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 山東省 > 濟南市 > 萊蕪區(qū) > 張家洼街道 > 黃梁坡村

山東省濟南市萊蕪區(qū)張家洼街道黃梁坡村概況

[移動版]

黃梁坡村位于萊城東北6公里,張家洼辦事處駐地東南4公里處。南臨辛泰鐵路,西至西河崖,北、東兩面與馬頭村為鄰,地處丘陵。耕地118畝,152戶,456人。

黃梁坡村民國時期屬王善保;1941年至1945年10月屬博萊縣;1948屬礦山區(qū);1959年改屬礦山公社;1984年屬萊城辦事處;1985年之后屬張家洼鎮(zhèn);2001年后歸張家洼街道辦事處。

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黃梁坡村創(chuàng)造了輝煌業(yè)績。1939年,日本鬼子侵占萊城后,黃梁坡經常遭受到代花園據點敵人的騷擾。村民為保家護院,奮起-,英勇抗敵,率先成立了三官鄉(xiāng)第一個農救會,會長王曰友。1942年大動參時,王作生送獨子-勤參軍參戰(zhàn)。四位優(yōu)秀兒女為國捐軀,血染疆場,許多棟梁之才,奔邊疆,下江南,南征北戰(zhàn),作出了較大貢獻。他們是黃梁坡村的光榮和驕傲。

1953年成立了以王曰堂、王曰相為首的第一個互助組;1955年18戶農民成立第一個農業(yè)生產合作社,王曰貞為社長,社名利民合作社。1956年春成立了第二個生產合作社,社名“長青”,社長黃慶民。1957年黃梁坡村民全部人社,1957年秋加入高級社;1958年加入王善人民公社,1959年并入礦山公社。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黃梁坡村百廢待舉,勤勞善良的黃梁坡人利用緊靠鐵路機務段的地理優(yōu)勢,由支部書記王曰紹出面與機務段簽定了“卸煤合同”,至今生效。依靠上級扶貧撥給的拖拉機(24馬力),第一個耕地用上了機械,并架設照明線路千余米,在梁坡第一個用上了照明電。1985年冬全村男女老少齊參戰(zhàn),在村南修筑小水庫一座,100余畝的純旱田變成了旱澇保收的豐產田。在機務段老蘋果園被占后,在辛泰鐵路線邊發(fā)展果園60畝,1985年又請專家勘測,尋找水源,投資10萬余元,打了一眼深水井,解決了村民吃水難問題。1998年硬化村莊街道3條,總長度900余米。2000年接通了閉路線,以上建設投資全是村里土地被征用的資金。

黃梁坡村民耕作之余,大力開展多種經營,百業(yè)并舉,發(fā)展經濟擴大收入。木匠王作秋、朱司公、王德勤、王作富等人專門經營“馬扎”,年收入非?捎^。瓦匠出身的王作軍擁有建筑固定資產百萬元。魏佑安、王衛(wèi)星、-芹、王輝芹買上了“昌河”搞起了出租業(yè),既方便了群眾,又有了收入。朱永喜、朱永順以優(yōu)質的服務,上乘的貨物,開辦了小商店,深受群眾歡迎。村里擁有小型農機具20多臺,男人外出掙錢,女人在家也不閑,“豆腐專業(yè)戶”已發(fā)展到10余家。目前支部一班人大膽設想,在機務段后拿出6畝地,專供村民搞養(yǎng)殖業(yè),中橋以北沿河商貿一條街,已初具規(guī)模。準備在村前運煤線南側,發(fā)展商貿住宅樓8戶,現8戶地基已界定。

黃梁坡村自古以來就有尊老愛幼的習俗。村民王水明,上有90歲祖母、父親身有殘疾、母親是癡呆,一家人的費用村里一手包了下來,直到王水明的父親、母親、祖母相繼去世后,村里又為其辦了后事,并對這名年僅12歲的孩子承擔了全部撫養(yǎng)義務,直至王水明長大成人,能自食其力為止。黃梁坡村及時給60歲以上的老人辦理優(yōu)待證和免費乘車證,并在每年的春節(jié)、九九重陽節(jié),村委還帶禮品看望老人。

1997年,黃梁坡村投資在村西“大圈地”的地方依坡傍河修建王氏公墓一座,凡村民死后都葬于此,提倡移風易俗喪事簡辦,這在黃梁坡村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也有利于家族成員之間的團結和睦。

黃梁坡村自明初遷居此地已近700余年,現在,正繼往開來,為全面實現小康,書寫更美麗的畫卷。

*數據來源于萊蕪市人民政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