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位于四川省成都市人民公園西北角。清宣統(tǒng)三年(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鐵路國有”政策,將已交給民辦的粵漢鐵路、川漢鐵路筑路權,出賣給英、法、德、美等帝國主義國家的銀行團經(jīng)營。湖南、廣東、湖北、四川等省人民奮起反對,紛紛組織保路同志會,開展保路運動,進行-、-、抗糧、抗稅等形式的斗爭,四川的保路運動規(guī)模最大,參加者有數(shù)十萬人。同年9月7日,四川總督趙爾豐逮捕保路同志會負責人蒲殿俊、羅倫等人,并槍殺-群眾數(shù)百人,制造了成都血案,這激起了人民更大的憤怒,于是同盟會會員龍鳴劍等組織保路同志軍在全省范圍內發(fā)動武裝起義,這成為了辛亥革命的-。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建于1913年,坐北……[詳細] |
石塔寺石塔位于四川省邛崍市高何鎮(zhèn)高興村石塔寺山門外。該塔始建于南宋乾道五年至八年(1169年~1172年)。石塔寺石塔平面呈四邊形,十三級密檐,通高17.8米,全用紅砂石雕砌而成。塔下為四方形素面臺基,邊長5.55米其上為一卷腿幾座,邊長5.5米,高0.78米,上置雙重須彌座,每面各辟壺門三個。須彌座上正中置一方形平座,其上起第一層四方塔身,邊長1.84米,高2.9米,塔身上部疊澀8級出挑,與12根八棱檐柱及石梁、石檁共同支撐寬大的一層塔檐,四角微有反翹。一層塔檐上出密檐12級,石刻疊澀四級挑出短檐。每層塔身四面各刻圓拱形佛龕三個,內刻坐佛一尊。塔身外輪廓從第一層上部起至第五層,每層略有增大,……[詳細] |
壽安陳家大院(俗稱陳家桅桿)位于成都市溫江區(qū)壽安鎮(zhèn)百花社區(qū),始建于清乾隆年間,同治三年(1864年)擴建,是一座集住宅、宗祠、園林于一體的綜合性庭院式建筑群。整個建筑占地15畝,建筑面積3000余平方米。大小12院,組合精巧緊湊,布局大方合理,具有清代特色,院內建筑為穿逗木結構,門前豎立雙斗桅桿,故俗稱為“陳家桅桿”。陳家桅桿院內建筑分為三組:第一組是正中三重大院及拜臺,第一、二重為家族議事、執(zhí)行家規(guī)等重要活動場所;第三重是祠堂經(jīng)管人居住場所;拜臺用于放置祖先靈位及祭祖。第二組是北側小花廳,前有書房名“翠柏山房”,布置典雅,四壁有鏤空石刻和名人字畫。后有忠孝祠,祠內有精工雕刻的石拱橋,上刻人物……[詳細] |
魚嘴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區(qū)管理局內、東距城區(qū)1500米,為戰(zhàn)國末期秦昭王要位后期(公元前277年前后)蜀郡太守李冰率眾所筑。為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水利灌溉工程之一。它包括引水、分洪、排沙相結合的渠首工程和有分有合、排灌兼用的渠道體系組成的水工建筑,以及相關的紀念性古建筑、古遺址。魚嘴分水堤是地形特點在岷江干流的江心修筑的無壩引水堤,因其象魚頭,故稱“魚嘴”。它把岷江一分為二,右側為外江,即岷江正流,主要功能為泄洪排沙;左側為內江,主要用于灌溉。它利用彎道環(huán)流的原理,巧妙的分流引水、排沙和自動調節(jié)水量。魚嘴西側外江河口正對上游河道凸岸,口寬僅96米;東側內江河口處于凹岸,口寬達……[詳細] |
