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鄉(xiāng)蟠龍水閘位于順德樂從良村涌口東南邊,建于清朝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為保護附近原設置的良村、高填、勞村、莘填、大羅、道教、路州七個村莊免受水災而修建,水閘南北向橫跨河道,共三孔,總長40米,總寬32米,主孔寬7米,左右兩孔各寬4米,閘面寬4.5米,閘頂距離水面9米。全部由花崗巖砌成,用厚的東京木作閘門。閘門用厚鐵片嵌邊,手動開關閘門。1963年用鐵門代替木門,將木門安直在后閘上,用作后閘門。2000年將閘面加高了1.5米,將路面鋪上水泥人車通行。良村有“糧”,梁姓人涌口坊聚居。重游補充部分良村景觀:水馬入村大道、魚塘、水部街、中心公園、百姓堂樓、良村學校、農(nóng)家書屋、西龍百年榕樹、西龍街……[詳細] |
簡氏別墅位于佛山城區(qū)臣總里。建于民初,是著名華僑商人簡照南興建的別墅。有門樓、主樓、后樓、西樓、儲物樓、花園等建筑,占地面積約3400平方米。建筑物以仿西洋式又中西合璧特征,以鋼筋混凝土構筑。主樓高二層,為仿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府邸式建筑,首層為中央大廳,兩側廂房,地面用黑白相間的大理石磚砌成圖案,窗是磨砂的刻花彩色玻璃,圖案是中國仕女、玉蘭和花鳥,典型的中國氣派。樓梯全用柚木,欄桿卻是西洋式,二樓樓面鋪水泥做的花階磚,還裝了天花板,具有明顯的西洋風格。主樓和后樓以天橋相連接,便于交通,和主樓不同的是后樓的外墻全用一色水磨青磚,仿清代當?shù)卣诘慕ㄖ。窗使用當(shù)爻R姷拇u雕裝飾,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詳細] |
桂洲文塔,即聚奎閣,其所在便是如今的容桂振華居委會文塔公園,半坡草坪,一園綠樹,新開的花兒隨徑通幽,儼然現(xiàn)代人一休閑佳所。據(jù)說這文塔建于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為生活在寶帶河邊的胡氏家族興建的風水塔。乾隆年間,胡氏家族科舉功名鼎盛,出了六個武進士,一個文進士。文比武少,遂筑文塔。以河為觀,以塔為筆,寄意子孫后代勤讀詩書,博取功名,光宗耀祖。亦傳此塔是因兩姓爭風水斗法而建,以塔頂鐵針夕陽陰影刺螺山一墳,破其風水,使之成為廢地云云。然這塔最令人感嘆之處卻是其題額。塔共七層,高34.2米,每層各有題額,由下向上依次為“飛出上青霄”、“秀甲獅陽”、“聚奎閣”、“題名處”、“涵高下”、“風鳴”、“靈……[詳細] |
位于西樵山的東南面,是一處古采石場遺址,從明代早期,就有很多能工巧匠在此開采巖石,石燕巖景區(qū)包括有景良亭、天窗格、石屏風、石燕巖、石祠堂、云巖古寺、云巖飛瀑、冬菇石等景點。石屏風在天窗格下、石燕巖口,長約數(shù)十米,高約20米,寬僅1米,正看如青峰出鞘,側看如云底屏風,狀頗雄偉,它是古代采石工人采石留下的分界標志,現(xiàn)成為了一個頗為壯觀的景點。石燕巖因棲息石燕而得名,它的洞口扁如唇,內(nèi)進寬廣,窯內(nèi)可容千人,巖分內(nèi)外兩層,外洞高數(shù)丈,洞壁凝珠含露,雖六月盛夏,仍涼氣襲人,內(nèi)洞蓄水成湖,為一水洞,湖水深藍,清澈見底,水上設有游艇,可供游人幽。水洞中有兩塊巨石,一塊露出水面,形似汽車,叫水底汽車;一塊浸在……[詳細] |
