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陜西省旅游

陜西省文物古跡介紹

褒斜道陳倉古道棧道遺址
  褒斜道陳倉古道棧道遺址 時代:秦—清 地址:寶雞市鳳縣留鳳關(guān)鎮(zhèn)連云寺村、長坪村、田壩子村 保護范圍:(1)陳倉古道碑:為碑刻四周延伸10米;(2)陳倉古道墓:為墓葬東西長約4米,南北寬約3米,面積約12平方米;(3) 長坪村城隍廟及戲樓:古建筑四周延伸10米;(4) 莊房壩棧道遺址:棧道遺址四周延伸10米;(5) 莊房壩西北棧道遺址:棧道遺址四周延伸10米;(6) 椿樹坪棧道遺址:棧道遺址四周延伸10米;(7) 大石崖棧道遺址:棧道遺址四周延伸10米;(8) 塔壩僧人墓塔:墓葬四周延伸10米;(9) 塔壩和尚靈塔:墓葬四周延伸10米;(10) 睡佛洞碑刻:碑刻四周延伸10米;(11) 田壩清墓:墓葬四周延伸10米;(12) 莊房壩墓群:墓葬四周延伸10米;(13) 吳家灣墓……[詳細]
下寺灣毛澤東舊居
  下寺灣毛澤東舊居位于延安市甘泉縣下寺灣鎮(zhèn)下寺灣村。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中央紅軍經(jīng)二萬五千里長征抵達保安縣(今志丹縣)吳起鎮(zhèn)(今屬吳起縣),進入陜甘邊蘇區(qū)。10月30日,毛澤東與中央機關(guān)離開吳起鎮(zhèn),沿洛河南下,于11月2日到達甘泉縣下寺灣村。毛澤東和彭德懷住在村民白榮德家的3孔石窯洞里,與陜甘邊政府駐地相鄰。11月3日,中共中央負責同志聽取了中共陜甘晉省委負責人關(guān)于陜北紅軍和蘇區(qū)工作的匯報。同日,中共中央召開政治局常委會議,全面分析陜北的政治和軍事形勢,重點研究陜甘邊蘇區(qū)的所謂“肅反”和反“圍剿”問題。當天,中共中央召開政治局會議,決定成立中國工農(nóng)紅軍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毛澤東任主席,周恩來、彭德懷任副主席;成立中共中央西北局,張聞天任書記;恢復紅一方面軍建制,轄紅一方面軍各部和……[詳細]
263、報本寺塔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報本寺塔
  報本寺塔 位于今武功鎮(zhèn)武塔村,塔在寺內(nèi)。據(jù)《長安志》記載,報本寺建于唐文宗大和元年(827),據(jù)發(fā)現(xiàn)塔下地宮所藏文物考證,報本寺塔建于宋仁宗寶元二年(1039)六月以前。報本寺是以唐高祖李淵故宅改建而來,由釋家住持、掌管。寺內(nèi)建浮屠(即寺塔),因寺名“報本”,故取名“報本寺塔”。報本寺塔為樓閣式磚塔,七級八面,面闊4.7米,基地面積50余平方米,高39.66米,第一層高十余米,往上各層的闊面與高度逐級遞減。每層上檐呈疊梁式,柱額上置磚雕轉(zhuǎn)角,襯間排列斗拱。每層設(shè)三門,圓形券式洞門,真假相間,變化有序,塔身中空,施旋木梯可登臨遠眺。塔勢雄偉,高聳云空。每逢春季,總會飛來一群胡燕嬉戲于塔頂周圍,視為奇觀,人稱“胡燕朝塔”。明嘉靖34年12月20日(1556年1月23日),華縣發(fā)生大地震波及本縣,……[詳細]
中央軍委二局舊址
