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遺址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遺址篇

紅軍陜甘支隊文藝聯(lián)歡晚會革命遺址
  中國工農紅軍陜甘支隊文藝聯(lián)歡晚會革命遺址簡介一九三五年九月二十九日,中共中央率領中國工農紅軍陜甘支隊進駐通渭縣城。三十日傍晚,紅軍文藝聯(lián)歡晚會和大會餐在南門外的河灘上舉行。中國工農紅軍陜甘支隊文藝聯(lián)歡晚會由第三縱隊參謀長張經武主持。全體將士高歌《國際歌》后,葉劍英、楊尚昆、鄧發(fā)等領導人相繼作了繼續(xù)北上抗日的動員報告。聯(lián)歡晚會熱烈歡快,李克農、黃興等指戰(zhàn)員和戰(zhàn)士們表演了精彩的歌舞、戲劇、魔術等節(jié)目。10時晚會結束。十月二日,中國工農紅軍陜甘支隊離開通渭城,踏上奔赴陜北的征程。新中國成立后,縣人民政府在此修建了果樹園,后改建為田徑運動場,并于一九八六年九月修建了紅軍文藝聯(lián)歡晚會紀念碑,以緬懷先烈業(yè)…[詳細]
東海峪遺址
  東海峪遺址位于山東省日照市東港區(qū)石臼所東南海峪村西北。遺址總面積8萬平方米,其東北部高出周圍地平面2.2米,當地稱為“鏊子頂”。1960年被發(fā)現(xiàn),1973年以來曾進行過三次考古發(fā)掘。全國僅有的兩件完整的蛋殼黑陶鏤孔高柄杯均出土于東海峪遺址,位居1992年中國文物精華展中200件文物珍品之一。該陶器高26.5厘米,囂壁薄處僅有0.2—0.3毫米,每件重量僅22克,造型規(guī)整,質地細密,厚薄均勻,色澤光亮漆黑,代表了龍山文化制陶藝術的最高水平。此外,遺址還出土磨制石器等文物。東海峪遺址下層出土的陶器如黑陶高柄杯、細頸袋足、夾砂鼓腹罐以及鼎、壺、觶等,都具有大汶口文化晚期的特征。據放射性碳素斷代并經![詳細]
小宏城遺址
  位縣城北偏東34°,9公里處,在小宏城村北側,東距閃電河里許,西南去囫圇淖約三里。平面作長方形,平面布局為南偏東4°,城殘墻南北374米,東西寬310米,城墻外由石頭、白灰沙漿砌包,內為黃土板筑,殘高為3.5米,頂殘寬3.1米,東、西、南正中辟門,東、西門址寬8米,南門無法辨識,三門廢址近處均有大量磚瓦,并曾在南門址處掘出直徑約1.5米的鼓形漢白玉石刻。南門通中有一條方磚鋪道直通城中(現(xiàn)已無存)。 城中偏北有一臺基,平面呈偏十字形,周邊已傾圮,南北長約70米,東西寬約35米,高約3米,夯土筑成,上鋪有方磚(現(xiàn)已拆除),基表亂散大量形制不一的素面內飾布紋灰色板瓦、筒瓦和灰色直紋磚殘塊,并有…[詳細]
蕭公廟遺址
  蕭公廟在新干縣大洋洲鎮(zhèn)程家村委會蕭公廟村小組旁,供奉的是水神蕭英侯伯軒及其后世嗣神。西面緊鄰贛江,遙江對望即是著名的紅桔之鄉(xiāng)、小南京三湖街。東靠贛江大堤。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蕭公廟,始建于景泰七年(1456年),距今500多年,1993年重建,2010年修建。古時蕭公廟“廟宇浩大,雕梁畫棟,舟楫畫舫不絕于岸,祭祀謁者不斷于路”;有眾多官紳文人遺墨寶作辭頌。今舊址尚存古代青石欄桿、一對獅子、大型鐵錨和已作為菜園圍墻的古磚石。重修后的廟宇由主堂和觀音堂兩棟建筑構成。廟內供奉著以下神像:有“男媽祖”之稱的蕭天任及其祖父蕭伯軒、父親蕭祥叔、母親,聶公、張公等水神,觀音娘娘等。據《重刊大洋洲蕭侯廟志》(初刊…[詳細]
紅四方面軍強渡嘉陵江渡口遺址
  紅四方面軍強渡嘉陵江渡口遺址(蒼溪縣)紅軍渡——紅四方面軍強渡嘉陵江戰(zhàn)役遺址。紅軍渡原名塔山灣渡口,是紅四方面軍長征出發(fā)地,紅軍渡位于縣城東3公里處的塔山灣,國道212線從渡口之上貫穿而過。塔子山山高林密,前山陡峭,居高臨下,后山低緩,葉茂林深。渡口在兩山之間的峽谷口,森林茂密、灘頭平坦、江面狹窄、水流緩慢、對面地勢開闊,利于戰(zhàn)前隱蔽和渡江登陸。1935年3月28日,為了迅速貫徹黨中央“渡江西進”的戰(zhàn)略方針,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副總指揮王樹聲以及紅三十三軍軍長王維舟,親臨前線,觀察敵情,尋找渡口,選定此處為強渡嘉陵江主渡口。解放后,為紀念紅軍渡江勝利,將渡口取名“紅軍渡”并勒石以志。198…[詳細]
