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甘肅省旅游

甘肅省文物古跡介紹

徽縣吳玠墓及墓碑
  吳玠墓景區(qū)徽縣城關東北隅橫翠一山,古曰鐘樓山,今呼吳山。山上翠柏遮天,自然環(huán)境幽靜,自成人們游覽之地。宋故將軍吳階之墓及“宋故開府吳忠烈墓志銘碑”就座落存這里。吳山原有墓葬封土壕兩座。一座已沒有了墓葬痕跡:另一座在碑之正東約九米處,狀呈園形,高1.4米。底徑9.3米,底部用石塊筑起約40厘米。“宋故開府吳忠烈墓志碑”座東朝西,高2.96米,寬I.53米,厚0.3l米碑額下面纂刻“宋故開府吳忠烈墓志銘”十個大字,正文楷書共二十行,每行七十余字,大部已剝落不可辯。據(jù)碑文自敘:“吳玠卒歸葬于德順軍水洛城北原先榮之地”,又《甘肅新通志》和《靜寧縣志》載:玠墓在寧州南一百二十里水落城北塬。此述與實際十門悖,當時(紹興九年三月)宋金和議初成,六月玠卒,原準備歸葬故鄉(xiāng)就刻了墓碑。但八月金人失盟,次年四月大……[詳細]
皋蘭縣文廟
  皋蘭縣文廟又名興文社,原位于蘭州市城關區(qū)張掖路中段南側延壽巷,清康熙時為靖逆侯張勇宅,乾隆五年(1740年)改為皋蘭縣文廟,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設興文社。2002年遷至蘭州市安寧區(qū)九州臺前山樹木園。 建筑群坐北朝南,沿中軸線由南向北依次排列著欞星門,泮池、泮橋,戟門,明倫堂,大成殿,尊經(jīng)閣,崇圣祠,后門。明倫堂和大成殿之間東西兩側為東西配殿,大成殿和尊經(jīng)閣之間兩側建有禮、樂亭及曲廊。東圍墻向院內(nèi)懸挑出檐,院墻上嵌有“孔子圣跡圖”線雕石刻。建筑面積約1500平方米,占地面積約6600平方米。 主要建筑明倫堂面闊五間,進深二間,琉璃懸山頂,前出三間卷棚頂抱廈,前檐柱間及后金柱明間裝置隔扇。大成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前檐柱間裝置隔扇,歇山琉璃頂。檐下明、次間各施平身科五彩斗拱兩攢,梢……[詳細]
香林寺林區(qū)
  香林寺林區(qū)香林寺林區(qū)位于古浪縣城南5公里的鐵柜山對面,蘭新鐵路、312國道由此經(jīng)過。這里氣候溫涼,景色宜人,春意盎然,夏有艷容,秋有勝景,冬有戎裝。200多年前,這里的山梁洼頂?shù)教幨撬聫R佛殿,香火鼎盛、僧侶眾多、氣勢恢弘。一架獨木橋凌空橫架于鐵柜山與香林寺之間,供眾僧往來穿行。遠近名流紳士前來避暑旅游,香客拜佛許愿,僧侶誦經(jīng)講道……晨昏之時,剎鐘聲聲,余音繚繞,回蕩山谷,“香林晨鐘”在乾隆年間便被譽為“古浪十景”之一。沿著山坡徒步登上山頂,目所能及的山粱溝壑里,到處是金黃色的山楊,火紅的黃刺,紫色的樺樹,與蒼翠欲滴的松柏交相輝映,形成一幅色彩斑斕的畫絹。走進茂密的灌木林中,到處是野草毒、山梅子,水搭鏈,野葡萄,酸酒缸,馬奶頭,野山杏,沙刺果,白豆豆·····一串串、一顆顆,紅得似火燃燒,黃得……[詳細]
204、甘谷姜維墓
甘谷姜維墓
  姜維,字伯約,三國時天水冀城(今甘谷縣)人。是甘肅早期歷史上的著名人物。據(jù)《三國志•蜀書》、《劍閣縣續(xù)志》等有關史料記載:維少孤,隨母局,自幼博覽群書,酷愛孫武之學,有膽義,才智超人,心存漢室,志圖統(tǒng)一中原,原為魏中郎將,建興七年(227年)冬,蜀相諸葛亮取天水關時,維歸蜀,亮特器重之。建興12年(234年),亮病故,維為右監(jiān)軍輔漢將軍,封平襄侯。延熙19年春(256年)晉升漢大將軍。維繼亮志,竭忠盡力,欲恢復中原,再興漢室。維乃揮師隴西沓中(今文縣附近)屯田,次年魏伐蜀,漢中失守,姜維退守劍閣(今四川劍閣縣劍門關),魏將鐘會率十萬精兵強攻劍門,趔趄難進,向維投書勸降,維堅守不答,列陣守險。11月,魏將鄧艾出謀,勸蜀后主劉禪不戰(zhàn)而降,并召堅守劍門的姜維棄戈降魏。維偽降鐘會,伺機恢……[詳細]