  軍委二局是革命戰(zhàn)爭年代我黨我軍重要的技術(shù)偵察情報部門,是毛澤東、朱德等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在江西蘇區(qū)親手創(chuàng)建的。1935年10月19日,軍委二局隨中央紅軍長征到達陜北吳起鎮(zhèn),12月5日紅一、二、四方面軍三個技偵部門在陜北保安正式合并,組建成為統(tǒng)一的中區(qū)軍委二局,1937年1月中央軍委二局隨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由保安移駐延安,1938年11月19日由延安遷至安塞碟子溝和黃崖根兩個村莊,在陜北戰(zhàn)斗-了12年,為奪取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皺M斷山,路難行;敵重兵,壓黔境;戰(zhàn)士雙腳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烏江天險重飛渡,兵臨貴陽逼昆明;敵人棄甲丟煙-,我軍乘勝趕路程;調(diào)虎離山襲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這是《長征組歌》四渡赤水出奇兵中的大部分歌詞。當年的毛澤東為什么那樣指揮、那么用兵,那么來回……[詳細]
唐文宗李昂章陵
  唐文宗李昂章陵唐文宗章陵,1956年8月6日,陜西省公布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李昂(809-840),是穆宗李恒的次子,敬宗李湛的異母弟。繼敬宗為唐代第十五任皇帝,827年至840年在位。唐憲宗元和四年十月十日(809年11月20日),貞獻皇后蕭氏生于長安東內(nèi)。穆宗長慶元年(821)封江王。寶歷二年十二月八日(827年1月9日),敬宗遇害,宦官劉克明、蘇佐明等偽造敬宗遺詔,脅迫絳王李悟(憲宗李純第六子)入宮為帝。兩天后,宦官王守澄、梁守謙等率禁軍入宮殺死絳王,擁立18歲的江王李涵即位,改名李昂,拈民“大和”(《舊唐書.文宗本紀上》卷17上)。章陵位于陜西富平縣城西北15.3公里的雷村鄉(xiāng)與齊村鄉(xiāng)交界處的天乳山之陽。天乳山又名西嶺山,海拔783米,孤聳而立于臺塬上。章陵……[詳細]
266、安康龍興寺
安康龍興寺
  龍興寺位于安康城漢江北岸龍王山上,據(jù)清咸豐八年六月所立《閱查龍興寺地界碑》記載:“龍興寺,創(chuàng)自明天順元年(1457年),天圣寺僧人洪湛結(jié)茅庵募化所建”。故又有天圣寺下院之說。明成化間,毀于農(nóng)民軍劉千斤,石和尚之亂。嘉靖間,里人冠剛、鮑禮施山林重建。于是始成郡中名山。清康熙《興安州志·山川志》云:“東北三十里曰龍王山”山上有寺名隆興(龍興),是為一郡名勝。嘉慶二年,白蓮教農(nóng)民軍在漢南活動,當?shù)鼐用駥R前后樹木砍伐,以便滾木擂石,山前山后樹木凈盡,遂以荒蕪,清末至民國為道徒所占。1988年,釋觀慧升座金堂,樹0幢,隨機說法,四方云集,始中興金堂,光復雙溪,重建龍興,后即住持龍王山,大興土木,始具規(guī)模,而為漢濱大寺,與金堂寺、雙溪寺、天圣寺成鼎足之勢。主持觀慧法師,歷經(jīng)千難萬苦,在四眾弟子和政府的……[詳細]
陜甘寧邊區(qū)政府交際處舊址
  陜甘寧邊區(qū)政府交際處舊址位于延安市寶塔區(qū)南關(guān)街交際賓館院內(nèi)。舊址現(xiàn)存小禮堂一座、平房6間。小禮堂系磚木結(jié)構(gòu),六角攢尖硬山勾連撘頂建筑,為七架梁,面闊7間,進深3間,禮堂長27.4米,寬12米。平房為磚木結(jié)構(gòu)房屋,外為歇山頂瓦房結(jié)構(gòu)建筑,共6間,長22.4米,寬6米。陜甘寧邊區(qū)政府交際處前身是成立于1936年1月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西北辦事處交際處,屬西北辦事處外交部所轄。