是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與馬廠類型共存的遺址。遺址一處在村南約800米處,面積約4.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5--1.5米,暴露有房址和灰坑。1974—1975年甘肅博物館曾進行過部分發(fā)掘,出土陶器以泥質(zhì)橙色陶為主,屬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的彩陶紋樣有弧線圓點紋、平行線紋,器形有罐、盆、瓶。屬馬廠類型的彩陶紋樣有圓圈紋和網(wǎng)格紋,器形有壺、甕和杯。出土石器有斧、刀、鑿、砍砸器、石彈丸等,另有骨、角器等。另一處在村北約1公里處,面積約2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0.8米。采集陶片有泥質(zhì)橙黃陶、紅陶和夾砂陶,紋飾有刻劃紋和附加堆紋。彩陶紋樣屬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的有平行線紋、弧線紋和垂弧紋,器形有罐、盆;屬馬廠類型的有三角折曲形紋,器形有壺。遺址保存較好,對研究馬家窯文化……[詳細]
甲子墩墓群
  甲子墩墓群位于張掖市甘州區(qū)堿灘鎮(zhèn)甲子墩村村委會以南約2千米處荒灘上,面積1350萬平方米。 自20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由于當?shù)鼐用癫粩嚅_墾耕地或不法分子偷盜,文物部門先后對眾多被盜或露出墓葬進行過搶救性清理。墓葬皆為磚室墓,分單、雙、三室等類型,有覆斗頂、券頂?shù),時代從西漢延續(xù)至魏晉,埋藏深度在2~6米之間。墓區(qū)內(nèi)分布有眾多的封土堆,特別是在中心區(qū)域內(nèi)東、西兩座明代烽火臺的周圍,有底徑6~15米、殘高3~5米的高大封土堆近30座,皆黃土夯筑(即“土墩墓”)。墓葬出土了較多的隨葬器物,有陶壺、陶鐘、倉、灶、罐、案、井、鼎、博山爐等,還有木馬、木牛、銅弩機等。 甲子墩墓群是河西地區(qū)規(guī)模較大的古墓群之一,保存較好,出土器物豐富,對研究漢晉時期河西地區(qū)的埋葬制度、喪葬習俗及政治、軍事、經(jīng)濟、民族……[詳細]
大地灣遺址(大地灣博物館)
  大地灣遺址位于甘肅省秦安縣五營鄉(xiāng)那店村的東部。遺址距縣城約45公里,總面積達36萬余平方米。1978年以來,甘肅省文物工作隊先后對其進行了近6年的長期發(fā)掘。到1983年底,共發(fā)掘清理房址200余座,窯址30多座,出土各類文物8000余件。從發(fā)掘所獲的資料來判斷,大地灣遺址是一處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年代為距今4000~7500年。遺址出土的器物明顯反映了生產(chǎn)技術由粗到精的發(fā)展過程。生產(chǎn)工具中的石器,早期只有簡單的打制石器以及少量略加磨光或琢制的石器,種類與數(shù)量都比較少。到了中期,不但數(shù)量和種類增多,而且以磨制石器為主。晚期出現(xiàn)了加工精細的復合石器和大型的專用磨制石器,以及骨制品等。陶器的發(fā)展則更為典型,已出士的陶器,從裝飾色彩來看,有紅陶、灰陶、彩陶;從質(zhì)料來看,有泥質(zhì)陶、夾砂陶;器型有罐、盆……[詳細]
316、晉昌郡城址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晉昌郡城址
  晉昌郡城址位于安西縣布隆吉鄉(xiāng)九下村蕭家地,有東西二城。東城位于蕭家地南500米。城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80米,南北寬70.5米,面積5600余平方米。城墻夯筑,夯層厚約0.2米,墻基寬9.8米,頂寬5.5米。高7.5米。門南向,門外有甕城,長20米,寬9.5米。城四周有壕溝,上寬12米,底寬9米,深2.6--3.5米。地表散見大量繩紋、水波紋灰陶片,并有石磨、五銖錢等。西城位于蕭家地東北,距東城150米。城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143米,南北寬103米,面積14700余平方米。城墻夯筑高7.5米,夯層厚約0.18米,墻基寬5.5米,頂寬3.8米。東墻開門,門寬4.2米。南墻保存較好,其余三面城墻殘垣斷續(xù)。城中部有圓錐形土丘,底徑14.6米,高3.5米,性質(zhì)不明。周圍散見大量垂帳紋灰陶片及黑砂陶……[詳細]