205、輯寧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輯寧樓
  輯寧樓暨“印象寧縣”展館輯寧樓建于五代后梁龍德二年暨公元922年,為時任寧州刺史的牛知業(yè)所建的州衙門樓。清同治年間,陜西回民起義攻破寧州,州衙被大火焚燒。平亂之后,楊大年主政寧州,復修輯寧樓。輯寧樓不僅是寧縣的標志性建筑,還是紅色革命遺址。1936年12月,為支援“西安事變”,紅軍主力南下陜西,途徑寧縣。彭德懷、左權率前敵總指揮部抵達寧縣城時,國民黨寧縣縣長王序賓率眾歡迎,并在輯寧樓設宴接待,迎接彭德懷等紅軍將領。1937年2月,國共兩黨進行“紅白劃界”談判,談判地點就在輯寧樓。1939年4月,國民黨在寧縣搞摩擦,白方的寧縣縣長方鎮(zhèn)武及其手下遭八路軍攻打,曾在輯寧樓躲藏兩個月之久。為了回顧歷史、傳承優(yōu)秀文化、展示當前建設成就,讓更多的人了解寧縣,學習寧縣人民創(chuàng)造歷史的勤勞智慧,發(fā)揚革命英雄人……[詳細]
成縣杜公祠景區(qū)
  甘肅成縣杜公祠坐落于成縣東南3.5公里的飛龍峽口。是一座紀念唐代詩人杜甫流寓同谷的祠堂式建筑,為國內(nèi)現(xiàn)存 37處“草堂”中歷史最久的一處。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詩人干華州辭官攜家西行,流離同谷(今成縣)一月有余,創(chuàng)作了《龍門鎮(zhèn)》、《泥功山》、《鳳凰臺》、《同谷七歌》等十余首詩作,記山水,傷亂離,懷親友。唐咸通時杜甫同谷故居遺跡尚存。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秀才趙惟恭捐地五畝,縣令郭造始立飼,使來者誦其詩,懷其人,“禮其像,忠其文”。后經(jīng)幾代增補修葺,遂成今日之規(guī)模。飼堂筑于高曠的坡坂之上,背靠仙人崖,俯臨青泥河,右倚古棧道,遙對鳳凰山。 大門為懸山垂花門,古樸莊重。前院房門兩側有磚刻門聯(lián):“一片忠心微寓歌吟詠嘆,干秋詩圣獨追雅頌-。”入后院,詞堂大殿內(nèi)有詩人的石雕造像。后院原有古……[詳細]
西路紅軍涼州戰(zhàn)斗遺址
  1936年10月,陳昌浩、徐先前等同志奉中央軍委命令,率紅四方面軍第5、9、30軍2萬余名指戰(zhàn)員,西渡黃河進軍河西,30軍為西路軍右翼,從一條山出發(fā),沿長城南側西進,經(jīng)古浪大靖、土門直達武威四十里堡。為接應9軍,掩護主力部隊西進,派88師263團駐守四十里堡。紅軍剛到四十里堡駐守,就遭到敵人5個團的圍攻,時任30軍政委的李先念和軍長程世才同志在四十里堡祖師宮坐鎮(zhèn)指揮,紅軍戰(zhàn)士英勇反擊,當?shù)厝罕姺e極援助,敵人死傷慘重,但由于寡不敵眾,陳家燒房和沈家莊“土圍子”被敵人攻破,爾后,紅軍重新組織火力猛攻反擊,敵人的輪番進攻均被擊退,終于奪回了失去的“土圍子”,守住了陣地,經(jīng)過3天激戰(zhàn),共殲敵2400余人,完成了掩護大軍西進的任務,隨后撤出陣地向西挺進。中國西路紅軍涼州戰(zhàn)斗遺址旅游景區(qū)位于涼州區(qū)城西2……[詳細]