中山古城遺址
  中山古城遺址位于河北省平山縣滹沱河北岸。中山古城遺址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中山國興建的都城遺址。中山國是中國春秋末年由鮮虞人建立的一個小國,戰(zhàn)國初年逐漸強盛起來,周顯王四十六年(公元前323年)和燕、韓、宋等國同時稱王,凡三十年,自武公始立至趙、燕、齊三國滅中山國,歷時120年。1974~1978年河北省文物工作隊對中山古城遺址進行了全面的考古發(fā)掘,探明了城址的平面呈不規(guī)則的三角形,面積約60平方公里,分為東西二城,東城是宮殿區(qū)和手工業(yè)作坊區(qū),西城北部和西城外為王陵區(qū),南部為居民區(qū)。在王陵區(qū)內發(fā)掘出兩座大型的陵墓,兩墓東西排列,西側的1號墓為中山王厝墓,東側的6號墓,墓主至今不明。兩墓的地面均有夯筑…[詳細]
中村山后礦冶遺址
  中村山后礦冶遺址位于祿豐縣中村鄉(xiāng)河西村委會山后村南。該遺址有豎井礦洞4個,斜井礦洞6個,工場遺址1處,土爐遺址1處。1號豎井井口呈正方形,直徑約2米,現(xiàn)殘存深度7.8米;2號豎井井口略呈長方形,略有傾斜,傾度約80°,井口寬約1.6米,深度不明,現(xiàn)目測距離在20米以下。3號斜井和2號豎井井口大致相同,3號斜井到下部略為正方形,邊長約1.5米,深度不可探測。工場遺址位于2號豎井,3、4號斜井的東南角,工場略呈長方形,長26米,寬20米,工場有夯筑的臺階和斷墻,西北、東、南三面有殘墻,殘高0.6米,墻寬約0.5米,南側有人工用毛石壘砌的墻基。工場遺址正中有土爐一個,土爐略呈橢圓形,周圍用毛石支砌一…[詳細]
昌慮故城遺址
  昌慮故城遺址位于土城村,座落在滕州城東南30公里。地處薛河北岸,與陶山隔河相望。明萬歷和清道光《滕縣志·古跡》中均云:“昌慮城,亦曰濫城,城周十里,有子城。”抗戰(zhàn)前夕,該城仍完整,部分女墻依稀矗立,北、東、西3門都較完整;北門樓有磚制橫額“昌慮”二字,東西橫排,柳體正楷,是唐代遺物。濫城是小邾國屬地。濫邑為小邾國重要城池,東漢始改為昌慮縣。該城西北角炮臺上有一塊長1.5米,寬約1米的石刻,有“濫邑”字樣。抗戰(zhàn)前夕,韓復榘曾下令重修昌慮城,才把濫邑女墻拆平。據傳,清末為防太平天國軍隊攻城,曾重修,女墻修得很完整。這次重修時,西門外有民工劉開祥掘出將軍尸骨一具,骨骸作佩劍狀。有一虎符,劉開祥拾得,…[詳細]
唐朝墩古城遺址
  唐朝墩古城遺址古城位于奇臺縣城東北角,與縣城緊緊相連,東臨水磨河,西南方緊連居民區(qū),北靠菜園子(蔬菜生產基地)。該古城東西寬315米,南北長490米,為一長方形城郭,四面有城門、城垛,北城墻上有烽火臺,目前,殘存北面城墻。解放前,人們常從遺址中揀到唐朝時代的器皿,解放后,且文物管理所陸續(xù)從遺址內采集到紅陶侈口平底盆,灰陶平底三耳大瓶,灰陶單耳罐,宋青瓷器殘片,元代雙魚鏡,元代察合臺銀幣……,奇臺縣城得名—古城。1962年自治區(qū)人民政府批準,為自治區(qū)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朝墩古城久遠,據史料記載,此城為唐代北庭都護府屬轄的四個縣中的蒲類縣城,始建于唐貞觀十四年(640年),設縣于唐長安二年(70…[詳細]
破城子遺址
  破城子遺址位于甘肅省酒泉市瓜州縣鎖陽城鎮(zhèn)常樂村西,當地人歷來貫稱“破城子”、“常樂城”。城東、南、北三面臨耕地,瓜州——鎖陽城鎮(zhèn)公路自城址西側由北向南穿過,外圍為第四紀全新世沉積黃土,東城墻外緊靠沖溝,南墻外緊靠水渠、通往村莊、學校的便道;西南50米有通往鎖陽城鎮(zhèn)東巴兔村公路。東南與踏實漢墓群、漢新溝古城、唐舍利塔(阿育王寺)相望,南與榆林窟、下洞子石窟相望,西北與漢八楞墩相望,正北與漢冥澤相望,形成三足鼎立之形,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據《漢書·地理志》敦煌郡廣至縣條、《后漢書·蓋熏傳》李賢注:“廣至故城,在今瓜州常樂縣”!吨匦廾C州新志·安西衛(wèi)》古跡條記:“漢廣至縣……。后魏置敦煌、常樂二郡”、…[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