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村遺址程村遺址(第三批省保)時代:東周地址:臨猗縣廟上鄉(xiāng)程村東遺址南北長1150米,東西寬1100米,1987年12月調查,未發(fā)掘,據(jù)自然剖面觀察,文化層厚約1米,地面暴露有豆、盆、甕等器物殘片,均為灰黑陶。遺址保存完整。2013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虞國古城遺址時代:周地址:平陸縣張店鎮(zhèn)古城村及四周據(jù)清乾隆版《平陸縣志》記載:該城為春秋時晉獻公所滅的古虞國都城。古城遺址南北長2.5米,東西寬2公里,現(xiàn)殘存城外郭南墻300余米,墻基寬15—20米,夯層厚6—8厘米。2013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泉掌關帝廟位于新絳縣泉掌鎮(zhèn)泉掌村中心西鄰泉掌村委會。坐北向南,東西長19.6米,南北寬21米,占地面積412平方米。現(xiàn)存正殿,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據(jù)殿內梁脊板及石刻記載,明弘治八年(1495年)、弘治十年(1497年)、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雍正八年(1730年)、雍正九年(1731年)、乾隆五年(1740年)均有修葺。正殿保存完整。建于高0.9米的磚石臺基上,面寬五間,進深五間,平面近方形,重檐歇山頂。正身三間,副階周匝,一周設20根石雕副階柱。檐柱柱頭皆有覆盆式卷殺,普拍枋上施五鋪作雙下昂,螞蚱形耍頭斗栱。整體梁架結構為八架椽屋六椽符栿對前后搭牽用五柱。2013年5月,泉掌關帝廟被公布為第……[詳細] |
大洋泰山廟大洋泰山廟(第六批國保)時代:元地址:夏縣瑤峰鎮(zhèn)大洋村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現(xiàn)僅存元代大殿一座。廟坐北朝南,占地面積1500平方米,建筑面積90平方米。大殿面寬五間、進深四椽,單檐懸山頂,前檐插廊,斗栱五鋪作單抄單下昂。殿內四椽栿底部有“元大德八年重修”等題記![詳細] |
八龍寺塔八龍寺塔(第四批省保)時代:宋地址:萬榮縣榮河鎮(zhèn)中里莊村塔原為八龍寺附屬建筑物,現(xiàn)寺已毀,僅存塔一座。塔為七層樓閣式磚塔,高約23.9米。平面正方形,實心。底座高0.62米,邊長3.65米。一至五層辟有磚券拱門,一至六層塔檐下皆施仿木構斗栱,七層上筑寶頂。2013年5月,中里莊八龍寺塔被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北辛舍利塔時代:明地址:萬榮縣榮河鎮(zhèn)北辛村塔原是崇圣禪院內附屬建筑,創(chuàng)建于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F(xiàn)寺已毀,唯塔尚存。塔為三級覆缽式磚塔,通稱-塔,高21米。平面為正方形,邊長7.8米。一、二層為正方形,三層為圓形覆缽,塔頂相輪已毀。2019年10月7日,北辛舍利塔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詳細] |
后稷廟后稷廟(第六批國保)時代:元至明地址:聞喜縣陽隅鄉(xiāng)吳呂村吳呂后稷廟位于聞喜縣陽隅鄉(xiāng)吳呂村,創(chuàng)建于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明嘉靖年間(1522—1566)、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和五十三年(1788)先后修葺。坐北朝南,占地面積1600平方米。一進院落式布局,中軸線上存有水陸殿和戲臺,均為元代遺構。水陸殿面闊三間,進深四椽,懸山頂,門墩石上有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題記。戲臺與水陸殿相對,磚砌臺基高2.5米,面闊三間,進深四椽,懸山頂。梁架為四椽栿通檐用三柱,前檐施圓形通長額枋,平柱向兩側外移,建筑風格尚存元代遺風。水陸殿前豎立有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和五十五年(1790)所……[詳細] |