南海平地黃氏大宗祠,是佛山黃氏祠堂文化中一個代表性特色的民間宗祠,無論從歷史、文化、藝術、建筑、工藝、民間習俗等都有著豐富精彩的人文內(nèi)涵,是黃氏祠堂文化研究和宗族傳承保護的重要瑰寶。據(jù)《平地村志》記載:黃氏始祖黃適中,是南宋末年的官員,在平地開村定居至今已800余年。“崇始堂”里,一副對聯(lián)很清楚地交代了黃氏族人的來歷:祖籍溯龍游九百載積厚流光到此里居成四社,孫謀詒燕翼卅二傳枝分衍派至今譜牒紀三房。平地黃氏建村之后,歷經(jīng)數(shù)輩之努力,逐漸發(fā)展成合理完善布局的大規(guī)模村舍。而根據(jù)黃氏大宗祠現(xiàn)門額刻記:大宗祠始建于明代,當年平地黃氏族人為了供奉及祭祀先祖,處理族中事務,凝聚鄉(xiāng)情,供眾人休閑娛樂,舉辦各種……[詳細] |
黎氏三世祠位于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qū)北滘桃村上街7號。明代建筑風格。坐東北向西南。面闊三間帶左側青云巷。原三進深,現(xiàn)后座已不存在?偯骈21.2米,進深44.4米。硬山頂,龍船脊,人字封火山墻,素胎瓦當,滴水剪邊,青磚墻,紅砂巖石腳。建筑較為低矮。頭門進深兩間七架,前雙步廊。明間瓦頂高,次間瓦頂稍低,形成兩級跌落式瓦頂,在順德較少見。次間內(nèi)外共設四個紅砂巖石包臺。前廊步架間的鰲魚托腳做工精細。中堂進深三間九架,前后雙步廊。步梁粗壯,并砍削成月梁形式,梁底有雕刻花紋。前檐墻開磚雕花窗。整個建筑的柱子、柱礎、石腳大量使用了紅砂巖、砂巖石材料,形制古舊。2006年10月25日,黎氏三世祠被列入第四批佛山……[詳細] |
貞女橋位于順德區(qū)龍江鎮(zhèn)世埠鄉(xiāng),建成于宋代嘉定八年(1215),宋貞女吳妙靜捐建。明代湛若水所撰墓志載:“貞女吳妙靜,宋高宗朝助教吳南金遺女。南金無后,女許嫁新會李氏子。及婚,所許子由陸來,渡龍江溺死。女誓不再適,以嫁資為石橋,五眼,石長二丈二尺,建于李溺死處,故后亦稱老女橋。自宋寧宗嘉定四年(1211)至八年(1215)建成。”《龍江鄉(xiāng)志》載:“橋長十一丈,闊一丈,橋石每塊長二丈二尺,方二尺。貞女之先祖,原福建人,橋石皆來自福建。”現(xiàn)該橋僅有一孔,有青灰色大石四條,每長7.9米,寬0.63米,厚0.55米。規(guī)模與志載較吻合。似為原橋遺物,F(xiàn)橋面改為水坭鋼筋結構,已非昔日面目,F(xiàn)僅存橋石四塊,橋……[詳細] |
陳啟沅紀念館位于南海區(qū)西樵鎮(zhèn)簡村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綺亭陳公祠”內(nèi),為清代二進四合院式硬山頂建筑,木雕、磚雕、灰塑工藝精美。占在面積1500平方米,建筑面積600平方米。紀念館內(nèi)共有展廳四個;每一間展廳各有閉路電視監(jiān)控、溫濕計;接待室一間,播放種桑養(yǎng)蠶技術電視、DVD、空調(diào)各一臺。展覽通過76件蠶繭等標本展品,約200張珍貴的歷史照片,還陳列著陳啟沅設計的蒸汽繅絲機模型和單車式繅絲機模型,還有一臺近代的機器繅絲機,能為觀眾作繅絲示范,翔實地展示了南海機器繅絲的歷史以及陳啟沅愛國愛鄉(xiāng)、造福鄉(xiāng)梓的一生。1992年5月14日,陳啟沅親屬陳小愷、陳少恂、陳汝潮等將“綺亭陳公祠”使用權捐贈給南海市政府![詳細] |
