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上關(guān)帝廟AAA 汶上縣關(guān)帝廟,位于汶上縣尚書路。距濟寧市區(qū)40公里。是一座典型的元代風格建筑群體。據(jù)廟碑記載,元代中葉,該地久旱無雨,黎民百姓祈求關(guān)帝顯靈,普降甘露,自愿捐資修建關(guān)帝廟。從明代兵部尚書路迎開始,直到清朝同治年間,多次重修。1986年省文物部門撥?顚Υ蟮钸M行了維修,恢復了昔日的廟貌。關(guān)帝廟坐北向南,由廟門、正殿、兩廡、寢殿、戲樓等組成。正殿為主體建筑,三開間,東西闊13.4米,南北進深9.2米,高8米,歇山式建筑,單檐,頂覆琉璃瓦,脊飾吻獸,磚砌墻體,整殿氣勢雄偉,給人一種古樸莊嚴之感。殿內(nèi)塑有關(guān)羽、關(guān)平、周倉塑像,內(nèi)墻遍飾壁畫。坐落于汶上縣南旺鎮(zhèn)汶河、運河交匯處。為表彰宋禮、白英創(chuàng)修南旺水利……[詳細] |
汶上文廟AAA 汶上文廟文廟亦稱圣廟、孔廟,位于汶上縣城內(nèi)東隅,約始建于唐天寶年間(742年-756年),占地面積30畝,唐長慶四年(824年),縣令邢審容首葺。明嘉靖年間(1522年-1566年),孔子63代孫孔貞寧遷居汶上,且因曲阜長支64世衍圣公孔尚賢早殤無嗣,乃以汶上二支堂兄孔尚坦之長子胤植繼襲65世衍圣公之爵,并加賜居汶各支世襲太常寺、五經(jīng)博士和六品官等官爵,品級均高于縣令。故明清二代不斷仿曲阜文廟形式予以修葺、擴建,形成了以大成殿為主體的龐大建筑群。今唯存大成殿、戟門、明倫堂、名宦鄉(xiāng)賢祠、節(jié)孝祠和元代《重修圣廟記》碑一通。1991年5月,山東省、濟寧市文物局撥?13萬元修葺大成殿,12月竣工。大……[詳細] |
趙廟徐氏家祠位于汶上縣南站鎮(zhèn),年代為清。2015年6月23日,趙廟徐氏家祠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山東省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南旺分水龍王廟座落于南旺鎮(zhèn)汶河、運河交匯處。為表彰宋禮、白英創(chuàng)修南旺水利樞紐工程而始建于明初,后相繼擴建。至清咸豐十年(1860),形成龐大的建筑群,主要有龍王大殿、禹王殿、宋公祠、潘公祠、白公祠、文公祠、水明樓、戲樓、觀音閣、關(guān)帝廟、螞蚱神廟等。因年久未修,多失原貌。南旺分水龍王廟古建筑群,坐落在今天的山東省汶上縣南旺鎮(zhèn)的汶水入運處。南旺居古大野澤之濱,歷史悠久。元代開鑿京杭運河,南旺因地勢隆起,像個羅鍋,被稱為“水脊”。水脊成了運河暢通的難題,明朝初期,工部尚書宋禮和汶上民間水利家白英經(jīng)過勘察,在戴村筑壩遏汶,馴服汶水西行,從南旺入運,七分北流,以濟漳、衛(wèi);三分南流,以濟黃、淮,而漕運通![詳細] |
郭林石刻群,即明代工部尚書郭朝賓墓。位于汶上縣東部21公里的白石郭林村北的山嶺漫坡上。據(jù)明版《汶上縣志》記載:“郭朝賓,字尚甫,舉嘉靖乙未進士,授戶部主事,再遷郎中,督餉大同。歷陜西河南御史,巡撫浙江。入為戶部左侍郎,總督倉場,提工部尚書……卒年七十二……”。墓前有享堂三間,石碑、碑樓、石案、香爐及規(guī)模龐大的石刻群,整座墓地十分威嚴宏偉,蔚為壯觀,F(xiàn)地面存以石坊為主體的十七件石刻已整修立于墓前。石坊,是一座三楹雕刻的石坊,其支撐的四根石柱上,蹲踞著四個神態(tài)不同的石獅子。坊之正中有“敕建”二字,為行書體,周圍雕刻鳳鳥人物。“敕建”二字下面有小字一行,書曰:“資政大夫工部尚書郭公之塋”。另外,上下……[詳細] |
劉韻珂故居位于汶上縣劉樓鄉(xiāng),年代為清。2013年10月10日,劉韻珂故居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山東省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崔家堂樓位于汶上縣郭倉鄉(xiāng),年代為明、清。2013年10月10日,崔家堂樓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山東省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汶上蚩尤冢位于汶上縣城西南十九公里的南旺鎮(zhèn),坐北向南,樹木參天。蚩尤,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杰出人物,是與黃帝、炎帝同時代的部落首領(lǐng)和民族領(lǐng)袖,據(jù)《龍魚河圖》載“黃帝之前,有蚩尤兄弟七十二人,銅頭鐵額,食沙石,制五兵之器,變化云霧”!度ビ洝分休d“自古以后蚩尤天王辟土地,采銅鐵煉兵興產(chǎn)”!短加洝份d“蚩氏乃東據(jù)淮岱之地以軒轅東進之路及至其沒漸至退纓矣”。今據(jù)《漢地理志》,其墓在東平郡壽張縣闞鄉(xiāng)城(現(xiàn)今山東汶上縣南旺鎮(zhèn)),冢高五丈。秦漢之際,居民由常以十月祭之,必有赤氣出如絳,民名之蚩尤旗。蚩尤戰(zhàn)敗于軒轅后,逃淮岱冀兗之地。史料所載的城于涿鹿宅于淮岱,遷徙往來,號令天下(岱,古指泰山;兗,古指兗……[詳細] |
春秋魯九公墓(茅家堌堆墓群)茅家堌堆墓群位于汶上、嘉祥、梁山三界交界處。據(jù)《春秋、定公十年》載:“桓公游于闞,面南望氣卜吉,而欲葬焉!惫694年,桓公死,遵其遺愿葬于闞城西南之鳳凰陵之陽。之后,莊、閔、僖、文、宣、成、襄、昭八公俱葬于此。又據(jù)《史記》記載:“魯昭公以前九公葬于闞里(即汶上縣西南南旺附近)!备鶕(jù)文獻記載的這些線索,1981年文物部門進行了實地勘查,汶上縣南旺鄉(xiāng)附近,即闞鄉(xiāng)澤共有八處遺跡,有的群眾直言為魯諸公墓,而大部分群眾將這些遺跡之處稱為堌堆,它們的名稱為:吳家堌堆、芭家堌堆、王家堌堆、黃家堌堆、姬家堌堆、周家堌堆、平家堌堆、三堌堆。前五處堌堆蹤跡可尋,后三個堌堆只是傳……[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