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州文廟戟門位于海州區(qū)海州中大街小學院內,現為教師辦公室。戟門(亦稱欞星門)是海州文廟的組成部份,初建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海州知州侯鏜重修。戟門現存五間(包括門東耳房兩間),在東西山墻內,各嵌明碑一塊。按明《隆慶海州志》,明代戟門只三間,四面無墻壁(改辦公室時加),東西無耳房,F存戟門,大部結構帶有濃厚的清初風格。中大街小學曾出土刻有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年款的銅爵、銅章,故現存戟門大致是康熙年間的遺物,當然,也不排除有早到明代的可能.海州文廟是歷代文人祭孔活動的地方,是古海州的最高學府,對研究我市古代文化教育有一定的歷史價值。1982年公布為……[詳細] |
子午亭位于連云區(qū)宿城鄉(xiāng)虎口嶺。僧振亞,法號炎燦,宿城法起寺住持。清末民初人,早年投身行伍。后出家為僧,田產、莊客與地方官紳多有結交,為實力人物。1926年建子午亭,四角形,全石結構。亭高3.8、檐邊寬3.3、柱高1.6米。柱由方、圓形塊石相間砌成,取“天方地圓”意。頂部由方塊石疊澀砌成,九層,穹窿藻井。亭頂壘一扁球形石,高38、徑52厘米,中有一圓形柱洞,徑6厘米,南向亭額題“子午亭”三字,北向亭額題“瞻云就日”。兩額款具“民國第一丙寅振亞建”、“丙寅年振亞題”。該亭結構嚴謹,作風古樸、自然。此對研究民國時期宿城一帶佛教活動有一定參考價值,其建筑風格的構筑方法亦有值得借鑒之處。1993年公布為……[詳細] |
趙翼墓,在無錫市馬山桃塢鵓鴣山麓,清嘉慶二十年(1815)建。趙翼,字耘松,號甌北,詩人、史學家,乾隆二十六年(1761)進士,曾任廣西鎮(zhèn)安知府,貴州西兵備道。后辭官歸故里陽湖(今江蘇武進),主講揚州安定書院5年,其余三十多年在家專門從事著述。趙翼在史學上成就顯著,著有《廿二史劄記》、《陔余叢考》、《陸放翁年譜》等!敦ザ吩洝吠ㄟ^對史書著作沿革的探索,評價其得失,并提出若干問題,從原書排列史實,考核比較,提出己見,為清代一部重要的史學著作。趙翼墓的墓碑為其子廷俊、廷英、廷彥及孫、重孫立,碑上鐫刻趙的官銜為:“清誥授中憲大夫、賜進士及第、翰林院編修、貴州貴西兵備道,庚午科重赴庶鳴筵宴、晉加三……[詳細] |
鄧演達烈士殉難處,位于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qū)湯山街道晨光社區(qū)沙石崗南京軍區(qū)179旅一營三連射擊場內。鄧演達(1895-1931)字擇生,廣東惠陽人,中國民主革命家,國民黨左派領袖人物,中國農工民主黨主要創(chuàng)始人,1931年11月29日被蔣介石秘密殺害在麒麟門外沙石崗,時任京滬衛(wèi)戊司令陳銘樞出資在鄧演達殉難處附近將他埋葬,并書墓碑:故友鄧擇生先生之墓。1957年,中央人民政府出資在紫金山南麓靈谷寺修建鄧演達烈士墓,將其遺骸重新安葬。鄧演達殉難處2001年由江蘇省政府出資重新修整為占地約400平方的墓園,園內建有紀念碑1座,紀事碑1通,漢白玉石雕花環(huán)1組,臺階四層22級。園內植有松柏和冬青,環(huán)境清悠高潔……[詳細] |
樸園位于平門校場橋路8號,園址原為荒地,1932年為上海蛋商汪氏購得,建造宅園,占地1萬平方米,造價10萬銀元。日偽時期,園被日軍軍官占住?箲(zhàn)勝利后,又為國民黨軍隊駐扎。1953年,國家公路總局第三工程隊購得此園,開辦療養(yǎng)院,增建三層樓房一幢。1974年歸市衛(wèi)生局,設防疫站。1985年曾整修假山。樸園四周圍以花崗石墻,采用傳統造園布局,以山水為主景,石包土假山,峰巒起伏,池架曲橋,聚分兼得。有四面廳、花廳、亭、廊等建筑;久,有白皮松、羅漢松、廣玉蘭、櫻花、杜鵑等。最為珍貴的是兩株地栽五針松,高約2米,生長健旺。2005年,樸園在經過保護性修復后成為蘇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桃花塢木……[詳細] |