茶馬古道邛崍段(含平樂騎龍山古道、臨濟拴馬嶺古道、天臺山土溪、紫荊村古道、夾關宮殿古道、油榨古火(鹽)井遺址)臨邛茶馬古道與秦漢的南方絲綢之路線路基本重合,四川省成都市邛崍境內現(xiàn)存的古道遺跡長約30公里,周邊的文化遺存十分豐富,包含有古遺址、古建筑、摩崖造像、古墓葬等。邛崍境內主要道路分為大邑至臨邛、新津至臨邛,再由臨邛分為南、西兩路。南路由臨邛經(jīng)孔明、平樂(騎龍山)、臨濟(至名山)、夾關(至名山)、太和至雅安(上里);西路由臨邛經(jīng)馬湖、水口、油榨(古火井縣),往西北至蘆山(大川)。往西南經(jīng)高何翻越鎮(zhèn)西山(原川康省界)至蘆山。南、西兩路合于雅安,轉入康定、西藏。目前,保存較完整的有平樂鎮(zhèn)禹王社……[詳細] |
洛帶會館位于成都市龍泉驛區(qū)洛帶鎮(zhèn),包括廣東會館、湖廣會館、江西會館、川北會館。洛帶會館建筑群宏偉壯觀,布局考究,既反映移入民原籍的建筑風貌,又結合川派建筑特色,內部構件細膩精巧,各種雕飾圖案栩栩如生,技藝精湛。為研究會館建筑的珍貴資料。2006年,洛帶會館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末清初,四川因戰(zhàn)亂、災荒而人煙稀少。統(tǒng)治者為鼓勵移民入川,形成了中國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移-動,持續(xù)時間達一百多年。四川是中國大陸客家人數(shù)最多的省份之一,入川落籍的客家人以會館為中心,是客家同鄉(xiāng)聚會議事和祭祀的重要中心,是移民們的棲息地?图視^大多以中軸線對稱布局,坐北朝南,寓意對故鄉(xiāng)的無限思念之情。入門……[詳細] |
靈巖寺位于靈巖山頂,全名為靈巖觀音寺,寺內佛像基本以觀音為主。一路徒步上山,樹木郁郁蔥蔥,秋天到此,更能看到紅黃交錯,色彩斑斕,直至寺前的風景都很美。在千手觀音廟旁邊有棵銀杏樹,粗硬的枝干如手般向外伸展,故而名“千手銀杏”。銀杏掉落一地金黃,更顯古寺清幽。寺內的主體建筑是千佛殿,也是寺內保存最好、規(guī)模較大的一座古建筑,因殿宇周壁供置眾多佛像而得名。千佛殿始建于唐代,現(xiàn)在是明代重建的木結構建筑。殿內最引人入勝的是40尊宋代彩色泥塑,距今已近千年了,仍保存完好。它表現(xiàn)了40位高僧的不同形象和性格,尊尊動人,個個傳神,無一雷同。梁啟超曾有“海內第一名塑”的題字。千佛塔位寺東北角,建于唐代,為石雕鐘式……[詳細] |
正覺寺塔位于彭州市紅巖鄉(xiāng)紅塔村,建于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塔為方形十三級密檐式磚塔,通高27.54米。磚砌須彌座式基座。塔外檐由菱角牙子磚和疊澀磚構成。內有三層塔室,磚砌圓柱、斗栱上承覆斗狀藻井。正覺寺塔有一角塔檐已經(jīng)垮塌,殘破的塔身還倔強地直插藍天,帶給觀者強烈的視覺沖擊——這就是三座塔中破壞得最為嚴重的正覺寺塔。它位于彭州與什邡交界的紅巖鎮(zhèn)紅塔村,曾在清末咸豐、同治年間遭遇火燒,又在1933年被7.5級地震震松了塔頂,從此就有墜磚現(xiàn)象;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成群的人到塔內拆取磚塊使用,致使拱頂遭到毀壞,形成了一個大窟窿,三層以上已經(jīng)不能再攀登了。塔基西南須彌座下已被拆進塔身1.15米,整……[詳細] |
