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廣東省 > 梅州市旅游

梅州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鐘家圍屋位于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廣福鎮(zhèn)樂干村九棟。據(jù)當?shù)冂娛献迦绥娺M發(fā)等介紹,建于清代。坐西向東。由堂屋、橫屋等組成,為九堂兩橫兩枕屋布局,通一進五間,總面闊35.8米,總進深111米,共計房屋193間,占地面積約3973.8平方米,建筑面積約4916.8平方米。懸山頂、灰瓦面、沙灰夾石墻基三合土田骨泥夯墻、木質挑。堂屋分為上五堂下四堂,中間用天井分隔。下四堂:大門施麻石條門框,門框上方飾祥云淺浮雕;第一堂圓形石基木柱支撐構筑屏風;第一堂與第二堂之間左右兩廊廳對稱,中間天井方正;第二堂己倒塌;第二堂與第三堂之間左右兩廊廳對稱,中間天井略長;第三堂為敞廳,第三堂與第四堂之間左右廊廳對稱,中間天井略……[詳細]
  總覺流徽位于梅州市大埔縣楓朗鎮(zhèn)王蘭村中下村民小組,為連貫故居。是典型的客家民居,始建于清光緒十九年(1893),是連貫之父所建,門額屋名曰“總覺流徽”。該屋背靠小山墩,面朝西巖山,門前有一個池塘,為二進二橫院落,坐北向南,面闊三開間,磚石木結構,硬山頂,清水脊,陰陽瓦面,總面寬24.1米,總進深15.8米,占地面積380平方米,建筑面積318平方米,共有15個房間。右側橫屋山墻兩沿,有花鳥彩繪裝飾。連貫(1906-1991),原名連學史,出生于梅州市大埔縣楓朗鎮(zhèn)王蘭村。1925年參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任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中共黨支部書記兼華僑工委委員。解放戰(zhàn)爭時期,先……[詳細]
  古大存革命活動舊址葉廬位于梅州市大埔縣桃源鎮(zhèn)新東村冬瓜坪。始建于清光緒年間,為羅氏十三世榮葉公所建,二進二橫院落,下山虎布局,坐南向北,面闊三開間,面寬22.6米,進深10.8米,占地面積約244平方米,建筑面積234平方米,共有12個房間,6個廳,土木結構,石基夯墻,硬山頂,橫屋山墻為懸山頂,清水脊,灰瓦面。大門石質門框,門額書“葉廬”,門聯(lián):“葉濃蔭下枝孫茂,廬映祥光舍第輝”。古大存在大埔開展革命活動時期,就在冬瓜坪的葉廬工作、居住過四年,右側橫屋第一個房間為古大存臥室。古大存(1897—1966),梅州市五華縣人,是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東江革命根據(jù)地創(chuàng)建者之一,曾先后任中共東江特委常委、軍……[詳細]
  霞黃黃氏家廟位于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蕉城鎮(zhèn)陂角村。建于清代,1998年、2007年曾重修。坐北向南。由禾坪、堂屋、花胎、圍龍、橫屋等組成,為四堂六橫三圍龍布局,通一進五間,總面闊91.5米,總進深98.3米,共計房屋158間,占地面積約8994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積約7988平方米。懸山頂、灰瓦面、沙灰夾石壘墻、簡易木質挑。正立面呈凹肚形,麻石條大門框,上方題“黃氏家廟”。第四堂圓形麻石柱支撐構筑屏風。第四堂與第三堂之間左右兩廊對稱,中間天井寬闊。第三堂為敞廳,比第四堂高一臺階,圓形麻石柱多柱支撐。第三堂與第二堂之間左右兩廊對稱,中間天井寬大。第二堂為敞廳,比第三堂高一臺階,麻石柱多柱支撐,抬梁式……[詳細]
