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 山東省 > 青島市 > 萊西市 > 沽河街道 > 后莊扶村

山東省青島市萊西市沽河街道后莊扶村概況

[移動版]

后莊扶村地處山東半島膠東腹地,位于萊西市區(qū)中心西7公里處大沽河右畔的大沽河(東大河)和小清河(西小河)沖積平原上。全村域東西最長2560米,南北最寬2000米,總面積3.65平方公里。共685戶、2582人。

后莊扶村是“農業(yè)產業(yè)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yè)” ——青島九聯集團的發(fā)祥地。后莊扶村的經濟、政治、社會和生態(tài)文明建設在萊西市名列前茅。

后莊扶村歷史悠久,F尚有的數尊古石臼佐證,早在明朝以前就有人在此居住。明朝洪武年間,莊姓、傅姓族人從山西遷入,定居于此。嗣后,王、趙、郭、姜、孫等姓氏相繼遷入。20世紀50年代以來,20多個其他姓族人也慕村名結親遷入。至2014年,全村有王、趙、郭、姜、孫、朱、周、董、袁、盛、李、遲、徐、隋、賈、秦、解、張、許、呂、任、劉、韓、邢、單、陳、崔、房、于、馬、牟、胡、鄭共33個姓氏。其中王姓人口占75.2 %,趙姓人口占11 %。歷史上,各姓族人和睦相處,攜手固守本土,共建后莊扶這一世代家園。

后莊扶村土地肥沃,水源豐富,四季分明,氣候宜人,交通便利,信息暢通。大片的河水沖積平原賜給了后莊扶人天然的良好居住和農耕條件。大沽河(東大河)、小清河(西小河)、長廣河(東西河)、石碃河為世代后莊扶人的生產、生活提供著源源不斷的水源。四季分明、宜人宜居的暖溫帶季風氣候讓世代后莊扶人感受著后莊扶這塊風水寶地的神奇與奧秘。上海路大沽河橋(村人曰“九聯”大橋)建成后,驅車從后莊扶村至萊西市區(qū)中心僅用10分鐘。后莊扶村與外界四通八達,村東有大沽河右岸堤頂路,村西有“九聯”路,村南有黃島西路,村北有上海西路,各路均與國道或省道相接。萊西公交車從后莊扶村通車,更方便了后莊扶人出行。至2014年,后莊扶村大多數人持有智能手機,許多戶的電腦與因特網聯網。

后莊扶村民歷來以農為主。1949年以前,生產條件差,糧食產量低。20世紀50年代后,隨著生產關系的變革和農田水利的建設,糧食產量大幅度增長。1971年,糧食生產過《綱要》,4320公斤/公頃(288公斤/畝);1973年,糧食生產過“長江”,6825公斤/公頃(455公斤/畝);1974年,糧食生產過“千斤”,7620公斤/公頃(508公斤/畝)。1980年、1981年連續(xù)兩年向國家交售糧食50多萬公斤。自1983年始,后莊扶大隊社員的主食由過去以粗糧為主,轉為以細糧為主。1967—1983年,先后發(fā)展蘋果、板栗、山楂等果品23.34公頃(350畝)。果品收入最高年份達70多萬元。1982年始發(fā)展蔬菜生產,到1985年,全村有480多戶種植蔬菜。蔬菜生產成為村民增收的主要產業(yè)。1990年,全村蔬菜收入達300多萬元。1991年始戶養(yǎng)蛋雞。到1997年,全村養(yǎng)雞專業(yè)戶達420多戶。養(yǎng)雞成為村民增收的主要產業(yè)。

“無農不穩(wěn)、無工不富、無商不活!痹诎l(fā)展農業(yè)的同時,后莊扶村的工商業(yè)在一定時期內不斷發(fā)展。明清時期,后莊扶村有數人從事初級的個體私營工商業(yè)。民國初期,有所發(fā)展?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由于日本的侵略,村民在村內外辦的工商業(yè)大多遭受破壞而關門停業(yè)。抗戰(zhàn)勝利后,關門停業(yè)、尚有條件開業(yè)的私營工商業(yè)戶恢復生產。到1953年,全村個體私營工商業(yè)門類發(fā)展到30多個。1964年始又發(fā)展起繡花、縫紉、理發(fā)、白鐵加工、油坊、粉坊、木鋪、草編等多個項目。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村民在境內外從事個體私營工商業(yè)的專業(yè)戶、重點戶越來越多,門類不斷增加,規(guī)模不斷擴大。到2012年,全村個體私營工商業(yè)收入達到700多萬元。

自1956年農業(yè)合作化到改革開放前的1978年,后莊扶人克難而進,發(fā)展集體工商業(yè)項目10多個。1978年,大隊工農業(yè)總收入達71.8萬元,其中,工商業(yè)收入24.48萬元,占總收入的34.1%。成為萊西縣有名的富裕村。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后,后莊扶人放開手腳,乘勢而上,因地制宜地先后辦起面粉廠、養(yǎng)雞場等6個企業(yè)。到1995年,村集體工商業(yè)收入達60萬元。1995年,后莊扶村成為萊西市首批“小康村”。