208、前川寺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前川寺
  前川寺位于定西市岷縣中寨鎮(zhèn)扎馬村。前川寺坐西向東,東西長76米,南北寬38米,占地面積約2500平方米。保存完整,為藏傳佛教寺院。明代初建,清光緒四年(1878年)重修。為一進二院布局,坐西朝東,土木結構。現(xiàn)存大殿面闊五間9米,進深二間8米,歇山頂,外有廊柱14根,斗拱24組,大殿內(nèi)供奉佛祖釋迦牟尼。南側為護法殿,硬山頂,門額8.5米,進深 8米,有明顯藏族建筑風格的斗拱7組,內(nèi)供奉藏傳佛教護法歇爾多(本寺亦稱“歇爾多寺”)。北有硬山頂經(jīng)堂三間,長8.6米,進深8.5米。大殿與護法殿西南夾角處有一本地鳳凰山山神神堂,長3.1米進深4.5米。大殿南側院內(nèi)有放置鐵制龍樹(上掛一百零八盞燈的鐵制樹形燈架)的燈廳1座和木香樹2棵。大殿東側為鐘樓,土木結構,二層,懸山頂。上下六間長7.7米,進深7.1……[詳細]
高溝堡古城遺址
  高溝堡古城位于城東25公里的長城鄉(xiāng),西至中沙墩,東臨長城月城,南連新地灘,北靠二十里大沙。此城由于被沙漠包圍,原貌尚在,是涼州境內(nèi)唯一辛存的漢代古城遺址。涼州民諺有:先有高溝堡,后有涼州城之說,這里是涼州的東大門,境內(nèi)又有天然泉水黑木林湖(俗名龍王泉、黑墨湖),水草豐美,可耕可牧!稘h書地理志》稱涼州畜牧為天下饒。隋、唐時代涼州的牧馬監(jiān)就設在這里,因而這里至今還保留著前營馬場、西湖馬場等地名。后來由于水源減少,草地沙化,農(nóng)民被迫棄耕棄牧,因而,古城沉寂在沙漠中。 高溝堡古城在經(jīng)歷了兩千多年的戰(zhàn)亂、風沙等災害后,由于久沉瀚海,使這座漢唐古城保存至今,基本完好,從遺址看,古城里長方形,東西長250米,南北寬135米,西南兩面檣垣保存較好,西檣正中有高約4米的土臺上留有寺廟遺址,城周圍有漢代墓葬,……[詳細]
210、拉稍寺石窟
拉稍寺石窟
  介 紹 位于天水市武山縣城東北約50公里處的鐘樓山中,又名大佛崖,是水簾洞石窟群所包括的顯圣池、拉捎寺、千佛洞、水簾洞、三清洞5處名勝景觀之一。山中曲徑幽林,百鳥爭鳴,空谷回應,與水簾洞隔山相對!段渖娇h志》載,相傳鳩摩羅什運鬼斧神工,拉樹梢成山,因有此名。 北周明帝宇文毓武成元年(公元559年)秦州刺史尉遲迥初建,寺內(nèi)保存了大量北周至元代的石窟藝術作品。在一塊巨大的崖壁上摩崖浮雕塑造一高達四十余米的釋加佛像,崖面三分之二曾為壁畫,現(xiàn)存部分極其珍貴。 陡峭的崖壁上有浮雕3尊,兩旁是手持蓮花躬身肅立的脅侍菩薩。旁有北周武成元年墨書題記。佛坐蓮臺上,鐫有獅、鹿、象3排,上層6獅,中層9鹿,下層9象,周圍諸多佛龕佇立著宋代小佛像。崖面上部向前凸出,又加筑風檐以蔽風雨,檐端雕刻飛云走獸,懸掛銅鈴,微……[詳細]
羅家洞寺(云光寺)
  羅家洞寺是一座藏漢合璧的寺院,該寺院于明朝景泰元年建,至清同治11年因大火盡毀,清光緒年間本地善士羅仲成首倡并四處募資修廟,甘南拉布楞寺嘉木樣-委派貢唐羅澤法師率工匠依樣雕塑佛像,至光緒6年終于建成,舉辦了龍華善會開光大典。延至1958年寺院再度被毀,文物遺失、喇嘛還俗,1982年在當?shù)匦沤躺姷某h下,在政府的支持下,德唐夏茸-助資重塑百尊佛像,寺廟得以再建,前來燒香拜佛的人絡繹不絕,香火更盛。 羅家洞寺還有一個傳說,據(jù)說該寺的第一任法師名叫潘唐瓦卻.吉洛珠,是尼泊爾的一名比丘尼,他潛修密宗,造詣頗深,為求正果,遵其師囑遠涉東土,行程萬里來到劉家峽炳靈寺,是夜宿寺中,夢見其師說:“你再向東行,見一處紅崖赤壁、劍峰刀削、白土蓋頭、黃河彎曲似太極圖,而且河水向西倒流之地,就是你-之處”。次日,……[詳細]