象林塔位于南海市西樵山白云洞。原在南海市里水鎮(zhèn)麻奢寶象林寺,清康熙五年(1666年)建造,1974年遷至現(xiàn)址。塔通身為白玉石制作,高5.5米,七層,仿樓閣式,由基座、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鶠榉叫危侄䦟;现庙殢涀,須彌座下段為束腰六角形,刻仰、覆蓮瓣,上段為六角形柱體,六面為平浮雕,分別雕龍、鳳、牛、羊、獅子、麒麟等吉祥動物。塔身平面呈六角形、空腔。各層六面均開門,門兩側陽刻梅、蘭、菊、竹等各樣花草;各層塔檐及瓦壟勾頭、滴水均精雕細刻,檐下刻飾二層蓮瓣。塔頂置九層相輪塔剎。該塔各段榫卯套接,工藝精細。1994年南海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11月8日,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詳細] |
譚平山是中國近代史上有建樹、有影響的民主革命家。辛亥革命時,他追隨孫中山加入同盟會,五四運動后,他在陳獨秀的幫助下建立廣東中共支部。譚平山故居,位于佛山市高明區(qū)明城鎮(zhèn)崗頭村委會七社村。譚平山是中國近代史上有建樹、有影響的民主革命家。辛亥革命時,他追隨孫中山加入同盟會,五四運動后,他在陳獨秀的幫助下建立廣東中共支部。在第一次國共合作中,在轟轟烈烈的農(nóng)民運動中,在著名的南昌起義中,都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他不屈不撓,組建中華革命黨、創(chuàng)建-同志聯(lián)合會、組織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參加新政協(xié),為追求民族獨立和祖國富強,貢獻了畢生精力。特別是在響應中共“五一口號”、開展新政協(xié)運動中,他的主張和影響為民……[詳細] |
在西樵山的中南部,最能代表西樵山自然山水之美。沿著九龍巖步道拾級而上,兩旁古藤樹木隨處可見,奇形百態(tài),引人注目。景區(qū)內(nèi)主要景點有紫姑井、九龍巖、湛子講學巖、拄笏臺等。九龍巖在龍爪峰旁的峽谷中。兩旁石壁曲突蟠屈,東壁上有巨石自成九孔,婉轉(zhuǎn)相連,外明內(nèi)暗,高低偃仰。人從外孔鉆入,如在螺殼中扭動,左右旋行,奧妙無窮,十分刺激,最后可從崖頂通天崖鉆出。當?shù)亓鱾饔小熬琵垘r孔能鉆透,好運活到九十九”的說法。谷內(nèi)野花映照,雜樹垂陰,流泉涓涓,景尤鮮媚。湛子洞在九龍巖下,兩崖交合,陡峙如門。下有流杯池,清泉緩瀉,涼風習習,野花飄拂。再下有七星巖,可達蜘蛛峰西麓的西坑。湛子講學巖在九龍巖側。巖不甚深,可容十數(shù)人……[詳細] |
魷魚崗遺址位于南海市西樵山旅游度假區(qū)西岸村東南。年代為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青銅時代早期。遺址面積1800平方米。1982年發(fā)現(xiàn),1985年發(fā)掘,面積255平方米。文化堆積厚1.5米,含大量貝殼。文化內(nèi)涵分兩期。第一期文化有灰坑、柱洞等遺跡,清理墓葬5座。陶器有釜、豆。屬新石器時代晚期。第二期文化有灰坑、柱洞、紅燒土面、木骨泥墻等,清理墓葬31座。墓葬均為長方形淺穴土坑,東西向,單人仰身直肢,生前有拔牙習俗。陶器有釜、罐、盤、豆、器座、紡輪、制陶墊等,紋飾有葉脈紋、云雷紋、復線方格紋、繩紋,以曲折紋為主。石器有錛、斧、鑿、鏃、矛。骨器有錐、鏃、梭、環(huán)以及獐牙束發(fā)器。屬商時期。1989年6月廣東省人民……[詳細] |
