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石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石篇

真寂之寺石窟
  真寂之寺石窟位于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巴林左旗林東鎮(zhèn)查干哈達鄉(xiāng),原稱“后召廟石窟寺”,始鑿于遼。1974年修繕石窟前-廟屋頂時,在中窟門楣上發(fā)現(xiàn)陰刻“真寂之寺”四字,知遼代稱為真寂寺。石窟開鑿在一座俗稱“桃石山”的峭壁上,有南、中、北3個洞窟,坐西朝東,窟前是清代-教寺院善福寺,善福寺大殿南北長23米,寬6米,直接依附石窟而建。中窟規(guī)模較大,窟門內(nèi)側雕金剛力士像,窟內(nèi)有主尊為釋迦涅架像,兩側立有舉哀菩薩及弟子17尊。南窟窟門兩側各雕金剛力士像,窟內(nèi)坐佛1尊,佛像前左右側分別為普賢菩薩騎象和文殊菩薩騎獅像。北窟分內(nèi)、外二室?邇(nèi)浮雕坐佛、弟子、菩薩、供養(yǎng)人及天王像。桃石山南側山谷巖壁有金剛力士浮雕。南側和…[詳細]
元古奇石林
  座落在天津市薊縣城東穿芳峪境內(nèi)。村北連接九龍山國家森林公園,村南與碧波萬傾的翠屏湖隔山相望,東通清東陵,西達娘娘頂和古長城。山環(huán)水繞、風光秀美,是遠近聞名的長壽村,現(xiàn)已開發(fā)成天津市唯一的一家以長壽為主題的度假村。毛家峪元古奇石林的地質(zhì)構造為距今13—8億年前的中上元古界楊莊組、霧迷山組白云巖地層。天然形成的奇石景觀,巧奪天工,似龍似獸,造化神奇![詳細]
紅石峽
  游覽所需要的大致時間:一個半小時左右,全長2000米,單行線景點。紅石峽(溫盤峪)位于子房湖南,峪內(nèi)夏日涼爽宜人,隆冬苔卉蒔草翠,故稱紅石峽。它集泉瀑溪潭澗諸景于一谷,融雄險奇幽諸美于一體,被風景園林專家稱贊為“自然山水精品廊”。谷里分布“首龍?zhí)丁、“黑龍(zhí)丁薄ⅰ扒帻執(zhí)丁、“黃龍?zhí)丁、“臥龍?zhí)丁薄懊啐執(zhí)丁、“醒龍(zhí)丁薄ⅰ白育執(zhí)丁、“游龍(zhí)丁,構成“九龍溪”。還有“幽瀑”、“穿石洞”、“相吻石”、“雙獅汲水”、“孔雀開屏”、“棋盤石”等景觀。谷口南端有一狹窄的峽谷稱為“一線天”,且有瀑高50余米的白龍瀑布。兩側高山聳立,恰似一個石闕,正好是云臺山的西大門。紅石峽體驗點:1.中原第一景;體驗14億…[詳細]
梁平滑石古寨景區(qū)
  滑石寨位于重慶市梁平縣雙桂旅游區(qū)內(nèi),距梁平縣城9公里,與雙桂堂遙遙相望。是古寨文化旅游景區(qū)。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初,川東北白蓮教義軍在梁平縣(史稱梁山縣)活動達7年之久,數(shù)萬義軍曾數(shù)度攻占梁平大部。當時清朝梁山知縣方積亦在縣內(nèi)修建了217座寨堡,強令全縣近4萬人全部遷居山寨。歷經(jīng)300年風雨,梁平縣境內(nèi)其余古寨皆已廢蕪,墻垣無存,唯滑石寨因其險要獨特的地形,幸免了人為的嚴重破壞。整個寨堡耗石約1萬方,工程浩大,令人稱奇;派秸瞧綁紊贤回0纹鸬囊蛔撸玻叮岸嗝椎墓路。孤峰呈紡錘形,四面懸崖,峰頂平地有6000平方米。峰西是一堵傾斜約75度,近10萬平方米的完整石壁,石壁上鑿有一條寬不盈尺的…[詳細]
石橋堡紅色旅游景區(qū)
  石橋堡村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是中共曲沃特別委員會、犧盟曲沃中心區(qū)、中共曲沃地下縣委所在地,是晉南各縣通往中共中央北方局的聯(lián)絡總站,擁有縣委舊址、抗戰(zhàn)小學、抗戰(zhàn)地道等歷史遺跡。2021年11月,入選第一批省級紅色文化遺址名錄。石橋堡紅色旅游景區(qū)以石橋堡村為依托,總占地面積300余畝,實行全村域建設、全村域打造,形成了以曲沃老縣委舊址為核心,涵蓋教育培訓區(qū)、綜合演出區(qū)、拓展訓練區(qū)三大功能區(qū)的總體格局;匾劳胸S富的紅色文化資源、成熟的縣委黨校教學體系和完善的基礎設施,在全省有一定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先后被授予中國美麗休閑鄉(xiāng)村、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山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山西省國防教育示范村、山西省鄉(xiāng)村旅游…[詳細]