212、涇州古城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涇州古城
  涇州古城位于涇川縣城附近。據(jù)《漢書》、《涇州志》等文獻記載和出土文物考證,古城始筑于西漢,北周、唐、宋有所補修,沿襲至元。明初廢棄。 古城分內(nèi)、外兩重。外城在大部分川地和兼山后的山平地,呈不規(guī)則長方形,東西長2400米,南北長約1900米。有夯土層城墻(均在兼山后的塬邊上),長約500米,高3-10米,其中夾帶墻墩15座,均比墻體突出2.5米。內(nèi)城區(qū)主要在川平地,基本呈長方形,東西長約1200米,南北長約1000米。亦有夯土層城墻(均在兼山根下的平川后),長約500米,平均高12米,寬約8米,全被鉆成窯洞,當?shù)厝朔Q“城墻窯”。 現(xiàn)存遺跡有共池、鎮(zhèn)海寺、山門和1座大殿,其他建筑不存。地面遺物有元代鎮(zhèn)海寺蒙文碑(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和明代華嚴海印水泉禪寺記碑各1通。出土有北周舍利石函、……[詳細]
山城堡戰(zhàn)役舊址
  山城堡戰(zhàn)役遺址位于甘肅省慶陽市環(huán)縣山城鄉(xiāng),距縣城45公里,F(xiàn)為全國紅色旅游經(jīng)典景區(qū)、甘肅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甘肅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山城堡戰(zhàn)役是1936年10月中國工農(nóng)紅軍三大主力會師后,于11月由毛澤東、周恩來、朱德親自部署,彭德懷前線指揮,一、二、四三個方面軍聯(lián)合作戰(zhàn),在寧夏海原、預旺和環(huán)縣山城堡一帶與國民黨軍蔣介石嫡系胡宗南部決戰(zhàn)取得全面勝利的一次著名戰(zhàn)役。山城堡戰(zhàn)役是紅軍三大主力會師后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軍事勝利,是紅軍長征最后一戰(zhàn),也是第二次國內(nèi)革命戰(zhàn)爭最后一戰(zhàn)。這次戰(zhàn)役的勝利挫敗了國民黨軍對陜甘寧根據(jù)地的進攻,改變了紅軍面臨的被動局面,促使了“西安事變”的爆發(fā),結束了長達十年的國內(nèi)革命戰(zhàn)爭,宣告了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nèi)”-政策的徹底失敗,實現(xiàn)了國內(nèi)和平,為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形成奠定了基……[詳細]
臨夏東公館與蝴蝶樓