  粟壩圍屋位于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廣福鎮(zhèn)石峰村。據(jù)《蕉嶺縣志》(1992年10月第一版)記載,建于清代。清嘉慶年間始建第一圍,1943年建第二圍,1954年建第三圍。1990年重修。坐西向東。由泮池、外大門、圍墻、堂屋、橫屋、花胎、圍龍等組成,為兩堂八橫三圍龍布局,通一進五間,總面闊91米,總進深77.2米,共計房舍221間,占地面積約7025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積5242平方米。懸山頂、灰瓦面、沙灰夾石墻基田骨泥夯墻。下堂為敞廳,石基木柱支撐構筑屏風,上方懸掛“內閣中書”木質牌匾,上款:清光緒三十二年仲夏月,下款:翰苑 羅翙云敬賀。下堂與上堂之間左右兩廊對稱,中間天井較小。上堂為敞廳堂,比下堂高……[詳細]
  水口塔又名文奎閣位于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藍坊鎮(zhèn)高思村水口文閣岌上。據(jù)《蕉嶺縣志》(1992年10月第一版)記載,建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坐南向北。由圍墻、塔身組成,平面呈八角形布局,總面闊16.31米,總進深16.31米,通高約20米,墻厚約0.26米,占地面積約266平方米。塔身為五層結構,八角攢尖頂,三合土夯墻,外批蕩沙灰水泥,外面墻壁逐層向上收窄;塔身每層均開有塔門,第一層塔門麻石條劵頂,其余塔門為拱劵塔門,第二層塔門上方題“文煥天人”;第三層塔門施飄檐,上方題“天光云影”;每層均開窗,一層為4個圓形窗,二、三層為4個圓形窗和拱劵窗,四層為2個拱劵窗,五層為2個圓形窗;層與層之間外面……[詳細]
  “風圍水口碑”摩崖石刻位于五華縣雙華鎮(zhèn)軍營村碑石門。全名為《廉明太爺丁奉道審詳給風圍水口碑》,刻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孟春,高2.58、寬1.05米,全文共566字,字體古勁,筆劃清晰,除題名橫排陰刻外,余皆直排陰刻。上下兩端還刻有別致的花草飄帶裝飾圖案。石刻主要內容記述清代乾隆年間,“武生馮武元藉前朝廢契,影占官山,盜賣荷樹凹風圍樹木”,與豐順縣奸商勾結,“越境取木燒炭,得銀分肥”,經(jīng)長樂縣(今五華)縣令丁履仁“當堂查訊”明白后,下令嚴禁豐順、長樂兩縣交界處的“軍營、荷樹凹、崩塘、禾田水、上下磜及該鄉(xiāng)等處風圍水口樹木”,任何人都不得“擅賣擅買,強砍燒炭”,“借采廢碑滋事”。石刻明示:“……[詳細]
  劉氏總祠。劉氏總祠位于廣東省興寧市黃陂鎮(zhèn)聯(lián)豐村榕樹下,坐東向西,是入粵始祖開七公裔孫于清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為紀念祖宗而建筑的祠堂,后又由粵、桂、閩、贛四省族賢合力經(jīng)二十年時間擴建成具有鮮明客家特色的大總祠。建造之前得明代風水宗師劉伯溫指點擇地,祠堂為正寅山座向,上、中、下三堂三線三分金之“金蟹游江”風水寶地。祠下裔孫繁衍四海、人才輩出。雖經(jīng)歷三百余年風雨滄桑,至今仍留有鎮(zhèn)祠之寶“劉氏總祠”、“狀元及第”、“愛敬堂”等石木牌匾。原祠因年歲已久,房舍已是頹垣斷瓦,破舊不堪。重修后的劉氏總祠為三堂一圍龍結構,門前置禾坪和半月形池塘。大門全部采用花崗石雕刻而成,門額上方懸掛1700年建總祠……[詳細]
  中共東江特委黨代會舊址位于豐順縣隍鎮(zhèn)黃猄半坑胡村。原是村人胡忠文住宅,坐南向北,二進二橫土木構筑,有15間房,門埕寬闊,占地面積621平方米。 1929 年6月18-25日,中共東江特委在黃猄半坑胡村召開第二次黨員代表大會,東江11縣代表23名參加。大會改選了東江特委的領導機構,選出了盧濟為特委書記,杜式哲為副書記,古大存為審查委員會書記。常委有盧濟(兼)、杜式哲(兼)、林國英和后補委員賀遵道、顏漢章、李明光等9人。并成立了東江革命委員會。會議貫徹了中共“六大”及省委第二次擴大會議精神,檢閱了東江各縣黨組織的戰(zhàn)斗力。8月1日,中共東江特委向各級黨組織通報了東江第二次黨代表大會的精神。9月初,……[詳細]