1994年9月,村辦養(yǎng)雞場(莊扶家禽實業(yè)公司)實行股份制改造。改制后,企業(yè)更名為“青島金雞養(yǎng)殖有限公司”,1998年又更名為“青島九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經過20年的艱苦拼搏,現已發(fā)展為下轄100多個生產企業(yè),總資產25億元,員工16000余人,年銷售收入70億元,集種禽繁育、肉雞養(yǎng)殖、飼料生產、宰殺加工、熟食制品加工、進出口貿易為一體的國家大型肉食雞專業(yè)化生產一條龍的企業(yè)集團。進入21世紀后,后莊扶村民在青島九聯集團的股份收入和工資收入已成為家庭收入的重要來源。

文化與經濟同步前進。世世代代的后莊扶村人,不僅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繁榮著經濟,創(chuàng)造著物質財富,同時還創(chuàng)造著傳承不息、絢麗燦爛的精神文化。

600多年來,一代代后莊扶人勤勞樸實,智慧善良,無私無畏,傳承和創(chuàng)造著優(yōu)良的精神文化。清同治六年(1867年),后莊扶村王氏十三世、清軍將領王元新在率清軍與捻軍的戰(zhàn)斗中戰(zhàn)死,被清政府追認為烈士并賜予世襲云騎尉,官至五品。清光緒元年(1875年)后莊扶村趙氏十九世趙宗勝以軍功被清政府保舉為安徽候補道,欽加四品頂戴,官至正四品。村民趙身敬、王順香、趙身思、王恒豐于1947年(民國36年),在解放戰(zhàn)爭中的夏格莊戰(zhàn)役犧牲。村民王廷永在抗美援朝中榮立二等功2次、四等功5次,于1952年在朝鮮戰(zhàn)場犧牲。村民王順壽于1961—1990年任村黨支部書記的30年間,以村為家,以民為本,一身正氣,兩袖清風,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把自己畢生精力全部投入到發(fā)展集體經濟、為村人脫貧致富的事業(yè)上,使后莊扶村成為青島市農村富裕文明的榜樣。1989年,他被授予“全國勞動模范”稱號。退休后,他繼續(xù)發(fā)揮余熱,為民服務,直至2009年9月12日去世。20世紀80年代以來,村中還涌現出王化開、王振江2位山東省勞動模范和數位青島市、萊西市(縣)勞動模范;評選出許多五好家庭、星級文明戶、優(yōu)秀黨團員、好婆婆、好媳婦等優(yōu)秀家庭和先進個人。

后莊扶優(yōu)良的精神文化,源于良好的村風、文明的傳承和崇尚而不止的教化。后莊扶村的孩子們從小到大,不斷接受著父母、學校、社會的教育和熏陶。愛國、明志、持節(jié)、自強、誠信、知恥、改過、厚仁、貴和、敦親、重義、-、好學、審時、求新、勤儉、奉公、務實等傳統美德時刻陶冶著他們的心靈,引導著他們成長。當代的核心價值體系像一盞明燈,正指引著后莊扶村人的傳統美德不斷升華。

文化是智慧的結晶,是歷史的積淀。后莊扶村人在幾百年來的勞動和生活中創(chuàng)造了豐富的詞匯、生動的俗語和許多民謠、諺語與民間故事,一代一代地廣為流傳,并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充實著內容,豐富著內涵。文體娛樂和工藝美術在后莊扶村源遠流長。民國時期,村民王成生出資辦起秧歌隊,演出《兒女哭墳》《雙0》等多個節(jié)目。1950年,村中成立小劇團,演出《井臺會》《三上轎》《鬧書房》等劇目。1952年后,演出《小二黑結婚》《小女婿》《三世仇》《奪印》等歌劇。1957年前,村民王桂清、王云才堅持多年義務為村民說評書。20世紀60—70年代初,村劇團演出《小姑賢》《梁山伯與祝英臺》《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劇目。2006年,“九聯”工會藝術團、“九聯”小學藝術團成立,定期或不定期為學生、村民和職工演出。2007年以來,村民在農閑晚間自發(fā)組織到村文化廣場跳舞或扭秧歌。自清代以來,武術在后莊扶村相傳至今,且頗有名聲。村里的剪紙、刺繡、面塑、雕刻、扎紙等民間藝術世代相傳。村中愛好和擅長書畫者歷代有之。而今,趙秀勛成為中國美協會員。

后莊扶村的先民們,在后莊扶這塊寶地上,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創(chuàng)造和傳承許多文物古跡:石臼、石磨等石器;家具、錢柜等木器;廟宇、祠堂、住宅等建筑;國槐、銀杏樹等古樹......,它們都記載和呈現了祖祖輩輩后莊扶人民的智慧、才能和后莊扶村深厚的文化底蘊。

