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山寺位于縣城西隅,始建于唐至德元年(公元756年),距今已1250多年歷史,素有“興唐顯宋”之美譽,“楚南第一禪林”之雅稱,鼎盛時期全寺僅建筑面積就多達18000平方米,僧眾達3000多人。看湘山寺可從“九頭”了解湘山寺歷史原貌。一、看山頭站在湘山寺山腳下,背依湘山寺,前臨湘山左右環(huán)抱,猶如單體沙發(fā),自古名山僧眾多,湘山寺良好的風水更加突顯他的發(fā)展優(yōu)勢。二、看來頭湘山寺作為楚南第一禪林,自有成就其歷史地位的原因有條件。湘山寺來頭之一是歷史悠久。1200多年歷史,沉淀了湘山寺不朽的文化。來頭之二是皇帝親臨膜拜。宋真宗、寧宗等四位皇帝親臨膜拜,康熙皇帝御筆題詞。來頭之三是湘山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詳細] |
大圩古鎮(zhèn)AAAA 大圩古鎮(zhèn)在桂林漓江東岸,父子巖東南,磨盤山北,距桂林23公里水程。史載,古鎮(zhèn)始建于北宋初年,中興于明清,鼎盛于民國時期,距今已有千年歷史,遠在600年前,大圩以其“大”,成為廣西四大圩鎮(zhèn)(賓陽的蘆圩、蒼梧的戎圩、貴縣的橋圩)之最。大圩鎮(zhèn)地理坐標為東經11002430--11002530,北緯2501050--2501105。行政區(qū)劃面積193.78平方公里,總人口5.16萬人,其中鎮(zhèn)區(qū)常住人口1.5萬人,耕地35.2公頃。下轄17個村委會,1個居委會,161個自然村。大圩古鎮(zhèn)是水路交通樞紐,更是著名的集市貿易集散地,東有潮田新河,與福利的馬河相接;西連相思河,可至永福;北面的漓江貫串著桂林、興……[詳細] |
雁山園景區(qū)AAAA 桂林雁山園景區(qū)起始于公元1646年南明王朝永歷帝朱由榔的秘密行宮,后成為桂林唯一壯王土司府邸。近代是廣西大學、廣西師范大學的校址及廣西藝術學院、廣西農業(yè)學校創(chuàng)辦地,被孫中山和郭沫若先生譽為“嶺南第一名園”即具備蘇杭園林曲徑通幽,又有由漢族皇帝和壯族土司鑒賞的真山真水風水格局的大氣縱橫,歷來有“嶺南大觀園”嶺南拙政園“嶺南留園”的稱謂。雁山園園內涵括桂林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山水特點,可稱“桂林佳境,一園看盡”胡適先生游覽過的相思洞、相思江,日月雙山乳鐘山和方竹山,真山真水構建的大觀園結構園林風貌,李連杰電影《少林小子》和電視劇《少年徐悲鴻》外景拍攝地。即具備蘇杭園林曲徑通幽,又有由漢族皇帝和壯……[詳細] |
唐景崧故居AAA 唐景崧故居該故居位于新街鎮(zhèn)江口村,距鄉(xiāng)政府駐地約1公里,為灌陽清代“同胞三翰林”之一唐景崧的故居。該故居始建于清康熙年間,占地面積410平方米,為磚木穿斗式結構,飾小青瓦、蘭灰墻,分上、下兩座,設有前庭、正庭、廂房、天井等,梁、枋、門楣等均雕刻有人物故事、龍鳳花草蟲魚,兩邊墻體均以蘭灰粉刷,墻體山頭,飾以雙龍、太極八卦等圖案。該故居建筑雄偉,工藝精細,是我縣唯一的一座保存較完整的名人故居。2002年12月17日批準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恭城文廟,又稱孔廟、學宮,是紀念我國古代杰出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廟宇。文廟占地3600平方米,建筑面積1300平方米,是廣西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歷史最悠久、氣勢最宏偉、保存最完整的廟宇,有“華南小曲埠”之稱。它始建于明朝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至今已有近六百年的歷史。論年齡,它比北京故宮小四歲,比天安門大七歲。坐北朝南,依西山之勢,筑六級平臺,遞進而建,層層疊起,氣勢宏偉,蔚為壯觀。建筑布局依次為照壁官墻,禮門、義路門、欞星門、泮池和狀元橋、左右碑亭和東、西廂房、大成門、名祠、鄉(xiāng)賢祠、東西廡殿、露臺、大成殿,最后是崇圣祠。門、院、殿寧貫穿在一條中軸線上,左右對稱,層次分明,布局嚴謹。廟內的欞星門……[詳細] |