北陽城磚塔北陽城磚塔(第四批省保)時代:宋地址:稷山縣清河鎮(zhèn)北陽城村據(jù)塔內所嵌石佛題記,該塔由北陽城村村民解武為其母奉佛建造,建于北宋寶元二年(1039年)。塔為七級方形磚塔,高5米。塔基嵌有1尊釋迦牟尼石佛像。以上各層皆為疊澀出檐。2013年5月,北陽城磚塔被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北池稷王廟位于新絳縣陽王鎮(zhèn)北池村西北部,一進院落,坐北朝南,南北長38米,東西寬32.65米,占地面積1241平方米。據(jù)廟內正殿脊枋題記,為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創(chuàng)建。后多有重修擴建。廟內正殿和戲臺為明代建筑,其余全為清代建筑。北池稷王廟中軸線上南為戲臺北為正殿,兩側有配殿、耳殿等東西配殿為天王殿、財神殿,東西耳殿分別為關爺?shù)、圣母殿。戲臺西側有土地廟,東側的鐘樓已毀。戲臺建于1.25米高的磚包夯土基座上,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單檐懸山頂。前檐明間開間大,用移柱造和額枋。后墻明間墻面上有約9平方米磚雕影壁。正殿為稷王殿,面寬三間,進深六椽,單檐懸山頂,布瓦琉璃剪邊。前檐下施三踩單昂斗栱,每間……[詳細] |
時代:明地址:山西省運城市夏縣縣瑤峰鎮(zhèn)南關村解放南路80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據(jù)廟中碑文所載,該文廟始創(chuàng)與宋朝。夏縣文廟位于夏縣城內解放南路學巷內。據(jù)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夏縣志》記載,文廟始建于宋,元至元十四年(1354年)重修,明清時期屢次增建修葺,F(xiàn)僅存大成殿。夏縣文廟大成殿,面闊七間,進深八椽,單檐歇山頂,筒板瓦屋面,琉璃剪邊,兩山面博風板和山花表面皆鑲以琉璃飾品。外檐下設有斗栱,柱頭斗栱為六鋪作出三下昂,補間鋪作逐間施一朵,當心間出斜栱,前檐各次間和稍間為雙重栱,盡間的形制同柱頭鋪作。后檐各次間、稍間以及兩山面各間皆用單栱。栱眼壁間彩繪云龍鳳舞圖案。梁……[詳細] |
永興寺塔永興寺塔(第四批省保)時代:唐末五代地址:臨猗縣城關鎮(zhèn)三原頭村塔建于唐末五代,為方形九級(現(xiàn)余八級)樓閣式磚塔,高13.5米。矗立于古郇城遺址上。一層中空,內設佛龕,余皆為實心。各層皆為疊澀出檐,裝飾倚柱、門窗。塔身逐層向上收分,塔頂殘損。閭原頭永興寺塔位于山西省運城市臨猗縣,為宋代磚塔,2013年被評為全國第七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曾出土有銅鼎、爵、陶罐等遺物。該墓地對于研究晉南地區(qū)西周時期的喪葬制度提供了珍貴實物資料,具有重要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2013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圣庵寺塔時代:宋地址:臨猗縣北景鄉(xiāng)張村原為圣庵寺內建筑,寺院已毀,僅塔獨存。塔為六角七層樓閣式磚塔,高約11.62米。一層正面辟門,塔內中空2.5米,以上各層皆為實心。一層塔檐下仿木結構磚雕斗栱,二層以上疊澀出檐,塔身收分不大。2013年被評為全國第七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周家莊遺址(第一批省保)時代:新石器地址:絳縣橫水鎮(zhèn)周家莊村東位于中條山脈西側山前坡地上,地勢北高南低,南臨涑水河。遺址50年代發(fā)現(xiàn),現(xiàn)存面積10萬平方米。發(fā)現(xiàn)的遺存、遺跡有灰坑和墓葬兩種。遺物主要是陶器。陶系以泥質紅陶為主,其次為夾砂紅褐陶和泥質灰陶。泥質陶以素面和彩陶為主,夾砂陶則以繩紋最常見,彩陶顏色均為黑色,花紋的體裁一般采用連續(xù)的弧線三角或勾葉紋構成圖案。器型有鼓腹盆、雙唇口尖底瓶、壺、斂口罐或甕等。從出土陶器的質地、顏色及形制特征看,具有典型的仰韶廟底溝文化類型的特征。近年發(fā)現(xiàn)的龍山期遺跡包括壕溝、房址、陶窯、灰坑、墓葬等。一條寬約10米左右的壕溝為埋藏在最底部的年代最早的遺跡,其……[詳細] |