317、覺皇寺
覺皇寺
  覺皇寺覺皇寺坐落于甘谷縣六峰鄉(xiāng)覺皇寺村,原名興國寺,據(jù)《伏羌縣志》載:“興國寺明洪武年建”。清同治初年間(1862—1866)歷遭戰(zhàn)亂,焚毀嚴重,后重建,F(xiàn)存大殿梁記有“大清光緒十六年(1890)重建”的題識!队X皇寺修殿宇碑記》中有“其寺原為興國寺,始建于宋,所載明洪武24年朱元璋十八子朱便為岷王,便往岷為王,所經(jīng)古冀而至圣息。遂易名為覺皇寺”的碑銘。覺皇寺原為一時三院,現(xiàn)僅存后院大殿,余皆毀于文革。大殿座南向北,進深4.07料,最高為5.75米,寬7.13米,長10.85米。寺內(nèi)有參天唐愧一株,稱“老槐抱新孩”。相傳唐王李世民巡視西域,途經(jīng)冀城,曾在此住宿一夜,并親手栽植了此槐。古槐至今已逾千年,枝繁葉茂,樹徑需五人環(huán)抱。主干上有六條分枝。蜿延伸曲,猶如六條騰起的巨龍。遠遠望去,在唐槐樹……[詳細]
石拱寺石窟
  石拱寺雕琢精美的石拱寺石窟以其悠久的歷史和珍貴的文化沉積聞名于西北。它位于平?jīng)鍪心喜?3公里的華亭縣上關鄉(xiāng)半川村,石窟坐落在坐北向南的半山崖上,隔汧水支流上關河與中國道教名山龍門洞遙遙相望。窟群雕鑿在距地表5—10米的黃砂巖石崖上,現(xiàn)存14個窟龕,其中:2號、6號兩個大窟空間約10米、存留部分造像殘跡和石窟南壁門窗兩側(cè)的數(shù)十尊供養(yǎng)人和金剛、力士造像。1號大窟造像惜于早年山崖崩塌被毀,其余11個均為0.5米—2.5米的中、小型窟龕還尚完整,從雕鑿藝術方面看猶以11號窟雕像最為精美,它位于整個窟雕的中心部位,頂部有四組八樽飛天,形象飄逸飛動,似仙女從天而降,南壁供養(yǎng)人造像栩栩如生。特別是7、8兩窟雕有釋迦、多寶二佛對坐說法雕像與佛傳故事,造型更為優(yōu)美動人,其藝術造詣可與南北朝時期雕鑿的我國最大的……[詳細]
朗木寺仙女洞
  仙女洞最高處有五六米,面積約有四百多平方米,這是一個溶洞,洞內(nèi)西南角上一柱鐘乳石仿佛一位青春美貌的少女,她就是傳說中的仙女。仔細瞧瞧仙女,只見她的頭部已融入洞頂,留下胸部、雙肩、肚臍清晰可辯,栩栩如生。她那像肚臍的古眼中還冒著滴滴甘露。當?shù)厝私o她取了一個美麗的名字:“華爾旦納摩”,譯過來就是仙女的意思。離仙女不遠處巖壁在離地一米處內(nèi)深陷,形成一個“L”形的通道,約有兩米長,叫“中陰洞”。洞口一石象一塊如意,又如一柄靈芝支撐著巖頂。據(jù)說,人從通道一頭鉆入再從另一頭鉆出來就可以完成前世到今世的轉(zhuǎn)變,可以祛病延年,去禍增福。但罪4孽深重之人永遠過不去的。在仙女石與“中陰洞”之間,從巖壁上凸出一塊膝蓋式的奇石,光潔濕潤。據(jù)說能消除胃病患者的病患。環(huán)視洞壁,怪石嶙峋,似鷹、似象、似樹、似猴、似4兔..……[詳細]
武威金塔寺
  金塔寺位于武威西南15公里的金塔鄉(xiāng)金塔村,又稱南金塔寺,藏語稱洛昂格岱,意為“南部大自在寺”或“大灌頂寺”,是涼州四部寺中最具有重要意義的寺院。金塔寺是公元十三世紀初西藏藏傳佛教薩迦派第四代法王薩迦智達·貢嘎堅贊與蒙古汗國西路軍統(tǒng)帥闊端舉行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涼州會談”時修建的。原寺院所擁有的佛塔(吉祥佛塔)毀于1927年的大地震,其余諸多佛殿、佛像、佛經(jīng)多毀于1966年。為重現(xiàn)歷史遺跡,供眾人瞻仰、追思前輩的光輝業(yè)績,經(jīng)武威地、市政府同意,由西藏那蘭扎寺格西·堪布,藏傳佛教薩迦派法脈傳人,西藏自治區(qū)藏醫(yī)院主任醫(yī)師,天文歷算研究所研究員慈成堅贊大師及弟子籌資修建了這座280m2的大殿,供奉銅質(zhì)鍍金0、寶幢、祥麟寶瓶、藏式唐卡壁畫,高1.6米的銅質(zhì)鍍金薩班坐像。坐像內(nèi)裝有阿底峽尊者親手制作的印……[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