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名關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名關篇

潼關
  “雞鳴聞三省,關門扼九州”,這個重要的兵家之地正如杜甫所言是“艱難奮長就,千古用一夫”。位于陜西東部渭河下游、舊潼關縣港口鎮(zhèn)東南的黃河邊上,與崤函古道東口的函谷關遙遙相對,守衛(wèi)著這條古道要津的西口。歷史上因其守望著崤函古道中百余公里的桃林而又稱為桃林塞。潼關設于東漢末,當時關城建在黃土塬上,隋代南移數(shù)里,唐武則天時北遷塬下,形成今日潼關城舊址。唐置潼津縣,明設潼關衛(wèi),清為潼關縣,民國時襲之。因為潼關地處黃河渡口,位居晉、陜、豫三省要沖,扼長安至洛陽驛道的要沖,是進出三秦之鎖鑰,所以成為漢末以來東入中原和西出關中、西域的必經之地及關防要隘。素有“畿內首險”、“四鎮(zhèn)咽喉”、“百二重關”之譽。潼關八…[詳細]
武勝關
  武勝關位于湖北廣水市北側,為我國歷史九大名關之一,春秋時期稱直轅、澧山,秦統(tǒng)一中國后改為武陽關,南宋時期易名武勝關。河南信陽雞公山地處中國九大名關之一的武勝關關口,被人們稱為“青分豫楚、氣壓嵩衡,襟扼三江”的一塊風水寶地,地質學上為秦嶺褶皺山系東段桐柏山脈和大別山脈的東西交界處,中國南北地理的中點,中國南北方的分水嶺。千百年來,武勝關就是北望中原,南眺江漢的兵家必爭之地。武勝關,中國古代大別山脈與桐柏山脈之間重要隘口,中國北方和南方的分水嶺。中國十大雄關之一,位于今河南省信陽市雞公山風景區(qū)南35公里,河南、湖北兩省交界處。北屏中原,南鎖鄂州,扼控南北交通咽喉。武勝關古稱大隧隘道(一說直轅隘道)…[詳細]
昭關景區(qū)
  含山昭關風景區(qū)位于含山縣城北7.5公里處,東有馬山、西有城山,整個山脈呈東西走向,形成一道天然屏障,由于昭關兩峰對峙,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真正可以說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典型關隘,所以自古以來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古昭關之所以聞名遐邇不僅僅因為它是一個古戰(zhàn)場,更主要的是這里曾演繹了一場流傳百世的“伍子胥過昭關”的故事。春秋時,昭關是楚國和吳國的交界口,關的北面是楚國,關的南面是吳國,古有“吳頭楚尾”之稱。楚平五七年(公元前522年),楚人伍子胥的父兄因蒙受0臣費無極的讒言而被殺,楚王害怕伍子胥報仇,欲斬草除根,于是下令官兵在楚國內四處通輯懸賞捉拿伍子胥。伍子胥為了報父兄之仇,只得北楚奔吳,逃之…[詳細]
荊紫關
  荊紫關鎮(zhèn)位于豫、鄂、陜三省結合部,素有“一腳踏三省之稱”。地理坐標為北緯33度14分,東經111度1分。距淅川縣城75公里,東至本縣的西簧鄉(xiāng)、西接湖北鄖縣白浪鎮(zhèn)和陜西商南縣白浪鎮(zhèn),南和本縣的寺灣鎮(zhèn)接壤,北與西峽縣西平鎮(zhèn)相聯(lián),南北長約42公里,東西寬約4公里,丹江穿境而過。荊紫關鎮(zhèn)形成于唐,興盛于明清,自古乃兵家必爭之地,成語“朝秦暮楚”充分說明了它在歷史上的重要作用,古稱“豫之屏障”。它脊倚群山,面臨丹江,西接秦川,南通鄂蜀,據(jù)權威人士言,中國版圖三省交界之地共有40余處,而獨有此地三省均設有基層政府。這里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和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全長5華里的清代一條銜,700余間明清建筑錯落有致…[詳細]
馬頭關
  馬頭關,是黃河上的古渡口,位于延長縣羅子山鄉(xiāng)黃河西岸,距縣城80公里,背靠巍巍群山,面觀滔滔黃河,自古以來為兵家必爭的要沖。隔河與山西大寧相望,有“雞鳴二省”之說。古往今來,兩岸民間交往頻繁,-男女通婚比比皆是,人流物流不斷。每年農歷正月二十二至二十五,都要在娘娘廟前、渡口兩岸,舉辦馬頭關傳統(tǒng)廟會,每次都吸引著延長、大寧及周邊縣數(shù)千農民前來趕會。站在黃河岸邊的任何一個制高點上,都可以看到黃土高原起伏的群山,都可以望見在綿綿群山中蜿蜒而行的黃河。這里曾是紅軍東征的首先地,這里曾是河防保衛(wèi)戰(zhàn)的主戰(zhàn)場,這里也是《黃河大合唱》的第一現(xiàn)場。馬頭關黃河峽谷段,則處在晉陜黃河大峽谷的中部,河岸寬800米,水…[詳細]