明蜀王陵是明太祖朱元璋之皇室家族陵墓群,距今已564年,發(fā)掘于1979年。?明蜀王陵以明代第三代蜀王僖王陵為中心,圍繞其四周及鄰近區(qū)域已形成最為集中的僖王趙妃墓、僖王繼妃墓、黔江悼懷王墓、懷王墓、惠王陵、昭王陵、成王陵、成王次妃墓、半邊墳郡王墓等十個陵墓,而其所在地龍泉驛區(qū)十陵街道就因此而得名。明蜀王陵中現(xiàn)已發(fā)掘了僖王陵、昭王陵兩墓。僖王陵于1979年經(jīng)考古發(fā)掘清理,出土了500多件彩釉兵馬俑、舞樂俑等珍貴文物。地宮全長28米、寬8.96米、高6.59米,僅恢復后的階梯就達44米。其后殿正壁中心鑲嵌的圓形鏤空描金彩釉雙龍盤堪稱明代藝術珍品,昭王陵中一對仿朱元璋之人頭龍為全國之絕。而西陵較王建墓……[詳細] |
蒲江段——襯腰巖茶馬古道(含建修襯腰巖通路石級竣工碑記)茶馬古道與南絲路曾經(jīng)是成都重要的商賈要道,蒲江至今仍保存著一段完好的茶馬古道,據(jù)查,這條茶馬古道與南方絲綢之路部分重合。茶馬古道:隨著唐宋茶馬互市的興起,川、滇、青地區(qū)的茶葉源源不斷從“茶馬古道”運送入藏。川藏茶馬古道以雅安產(chǎn)茶區(qū)為起點,首先進入康定,自康定起又分成南、北兩條支線。明初,從川西到康藏的川康茶馬古道主要有兩條,一條從邛崍至名山、雅安、滎經(jīng)、漢源、瀘定、康定,然后出關經(jīng)道孚、爐霍、甘孜、德格,渡金沙江進入西藏。從邛崍至康定段俗稱“大路”,由此道進入康定的茶稱“大路茶”!安桉R古道”成都至雅安這一段,叫做“臨邛古道”。其中,臨邛……[詳細] |
成都平安橋天主堂是成都目前最大的天主教堂,同時也是天主教成都教區(qū)主教府所在地。1897年由法國籍駱書雅主教修建,從成都郊縣崇州、大邑、邛崍等地招集工匠,歷時7年竣工。平安橋天主堂包括大小經(jīng)堂、圣母無染原罪堂、主教公署。教堂成“十”字型,主教府成“束”字型,整個建筑群成“悚”字型,造成別致,古樸典雅。圣母無染原罪堂能容千余人,小經(jīng)堂專供主教、神父祭獻。四周走廊寬敞相通,108根楠木廊柱氣勢恢宏,三道院內花園把主教堂和圣母無染原罪堂分成格式廊庭。四周兩層104套房間,分隔成客廳、餐廳、辦公區(qū)、宿舍。整個建筑的梁、柱、門窗、地板全部采用從邛崍山脈采運來的楠木,用材考究,十分珍貴。百年來,平安橋天主堂……[詳細] |
水井街酒坊遺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錦江區(qū)水井街南側,在府河與南河的交匯點以東,原為全興酒廠的曲酒生產(chǎn)車間。1998年8月,全興酒廠在此處改建廠房時,發(fā)現(xiàn)地下埋有古代釀酒遺跡,隨后由四川省博物館進行了考古調查,以確定遺址的分布范圍。1999年3月~4月,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lián)合,在此開展了考古發(fā)掘工作,四川省博物館的部分人員也參加了工作。本次發(fā)掘的目的是確定水井街酒坊遺址的起始年代,了解釀酒設施的分布及其“前店后坊”的格局,并為建設四川全興酒文化博物館提供實物資料。遺址已發(fā)現(xiàn)面積約1700平方米,發(fā)掘面積近280平方米,揭露的遺跡現(xiàn)象包括晾堂3座、酒窯8口、爐灶4座、灰坑4個及……[詳細] |