處長由西北辦事處秘書長伍修權(quán)兼任。不久,交際處改為招待科,科長為胡金魁。1936年7月至10月,美國記者斯諾訪問保安時,就是由胡金魁具體負責接待的。1937年1月,招待科隨中共中央機關(guān)進駐延安,設(shè)在延安城內(nèi)大東門。1937年9月,陜甘寧邊區(qū)政府成立后,改為陜甘寧邊區(qū)政府接待科。1938年1月,中共中央組織部派曾在白區(qū)從……[詳細]
268、教稼臺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教稼臺
  教稼臺為周人始祖后稷教民稼穡的歷史遺跡,位于武功縣武功鎮(zhèn)東門外,是全國唯一的一處古農(nóng)業(yè)名勝,被列為關(guān)中四大名臺之首。作為歷史上最早的農(nóng)業(yè)科學技術(shù)研究推廣機構(gòu),教稼臺巍峨矗立于距國家楊凌農(nóng)業(yè)高新技術(shù)產(chǎn)業(yè)示范區(qū)8公里處的武功鎮(zhèn)。相傳為后稷向人們宣講稼穡百谷之道的場所。原一矩形土心磚砌平臺,下大上小,呈覆斗狀,中有洞門,為來往車馬行人必經(jīng)之路。洞門東口上有寬約1米、長約2米的石刻,其文曰:“教稼名區(qū)”。上款為“道光五年(1825)正月重修”,下款“知武功縣事鄧兆桐立”,西口上為“教稼臺”。此臺代有修葺,清雍正元年(1723)知縣杭云龍、清道光五年(1825)知縣鄧兆桐、民國25年(1936)縣長錢范宇曾三次重修。1970年,由于“文革”中破壞,教稼臺已蕩然無存。1987年,耆宿發(fā)起倡議,士、農(nóng)、工……[詳細]
橫山石寺洼石窟(石佛寺)
  石寺洼石窟石寺洼石窟位于橫山縣白界鄉(xiāng)陳家溝村北0.6公里處的半山坡上,石窟座西南向東北,窟前田疇交錯?邧|約0.8公里處榆溪河由北向南緩緩流過,窟東1公里為西-包公路,窟西距橫山城80公里,北距榆林城僅20公里。石寺洼石窟營造時代,因無碑刻佐證,又無史志記載,只根據(jù)窟的鑿造方式、造像組合、服飾比較、刻技等綜合分析,初步確定為北魏晚期。石窟呈方形,平頂微拱,進深1.47米,寬1.48米,高1.68米。窟內(nèi)三壁環(huán)壇,壇高約0.15—0.2米,壇上方三壁各鑿一拱形大龕(俗稱三壁三龕),龕高1.1-1.28米。龕內(nèi)鑿刻一佛二菩薩,佛像通高1.28米,高肉髻,身著交領(lǐng)右衽衣或通肩衣,結(jié)跏躍坐于仰蓮須彌座或呈舒相坐式,衣裙遮蔽臺座。菩薩袒胸露臂,胸飾瓔珞,瓔帶繞身,下著羊腸大裙,裙腳外展,跌足全力于高低……[詳細]
270、西安云居寺
西安云居寺
  云居寺原名安慶寺,俗稱西五臺,位于西安市玉祥門內(nèi)蓮湖路南側(cè),東西長約500米,為昔日唐長安城內(nèi)太極宮所在地。西五臺原本為五個高臺,但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全,殘存有三個:前臺、中臺、后臺。西五臺的建筑風格與一般佛寺有所不同,均采用宋代“硬山式”建筑形式建造。它坐西向東,由山門拾極而上,一臺高于一臺。各臺兩側(cè)均有寮房,歷來為尼僧居住。韋陀殿:進山門后的第一座大殿就是韋陀殿,其實也就是天王殿或彌勒殿,里面供奉的主尊是彌勒,不過,里面還沒有配備天王的塑像。降龍觀音殿(第一臺):原來的第一臺早已不存在了,現(xiàn)在的是本寺住持吉祥尼師多方籌款360萬又重新修建的,臺上供奉的是觀世音菩薩。五大菩薩殿(第二臺):顧名思義,五大菩薩殿主要是用來供奉五位大菩薩的:彌勒菩薩、觀音菩薩、地藏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殿(……[詳細]