“家有黃金用斗量,不如教子讀文章”“有田不種倉廩寒,有書不讀子孫愚”。這是后莊扶村人相傳至今的古訓。

1932年以前,富有人家的孩子進私塾學堂讀書;1932年后,富有人家的孩子大都到萊陽縣第八區(qū)區(qū)立第二小學讀書。1946年后莊扶村辦起莊扶完小初級部、成立后莊扶小學后,上學讀書的孩子逐年增多。到1955年,適齡少年兒童入學率達79%。1958年,后莊扶村辦起首所托兒所。1965—1971年,新建兩排共28間小學教室及6間廂房,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0%以上。1970年始,后莊扶與周邊7個大隊以莊扶完小為基礎,改為聯辦中學,不定期予以投資。1974年,建起9間教室,成立育紅班。1984年將小學遷至村前,共建校舍30間。是年,小學的各項主要指標要求均達到教育部的合格標準。1988年,將幼兒園搬遷到新建的440平方米的幼兒園樓內。1995年,將幼兒園搬遷至村小學院內,建教室6間。2006年,建成高標準的“九聯”幼兒園和小學。同年,莊扶中學因校舍出現危房遷至原后莊扶小學校址,借用原后莊扶小學校舍用之。隨之,“九聯”幼兒園成為青島市一類幼兒園,“九聯”小學成為山東省規(guī)范化學校,莊扶中學成為萊西市規(guī)范化學校。

1997—2001年,村對該村學生考入中專的獎勵300元;考入大專以上的獎勵500元。2002—2006年,村支付該村小學、初中學生的全部學雜費;青島九聯集團對后莊扶村學生考入中專的獎勵1000元,考入大專的獎勵2000元,考入本科的獎勵3000元,考入清華、北大的獎勵5000元。2007—2014年,青島九聯集團對后莊扶村學生考入清華、北大的獎勵5000元;考入一本、二本的分別獎勵4000元、3000元。

良好的學校教育教學工作和有力的扶持與激勵,為國家、社會和后莊扶村培養(yǎng)了一代又一代有用之才。尤其是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考入大中專的學生人數迅速增加。一、二本大學生和國家、省重點院校生比例大幅上升。各類研究生、留學生人數不斷增長。

“以人為本,關注民生;幫貧扶弱,老有所養(yǎng)”,是新中國成立后后莊扶歷屆領路人的施政理念之一。1949—1955年,后莊扶村孤寡老人的土地,由村組織幫工隊包種包收。1956年農業(yè)合作化后,對孤寡老人實行“保吃、保穿、保住、保醫(yī)、保葬”。1969—1982年,大隊實行合作醫(yī)療。參加合作醫(yī)療者每人每年交1—2元錢,在大隊衛(wèi)生室就診所花醫(yī)療費全由大隊報銷;經批準到外處就診所花醫(yī)療費則由大隊報銷70%。1983年以前,殘疾人、困難戶由大隊和生產隊以不同方式予以照顧;1983年始,以減免義務工和有關費稅予以照顧。1994—1996年,村為70周歲以上老人每人每年發(fā)60元春節(jié)生活補助;1997—2002年,每人每年發(fā)80元。2003—2014年,為65周歲以上老人每人每年發(fā)100元。1996—2010年,村出資為村民投家庭有關財產保險。1996年始,村民須上繳的“三提五統”中的統籌費由村和青島九聯集團負擔。

自1996年始,從后莊扶崛起的青島九聯集團不斷地惠及著孕育了她的后莊扶村和這個村的村民。吸納了全村80%以上的青壯年勞力進集團公司就工。1999—2013年,出資建設村民福利性公寓樓23幢;興建高標準的幼兒園和小學、老年公寓,以及老年康馨護理中心、大小埠山森林公園、石碃防護林帶、休閑娛樂的文化廣場、大沽河城區(qū)綜合服務區(qū)等為民益民設施。2007年后,對村民公共福利投入不斷加大。為65歲以上村民每人每月發(fā)100—1000元不等的養(yǎng)老金。2012年始,負擔入住村老年公寓的老人所用水電費、取暖費;村民因病住院的醫(yī)療費由國家納入醫(yī)保報銷后的余額部分,與村一起全部予以報銷。2013年,為村50周歲以上村民出資到萊西市市立醫(yī)院體檢。

歷史是人民創(chuàng)造的。而后莊扶村的光輝歷史又得益于一代代后莊扶人民的領路人和領導集體。明清時期的里長,清朝和民國時期的里長、保長、村長,他們大都是道德良好、處事公道、熱心公益、誠心為民辦事的人。他們大都為后莊扶村的發(fā)展和村民的富裕做出貢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歷屆村(大隊)中共支部(簡稱黨支部)負責人及其成員、村委會(農業(yè)合作社、大隊管委會)負責人及其成員,以及其他干部,都是村民信任的優(yōu)秀人才,為后莊扶村的發(fā)展和村民的富裕付出了心血;歷屆村(大隊)黨支部都領導和帶領村級各個組織與全村人民克難攻堅,一如既往地拼搏奮進。從而,將后莊扶村建成了遠近聞名的“小康村”“文明村”。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偉大的后莊扶人民在未來波瀾壯闊、浩瀚無際的歷史長河中,一定能夠在一屆屆、一代代后莊扶村領路人和領導集體的帶領下,奮發(fā)進取,繼往開來,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迎來后莊扶村更加美好的明天,寫下后莊扶村更加輝煌的史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