西華寺原址位于南海區(qū)里水鎮(zhèn)西華村的石門山麓。2006年10月,在武廣客運專線建設過程中,西華村村民在西華寺遺址挖出一塊成化十年(1474年)立石、距今已有500多年歷史的《石門山重建西華寺碑》,引起省內(nèi)有關專家高度關注。2007年11月,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派出以劉成基研究員為領隊的考古和測繪工作小組進駐西華村,進行了一個半月的全面發(fā)掘。從考古發(fā)掘出土文物和現(xiàn)存建筑看,初步斷定西華寺建于南漢大寶元年(958年),歷經(jīng)宋、明重建,清代乾隆、光緒兩次維修,20世紀中葉香火漸衰而湮滅。石門山歷來為清勝之境。宋元之際,“石門返照”列當時“羊城八景”之一。現(xiàn)順德清暉園保留的“羊城八景”玻璃畫,如實反映了……[詳細] |
察院陳公祠位于龍江華西。清代中葉(1830年),華西陳姓族人為祀奉先人陳珷而建。坐東向西,兩進兩廊四合院式建筑?偯鎸28米,總進深40米,占地面積1100多平方米。硬山頂,抬梁式木架構,以端麗、軒昂為主格調(diào)。頭門歇山頂建筑,蓮花托斗拱裝飾,工藝精巧。脊檐的灰塑,結構嚴謹,絢麗多姿,瑞獸人物、花鳥表現(xiàn)紛呈。祠內(nèi)左廊嵌有清代碑刻三塊,記述陳珷生平事跡。據(jù)縣志、鄉(xiāng)志載,陳珷是華西人,明憲宗成化五年(1466)年進士,官至云南按察使,有政聲。2006年1月8日公布為順德區(qū)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11月8日,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發(fā)出《關于公布第五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通知》,察院陳公祠被列入廣東省文物![詳細] |
明順德青云塔位于順德市大良鎮(zhèn)神步崗,建于明萬歷三十年(1602年),原名神步塔。因崗下有青云路直抵縣城東門,故俗稱青云塔。塔平面為八角形,外觀七級,樓閣式磚塔,高45.4米。塔底層邊長3.3米?h志載:“塔高十有二丈,七級,級有扶梯,可登臨,八角皆鐵鳳銜鐘,風來聲聞十里”。塔基轉(zhuǎn)角處砌托塔力士,為粗面砂巖雕刻,線條粗獷有力。第四層門額上嵌“三元挺秀”石匾,落款為:“萬歷壬寅秋八月吉旦”。是明萬歷三十年建塔的物證。塔身柱枋外皮灰料攙和朱砂,色彩古雅,歷久不褪,俚語稱“青云塔與(許)新不與舊”。1985年維修。1991年順德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7月17日,被列入第四批廣東省文物……[詳細] |
吳家大院原處廣東佛山南海區(qū)九江鎮(zhèn)十三灣中的第二灣,現(xiàn)在人民路40號,占地有7000平方米左右,是由越南華僑吳庚南及暢如兄弟始建于清末光緒年間(1887年),吳庚南,祖籍九江鎮(zhèn)梅圳村。早年遠離家鄉(xiāng),到越南從事經(jīng)商貿(mào)易,進口大米、藥材販賣,清末光緒年間,經(jīng)營數(shù)年、擁有一定家財?shù)膮歉弦洛\還鄉(xiāng),購買田地,從越南等地運來的建筑材料精心修建而成吳家大院。命名為“吳庚南府第”,后改為“吳慎德堂”。宅院內(nèi)現(xiàn)存6幢“鑊耳”大屋、4幢高層洋樓及花園、亭閣等,樓房內(nèi)有傳統(tǒng)的廣東特色的木“趟櫳”,造工精致的雕花木門窗,也有西方元素的意大利瓷磚、色彩艷麗的雕花玻璃門窗、歐式的圓拱飄窗露臺,建筑風格中西合璧,各具時代特……[詳細] |