秦直道遺址(富縣段)
  秦直道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由秦將軍蒙恬監(jiān)修。工程十分浩大。塹山堙谷,全長1800里。直道南起林光宮(陜西淳化縣北梁武帝村),北至九原郡(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包頭市西)。直道沿子午嶺北上,在我縣境內(nèi)南段接黃陵縣雙龍鄉(xiāng)三面窯村,途徑我縣八面窯、槐樹莊、白馬驛、大麥秸溝、和尚塬、魯樁坪到志丹、富縣、甘泉三縣交界處的墩梁,在富縣境內(nèi)全長105公里。位于張家灣鎮(zhèn)楊家灣村車路梁處9公里路段,是沿途保存最為完整的古路段,此段道路平整、筆直,修筑過程中逢山劈山,遇石鑿道,臨溝填谷,在崇山峻嶺中斬下一道道橫行凹痕。修筑時如《史記》所載:“斬山湮谷千八百里”。費盡人力物力。富縣境內(nèi)直道至今清晰可辨。平均寬度近50米,最寬處可容40路方陣大軍齊頭并進。比著名的古羅馬大道寬出數(shù)倍。鐵甲騎兵從云陽林光宮出……[詳細]
玉皇后土廟
  玉皇后土廟位于陜西省韓城市東七約15公里大池埝鎮(zhèn)西原村。廟殿坐北朝南,始建于元代,明成化元年(1465年)、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均有重修。廟原供玉皇大帝,現(xiàn)神像無存,F(xiàn)存主要建筑有獻殿、正殿、戲臺。共有建筑9座46間。占地2895平方米。正殿、獻殿均為筒瓦包溝。前檐梁均加彩繪。建筑結(jié)構(gòu)緊湊,氣勢宏大,保存基本完好。玉皇后土廟座北向南。此廟山門無存,現(xiàn)存獻殿、正殿、戲樓以及兩殿之東的玄帝廟獻殿和正殿,之西的三義廟無存。廟內(nèi)現(xiàn)存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補修玉皇后土廟并建玄帝廟及葺理山門、戲臺碑記》載:“玉皇后土之廟,由來久矣。其創(chuàng)建之時無緣考據(jù)……天順七年(1463年)間重為之修焉。右有三義廟,系正(景)泰四年(1453年)起建;左有玄帝廟,成化元年(1……[詳細]
武關(guān)秦楚分界墻
  秦楚分界墻武關(guān)在陜西丹鳳,昔為關(guān)中的南門,其遺跡現(xiàn)在還有殘碎的城樓,幾間老屋,幾棵古樹,一種沿襲久遠的氣息。人到斯地,往往喟嘆而徘徊。武關(guān)以東五公里有一處秦楚分界墻,鮮為人知。五公里全是溝坡,好在遍野蔥綠,空氣也爽,偶爾還見驚兔孤鷹。一段隆起的是墻非墻是建筑非建筑的山嶺便是秦楚分界墻。所謂的秦楚分界墻呈南北走向,乍看它與山嶺融為一體,甚至它就是山嶺,但細辨它卻明顯地高出山嶺,仿佛是依山嶺砌起的屏障,只是原始的墻倒塌了,形成了一種模糊的形勢。墻的西側(cè)很是平緩,而東側(cè)則峭立起來,并可見磚石,尤其是在東側(cè)有一條由磚石鋪成的斜徑,掩埋于荒草之中,其加深了墻的印象。墻斷斷續(xù)續(xù),蜿蜒而去,遠上便消失于藍天之間,遂產(chǎn)生虛幻和茫然的感覺。秦楚分界墻設(shè)于這里,多少是有可能的,因為斯地本是秦楚接壤之處。然而時過……[詳細]
靈巖寺摩崖