  臨夏東公館與蝴蝶樓位于臨夏市,是原國民黨軍第四十集團軍副司令馬步青出資修建的私人住宅,建于1938~1947年,是由當?shù)刂そ尘脑O計施工,耗資近百萬銀元修建而成。建筑面積5976平方米。東公館為典型的中式四合院布局,正門為仿西洋式建筑風格的磚砌牌坊門。西院、南院四面均為五開間土木結構建筑。天井是整個建筑群的中心,有四個門分別通往東南西北四院,呈田字形布局。東公館的磚雕尤為著名,檻墻和墀頭都有精美磚雕裝飾。蝴蝶樓主體結構為H形,南北長74米,東西寬56米,中間主樓面闊七間,歇山頂,左右兩廊連接著長方形六角亭式樓閣,狀如蝴蝶兩翼,故名蝴蝶樓。蝴蝶樓向南30米處,有一迎客廳,呈凸形,正面闊七間,背向闊五間,頂部為緩坡形圓頂無脊,四角挑檐,造型獨特,外形優(yōu)美。臨夏東公館與蝴蝶樓作為民國時期遺留下……[詳細]
215、云莊寺
云莊寺
  南壩鄉(xiāng)位于金昌市永昌縣城東南29公里處,東接涼州區(qū)金山鄉(xiāng),西鄰永昌縣東寨鎮(zhèn),北接永昌縣六壩鄉(xiāng),南與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毗鄰,轄區(qū)總面積128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058米,氣候溫涼干旱,平均氣溫4.8℃,年平均降水量210.5mm,無霜期140天左右。全鄉(xiāng)轄5個行政村,31個村民小組,1290戶,4731人,耕地總面積17430畝。2011年,全鄉(xiāng)農(nóng)民人均純收入為5228元。云莊寺位于永昌縣城東南29公里處南壩鄉(xiāng)南7公里的祁連山中。云莊寺包括云莊寺石窟、石佛崖石窟人文景觀和祁連雪峰、森林、草原等自然景觀。面積約100平方公里,景點豐富、集中。這里山勢高峻秀美,峰回路轉,曲徑通幽;山松蔽日,翠色盡染;山腰以下,清泉細流,水尤清洌;山顛之上,流云神逸,瑞氣氤氳;歷史上曾吸引了無數(shù)文人墨客和游人來這里觀……[詳細]
紅西路軍永昌戰(zhàn)役舊址
  紅西路軍永昌戰(zhàn)役舊址(遺址)分別由位于金昌市永昌縣城南街十字東側的紅西路軍總指揮部舊址(土木結構,坐南朝北,南北長37米,東西寬32米,15間房屋,占地面積1184平方米,建筑面積420平方米)、位于新城子鎮(zhèn)西灣村宦家莊的大沽政治部舊址(清代木結構建筑,堂屋坐西朝東,東西長45米,南北寬40米,房屋6間)和位于六壩鄉(xiāng)南莊村柴家老莊的八壩阻擊戰(zhàn)遺址(1935年建成,坐北朝南,黃土夯筑,墻高11米,厚3.3米,墩厚5.5米,四角有角墩,占地面積5390平方米)三處舊址(遺址)組成,是中國工農(nóng)紅軍西路軍征戰(zhàn)河西走廊期間為有效配合河東主力紅軍行動和推動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堅持鏖戰(zhàn)40余天、在河西走廊建立第一個縣級蘇維埃政權以及永昌人民支援和幫助紅西路軍的重要歷史見證。2017年11月8日,入選甘肅省第八……[詳細]
旱灘坡墓群
  旱灘坡墓群位于武威市涼州區(qū)西南沿祁連山北麓的臺地上,跨柏樹、松樹、西營3鄉(xiāng)鎮(zhèn),面積2000萬平方米。 1972年發(fā)現(xiàn),1975年、1984年武威地區(qū)文物部門先后進行了發(fā)掘、清理。1985年,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進行了發(fā)掘。墓葬時代分別為東漢、魏晉、十六國前涼等。漢墓部分地表無封土,部分有圓形小土堆。大部分為帶有斜坡墓道的土洞墓,磚墓較少。漢墓中1972年曾出土醫(yī)藥漢簡92枚(即“武威醫(yī)簡”),1988年在東漢土洞墓0土了完整的鳩杖一根,同時出土17枚王杖律令漢簡及其他文物;魏晉和前涼墓地表均有封土,而且墓道部分亦有封土,圓形封土頂部和墓道口均埋有石塊,標志明顯;結構有土洞和磚室兩種,均帶斜坡墓道。有單室墓,也有雙室墓,規(guī)模普遍比漢墓較大。隨葬器物以灰陶為主,木器次之。畫像磚墓少見。其中一座前……[詳細]