新都龍藏寺位于新都區(qū)新繁鎮(zhèn),始建于唐貞觀三年,原名“慈惠庵”,宋代擴建后更名為龍藏寺。明代洪武年間重建,明成化年間寺內建大殿、繪壁畫,清代重建和新修了除大雄殿外所有殿堂、亭閣和精舍。不過,史料所記載的龍藏寺建筑宏構今已不存。如今,明代所建的大雄殿仍然保存完好,在殿內還可以欣賞到明代的壁畫。龍藏寺大雄殿為單檐斜山式琉璃瓦屋頂,抬梁式梁架,檐下置斗拱,殿內四壁繪有明代佛教壁畫九鋪,共計114平方米!耙话胱訉O廟,一半?yún)擦帧笔驱埐厮伦畲蟮慕ㄖ攸c,對研究四川地區(qū)明清時期宗教建筑結構布局、寺廟性質等方面具有重要參考價值。2007年,龍藏寺被公布為第七批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龍藏寺列入第八批全……[詳細] |
簡陽圣德寺白塔位于簡陽城南一公里處,始建于宋寧宗慶元三年(1197年)夏,竣工于嘉泰二年(1202年)秋。塔高37.9米,屬磚石仿木結構、四周攢尖頂、十三級密檐式佛塔。外部建筑特色:其方形平面及位于寺院中軸線上的特點仍具唐代遺風;高達五米的基座國內罕見;塔身雖為密檐式,但造形仍仿樓閣式;第三級四面精巧秀麗的八座抱廈和第七級的兩座舍利塔造型,國內僅見。內部結構特點:塔內共四層,塔身剖面為雙層結構,里層為塔心室,外層為厚壁,中間夾以回廊,石質樓梯置于回廊中,梯級安排為“壁內折上結構”。各層均有形制多樣,大小不一的壁龕,斗拱、藻井等,疊澀拱頂錯落有致;乩葍杀谏写姘儆喾稳朔鹣癖诋嫞L制技法嫻熟,色……[詳細] |
鎮(zhèn)國寺塔位于彭州市丹景山鎮(zhèn)白塔村,建于北宋至和元年至嘉祐五年(1054—1060年);因鎮(zhèn)國寺原名福昌禪院,故又稱為福昌寺塔。塔身通高28.34米,為密檐式13級方形磚塔。方形塔基每邊長10米。全塔瘦高挺拔,外檐疊澀砌磚達13層,現(xiàn)已部分殘損。塔內分為5層塔室,有蹬道盤旋可上頂層。在精制的塔磚之上,有“宋記”、“楊記”、“景記”、“義記”等戳印。砌塔之條磚和方磚對縫,用黃泥白灰沙漿粘合,其內并以扁鐵為筋,增強了塔身的抗震性能,故至今該塔仍較為完好。塔旁原立有《彭州鎮(zhèn)國寺新修塔記》碑,為北宋嘉佑五年(1060年)刻立,碑文記述此塔修建曾耗時7年,以及造塔的工費等,F(xiàn)碑已被移遷,剖為三段,殘長2.……[詳細] |
邛崍石窟景色一般,石窟也不是很多的,保存的比較完好,石窟雕像還是雕刻的栩栩如生的。1.花置寺石窟花置寺摩崖造像位于邛崍市臨邛鎮(zhèn)盤陀村7組。造像刊于唐貞元十四年(798),分布在竹溪湖畔長34米,高10米的巖壁上,現(xiàn)存12龕和唐貞元記事碑一通。造像主體文物內容:佛教無量壽佛、西方凈土變、千手觀音等;ㄖ盟履ρ略煜裨煨蛢(yōu)美生動,雕刻精巧,頗有中國佛教早期造像的莊重、雄渾、豐滿等特征,衣飾簡樸,線條輕快流暢,布局嚴謹,刀法遒勁圓熟,充分體現(xiàn)出上承北魏、盛唐造像風格,對研究佛教早期造像、藝術風格、時代變化有著重要價值。保護范圍:東、西分別以石窟兩端外延50米,北至巖壁頂部外延10米,向南外延20米以內……[詳細] |