  靈巖寺摩崖位于陜西省略陽縣城南3.5公里嘉陵江畔。靈巖寺又名靈崖院、白鹿洞。唐開元年間(713-741年)建,分前、后兩洞由奈何橋連接,F(xiàn)存石碑、摩崖題刻約一百二十方有小碑林之稱。以東漢建寧五年(172年)刻“郙閣頌”,宋紹定三年(1230年)重刻“郙閣頌”,宋嘉定十一年(1218年)刻“靈崖敘別記”,唐開成二年(837年)刻“開成題記”唐權(quán)德輿撰“何某德教碑”等碑刻著名。陜西漢中的略陽縣城東南的嘉陵江畔,自古以來享有“靈崖洞天”的美譽。據(jù)洞內(nèi)摩崖刻石和《明嘉略陽縣志》所載:靈崖寺建于唐開元年間,它以兩個天然的大洞穴著稱,吸引著歷代文人騷客。唐代大詩人杜甫、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都曾泛舟嘉陵江,一游靈崖。以漢隸《甫閣頌》為代表的摩崖刻石,在靈崖寺內(nèi)達130多塊,號稱“小碑林”,是研究書法和歷史……[詳細]
275、留壩風云寺
留壩風云寺
  風云寺又名云雨風雷寺,民眾俗呼“青橋寺”,始建于明神宗萬歷初年(1573),位于青橋驛蔡家坡之坦,主祀云雨風雷神。寺廟倚于山嶺,由蒼柏青松掩映,為三合院,道士住持,香火鼎盛。清順治初年(1644),擴建寺廟,有靈官殿、藥王殿、財神殿、觀音殿、娘娘殿、大雄寶殿、祖師殿、玉皇殿等。風云殿建筑群屹于嶺巔,規(guī)模宏大,技藝精巧,雄姿崔嵬,氣勢磅礴。乾隆二十年(1755),再次擴建,由門樓、大雄寶殿、風云殿、雷雨殿等組成四合院,且有大山門、二山門和大殿院群相分相連。前后正殿都有拜殿券廳,客堂置其兩側(cè),將大殿院分為前后左右4個四合天井。正殿內(nèi)云雨風雷神像。殿宇由重檐式、歇山式等各種風格組成。殿廳雕梁畫棟,丹燈放彩,朱門壁窗,粉墻磚地。亭閣大都為大理石柱擎頂,三面石欄相圍。園內(nèi)松柏掩映,魚池泉水、水草花木;……[詳細]
周家鹼聯(lián)席會議舊址
  周家鹼聯(lián)席會議舊址位于延安市子長縣李家岔鎮(zhèn)陽道峁村委會周家鹼村陽灣。1935年2月以前,陜北和陜甘邊是被國民黨軍隊分割開的兩塊根據(jù)地,活動著兩支紅軍武裝。陜北根據(jù)地和紅27軍及其他紅軍武裝隸屬中共中央駐北方代表領(lǐng)導。陜甘邊根據(jù)地和紅26軍及其他紅軍隸屬中共陜西省委領(lǐng)導。兩地、兩軍之間雖互有聯(lián)系和配合,但基本上是各自活動。為了集中力量對付敵人,中共陜北特委和中共陜甘邊特委于1935年2月5日在安定縣(今子長縣)周家鹼村召開了聯(lián)席會議,成立了中共西北工作委員會和中國工農(nóng)紅軍西北軍事委員會,統(tǒng)一了兩地黨、政、軍的領(lǐng)導,并確定了粉碎國民黨政府對陜北根據(jù)地第二次“圍剿”的戰(zhàn)略方針。中共西北工作委員會書記為惠子俊(未到職前由崔田夫代理),委員為崔田夫、謝子長、劉志丹、習仲勛、馬明方、郭洪濤、張秀山、高崗……[詳細]
日本工農(nóng)學校舊址
  日本工農(nóng)學校舊址位于延安市寶塔區(qū)寶塔山南側(cè)山腰。舊址整體分為瓦房區(qū)、磚石混合結(jié)構(gòu)區(qū)和土窯洞區(qū)。瓦房區(qū)整體呈長方形,坐北朝南,東西長76米,南北寬5.6米,面積為425.6平方米。學校北接寶塔山,南臨寶塔山溝,西臨寶塔山村,東臨市民房舍。學校成立于1940年10月,隸屬于八路軍總政治部,校長為日共駐共產(chǎn)國際代表岡野進(野坂參三),趙安博、李初梨先后任副校長。日本工農(nóng)學校是中國共產(chǎn)黨在延安創(chuàng)辦的一所教育改造日本戰(zhàn)俘的學校。日共書記岡野進(野坂參三)擔任校長,副校長趙安博,1943年4月以后由對敵工作部副部長李初犁兼任副校長。校址設(shè)立在延安寶塔山半山坡。原有的兩個大教室,由延安市木器廠的兩戶工人保護使用?可降20多孔土窯洞是學員們自己動手修建的,現(xiàn)在由當?shù)鼐用癖Wo使用。1939年11月,在山西遼……[詳細]
