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遼寧省旅游

遼寧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丁屯漢墓地位于蓋州市東城街道辦事處農民村,此村原名丁屯,故名。墓群分布在大清河北岸,占地面積93萬平方米。 當?shù)厝罕娫诨窘ㄔO和農事活動時,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有磚、陶器、銅錢、刀幣等。遼寧省博物館曾于上世紀五十年代在這里清理過幾座墓葬。1983年文物普查時,發(fā)現(xiàn)漢墓并出土大量隨葬品。包括:彩繪陶奩、陶俑,陶罐、灶、倉、盆、釜及銅印、五銖錢等冥器和實用器。 陶器是漢墓中陪葬的大宗物品,除實用器外,冥器開始大量出現(xiàn),用陶器模型表示人間生活,陪伴主人長眠地下,是漢墓的一大特色。隨葬陶器豐富得包羅萬象,有房屋模型……[詳細]
  蓋州財神廟位于蓋州市鼓樓街道辦事處東市社區(qū)紅旗大街路北,蓋州古城東北部,西距古城址30米。財神廟建于清乾隆六年(1741),為座北朝南的一進院落,由正殿、東西配殿、五圣祠組成。正殿是建筑主體,為七架梁前后廊建筑結構,亦稱五架梁前后各出1米架,復合式硬山建筑,面闊三間,進深五間,長10.5米,寬13.3米,在正殿前為六架卷棚結構的廳堂建筑。正殿與前面的廳堂間無任何隔斷,墻壁把兩個建筑包在一起,成為一座復合式建筑,只是在正殿前檐柱與廳堂后檐柱間有穿插枋連接,在穿插枋上安有荷葉墩,支撐兩檐間的排水天溝……[詳細]
  火神廟舊址位于西市區(qū)漁市街道辦事處渡口社區(qū),建于1840年,是營口近代較早的廟宇建筑之一。 在鐵路等現(xiàn)代交通工具尚未使用之前,水路是重要的交通運輸命脈,近代社會的一個時期內,遼河便成為東北地區(qū)主要交通通道。作為東北經(jīng)濟的大動脈,遼河河口的營口(當時叫沒溝營)成為進出口貨物的集散地,依靠十分便利的交通,吸引了外地的多家商號來營口經(jīng)商。外地資本家來營口經(jīng)商約開始在1820年左右,到了1839年,營口商業(yè)議事會建成三義廟,表明當時營口的商人勢力已經(jīng)很強大,隨著商業(yè)集鎮(zhèn)的不斷發(fā)展壯大,人口逐步增加。至1……[詳細]
  永興寺鐘亭位于蓋州市九壟地鎮(zhèn)頭臺子村學校操場,東200米是哈大公路,西5.5公里是渤海灣。鐘亭為正方形四柱歇山式花崗巖石建筑,方向西偏北1度。四角由四根間距185厘米八楞形石柱支撐梁架和歇山式亭蓋,下部有二級花崗巖砌筑石基座,高126厘米。有七級臺階可通其上。亭座上有190×130厘米的凹池,深22厘米。建筑整體通高530厘米。上部石檐最寬處為310米。四柱下端砌在基座內,上端袒露,高218厘米,柱頂為方形垂穗狀,柱的頂部內側面有凹口,承接闌額,額上承交叉石梁,無額枋,方形梁頭探出26厘米,梁上……[詳細]
  虎石溝萬人坑位于大石橋市南樓鎮(zhèn)圣水村,在小圣水寺的虎石溝里。展廳由主館和兩個副館組成,虎石溝萬人坑的面積約500多平方米。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對這里進行了挖掘,建起了“虎石溝萬人坑展覽館”。1991年進行了修繕,1997年重建副館,2004年大石橋市政府全面重修主館及副館。走進展館,首先進入人們眼簾的是尸旁有尸,骨下有骨,遺骨成堆的實況,真令人怵目驚心,僅在140平方米的地表面上就露出174具遺骨,挖掘不足3米深。竟露出七層遺骨,在這些慘死的同胞中有的是為了中華民族的解放而英勇獻身的抗聯(lián)戰(zhàn)士和地下工……[詳細]