靖江王城位于桂林市市中心獨秀峰下,廣西師范大學內。為明代靖藩府城,又因南明永歷帝朱由榔蒙塵曾駐蹕在此,故又稱“皇城”。明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封其任孫朱守謙為靖江王,就藩于此。五年始建王府,二十六年筑府城。府第建筑悉依藩王規(guī)制。主體布局有承運門、承運殿、寢宮、左宗廟、右社壇。主體兩側有眾多的廳堂樓閣、書屋軒室。獨秀峰東北麓的月牙池還辟作亭臺橋榭相連的御花園。城垣東南西北四門,名為:體仁、端禮、遵義、廣智,南北長556.6米,東西寬335.5米,通高7.92米,厚5.5米,內外警以方石,內充片石澆灰漿。所有建筑系大式歇山頂,紅墻碧瓦。靖江王室在這里繁衍子孫11代,襲王14人,歷270余年,是……[詳細] |
恭城武廟又稱關帝廟,是祭祀三國名將關羽的廟宇。武廟右側是恭城文廟。文、武兩廟把印山一山分二脊,一東一西。左右文武,渾然一體,相得益彰。恭城武廟始建于明朝,至今已有400年的歷史,F(xiàn)為自治區(qū)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整個廟宇占地2100平方米,坐落在印山南麓文廟的右側。武廟建筑分戲臺、正殿、協(xié)天宮、后殿及東西兩廂配殿。整座建筑重檐歇山,翼角飛翹,脊山花飾泥塑,明暗八仙,栩栩如生。黃綠琉璃瓦頂與文廟的芒輝溶為一體,形成了印山下金碧輝煌的光波海洋。武廟戲臺是目前廣西保存最完整的兩座古戲臺之一。戲臺除臺基砌石外,上部為全木結構。臺基石刻有人物浮雕,臺上有雕花的門窗格扇和神龕,四根金柱直通頂層,承受頂層荷載,檐……[詳細] |
平等鼓樓群位于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平等鄉(xiāng)平等村,平等村座落于平等河兩岸,依山傍水。鼓樓分別建在村寨的寨邊、寨中、河東岸建有十座、河兩岸建有三座,整個鼓樓群分布在方圓1.5公里的范圍內。鼓樓在侗族原稱“百”,樓的大梁上都懸有一個大鼓,用于召集村民聚的議事。后漢語稱之為鼓樓。龍勝縣境內在北宋前就已有侗族居住,在《祖先入村》歌詞中:宋天圣二年(1024年)“平鄧銀千、銀萬入寨頭,滿宗入寨中,喬富入寨尾!奔催w徒入境時,平鄧(平等)也已成寨了。至明代崇禎年間還有侗族入境。侗族不同時期的陸續(xù)進入,不同姓氏也是就不斷增加,僅平等一個村就有陳、楊、吳、石、胡、羅、伍七大姓氏,成為一個多姓氏家庭雜居的侗族群體;……[詳細] |
興安縣博物館位于興安縣興安鎮(zhèn)三臺路。郵編:541300,1978年成立興安縣文物管理所,1986年更名博物館。隸屬興安縣文化局。興安縣博物館占地面積3300平方米,建筑總面積1500平方米米,其中新建鋼筋水泥結構三層文物庫房、辦公、宿舍樓500平方米;新建鋼筋水泥結構,清式硬山翹檐,青瓦屋頂、東西門樓、長廊、水榭和民族風格的歷史藝術陳列室(二層樓)800平方米;利用界首三官堂和千家寺紅軍標語樓,各建了約100平方米的革命傳統(tǒng)教育陳列室。開放時間每天上午8:30-下午15:30開放。……[詳細] |
因其結構獨特,造型奇巧,雕飾豐富,花草人物繁雜,故有“湖南會館一枝花”之美稱,它是恭城“四大會館”(廣東會館、湖南會館、福建會館、江西會館)中,至今唯獨保存完整的一座。湖南會館位于恭城縣城的太和街,是廣西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會館建于清朝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為當時水路商務繁華時期由三湘同鄉(xiāng)會集資所建。占地面積為l84平方米。由門樓、戲臺、正殿、兩邊廂房組成。會館的大門有石刻對聯(lián)一幅:“客館可停驂七溪三湘允矣同聯(lián)梓里,仙部堪得地千秋,百世遐哉共鎮(zhèn)茶城!闭麄會館布局嚴謹,紅墻黃瓦,泛翠流金,飛檐挽天,蔚為壯觀。大殿裝修華麗,壁畫花飾繁多,前后風檐鏤雕細致,檐墻彩繪構畫新穎。館內戲臺矗立,呈……[詳細] |