  中共蕉嶺縣委第一次代表會舊址位于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新鋪鎮(zhèn)尖坑村。中華民國十六年(1927)12月,中共蕉嶺縣第一次代表會在新鋪鎮(zhèn)尖坑村上賴屋賴漢文家中召開,出席會議的代表有30多人,會議選舉產(chǎn)生了由7人組成的“中共蕉嶺縣委”,徐持擔任縣委書記。舊址建于清末。坐西北向東南。由橫屋、天井、大門等組成,為一橫一天井布局,總面闊8.30米,總進深19米,共計房屋6間,占地面積158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積94平方米。懸山頂、灰瓦面、三合土墻基泥磚墻,前、后、左、右都有門通往屋外;梢間為敞廳,后墻開有小門通往屋后山丘,該廳為當年中共蕉嶺縣委第一次代表會舊址。該屋記載了革命歷史足跡,對于研究蕉嶺縣革命史具有重……[詳細]
  石寨青云塔位于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南磜鎮(zhèn)石寨村。據(jù)《蕉嶺縣志》記載,建于清嘉慶年間。1998年石寨村村委籌資進行重修。坐東南向西北,平面呈八角形布局,由塔基、塔身組成,高28米,墻厚0.95米,占地面積約130平方米。正立面為拱券式塔門,上方鑲嵌陰刻“青云塔”大理石碑。塔基為十六邊形,三合土鋪面。塔身為七層結構,外墻逐層向上收窄,沙灰夯墻外批蕩沙灰,每層開四扇方窗;內均木質樓梯、樓板,第六層樓板三合土鋪面,樓梯呈螺旋式上升,第七層塔沿有青磚齒輪狀裝飾;塔頂施葫蘆形塔剎。青云塔最獨特之處是整座塔無屋檐,直沖云霄,施工精巧、造形美觀,故稱“青云塔”。對于研究蕉嶺縣境內古塔建筑文化和工藝技術具有一定價……[詳細]
  萱德樓位于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新鋪鎮(zhèn)矮嶺村。由鐘孟鴻續(xù)重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坐西北向東南。為三橫兩層走馬樓杠式布局,總面闊27.3米,總進深31.6米,共計房屋41間,占地面積約862.86平方米,建筑面積約1105.97平方米。懸山頂,灰瓦面,沙灰夾石壘墻。正立面大門上方題“萱德樓”,落款:清咸豐六年進士賀壽慈書;東大門上方題“耒經(jīng)巢”,落款:清臺灣巡撫丁日昌敬題;外罩飄檐式大門、窗,麻石條大門框,麻石金錢萬字窗。通屋為拱劵式通廊住房結構,分上、中、下廊。下廊為門廊;中廊為過廊,琉璃花窗三合土隔扇;上廊為敝廊廳,后有上鋪三合土下砌麻石條的樓梯通往二層。左右次間為敝廳對稱。二層形同一層,……[詳細]
  謝晉元紀念館座落在新鋪鎮(zhèn)尖坑村,距離謝晉元故居約100米。由香港實業(yè)家鄒錫昌先生捐資30萬元,謝漢生先生捐款4萬元,戴仕康先生捐款3萬元,徐新昌先生捐資6萬元、縣籌措100多萬元興建。于2000年10月17日動工,2001年7月13日竣工剪彩開館。占地面積3082平方米,建筑面積862平方米,為三層建筑,其設計新穎、造形美觀,內設生平事跡、文物、字畫展廳、儲藏室、接待室等功能,及其配套的廣場、塑像、綠地等,總投入近200余萬元。館內的豐富展品向人們展示了謝將軍愛國光輝的一生。該館與故居、謝晉元塑像、謝晉元紀念碑相輝映,供人們瞻仰。2001年經(jīng)蕉嶺縣人民政府批準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東征軍政治部舊址位于五華縣華城鎮(zhèn)十字街石柱塘邊的曾氏宗祠。祠建于清末,為面闊五間、深三進、四合院式建筑,灰沙夯筑墻體,灰沙或石磚地面,懸山頂,建筑面積420平方米。門墻和廳墻上,嵌有人物故事的石浮雕工藝,技藝精巧,構圖獨特。 1925年2月,東征軍第一次東征討伐軍閥陳炯明。進駐五華縣城華城鎮(zhèn)時,軍政治部設此。政治部主任周恩來住在離此不遠的縣政府職工宿舍。東征軍廣泛宣傳發(fā)動群眾,動員五華中學師生起來革命,揭發(fā)-污吏,打擊土豪劣紳,推舉民主人士溫其藩出任縣長,組建了五華縣民主革命政府。 現(xiàn)建筑保存尚好。 