  前砬山烽火臺位于大石橋市金橋鎮(zhèn)前砬山村南,建在海拔22米的砬砬山頂。砬砬山為一緩坡小山丘,其四周為黃土平地,烽火臺目標十分明顯,遠處可觀。此處為建造烽火臺的最佳選地。臺保存的基本完好,可為我市境內同時代烽火臺的參考,根據(jù)結構、特點和建筑材料綜合分析,此臺應為明代所建。臺基為花崗巖條石砌筑,其上是大塊青磚建造的臺身,白灰勾縫,最上部分的垛口仍可見。方形臺通高12米,底邊長為10米,由底向上逐漸內斂。烽火臺遍布我市境內,其遺址、遺跡如今仍可尋。整體布局為兩大體系,一是沿海岸線走勢南北相連,形成了遼東……[詳細]
  海龍川山城位于大石橋市周家鎮(zhèn)馮家堡村,在村東海龍川山上,為高句麗時期的一座重要山城。周圍皆為山,城內亦有兩條山梁,東大背居東,廟后山居西,山泉形成的一條溪水由城內向西流出。現(xiàn)山城內有廟宇建筑,山城西門外即為東金村民住宅區(qū)。 山城平面基本呈圓形,周長6200米左右,占地面積78.5萬平方米。山城整體東高西低,沿山脊走勢修筑石頭墻體,墻體約有1米至1.5米殘存寬度,長、高不等,約高出山體0.1米左右,部分墻體殘存清晰可見,北門至東門大部已山險為墻,不設石頭墻體,山城西門到北門沿山勢現(xiàn)城墻,東門向南過……[詳細]
  營口縣解放斗爭紀念館位于大石橋市青花街道辦事處站前社區(qū)蟠龍山南坡上,是紀念為解放營口而犧牲的革命烈士們。 營口縣解放斗爭紀念館的前身是日本人修造的神社,二戰(zhàn)日本投降后,他們的神社也隨之灰飛煙滅。為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yè)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先烈,在營口縣解放斗爭紀念館里將永遠得到人民的敬仰。 營口縣解放斗爭紀念館面南的大門兩側,在門柱上敬題這樣的聯(lián)語:獨有英雄驅虎豹,更無豪杰怕熊羆;◢弾r鋪設的臺階直通館前。館內前為陳列室,后是靈堂。陳列室內有步槍、手槍、手表、紀念章和名章等革命遺物三十余種,墻上懸……[詳細]
  正金銀行宿舍舊址位于站前區(qū)八田地街道辦事處三樓社區(qū),為營口近現(xiàn)代時期日本人修建的建筑物。 該建筑南北長28.6米,東西寬26米,分布面積為744平方米,其略呈凹字型的建筑,占地面積約為519平方米。據(jù)資料記載,日本人第二次占領營口后,建成新建筑用作軍政署,軍政署撤廢又用作軍政署殘務委員會,后來才作了正金銀行,那是一棟俄國古典式建筑,青磚砌筑再抹面,這個建筑就是正金銀行的辦公樓。小川義和《營口年代要錄》記載1909年10月2日正金銀行新屋開業(yè),這個正金銀行新樓(即今文聯(lián)辦公樓)在正金銀行舊樓的西面……[詳細]
  山海鈔關舊址位于西市區(qū)漁市街道辦事處西大廟社區(qū)西大廟里40號,北距遼河約30米,是一處近現(xiàn)代海關建筑,代表了營口開港后海關設立的史實。因其地處營口埠內西部,又被稱作“西海關”。西海關的管轄范圍包括奉天府、錦州府和山海關地區(qū),因此設有多處分局、分卡,管轄區(qū)西起喜峰口、東至皇姑屯、南到莊河(不包括日本侵占的旅大地區(qū))。民國元年(1912),民國政府財政部在營口設立專職山海關監(jiān)督,由民國大總統(tǒng)任命,主管西海關、監(jiān)督東海關關務,到1930年12月,山海常關下設稅局15處、稽查局3處、分局7處、分卡47處……[詳細]