虎牢關
  汜水鎮(zhèn)位于滎陽市西北部,在其境內有虎牢關及玉門古渡兩大景區(qū)。三國群英塑像虎牢關景區(qū)南連嵩岳,北瀕黃河,東接汜河,西連鞏義,山嶺交錯,溝壑縱橫,險自天成,有“鎖天中樞,控地四鄙”之稱,是我國著中的古戰(zhàn)場,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楚漢之爭”、“三英戰(zhàn)呂布”、“關羽溫酒斬華雄”等著名歷史事件均發(fā)生于此,群雄爭霸的戰(zhàn)火硝煙為虎牢關留下了豐富的歷史古跡。三義廟、呂布城、點將臺、張飛寨、跑馬嶺、飲馬溝、養(yǎng)馬溝、絆馬索等景點星羅棋布,每個景點都有其扣人心弦的優(yōu)美傳說,游客置身其中,懷古之情,油然而生。虎牢關周邊景色宜人,綠色蔥蘢,與古戰(zhàn)場的威嚴雄壯相映生輝,有著優(yōu)美神話傳說的“玉門古渡”,以其濃郁的黃河風情更…[詳細]
鐵鈴關
  蘇州鐵鈴關鐵鈴關,又稱楓橋敵樓,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巡撫御史尚維持為抵御倭寇而建。據(jù)方志記載,自公元1554年起,倭寇燒劫閶門、楓橋一帶,一年后,又從滸墅關竄犯楓橋。蘇州軍民英勇奮戰(zhàn),終于全殲寇賊。為了保衛(wèi)蘇州城,加強楓橋至閶門一帶的防衛(wèi),建起了楓橋敵樓--鐵鈴關。當年與楓橋敵樓同時建造的還有葑門和木瀆兩處,但至今都已不存。因此鐵鈴關成為蘇州唯一保存較為完好的抗倭關樓遺跡。1949年4月27日凌晨,中國人民解放軍29軍85、86師在楓橋打響了解放蘇州城的第一槍,在擊潰了楓橋、鐵鈴關一線的守敵后,進入蘇州城,宣告古城蘇州解放。因此,楓橋鐵鈴關也是蘇州市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場所。鐵鈴關現(xiàn)…[詳細]
玉門關及長城烽燧遺址
  玉門關遺址座落于甘肅省敦煌縣城西北80公里的戈壁灘上。玉門關是中國古代十分著名的關塞。唐代著名詩人王之渙的詩句“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涼州詞》)曾廣為傳頌,真實地描寫了古代蒼涼、遼闊的邊塞風光,給人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相傳西域的和田玉就是經過此關輸入中原的,故而得名。文獻記載漢武帝為了切斷匈奴與羌人的聯(lián)系,聯(lián)絡西域各國共同抗擊匈奴,在河西地區(qū)建立了著名的“河西四郡”,據(jù)守兩關,玉門關即所據(jù)兩關之一,是漢“玉門都尉”的治所所在地。漢魏以來,玉門關一直都是通往西域諸國最西邊陲的重要關隘,也是著名的“絲綢之路”北路的必經之地。玉門關一名“小方盤城”,現(xiàn)在關城周垣尚在,平面呈方形。關的…[詳細]
轘轅關
  轘轅關位于偃師城東南30公里府店鄉(xiāng)境內的轘轅山上,西有鄂嶺口,北有古道,是偃師市現(xiàn)存的唯一古關。轘轅山,形勢險要,東有太室(即嵩山)、南有少室,緊接鞏義、登封兩市;西有雞鳴山、香爐峰,是萬安山與嵩山銜接處的壑口!对椭尽份d:“轘轅山,山路險阻,十二曲道,將近復回,故曰:轘轅!鞭S轅口傳說為遠古時大禹所鑿,為歷代兵家必爭和控守要地,也是洛、偃通往汝、穎、襄之捷徑。轘轅關是軍事要地,古今經歷過多次戰(zhàn)爭。偃師市轘轅關轘轅作為地名,最早見于周朝!熬赐趿辏ㄇ514),鄭人伐滑。允姓之戎,遷于滑內,東及轘轅”!蹲髠鳌废骞荒,晉欒盈出奔楚,過國,出諸轘轅。秦二世三年(207)二月,劉邦兵攻陳留…[詳細]
天門關景區(qū)
  天門關,又稱鬼門關。在玉林市東部與北流縣交界處的天門山上。石壁上天門關三個大字十分醒目。天門山與龍狗嶺兩座山脈相對而立,山峰高聳,至天門關處緊收狹小,成一要隘,是古今交通要道,F(xiàn)今新修的玉(林)北(流)柏油公路從這里通過,是溝通梧州、廣州、香港、深圳、北海、合浦的重要峽口。天門關歷史悠久,東漢伏波將軍馬援于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率兵兩萬余人征林邑,經過此關曾立碑,唐代詩人溫庭筠有贊馬援詩:漢令班南海,蠻兵避玉林,天崖柱分界,傲外貢輸金,坐失0臣意,誰明報國心,一棺忠勇骨,漂泊章煙涂。唐朝宰相李德裕于宣宗時(847年),被貶為崖州司馬,過天門關時寫詩曰:一去一萬里,崖州在何處?生度鬼門關。唐代…[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