閶門,在蘇州城兩偏北,西中市兩首。1998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初為春秋吳下闔閭命伍子胥建造都城時所辟八門之一!秴窃酱呵铩罚骸傲㈤嬮T者,以象天門通閭闔風也!薄秴堑赜洝罚骸伴嬮T,亦號破楚門,旲伐楚,大軍從此門出。”閶門內外自古為水陸通衢,商市繁盛之區(qū),城門建筑在蘇城諸門中最稱宏壯,屢見之于題詠,晉人陸機《吳趨行》即有“閶門何峨峨,飛閣跨通波”之句。據記載,今閶門為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重建,明清重修。門作東西向,水陸并列,陸門城臺上原有重檐歇山造兩層三開間樓閣,外有元至正十六年(1356)張士誠加筑的城,稱甕城或月城。閶門甕城規(guī)制與其他諸門不同,辟有三間,西門上釣橋越運河而達城外鬧……[詳細] |
磨山抗日烈士紀念塔位于東?h石梁河鄉(xiāng)磨山頂。1945年原山東省海陵縣抗日人民政府為紀念1942年磨山戰(zhàn)役中英勇犧牲的烈士而建。塔基海拔138.3米,面南偏東27度。塔由花崗巖片石砌成,分踏步、塔身、塔頂三部分,通高5.4米,塔身四面凹嵌,由石灰?guī)r方形磨光片石拼成的碑面,高3.5米,寬0.65米,正面陰刻“磨山抗日烈士紀念塔”七個大字,字徑50厘米,魏書。背刻“海陵縣抗日烈士紀念塔序”文,字徑4厘米,8行,款具“中華民國三十四年立”。東面刻150多位烈士英名,字徑3.5厘米,序文和款均為楷書。磨山抗日烈士紀念塔是一份很有意義的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材料,也是一份重要的黨史實物資料。1993年公……[詳細] |
徐福祠位于贛榆縣金山鎮(zhèn)徐福村。1982年,據經有關專家考證,此為秦方士徐福故里。相傳村內有徐福故居遺址臺地一處。1985年,贛榆縣人民政府于原故址前立村碑一通,碑通高324厘米,寬86厘米,碑陽鐫有全國政協副主席趙樸初先生親筆題寫的“徐福村”三正楷大字,字徑為28厘米。碑陰為贛榆縣人民政府撰寫的碑文。1988年在原徐福廟舊址上復建仿漢建筑“徐福祠”一座,同時落成大型徐福塑像一尊。徐福祠,占地400平方米,祠堂建筑132.6平方米。徐福祠,含徐福村碑,徐福河口,徐福種藥地,徐福宅基地。徐福村的發(fā)現,對徐福及其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研究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1993年公布為連云港市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詳細] |
侵華日軍騎兵訓練基地司令部舊址,位于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qū)東山街道岔路社區(qū),現為解放軍理工大學氣象學院辦公樓。侵華日軍騎兵訓練基地司令部建于1939年,最初為侵華日軍騎兵訓練基地司令部所在地,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先后為國民黨新六軍14師、整編74師51旅和陸軍傘兵司令部辦公樓。1949年4月后,先后為華東軍區(qū)高級干部輪訓班、解放軍陸軍第四步兵學校、南京軍區(qū)步兵學校辦公樓。1970年1月后,先后為空軍第三?茖W校、空軍氣象學院、解放軍理工大學氣象學院辦公樓。該建筑具有民國建筑風格,平面呈戰(zhàn)斗機造型,坡屋頂,紅墻灰瓦,二層磚木混合結構,受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宮殿式建筑的影響,中央主出入口矗立四根奧里亞式立柱![詳細] |