278、武功白兔寺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武功白兔寺
  白兔寺始建于唐,坐落在陜西省武功縣大莊鎮(zhèn)(原在觀音堂鄉(xiāng))觀王村東側(cè),為唐太宗李世民冬狩之遺跡,這里西鄰漆水,如素如練;東展平疇,廣袤綿遠;北附莽塬,萬馬奔騰;南臨渭水,沃野平坦。眺望終南翠若屏障,俯察漆渭恬蕩回繞。正如李世民詩中贊頌的“孤嶼含霜白,遠山帶日紅”中描寫的意境。武功縣政府于1994年1月7日公布白兔寺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相傳白兔寺內(nèi)供奉的白音菩薩是唐朝初年大名鼎鼎的袁天罡的母親化仙而成,在唐太宗狩獵時,白兔引薦,發(fā)現(xiàn)了菩薩洞,故名白音菩薩——白兔寺。白兔寺位于莽山南坡的觀音堂村境內(nèi),當?shù)孛耖g相傳該寺原有菩薩洞、大殿、祭殿、中殿、東西陪殿、鐘樓、鼓樓、前殿、山門、戲樓以及僧房等四十余間。寺貌巍峨,氣勢壯觀.殿宇回廊,錯落有致。院內(nèi)修竹翠柏、名花異草、爭奇斗艷,為一組造型完備、做……[詳細]
279、漢云陵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漢云陵
  漢云陵位于淳化縣城北8公里鐵王鄉(xiāng)大圪埏村西處,是漢武帝愛妃、漢昭帝之母趙婕妤(勾弋夫人、趙太后)之陵墓,云陵又稱“陽陵”、“思合墓”、“女陵”。史書記載很多,且詳盡。司馬遷《史記·外戚世家》記載:“鉤弋夫人姓趙氏,河間人也,得幸武帝,生子一人,昭帝是也!薄独ǖ刂尽酚浭鲈屏辏骸傲暝谠脐柨h西北五十里”(指唐云陽縣,治所在今涇陽縣境)!度o黃圖》又記:“昭帝母趙婕妤云陵,在云陽甘泉宮南,今人呼為女陵!薄蛾P(guān)中勝跡圖志》記:“鉤弋夫人墓在淳化縣北三十里。乾隆《淳化縣志》記載;“舊志昭帝發(fā)卒二萬人筑陵,號云陵,自漢始元迄今一千七百六十余年,遺冢巍然,俗呼大疙瘩(音)”。史書記載與云陵的現(xiàn)狀相印證,云陵在今縣北鐵王鄉(xiāng)南部,大訖埏村以西,俗名大疙瘩(音)。墓冢封土為覆斗形,底部邊長155米至158米,……[詳細]
鳳翔周氏民居(周家大院)
  鳳翔周氏民居時代:明——清地點:鳳翔縣城通文巷保護范圍:東鄰縣衛(wèi)生局和縣中醫(yī)院,西鄰縣郵電局,北至中醫(yī)醫(yī)院,南至通文巷,即周宅圍墻以內(nèi)。周家大院位于縣城城關(guān)鎮(zhèn)通文巷,是明末清初一周姓商戶人家的宅院,F(xiàn)保存面積約24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積1239平方米,共15座房屋,是明清時期北方四合院式民居。該民居于2008年9月被省政府公布為陜西省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7月經(jīng)縣政府批準,由縣國資局將其劃歸縣博物館管理,并成立周氏民居文管所。周家大院原由東、中、西三大院落組成,占地面積2萬平方米,因多年來被拆除、占用,現(xiàn)僅存中院和西院。該建筑工藝精湛,磚雕精美,造型意趣,風格獨特,特別是各類花卉鳥獸、人物故事、文字等雕琢精美,堪稱一絕。其建筑滲透了諸多文化信息,反映了周氏家族耕讀傳家的文化氛圍,是我省境……[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