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塔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塔篇

莫家塔紅軍洞
  莫家塔紅軍洞位于湖南省張家界市桑植縣廖家村鎮(zhèn)莫家塔村紅軍洞組。1931年秋,-反動派趁賀龍率紅軍主力東下洪湖之機,對桑植、鶴峰中心蘇區(qū)發(fā)動了大規(guī)模的“圍剿”。為了粉碎敵人的“圍剿”,保衛(wèi)蘇維埃政權(quán),紅軍留守在這個地區(qū)的部隊是土家族連長向國寬帶領(lǐng)的一個連隊,在紅巖洞建立了自己的軍事?lián)c,憑借這險要地勢與敵人周旋,一面打擊敵人,一面發(fā)動土家族人民起來保衛(wèi)蘇維埃政權(quán)而斗爭。1932年2月18日,“鏟共義勇隊”頭子劉祝青、余光耀等勾結(jié)-羅文杰團出動400余人,對紅巖洞進行偷襲。當時向國寬在歇虎洞一帶發(fā)動群眾,洞內(nèi)只有班長向國爭、聯(lián)絡(luò)員向國斗和向楚長、楊良全等9名戰(zhàn)士和12名紅軍家屬。手中武器只有土炮一…[詳細]
煙墩山塔(阜峰文塔)
  煙墩山塔又名阜峰文塔,位于廣東省中山市城區(qū)煙墩山山頂,煙墩山在古代原是南海的海防前哨之一,上有烽火臺,每當發(fā)現(xiàn)海盜意圖來襲,即焚煙示警。南宋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香山立縣后,由于地處邊隅,經(jīng)濟落后,人民生活貧困,在全國被劃歸“下縣”。如何才能改變這種狀態(tài)呢?有人從“風水”的角度找到了原因。據(jù)說,這里的地勢原屬“網(wǎng)繒(即魚網(wǎng))地”,岐江東西兩岸的煙墩山和馬山,就是張開“神繒”就向煙墩山傾斜,結(jié)果“財氣”就白白地給漏走了。明萬歷三十六年(1608年)九月,香山知縣蔡繼善接受了鄉(xiāng)紳們的提議,決定在煙墩山上興修風水塔,使之總高度與長洲的馬山相齊,這就是現(xiàn)今煙墩山塔的來歷。煙墩山塔在民間又稱“花塔”…[詳細]
甘州古塔
  《甘州府志》載:“一城山光,半城塔影,連片葦溪,遍地古剎”,這是張掖的特有風貌;那一座座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塔,干姿百態(tài),煞是壯觀。張掖是絲綢之路的重鎮(zhèn)。佛教傳入我國后,很快興盛起來。佛寺林立,佛徒眾多,晨鐘暮鼓,香煙燎繞,頗引一些虔誠僧眾來此觀光求法;其中西土僧人來者不少,隨之建塔這種形式也就流傳開了。佛教傳播得越來越廣,塔的數(shù)量也越來越多。在張掖見到的塔是中國塔和印度塔的融合體。塔的構(gòu)造可分實心塔和樓閣式塔兩種。實心塔又分為阿育王塔,密檐塔,-塔,金剛寶塔;樓閣式塔分為密檐樓閣式,磚石樓閣式,磚木混合式。建筑材料主要有木、磚、石、琉璃和鐵五種。塔的外形有四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十二角形和圓…[詳細]
鷲峰寺塔
  鷲峰寺塔,全稱“鷲峰寺禪院佛頂舍利寶塔”,建于南宋嘉泰四年(1204年),位于四川省蓬溪縣赤城鎮(zhèn)白塔街所倚鷲峰山,平面呈四方形,為樓閣式磚石塔!吨袊ㄖ贰罚核汲芍┯袑N挠涊d。據(jù)《蓬溪縣志》記載:鷲峰寺塔由南宋蓬溪縣彥李氏白琳創(chuàng)修于南宋嘉泰年間。該處原有鷲峰寺,寺肇建早于塔,其中殿堂后因兵災(zāi)漸毀,至明正統(tǒng)年間得以重建。二十世紀八十至九十年代間,寺內(nèi)戲樓、天王殿、大雄殿、毗盧殿陸續(xù)遷建,今原址僅存此塔。1962年,鷲峰寺被蓬溪縣人民委員會核定為蓬溪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被遂寧市人民政府核定為遂寧市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12月,以“蓬溪白塔”之名被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為四川省…[詳細]
正定四塔
  介紹  正定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位于石家莊北約15公里。正定有4座風格不同的古塔,值得一游。木塔 坐落在正定城內(nèi),又名天寧寺凌霄塔。始建于唐咸通元年,宋、明、清均有修葺。塔身是磚木混合結(jié)構(gòu),塔分九級,高60米,是正定城內(nèi)最高的古建筑,塔內(nèi)有階梯可攀登至頂,立于頂上,可以眺望正定全境。塔頂、塔剎和第九級于1965年邢臺地震時受波及倒塌,八級以下仍保存完整,其建筑結(jié)構(gòu)與建筑藝術(shù)特點仍清晰可見。 青塔 坐落在正定城內(nèi)東南角,又名臨濟寺澄靈塔,始建于唐咸通八年(867)。青塔高33米,塔分九級,塔身為磚砌,呈八角形。此塔有一番來歷:唐代義玄和尚在正定創(chuàng)建了佛教臨濟宗,成為中國佛教重要教派之一。到宋…[詳細]