顧可久祠位于無錫市惠山史家弄內。顧可久,號洞陽,無錫人。明正德九年(1514)進士,官至廣東按察司副使。為官耿直敢諫,曾兩次遭廷杖,是明代有名的剛直之臣。明隆慶四年(1570)他的學生海瑞任應天巡撫時,為追懷老師,奏請檄建此祠。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毀于火,二十八年重建。乾隆二年(1737)和六十年(1795)曾兩次重修。此祠現存建筑,自前至后為大門、前庭院、四面牌坊(僅存四柱)、享堂、后庭院、祠樓。祠樓西北還有“拜石山房”’一幢,山房前有以形取名的湖石“丈人峰”一塊,高達4米,聳立在庭中,此石是當時江南園林中罕見的奇石之一。1986年7月,由無錫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國清禪寺中大殿位于連云港市海州區(qū)板浦鎮(zhèn)江蘇省板浦高級中學院內。俗稱大寺,始建于隋,清重建。原占地面積約1.3萬平方米,三進,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東西廂房、方丈室等。1923年,寺院改為灌云縣中學;1949年后改為板浦中學,拆大雄寶殿建禮堂。現僅存山門、中大殿,均為磚石結構,小瓦面,硬山式,拱形門窗,室內無隔山,立字梁,木梁柱,圓雕柱礎。中大殿面闊三間16米,進深7米,高7.2米。山門有行書“國清禪寺”四字門額及石香爐一對。2010年被公布為連云港市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大殿外墻向四周各延伸5米。建設控制地帶:大殿外墻向四周各延伸10米![詳細] |
秋園龜腰橋(20世紀30年代)秋園龜腰橋位于連云港市海州區(qū)板浦鎮(zhèn)秋園“大鹽河”上。“秋園”始建于民國十九年(1930),經歷年擴建,至民國二十六年(1937)初具規(guī)模,但尚未完成全部筑造計劃。此園屬于國民黨兩淮鹽務管理局,共占地面積100余畝,既吸收江南園林的建筑特色,又獨具一格。園內有山有水,人工天成,渾然一體,山水園林相輔相成,實為人們游覽休息的大好所在,被譽為“淮北第一名園”。園名乃取繆秋杰名字中的“秋”字,故名“秋園”。龜腰橋位于秋園內“大鹽河”上,用20根石柱作樁,50塊長條石作為橋面。當地人俗稱“鬼妖橋,實乃“龜腰橋”,是以其兩頭低、中間漸高的拱形與龜甲相似而得名![詳細] |
位于金銀街2號、4號,有兩幢花園式別墅,這就是日本戰(zhàn)犯岡村寧次曾經居住過的寓所。現為南京大學教職工宿舍。岡村寧次是侵華日軍中最重要的戰(zhàn)爭罪犯之一,他的全部軍人生涯幾乎都與中國有關。1944年11月升任侵華日軍的最高頭目——日本駐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9月9日上午9時,民國政府在國防部舉行了日軍投降簽字儀式,岡村寧次代表日本政府在投降書上畫押簽字。1946年12月6日,岡村寧次搬入原--租借的金銀街4號。他在這里度過了一段惶恐不安的生活,直到1948年3月29日,他才在兩名國民黨軍官的陪同下悄然離開南京。1949年1月30日,岡村寧次與其他戰(zhàn)犯一起被遣送回國。……[詳細] |
家祠堂位于甪直鎮(zhèn)萬盛米行舊址西側。解放后,祠堂被改為糧管所倉庫。沈家祠堂規(guī)模是蘇州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家祠.依次是照壁、門廳、前廳、后廳、附房、住樓。前廳面闊七間25.6米,進深11.4米,內四界前重軒后雙步,前軒為一枝香鶴頸軒,內軒為船篷軒;前廳東附房面闊三間8.8米,進深8.6米,內四界前單步后雙步;附房帶西夾廂間.寬3.15米,進深5.3米。后廳面闊六間21.3米,進深7.9米,內四界前三步后單步,圓作抬粱式;后廳東附房面闊三間6.26米,進深八檁6.8米,圓作穿斗式。后廳西側住樓面闊三間6.5米,進深五界5.9米,回頂式。2009年7月,沈氏祠堂列入蘇州市第六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廣嗣橋位于城區(qū)小東門外蓮墩浜上,又名退戌戊橋。始建于明,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邑人薛苞九獨力捐修。民國初,橋面傾圮,1919年邑人錢宗瀚等募資修繕。1988年曾大修。今橋系單孔拱橋,南北走向,花崗石筑成,拱圈用縱聯分節(jié)并列式砌置法。矢高6.3米,中寬4.2米,頂面縱2.3米、橫3.3米,南坡長10.4米,北坡長12.2米,全長25.6米。拱枕石上鐫“廣嗣橋”三字。東西明柱上各鐫楹聯一副,東為“百尺長虹橫雪浪,半輪皎月鎖寒煙”,西為“西挹吳山朝氣爽,東延滄海暮瀾回”。北堍及南堍金剛墻上分別嵌砌乾隆間重修廣嗣橋記碑一通及民國間修橋碑記一通。