文會里嫁娶屋位于佛山市城區(qū)文會里。建于清代。始建時是當?shù)馗粦舻淖≌院髣t作為嫁娶屋,供出租用,為住房窄小的居民臨時提供婚嫁擺宴的場所?偯娣e約350平方米,三開間平房,面寬11.2米。門廳也稱轎廳,供停轎之用。然后是三進院落。外墻是水磨青磚結砌。檐口花板施精細的木雕花紋。兩側墀頭飾龕式磚雕。居中置落地式大型木雕屏風。四柱大廳內(nèi)的花架、格扇、雀替等建筑構件均是寓意吉祥的木雕,工藝水平較高。1998年佛山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梅莊歐陽公祠位于均安倉門。建于清光緒八年(1882年)。坐東南向西北,三間兩進,兩旁外廊通往后樓,總面積1000多平方米。硬山頂,灰塑花卉、鳥獸圖案龍船脊,抬梁式木架構。主體建筑仍保存較好。頭進面闊三間,進深三間21.4米,兩側有外廊。前廊為三步廊,明間、次間梁架為抬梁式,梁及駝峰均雕刻有人物故事圖案。大門之上置一花崗巖石匾,上 書“梅莊歐陽公祠”,為陰文藍底橫書行楷,清代探花李文田手書。頭、二進以天井、迴廊相連。迴廊墻上有壁畫,皆為清代畫家楊瑞石手跡。廊封檐板刻有二十四孝全圖二進為廳堂式,面闊三間,進深三間12.7米。硬山頂,灰塑龍船脊。前廊為三步四架卷棚廊,地面橫鋪花崗巖條石;二、三間梁架……[詳細] |
陳汝棠故居位于佛山市高明區(qū)更合鎮(zhèn)合水高村537號。陳汝棠(1893—1961),廣東省佛山市高明區(qū)更合鎮(zhèn)合水高村人。早年追隨孫中山革命,是孫中山先生的摯友。1922年,陳汝棠隨孫中山北伐,后升為中將軍醫(yī)總監(jiān)兼陸軍軍醫(yī)司司長。1928年冬,陳汝棠調(diào)任西北綏靖區(qū)西江治安督導專員兼高明縣地方警衛(wèi)隊編練專員。在家鄉(xiāng)整頓社會治安、懲辦土豪劣紳的同時,以合水寶賢學堂鎮(zhèn)波廟為主體,改建校舍,創(chuàng)辦高明縣立第三小學,親任校長。1932年,陳汝棠在“三小”創(chuàng)辦了以反帝、反封建為宗旨的進步社團“力社”,在新高鶴邊區(qū)開展農(nóng)民運動和抗日運動,為中共高明地方組織恢復作出重要貢獻。……[詳細] |
鄧培故居位于三水市西南鎮(zhèn)石湖洲村。是鄧培的出生地和童年住地。建于清同治年間,,二進院落式布局,硬山頂,面積110平方米。鄧培(1884—1927年),幼年喪父,家貧如洗,離鄉(xiāng)往天津當學徒,十七歲到京奉鐵路唐山制造廠做工。在李大釗、張?zhí)住⒂诜街鄣热说慕逃龓椭,投身唐山工人運動,于1921年初加入北京共產(chǎn)主義小組。同年7月,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鄧培任中共唐山地委書記。歷任京奉鐵路總工會會長、全國鐵路總工會委員長、中華全國總工會執(zhí)行委員。1927年在廣州“四·一五”政變大-中被害。1994年三水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