千佛塔位于都江堰市北5公里靈巖山靈巖寺左側。此塔為唐開元年間(713-741),印度僧人阿世多尊者重建靈巖寺時修建。為石雕堵坡式實心塔,通高3米,底徑約7.5米,下設須彌式塔基,上置覆缽形塔身,共13層,下大上小,各層雕滿結枷跌坐佛像,故稱千佛塔。下三層佛像刻有蓮坐項光,以上各層依次縮小。像高數(shù)厘米,精雕細刻,衣紋清晰,神態(tài)慈祥,總共約800余尊。塔頂飾蓮花瓣兩層,上置蓮座,置鐵鑄釋跡牟尼佛座像一尊。此像與石雕像風格不同,疑為后配。千佛塔在宋代很有名,詩人范成大有“五橋今日新知路,千佛當年舊綴名”之句。造型奇特,雕琢精細,為蜀中鮮見。景點位置四川省都江堰市都江堰市北5公里類型:古跡古塔建議1小……[詳細] |
龍泉驛江西會館位于龍泉驛區(qū)洛帶鎮(zhèn)江西館街,因主供許真人,又稱“萬壽宮”。始建于清乾隆十一年,為清填川江西人聯(lián)絡據(jù)點,亦即同鄉(xiāng)信館,曾作為交易場所和鎮(zhèn)政府辦公場所。會館坐南朝北,由門廳、前后廳及廂房構成,四合院布局,總占地1185平方米。門廳八架椽,屋前后用四柱,卷棚硬山頂,面闊5間23.7米,進深3間6.3米,通高8米。前廳硬山頂,面闊3間14米,進深5間10米;前廳后有戲臺,卷棚歇山頂,長寬相當4.3米;后廳卷棚頂,面闊3間14米,進深2間6.5米。各殿均有雕花木構件,淺基,踏道已改修。2000年政府出資進行了全面維修,并復建了萬年臺。2006年核定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xiàn)為洛帶鎮(zhèn)文化……[詳細] |
四川大學早期建筑包括華西校區(qū)文物建筑群和四川大學第一行政樓。其中華西校區(qū)文物建筑群由華西校區(qū)辦公樓、華西校區(qū)第一教學樓(嘉德堂)、華西校區(qū)第二教學樓(蘇道璞紀念堂)、華西校區(qū)第四教學樓(赫斐院)、華西校區(qū)第五教學樓(教育學院)、華西校區(qū)第六教學樓(萬德門明堂學社)、華西校區(qū)老圖書館(懋德堂)和華西校區(qū)鐘樓等8棟建筑組成。懷德堂是此批川大重點文物中最古老建筑,1915年動工,1919年建成。由美國紐約羅恩莆為紀念白槐民所捐建。磚木結構,該樓外觀表現(xiàn)中國古典建筑的特征。嘉德堂、蘇道璞紀念堂、赫斐院、教育學院、萬德門明堂學社皆為外籍設計師所設計,采用中西合璧磚木結構,冬暖夏涼,融合中式古典韻味和西式……[詳細] |
王建墓史稱“永陵”,是中國五代十國時期前蜀國開國皇帝王建的陵墓,坐落于成都市中區(qū)繁華大街撫琴東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王建墓室由14道石券構成,分前、中、后三室,室與室之間有木門間隔。王建的棺木置于中室棺床上。棺床的東、西、南三面石壁上刻有樂伎24人,分別演奏琵琶、箏、鼓、笙、鈸、箜篌等樂器,人物造型優(yōu)美,神態(tài)逼真,是目前全國發(fā)掘出唯一完整的唐朝宮廷樂隊形象,對研究唐及五代時期宮廷樂隊的建制、音樂史、樂器史等都有很高價值。永陵博物館(王建墓)是國家專題性博物館,園林環(huán)境優(yōu)雅、鳥語花香。陵墓墓室、文物展覽每日對中外游人開放。博物館內設有茶園,是成都最負盛名的品茶勝地。還特設有蜀宮器樂演奏……[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