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湖南省 > 岳陽市 > 臨湘市旅游

臨湘市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龍窖山遺址位于臨湘市東部龍源鄉(xiāng),距市區(qū)37公里,是瑤族同胞稱之為理想家園的“千家洞”。關于瑤胞居岳州境內,首見于唐代《元和郡縣圖志》:“潭州,春秋時黔中郡地,楚之南境……自漢至晉并屬荊州,(晉)懷帝分荊湘中諸郡置湘州,南以五嶺為界,北以洞庭湖為界。漢晉以來亦為重鎮(zhèn)。今按其俗,雜有夷人名徭。自言先祖有功,免徭役也。”其次是范致明《岳陽風土記》:“龍窖山在(臨湘)縣東南,按鄂州崇陽縣,雷家洞、石門洞,山極深遠。其間居民謂之鳥鄉(xiāng),語言侏離,以耕畬為業(yè)。非市鹽茶,不入城市,邑亦無貢賦,蓋山徭人也。”再是宋馬子嚴《岳陽甲志》:“龍窖山在巴陵北,山實峻極,上有雷洞,有石門之洞,山徭居之,自耕而食,自織而衣……[詳細]
  百梅窯址時代為東漢—宋。位于湖南省湘陰縣樟樹鎮(zhèn)百梅村,此為典型的南方宋代窯址。窯址分布在湘江兩岸的百梅村馬草坡、窯堆嶺和親愛村一帶,面積約15萬平方米。1986年文物普查時發(fā)現(xiàn),1988年,由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湘陰博物館聯(lián)合分三處地點進行了發(fā)掘。一是在馬草坡路口開5*5米探方一個。文化層厚約兩米,上部有少量宋代窯址堆積,下部為漢代窯址堆積。漢代時期的青瓷器種類以碗、盅、釜、罐為主,器物的造型與風格同青竹寺東漢窯址基本一致。釉色以青釉為主,少量褐釉。青釉開小片,色澤光潔如玉,器物胎質灰白,火候較高。紋飾有方格紋、波浪紋、弦紋、蕉葉紋等。探方中未找到窯床。第二處在窯堆嶺附近,此為宋代龍窯窯床遺……[詳細]
  臨湘塔位于臨湘市儒溪鎮(zhèn)儒溪村的儒磯山上。東徑113°31′北緯29°62′,建于清光緒七年(1881年),塔為磚石結構,實心、七級八方,保存基本完好。塔高33.436米(未計入塔剎缺失的寶瓶部分)。南偏西20°。首層以下為高2.03米、占地75.3平方米的八方形三級花崗巖塔基座。塔基座以上的每層塔身,均下設束腰磚座,上出疊澀磚檐,八角檐皆出麻石脊翹,石翹頸系鐵質風鐸。凡十字正向均開券形假龕,而其中南向第三、四、五層卻真開佛龕各一個,內置佛像。塔身每層及下檐外粉白灰,下檐冰盤曾施彩繪。該塔倡修者,即清代首任臺灣兵備道劉王敖(公元1829-1887年);塔銘《臨湘塔記》,則由光緒乙丑科舉進士吳獬(……[詳細]
  聶市老街建筑群位于臨湘市聶市鎮(zhèn)沿河居委會,自鄢家橋至王爺廟湖坪,長約兩公里,東徑113°49′北緯29°57′,其得名,可追溯到三國時期,從宋代起,聶市便開始在中國的歷史上嶄露頭角,聶市老街南端張家門的張尚祖、張尚陽兄弟聲名顯赫。老街始建時間無考,在明代中期始見諸文字,且已成為全縣七“市”之一。晚清、民國年間,聶市有“小漢口”之稱,常住人口5000多人,大小店鋪200余家,十多家商號印票子,有的除在臨湘一縣通行外,還通行于湘潭、益陽、長沙、武漢等地。今日,街道的形制仍然清晰可辯,還有十幾家商號、住宅、4條小巷、5個碼頭保存完整。各商號、住宅,皆系雙磚封火墻,墻體以條石奠基砌腳,一色青磚青瓦,地……[詳細]
  團灣雁峰關建于清咸豐年間,為清代古建筑,位于扼湘鄂咽喉、守“湘北門戶”的臨湘市東南邊陲重鎮(zhèn)詹橋鎮(zhèn)團灣村鴻雁組。距離臨湘城區(qū)30公里、詹橋集鎮(zhèn)8公里。雁峰關夾于鳳凰、鴻雁二嶺之中,坐東北向西南,由關墻、關門、古道組成。團灣雁峰關保存較完整,關墻為夯土墻外包砌麻石。東西直抵兩側山麓,條麻石錯縫順石眠砌,砌筑工整。關門為青石券拱結構,門洞寬2.3米。南邊關門口高3.4米,北邊關門口高2.4米,關卡的券拱門眉鐫刻“雁峰關”三字。雁峰關位于南北交通要道上,易守難攻,為軍事要塞,現(xiàn)在,在臨湘市乃至湖南省鮮有這樣大規(guī)模的關卡,且關卡上賦有楷書篆刻,同時,系臨湘四十八關之一,對考證清朝臨湘詹橋鎮(zhèn)的地域界限以及……[詳細]
  青竹寺窯址時代為東漢。位于湖南省湘陰縣安靜鄉(xiāng)。此窯是研究我國南方早期青瓷生產與發(fā)展的重要實物資料。窯址西臨湘江啞河,分布在低矮的丘陵上,南北約150米,東西約50米,面積近萬平方米。1988年11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湘陰博物館聯(lián)合進行發(fā)掘,在地層0土一塊細方格紋灰陶片上刻有“漢安二年×月二十五日”的殘片,因此確定絕對年代為漢安二年(143)。此窯燒造的主要為日常生活用具,主要器形有碗、盆、罐、壺、盤、瓶、酒樞等,其中罐的數(shù)量多,并以折肩罐為其特征。胎質灰白,釉色以青釉為主,開小片,釉色光潔如玉,青翠透明。紋飾主要為粗、細方格紋,釉下刻水波紋、弦紋、蕉葉紋、幾何紋等。窯具為圓形和圓形器托兩種![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