白崇禧故居位于桂林市臨桂縣會仙鎮(zhèn)山尾村,距桂林市南30公里。始建于1929年,完工于1937年。故居原占地面積2041平方米,為組合式大莊園,依山傍水,山下有井池、荷塘,園中有清真寺和學堂。現(xiàn)存一座主樓及配樓,占地841平方米,建筑面積約1500平方米。據(jù)調查,此民居原為國民黨桂系首腦之一白崇禧的哥哥投資興建。2000年,臨桂縣人民政府撥專款修繕,為臨桂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主樓坐南朝北,面闊約15米,進深約45米,呈規(guī)整的長方形,四周被高9米、厚0.4米的青磚實墻所包圍,除了正門外,只在側面山墻留有四個寬約0.6米、高約1.2米的小窗,厚重的外墻顯得高大沉穩(wěn),氣派凜然。主樓為兩層木結構建筑,呈……[詳細] |
荔浦福建會館坐落于荔浦市荔城鎮(zhèn)通塔巷,占地924.6平方米,門樓建于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據(jù)《對荔浦市福建會館修繕及利用的思考》記載,會館是一處閩派風格和桂北特色相結合的清末建筑,為當時在荔浦經商定居的福建籍商人捐資所建,作為福建籍士紳商賈與來往行幫聚會議事和臨時落腳之所。在會館周圍,還有眾多古建筑遺存,會館東臨荔浦寶塔,西鄰石陽賓館,附近有二十四碼頭、水門口碼頭和迎薰門等古建筑,集中展示荔浦千年古邑之魅力。1988年,福建會館被列為荔浦縣(今荔浦市)文物保護單位。據(jù)《荔浦縣志》記載,會館坐北朝南,整體布局為三進式院落,呈“日”字形分布,設前、中、后三廳,前廳設有戲臺兩側為跑馬樓。會館……[詳細] |
古嚴關位于縣城西南7公里處的嚴關鎮(zhèn)境內,國道322線西側約300米處,兩山對峙,關隘雄偉,號稱“桂北第一雄關”,相傳為秦戍五嶺時所筑。嚴關位于興安縣城西南的嚴關鎮(zhèn)獅子山與鳳凰山之間的狹谷間,兩山對峙,中為通道,形勢險要,是“湘桂走廊”之咽喉,古代由中原進入廣西的必經之地。嚴關建于何時,一說為秦始皇發(fā)兵戍五嶺時,即公元前214年,另一說是公元前112年(漢武帝元鼎五年)平南越國時,不論哪一說,嚴關已有2100多年以上歷史。現(xiàn)存關垣是1636年(明崇禎十一年)修筑,以巨石砌成,全長43.2米,寬8.23米,高5.3米。關門居中,門寬2.9米,高3.79米。關門是1851年(清咸豐元年)重建,內外上……[詳細] |
象鼻山石刻是現(xiàn)存石刻64件,其中宋23件,元代1件,明代12件,清代14件,民國2件。無年代及姓氏署款12件。有題詩、填詞、題榜、銘文、傳記、營繕紀事、跋刻名人作品等。水月洞石壁上兩幅巨大的摩崖,是宋乾道二年(1166)張孝祥的《朝陽亭記》和《朝陽亭詩》。《記》文大意是,張孝祥與好友張維,朱元順來游,張維酷愛此處山水,留連忘返,僧人了元明白他的心意,便在巖前建亭。亭竣工后,再次來游,張維要張孝祥給亭起名,張孝祥想起他們在建康(今南京)共事時也曾建過亭,取名“朝陽”,以示張維“學業(yè)足以鳳鳴于天朝”。于是仍舊用“朝陽”二字給新亭起名,并且把水月洞也改名朝陽洞。他認為這是件有紀念意義的事,便把他在建……[詳細] |
位于陽朔縣城漓江邊陽朔鎮(zhèn)縣前街2號,即縣人民政府大門前。徐悲鴻故居是1935年到1938年徐悲鴻避居廣西時李宗仁先生所贈送。故居--墻、小青瓦,還有略帶黃顏色的檐口,其門樓下面懸有吳作人先生手書的“徐悲鴻故居陳列館”之牌匾,一邊還鑲嵌著“徐悲鴻故居”之大理石碑刻。房屋為磚木結構,三進堂小屋,院內有一高大玉蘭樹,花香四溢。陳列館里主要展示了徐悲鴻先生在此生活的實情實景,同時又有反映徐悲鴻先生一生經歷的圖片等等。徐悲鴻的《漓江煙雨》、《青厄渡》等名畫都是在此創(chuàng)作而成。現(xiàn)為廣西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徐悲鴻(1895-1953)是我國現(xiàn)代杰出、著名的畫家、教育家、現(xiàn)代繪畫藝術大師,江蘇宜興人。夫人廖靜文![詳細] |