鹽池禁墻及虞坂古鹽道(第四批省保)時代:新石器至清代地址:鹽湖區(qū)東郭鎮(zhèn)磨河村至平陸縣張店鎮(zhèn)坪頭鋪南界的中條山北麓運城鹽池是我國最古老的鹽湖之一,《水經(jīng)注》載:“池水東西70里,南北17里。”為防止盜鹽0,保護稅收,唐時在鹽池周圍一百二十里修筑禁墻(亦稱禁垣)。宋元明清補修,現(xiàn)存禁墻多為清代所筑,F(xiàn)禁墻主體大多已毀,但依勢起伏的殘墻斷壁仍然存在。池神廟至鹽化二廠的一段禁墻及二廠至解洲的一段禁墻保存較為完整。虞坂古鹽道始鑿于西周初期,明正德八年御史張士隆曾對青石槽路段進行過擴鑿。廢棄于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該鹽道從張店鎮(zhèn)坪頭鋪下山,至鹽湖區(qū)東郭鎮(zhèn)磨河村南山底出,沿途山勢險峻,坡道盤曲,路面坎坷不平。……[詳細] |
福勝寺,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新絳縣澤掌鎮(zhèn)光村北。據(jù)寺內所存“尚書禮部牒”記載,該寺為唐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太宗李世民敕建,金大定三年(公元1163年)賜名“福勝院”,宋、元兩代曾予補葺,明弘治十六年(公元1498年)又加以重修。整個寺院建筑錯落有致,高低參差,座北向南,中軸線有山門、天王殿、彌陀殿、后大殿等四進院落,鐘鼓二樓雄峙兩側,并襯以廂房、配殿,排列進然有序。天王殿、娘娘殿等建筑尚存,但彩塑已全毀,清代建有義學小牌樓一座。彌陀殿,五間見方,四周圍廊,重檐歇山頂,五鋪作雙下昂斗拱,梁架四椽袱與后乳袱在金柱上相互搭交,為元代遺構,記載為明弘治年重修。殿內塑有彌陀佛及脅侍觀……[詳細] |
三官廟(第六批國保)時代:元地址:新絳縣縣城內韓家巷西口俗稱葫蘆廟。據(jù)廟內彩塑主像胸中木柱上紀年,該廟為元至正元年(1341年)創(chuàng)建,明清均有修葺,F(xiàn)僅存獻殿和正殿,為元代所建。廟坐東朝西,兩建筑緊密相連。獻殿面闊一間,進深二間,平面呈方型,屋頂為十字歇山頂,正面設六扇板門。斗栱四鋪作單下昂,螞炸形耍頭。井口枋上置四鋪作單抄出45度斜拱,其上承平梁,正中部設垂蓮柱。正殿面闊二間,進深三間,斗栱四鋪作單下昂,單檐懸山頂。兩山為五花山墻。殿內塑三清與諸神將、侍女等彩色泥塑像十一尊,與建筑同期。廟內存清代重修碑二通![詳細] |
白臺寺,(第六批國保)。位于新絳縣城西北20公里的光馬村西南。寺院建在雨水沖刷的溝壑的中間臺地上,寺院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唐開元十四年(公元726年)重修;金世宗完顏雍、章宗完顏璟大定、明昌年間(公元1161——1190年)亦有重修;元、明、清皆有補修,F(xiàn)存主要建筑有法藏閣、東西耳殿、釋迦殿、后大殿及西廂房等。法藏閣,亦名三滴法藏閣,金代創(chuàng)建,元代曾予以維修。閣依土崖而建,面闊三間,高三層,歇山頂,設有勾欄平座,結構精巧,形制壯麗。閣內下層塑有觀音菩薩及侍立,上層供奉“西方三圣、阿彌陀佛及觀音、大勢至”,上下兩層彩塑皆為元代彩塑。東耳殿供地藏王和閻羅王,西耳殿供藥王,為明正德六年(公元1151年)所……[詳細] |
絳州三樓系指鐘樓、鼓樓、樂樓。位于新絳縣城西部高垣之上。明清時州府縣城多有市樓,俗稱鼓樓,唯絳州三樓并峙,南北鼎形排列,鐘樓在南,樂樓在東,鼓樓偏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鼓樓據(jù)碑記創(chuàng)建于元至正年間,明清均有重修,F(xiàn)存木結構為明代遺構。因年久失修,1994年進行搶救性翻修并彩繪,現(xiàn)面貌已煥然一新。鼓樓筑在七星坡頂端西側,座西面東,在州府大堂的東南,基址宏大,磚石混砌而成,東西辟券洞門串通,樓身為三重檐,歇山頂,逐級相應收縮。底層面寬五間,進深二間,周圍辟回廊,可以供游人四面了望,南觀汾水如帶,北望呂梁嵐氣氤氳,四周風光盡收眼底。二層、三層皆面寬三間,進深一間,二層也可以登高遠望。樓內梁架規(guī)正,……[詳細] |
在山西稷山城西4公里馬村西側。寺居土崗四面遼闊,掩映于棗林之中,別具佳趣。唐龍朔二年(公元662年)創(chuàng)建,翌年改今名。元明清各代多次重建、修葺和補繪,F(xiàn)存建筑多為元明遺物。面積約6000余平方米,分前后兩進院落,大小殿宇八座。前院有天王殿、羅漢殿、地藏殿(殘壞),北向為彌陀殿;后院有大雄寶殿、腰殿和后殿及東西兩廂,后殿兩側各有垛殿,分別供0、韋馱、祖師及伽藍。腰殿和后大殿均為三開間,單檐懸山式屋頂。腰殿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重修,后大殿至正十一年(1351年)重修,垛殿亦為元代遺物。各殿塑像皆已不存,唯腰殿與后大殿內尚存壁畫,約185.13平方米。后大殿有壁畫六張高2.3米、寬1.2米,……[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