松山古城
  蒼蒼茫茫的松山灘黑馬圈河口不遠的地方,峙落著一座古老而蒼涼的城池,盡管斗轉星移,日蝕風吹,其基本完好的墻體依然挺拔而立,不失當年之雄姿,這就是有名的明代松山古城。明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建松山城。古城坐北向南,分內(nèi)外線。外城東西長350米,南北寬320米,墻高10米,開南門;四角有墩,墩長9米,寬8米。四周有護城河,寬8米。內(nèi)城東西長170米,南北寬140米。民國22年,軍政部在山丹設軍馬牧場,并于松山設立分場,場部設在城內(nèi)。松山城經(jīng)歷了400年的風風雨雨,至今基本完整,仍雄立在遼闊的松山灘草原。祁連林海和布爾智灘祁連,史書曰:匈奴語,天山之意。境內(nèi)為祁連山冷龍嶺山系,地勢西南高而東北低,山脈縱橫,奇峰崢嶸,森林密布,草原廣袤,流水潺潺,牛羊如云,為典型的青藏高原景色。天祝境內(nèi)最高的山……[詳細]
定西西巖寺
  定西西巖寺位于甘肅安定區(qū)西巖山,始建于明代。后屢遭災創(chuàng),多次重建。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在月庵大師先后建成大雄寶殿3間,藏經(jīng)樓3間,后殿5間,山門一座及僧房10余間。歷10年除左右鐘鼓樓外,基本恢復清同治7年(1868)及民國19年(1930年)兩度被拆毀的五院規(guī)模。為弘揚佛法,函請?zhí)K州報國寺印光法師(凈土13代宗師)繪制釋迦、彌陀諸佛象及觀世音、文殊、地藏等菩薩形象。報國寺妙真法師親赴寧波坡購置丈二宣紙。精工繪制18尊佛像,懸掛于金剛諸殿。氣宇軒昂,栩栩如生,色調絢麗,五彩繽紛。請甘肅省大書法家何鴻基、金翼乾、鄧寶珊、裴建準、貴薰及前翰林院編修范之杰等人為各殿書寫扁額、楹聯(lián)。前翰林院檢討護理甘肅省省長楊思亦書楹聯(lián)。1948年4月8日,西巖寺竣工,邑之賢達康屏候郭杰山及諸坤士為心印大師贈……[詳細]
220、西大寺
西大寺
  介 紹西道堂是清末民初產(chǎn)生于臨潭縣的一個伊斯蘭教教派,創(chuàng)始人馬啟西。 他全力發(fā)展西道堂的各項事業(yè),農(nóng)牧商并舉,致力于壯大經(jīng)濟和發(fā)展教育,使該教派發(fā)展很快。教民財產(chǎn)及收入歸西道堂所有,實行統(tǒng)一管理、統(tǒng)一分配,同時扶持教民經(jīng)商生產(chǎn),賑濟貧困教民,使西道堂成為教民的大家庭。 西大寺最初建于1904年,之后屢毀屢建。第三次建成于1947年,大殿建筑模仿蘭州橋門大寺形式,屋頂為重檐歇山綠琉璃瓦,上有三個寶瓶,殿前有石欄桿,大殿內(nèi)外不用彩色裝飾,系純木面本色,素雅莊重。大殿前后左右各7間對廳,帶有出廊,并有配房數(shù)間,使庭院更顯嚴肅整齊,布局宏偉大方。當時-軍政要員蔣介石、陳立夫、何應欽、白崇禧、于右任為之題詞書匾。 這座富麗堂皇的西北名寺,規(guī)模宏大,構造精美,1965年被中央文物局列為一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