南溪山位于桂林市南溪公園內。據(jù)統(tǒng)計,現(xiàn)存石刻145件,其中唐代3件,宋代47件,元代3件,明代35件,清代52件,民國2件,年代不明2件,主要分布在山北的白龍洞,元巖,泗洲巖和山南的劉仙巖,穿云巖。其中最早的石刻是唐寶歷二年(公元826年)李渤、李涉兄弟的《南溪詩并序》、《玄巖銘并序》,記載李渤開發(fā)建設南溪山的經過。山北石刻如宋代紹興二十年(公元1150年)郡人張仲宇等刻李渤離桂時所作《留別南溪詩》,宋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關杞《游白龍洞記》,宋慶元元年(公元1195年) 朱晞顏與胡長卿《游白龍洞唱和詩》,宋淳祐元年(公元1241年)黃應武《元巖詞》,均為詩書俱佳的珍品;清代線國安《鼎建白……[詳細] |
周渭祠即周王廟,位于恭城縣城東,建于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清雍正元年(1723年)重修,是祭祀宋御史周渭的祀廟。由戲臺(已毀)、門樓、大殿堂、后殿(已毀)、左右?guī)拷M成。大殿為兩榀五拄穿斗架及三面磚墻混合結構。廂房面寬和殿進深一致。門樓重檐歇山式,面闊五間,分明間、次間和梢間。門樓構造具有廣西特色:一是檐柱承下檐,金柱支到上檐,體形在中間驟然收小;二是斗拱主要起裝飾作用。周渭祀門樓的斗拱除有裝飾作用外還有奇特的功能——這種斗拱由座斗、交互斗、鴛鴦交手斗三種形式組合成嚴謹而有規(guī)律的蜂窩狀,使氣流通過時產生回流而發(fā)出轟鳴聲,令蝙蝠不敢稍歇,鳥雀恐為筑巢,起到自然抵御蟲鳥侵害的作用。這在古建筑……[詳細] |
柴侯祠位于全州縣城西隅(全州鎮(zhèn)糧所內)。據(jù)全州鎮(zhèn)志記載:始建于唐代。明代及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先后對該祠進行過維修。原有戲臺、前殿、走馬廊、后殿等建筑,F(xiàn)存前殿、后殿及院墻。前殿面闊五間,寬18.03米;進深五間,長16.5米,硬山頂,小青瓦屋面,采用穿斗式和抬梁式結構,有蜈蚣形翹檐封火山墻。正殿共用24根木柱,前檐柱為方形,金柱為包鑲拼合圓柱,后檐柱為圓木柱。柱礎有覆盆、鼓形、方形等,上雕飾著仰覆蓮、暗八仙等紋飾,也有素面無紋的。軒廊步架和當心間大梁置斗拱、花板,梁枋上雕飾動植物紋和彩繪人物故事圖案。藻井金繪行龍紋,四圍飾五蝠、西番蓮紋等。前后殿間有四方天井。后殿為穿斗式硬山頂建筑……[詳細] |
洞井村古民居位于洞井瑤族鄉(xiāng)人民政府所在地,緊臨洞大公路,距離鄉(xiāng)政府0.5公里。古民居屬于明清兩代的瑤族地方民宅建筑群,具有嶺南水鄉(xiāng)風格,距今已有680多年的歷史。古民居以唐姓居住為主,至今居住著瑤漢人家190戶600多人,其中瑤族89戶,明清古建筑老宅68座。我村瑤漢民族雜居和睦相處,瑤族民族風情淳樸,歷史文化底蘊深厚,2012年被列入《中國首批傳統(tǒng)村落名錄》,2014年9月獲國家民委“中國少數(shù)民族特色村寨”。古村落坐東南朝西北,依山傍水、水秀山青,風景秀美。每座古宅以中軸線對稱分列,面闊三間,中為廳堂,兩側為室,廳堂前方的天井,采光通風,亦有“四水歸堂”的吉祥寓意。宅內裝飾多為磚,木石,其木……[詳細] |
紅七軍前委會會議舊址位于全州縣城中心路關岳廟(馬皇廟)內,座北朝南,占地面積306平方米。系清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州民為崇尚三國名將關云長及南宋民族英雄岳飛而建,故名。今存正殿,磚木瓦結構。穿斗式重檐歇山頂建筑,長l8米,寬17米,高11米,面闊三間,抬梁式結構,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1931年1月2日,紅七軍4000余人在總指揮李明瑞、軍長張云逸、政委鄧斌(鄧小平)率領下進駐全州縣城,并整休三日。前敵委員會在關岳廟內召開會議,決定放棄進攻桂林的冒險計劃,糾正了李立三“左”傾路線的影響,整編部隊為三個團,部隊向粵北進發(fā),相機與江西紅軍會師,同意中央南方局代表鄧拔奇和紅七軍政治部主任……[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