普照大禪師石塔
  普照大禪師石塔:石雕喇嘛塔。是開山主持佛光普照大禪師的遷化靈塔。為嗣法門人佛心妙覺大禪師于元至元二十九年(1229)二月十五日所建。純石結(jié)構(gòu)。五層,通高4.9米。塔座和塔檐為八角形,塔身為鼓形。塔基由雙層須彌座構(gòu)成。下層須彌座大半沒入地表之下,僅露八角形的上枋,上刻伎樂飛天。上層須彌座的束腰部分刻四個壺門,每門內(nèi)各刻一只臥獅,壺門之間刻飾牡丹花。下梟刻覆蓮一周,上梟和上枋雕刻單瓣仰覆蓮兩層,每層八朵。上層蓮瓣中各雕一尊佛像,均為結(jié)跏趺坐,呈禪定像。塔身高0.80米,共置佛龕上下兩層。上層龕為尖拱形,四面八方共設(shè)七個龕。北方無龕,南龕內(nèi)雕一佛二弟子,佛為結(jié)跏趺坐在須彌座上,二弟子雙手合十立于蓮座…[詳細]
犍為文峰塔
  文峰塔是位于四川省樂山市犍為縣龍孔鎮(zhèn)文峰村文峰山,始建于明代萬歷三十六年,塔高9層30余米。據(jù)史載,文峰塔始建于明代萬歷三十六年,塔高9層30余米。,也就是公元1608年,有著400年的歷史,犍為人習慣地把它俗稱為白塔寺。文峰塔巍峨屹立于文峰山的最高處,它在青山綠樹的映襯下、在蟲吟鳥鳴的伴奏中,默默地展示著自己的英姿、自己的歷史、自己的悠遠。遠眺文峰塔,拔天擎地,猶似一支飽蘸文墨的如椽巨筆,書寫于藍天青山之間。塔內(nèi)有螺旋形石梯拾階盤旋而上,直通塔頂,中間塔層每層皆有窗,透過塔窗可了望遠山近水。每個窗眼后面都有神龕,塑有神態(tài)各異的神像、菩薩。塔頂為八角形,每角掛一銅鈴,風刮之,物擊之,鈴聲悠揚于…[詳細]
興寧文峰塔
  文峰塔位于興寧市寧新街道辦事處文星村長陂嶺。興寧文峰塔建設(shè)于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已有200多年歷史。相傳建塔前,興寧近三十年未占科甲,縣令仲子履認為山川文氣不足,倡導主持興建此塔以興文風。文峰塔正門朝北,塔分十層,高三十八點六米,一說通高四十五點八米。塔基面積一百五十平方米,第一、二層方形,以上八角形,頂部葫蘆形。每層墻體均有方形、扇形、拱形等不同形狀的塔孔。興寧文峰塔塔梯為壁內(nèi)折上式,各層有木樓板。塔的設(shè)計和施工,為潮州名匠承辦,建筑工藝水平較高。每一層都有窗戶,整座塔有各式各樣的窗戶。因戰(zhàn)爭破壞和自然破壞,許多窗戶已經(jīng)只剩下窗框,八至十層僅有窗戶,翠綠色,形狀不同,非常精美、別致![詳細]
興平北塔
  北塔位于陜西省興平市東城街道辦事處北寺巷。原為清梵寺內(nèi)建筑,塔建于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塔隨寺名,初稱清梵寺塔。梵清寺宋代改稱保寧寺,塔亦遂稱保寧寺塔。寺、塔歷經(jīng)唐、宋、明、清各代多次修葺。塔為磚結(jié)構(gòu),平面八角形,七層,殘高38.6米,樓閣式。塔身每層南、北面辟券門或假券門,真假逐層上下相間。塔壁作仿木結(jié)構(gòu),以磚砌出角柱、闌額、菱角牙子。層間迭澀出檐,第一至三層檐下隱作斗拱。塔頂殘毀,F(xiàn)存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立《重修保寧寺并建萬壽宮碑》1通。碑文楷書,由謝天爵撰文,傅應(yīng)旗書丹。碑文記載清梵寺于北宋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敕賜改額為保寧寺及募資補修大雄寶殿和創(chuàng)修萬壽宮等事宜![詳細]
中間埠雙塔
  中間埠雙塔位于即墨市七級鎮(zhèn)。年代為清。 2013年,中間埠雙塔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山東省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雙塔位于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市七級鎮(zhèn)中間埠村(民間傳稱神仙莊)南,兩塔東西相距約二十米,均為密檐式墓葬塔。雙塔之大塔為陳處女塔,建設(shè)于清同治五年(1866),塔高十五點四米,八角七級密檐,塔基周長十七米,高二米,磚石結(jié)構(gòu),平臺八邊均略伸出如檐狀的石板,正面嵌“大清圓寂陳處女塔銘”石碑。臺四周密閉,內(nèi)葬陳處女轎式坐棺。自第二層以上都是八角錐體,每層高度與周長依次遞減。第二層高二點五米,正面嵌有篆書“法傳圣山”矩形石額,左右兩邊各嵌一石碑,上鐫捐資修塔者名錄,其余五面均嵌有花卉鳥獸形浮雕![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