  熊岳城北門位于鲅魚圈區(qū)熊岳鎮(zhèn)光華社區(qū),坐落在熊岳河北岸,河由東向西流入渤海。東3.5公里是望兒山,西7.5公里是渤海遼東灣。熊岳城北門是明代熊岳城的殘存,對研究考證明時的建筑、城圜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此門當時稱“綏德門”,城墻現(xiàn)殘存東西長39.24米、寬12.19米、高8.53米。城基高0.55米,用石條壘砌,其上為青磚砌成的城墻面,白灰勾縫,墻心由黃沙土筑成。該門為券頂式,高5.3米,長12.19米,寬4.3米。門外設甕城!哆|史.地理志》載:“熊岳縣,西至海一十五里。傍海有熊岳山,是遼始建之……[詳細]
  牌坊石棚群位于蓋州市什字街鎮(zhèn)牌坊村南團山上,共20座,依次排列,向西南方向延伸。 石棚群分地上、地下兩種。地上石棚坐落在團山頂向下排列,編號為石棚1處在最高點,東西向。蓋石、東壁石已缺失,北壁石上部斷毀,西壁石長2米、高0.75米、厚0.35米,南壁石長2.3米、高0.75米、厚0.2米。石棚底石長2.7米、寬1.7米、厚0.2米,石棚整體的長寬與底石相當,高與壁石高度一樣。出土遺物包括:人骨、青銅短劍、劍把頭、紡輪、角針、角錐、陶罐及串珠等。 地下石棚仍為東西向,但沒有底石,編號為石棚2的長2……[詳細]
  營口老監(jiān)獄舊址位于西市區(qū)清華街道辦事處永強社區(qū),是營口近代衙署建筑的代表。 1909年,錦新等處分巡兵備道在營口設立罪犯習藝所,1915年建造老監(jiān)獄,沙石混凝土構筑,十分堅固。關押犯人的近代司法建筑營口市內并不多見,僅此一處,是營口近代社會司法文明的象征,1916年改為奉天第四監(jiān)獄。房舍平面呈十字形,分四翼,用“嚴”、“正”、“公”、“平”分別代表四翼加以區(qū)別,內設分房間、雜居間及工廠等,另有把角樓一座。現(xiàn)在所遺存的“L”形狀的二層樓房,就是建于1915年的把角樓一部分遺存,為二層紅磚砌筑,高……[詳細]
  南關明清一條街位于蓋州市鼓樓街道辦事處前進社區(qū),是蓋州市的優(yōu)秀近現(xiàn)代建筑群。 南關明清一條街在蓋州鐘鼓樓以南,長約265米的辰州路兩側,其中東側為17棟古建,西側為8座古建,兩側共有9座江南二層0式建筑,占地面積約為4800平方米。結構為大木架磚石,有石制或木制挑檐,青瓦頂。據(jù)文獻記載,歷史上的蓋州是東北第一個港口城市,河船可溯大清河直達蓋州的南關外,南方商賈云集蓋州,城內商鋪相連,會館興建,成為遼東最繁華的城市,南關明清一條街就是當時最興盛街道之一。 2004年蓋州市人民政府(蓋政[2004]……[詳細]
  五美房遺址位于蓋州市九寨鎮(zhèn)五美房村東的一塊臨河臺地上,也叫東甲石地,其上建數(shù)處民宅,南部被河水沖刷成斷崖,所存遺物散落遺址各處。 遺址呈方形,分布面積約有25萬平方米,在遺址南河岸斷崖處可看到1.5米厚文化層,內有滴水瓦、布紋板瓦、陶器殘片等。據(jù)村民介紹在耕田時曾挖出灰坑、燒土、溝紋磚、陶罐、馬下額骨等,還發(fā)現(xiàn)約有1米多寬的墻基等。該處遺物豐富,有遼代白釉米黃色胎質的瓷器口沿、碗底等殘片,定窯白釉瓷片,遼金時期灰色泥質陶器大卷口沿,灰色夾砂陶器器耳及泥質灰色陶獸耳等。據(jù)此分析,該處為遼金時期的城……[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