白石嶺
  位于瓊海市西南12公里處,總面積約16.24平方公里,由登高嶺等山嶺組成。登高嶺是白石嶺最高峰,海拔328米。山狀變化萬端,移步換形。山上怪石嶙峋,千姿百態(tài),石洞幽深,神奇莫測。每當云霧繚繞,山峰忽隱忽現(xiàn),變化萬千,猶在虛無縹緲之中。嶺有1308級登上石階貼崖而上,登之可觀白石嶺八景,飽覽萬泉河風貌。白石嶺八景是:石柱擎天、金鐘駕馳、青獅眺目、翠屏擁月、崆峒篩風、蒼牛噴霧、花崗蔚彩、碧沼儲云。從崆峒篩風上登300級臺階,便是白石嶺最佳景觀石柱擎天。清代本地舉人王崇佑詩曰:巍巍群山峙荒原,一色瑩光拂紫恒。未有階梯從級躡,總無藤葛敢扳牽。清塵半潔空中地,綠樹偏繞云里根,欲問何年輕奠定,猛然遐想到虞…[詳細]
萬佛堂石窟
  萬佛堂石窟位于遼寧省義縣西北9公里萬佛堂村南大凌河北岸的懸崖上。石窟開鑿于北魏年間,是東北地區(qū)最早、最大的石窟群。可分為東、西二區(qū),西區(qū)有9窟,東區(qū)有7窟。西區(qū)的9窟分為上下兩層,上層3窟、下層6窟。其中第五窟內(nèi)刻有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平東將軍、營州刺史元景的造窟題記,題記寬約1米,上方雕有小千佛,千佛上有屋形龕楣,題記文字書法精美,清末著名學者、維新運動志士康有為稱贊它為“元魏諸碑之極品”。在西區(qū)的各窟中,以第1窟為最大,其時代也較早,但是窟中的造像都已經(jīng)風化,又經(jīng)過后世的改動,其原貌已不可窺見。第6窟規(guī)模也較大,窟的前部已經(jīng)塌毀,尚保存有后壁的交腳彌勒坐像,雕像低眉微笑,頭發(fā)呈水波…[詳細]
奧陶紀石林
  宜都市奧陶紀石林位于湖北省宜都市潘家灣土家族鄉(xiāng)境內(nèi),距宜昌市70KM,距宜都市42 KM,距三峽機場70 KM,相距古潮音洞景區(qū)與柴埠溪國家森林公園均在20 KM左右,鴉來復線公路由此經(jīng)過,奧陶紀石林是我國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石林景區(qū),擁有幾億年形成的世界罕見古化石群和奇特的石林景觀。景區(qū)價格:50元/人…[詳細]
太安石林
  太安石林是興文世界地質(zhì)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公園的四大景區(qū)之一。位于兩龍鄉(xiāng)南約2千米處,零星分布面積約8平方千米,太安、龍洞一帶集中分布區(qū)面積約2.5平方千米。出露于奧陶系瘤狀、龜裂紋狀灰?guī)r層中,石芽群、石林、殘柱峰相間分布為以特點,石林高2.5~4米,相嵌低矮的石芽群,高1~1.5米。石林形態(tài)奇特,或如城堡,或如長墻,或如人形,或如鳥禽走獸,千姿百態(tài);石芽則低矮峻秀,玲瓏小巧。形成石林的巖層為距今約4.9億年的奧陶紀的碳酸鹽巖,巖層表面呈現(xiàn)的不均勻“豹皮狀”花紋,更增加了石林的美麗與神奇。除石林而外,景區(qū)尚有蓮花洞、回龍洞等洞穴群與天坑分布,溶洞內(nèi)還生長著少見的利川齒蟾(玻璃魚)。石林與竹…[詳細]
鞏義石窟寺
  鞏義石窟寺位于鞏義市區(qū)北15公里的黃河南岸、伊洛河畔的大力山下,創(chuàng)建于北魏孝文帝之時(公元471—499年)。現(xiàn)存石窟5個,千佛龕一個,小佛龕255個,摩崖大佛3尊,佛像7743個,碑刻題記200余塊。石窟寺背依邙山,面臨洛河、山光水色、秀麗多姿,古有“溪霧岸之幽棲勝地”的贊譽。與著名的黃河、洛河交匯處匯成了一道美麗的風景線。建于6世紀北魏尊崇佛法的盛期的石窟寺,依山開鑿五窟。五窟中以第一窟的規(guī)模最大,面積為6米見方?咧械牡裣瘢蟛糠秩〔挠凇睹罘ㄉ徎ń(jīng)》,部分則采自漢魏兩晉以來的本土藝術傳統(tǒng),是外來宗教與本土文化融合的優(yōu)秀藝術作品。石窯寺面積有有9000平方米,院內(nèi)視野開闊,綠化美麗,是理想…[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