1994年五華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翁萬達墓位于大埔縣三河鎮(zhèn)的鳳翔山麓。坐西向東,墓地面積2400平方米呈梯形,長16.25米、寬11.1米,水泥灰沙構筑;◢弾r石墓碑,高1.6米、寬0.78米,碑文:“明賜進士出身資政大夫兵部尚書贈太子少保謚襄敏崇祀名宦鄉(xiāng)賢東涯翁公墓”。墓基下置一方壙志。墓前立有高大石人、石馬、石羊、石豹四獸。墓曾被破壞,1985年修復。墓的左側建有陳列室。翁萬達(1496~1551年),字仁夫,號東涯,揭陽舉登村人(今屬汕頭市郊),明嘉靖五年進士,先后曾任四川按察使、陜西布政使、兵部尚書等職。1985年大埔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楓樹崗太平天國摩崖石刻 位于平遠縣中行鎮(zhèn)仲石村以東,楓樹崗石壁上?獭疤教靽教焱踝笈拧逼咦,分3行豎書,中為“太平天國”,左為“平天王”,右為“左排”。石刻字跡書寫平常,刻工粗糙,呈行書體,略有殘缺,不像名家手筆,更不像是能工巧匠所作,長0.8米,每字約0.15×0.6米。史書記載,太平軍曾兩次入粵作戰(zhàn):一次為咸豐九年(1859年)石達開遠征時,其部將石鎮(zhèn)吉一度率軍入粵,轉戰(zhàn)粵東;一次為同治三年(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軍余部在侍王李世賢、康王汪海洋率領下轉戰(zhàn)粵、閩、贛三省。1985年平遠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吳六奇墓位于大埔縣湖寮鎮(zhèn)。1961年發(fā)現(xiàn)并清理,地面僅存石人、石獸共四對,現(xiàn)豎立在大埔影劇院門前。出土器物有墓志銘一方,鎏金銅冠一個,朝帶銅飾四件,腰形瑪瑙飾一件,陶明器235件,各種陶俑31件。墓志銘上弧下方,石灰?guī)r,長1.35米、寬0.65米。首端正中篆刻“諭祭”兩字,字邊陰刻雙龍。吳六奇(1607~1665年),廣東豐順人,附南明桂王朱由榔為總兵。順治七年(1650年),尚可喜攻韶州,他率部迎降有功。得到康熙皇帝的破格賞賜,“三晉官銜”一品榮封。1985年大埔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寨頂上山遺址位于平遠縣長田鄉(xiāng)龍頸村。年代為西周時期。1986年發(fā)現(xiàn)。遺物主要分布在山頂平臺及南面山坡。出土陶器以泥質陶為多,火候高。器類有罐、釜、缽、器座等,多見折肩、高領、圜底或圜凹底。紋飾有席紋、菱格紋、方格紋、粗格紋、雙線格紋、繩紋、云雷紋、籃紋等,少量為云雷與方格組合紋。石器多見半成品器,器類有耜、錛、有段錛、戈、矛、礪石等。其中以形制碩大,肩部出扉棱的耜最具特色,應是一種農(nóng)業(yè)用具?梢钥隙ǎ@里是一處石器制作場![詳細]
  大東巖摩崖石刻 位于梅州市梅江區(qū)東郊鄉(xiāng)東巖寺(俗稱大東巖)巖洞前端巖壁上。石刻“石釜靈響”4字,橫書,字體筆劃圓潤,結構嚴謹,每字約0.30米見方,為宋代輔佐司馬光實現(xiàn)元祐之治、累立殊勛的藍奎青年時在此讀書時鑿刻。巖左有石,擊之有聲,人稱石鼓。明代文人李以貞曾以《東巖石鼓》題詩:“頑石都堪作警人,喚回塵夢一場春,風波道路豺狼惡,合向名山老此身!1987年梅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張薇故居(仲裕樓)位于大埔縣西河鎮(zhèn)漳北村,年代為清代。張薇故居(仲裕樓)為大埔縣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從外墻起東至“裕后樓”外墻4米,西至水田8.8米,南至菜地16.2米,北至“厚生樓”外墻1.4米。建設控制地帶:從保護范圍向外延伸東至“裕后樓”門前18.5米,西至“思永樓”外墻10米,南至漳溪河13.5米。北至“厚生樓”墻體10米![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