于1982年11月公布為常熟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吉山失考墓石刻位于江寧區(qū)谷里街道吉山社區(qū),時代為明代。該處石刻原有龜跌,石碑各一,華表一對,石羊、石獅、石馬、石人各一對,立于神道兩側,這些石刻均在20世紀50-60年代當地修建水庫時被毀。現存石人一對,石馬一匹,墓碑和墓志銘被砌于水庫涵洞入口處,F存石刻武士完好無損,連底座通高3米,寬1.1米,厚0.8米,身穿刻有荊棘紋的鎧甲,手持兵器。石馬長3.2米,寬0.8米,高2.25米,體態(tài)豐腴,手法寫實,是寶馬良駒之態(tài)。該石刻體量較大,雕刻技藝精湛,花卉圖案繁而細膩,極具歷史和藝術價值。2006年6月被公布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吉山失考墓石刻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板浦古民居位于連云港市海州區(qū)板浦鎮(zhèn)西大街20號,大寺巷4號、6號、15號,西顧巷汪家大院共5處,多為清至民國時期的建筑。有的一宅三進,有的為聯排式民居,各自為獨立的庭院。主要建筑坐北朝南,青磚小瓦,硬山式,立字梁,內設板壁。主屋的右側立有天香閣,古色古香,具有徵式建筑的特色,保持著明清時代的建筑風格。板浦民居連云港市目前保存較為完好的近現代建筑群。板浦民居,對板浦鎮(zhèn)的興起、商業(yè)貿易及建筑藝術的研究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2010年被公布為連云港市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各民居外墻向四周各5米。建設控制地帶:各民居外墻向四周各50米![詳細] |
引線街沈宅位于古城區(qū)引線街,系沈姓居宅。坐北朝南,硬山頂,磚木結構,系清晚期及民國初期建筑。原房屋四進,現存房屋三進及西側輔房,整體房屋結構保存基本完整,占地面積約700平方米。原第一進因泰引線工種拓寬已拆除,現第一進為原第二進主樓及西側單間輔房,雙層,抬梁式,月梁,通面闊6間18.9米,通進深7架9.2米,前設廊置廊軒,方形廊柱,花崗石柱礎,木質雕花門窗,F第二進通面闊3間12.0米,通進深7架7.1米,雀替雕花。現第三進后堂樓,雙層,抬梁式,通面闊5間15.8米,通進深7架9.6米,前設廊,后設木質樓梯,木質雕花門窗,方磚鋪地。于2009年6月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蒲林巷近代住宅位于人民路(蒲林巷口),1991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該宅建于1924年,原為鄒姓律師私邸,是一磚木混合結構西式樓房。樓南原中式花園已廢,F存樓房建筑面積1326.98平方米,高二層,局部三層。正門東向,底層東、南兩面設廊,列羅馬式圓柱。東首有綠色鐵皮盔頂方形小樓聳起。室內南向為通間落地玻璃長窗,采光通風良好。整座建筑外立面富于變化。室內分隔有會客室、餐廳和起居室多間,壁爐、衛(wèi)生間、廚房俱全,布局合理,功能齊全。木制樓梯設計最為別致,位居中同,自下而上作360度螺旋形。10多年前頂部曾失火燒毀局部,修復后改為平頂曬臺。所幸東首盔頂小樓未遭火災,尚存原貌![詳細] |
寧海路15號瑞士駐中華民國大使館舊址建于1936年,其院落占地面積1035平方米,建有磚木結構的西式樓房1幢,平房數幢,原產權人為黃仁霖。解放前,瑞士駐中華民國大使館曾租用該處。目前該處現有主樓1幢,其主樓坐北朝南,高二層,下半部紅磚上半部黃色拉花外墻,四面大坡架屋頂,青瓦帶老虎窗,南側突出紅磚門廳,上帶紅磚露天陽臺,東側一拱形大門,紫色門窗,建筑面積320.3平方米,現該處暫空置。黃仁霖(1901-1983)江西安義人,生于上海,歷任黃埔同學會勵志社副總干事,總干事,孫中山奉安大典副總干事,上將主任,--青年團中央干事會干事,1949年去臺灣,1983年5月1日病逝于華盛頓![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