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樓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樓篇

安獻樓
  安獻樓坐落于雞山路18號。1906年美國基教安息日會牧師安禮遜到鼓浪嶼傳教,同時在鼓浪嶼創(chuàng)辦了“育粹小學”,后更名為“美華小學”。1910年增辦“美華女學”。1934年,安禮遜在雞山頂興建一座樓房,落成時正值安息日會在此舉行閩南各屬支會聯誼會,安禮遜主持了“安獻典禮”,便將該樓命名為“安獻樓”。1938年,美華男、女兩校合并,遷入“安獻樓”內。建筑特點該樓坐北朝南,為花崗巖條石建成的全石構建筑,共3層,建筑面積1005.6平方米,平面為封閉式內廊布局,建筑沿中軸左右對稱,中心部位入口處以四根圓柱、三角形山花和臺階為裝飾。屋頂為平頂式,四周設高1米的石砌女兒墻。該建筑為美國建筑師設計,受當時歐洲…[詳細]
迎龍樓
  迎龍樓坐落在開平市赤坎鎮(zhèn)三門里村,東距開平市區(qū)6公里,是開平市現存最早的碉樓,為關氏家族所建。三門里村建于明朝正統(tǒng)年間(公元1436-1449年),地處潭江下游沖積平原,是一片蘆葦叢生、水鳥群集的低洼之地,洪澇不時地威脅著村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明朝嘉靖年間(公元1522-1566年),關氏十七世祖關-夫婦獻出家庭積蓄,建起了迎龍樓。迎龍樓坐西北向東南,占地面積152平方米,建筑面積456平方米,磚木結構,樓高3層11.4米,為全村制高點。第1、2層為明朝大型紅泥磚砌筑,紅磚規(guī)格為33×15×8厘米,墻厚93厘米,為明代原構。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用青磚加建了第3層,開窗比第2層大,樓面為木梁…[詳細]
汶洋土樓
  汶洋土樓,又稱寨里厝。位于黃田鎮(zhèn)汶洋村,建于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土樓坐北朝南,東邊臨溪,主建筑物位兩層,方型結構,建筑面積1352平方米,2003年汶洋土樓被古田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䝼,清嘉慶年間,汶洋村有一位廖氏財主,擁有土地上百畝,每年可收田租五百多擔,生有7子2女,7子分別取名為長銘、長照、長祥、長云、長慶、長培、長發(fā),一家人生活過得十分富足。然而,他們經常遭受外來土匪的侵擾。為抵抗土匪的侵犯,便修建了這座易守難攻的寨式土樓。土樓最大的特征是具有防御性,一是土樓墻體厚約2米,第一層無窗口;二是樓外一邊臨溪,溪邊砌有6米高的護坡,其余三邊離土樓10米處,建筑一…[詳細]
遺經樓
  遺經樓位于高陂鎮(zhèn)上洋村,建于清咸豐元年(1851年),方形土樓。外墻東西寬136米,南北長76米,占地10336平方米。其后座主樓高17米5層,是永定現有土樓中最高的樓房。主樓左右兩端分別垂直連著一座四層的樓房,并與主樓平行的四層前樓緊緊相接,圍成一個巨大的方樓,如此環(huán)繞形成一個大“口”字。里面又有一組小“口”字形建筑,形成一個獨特的“回”字形整體造型。真是“門中有門,樓中有樓,重重疊疊”,當地人都稱它為“大樓廈”。 中間為祖堂。前樓一左一右建有兩所學堂,樓內子女可以在樓內就讀,學堂中間是個石坪,前建有大門樓,大門高6米寬4米。在主樓后面有花園一座、魚塘一口以及碓房、牛舍等附設建筑。遺經樓共有…[詳細]
渭南鼓樓
  渭南鼓樓在渭南老城內,今軍分區(qū)門上。隋大業(yè)九年(公元613年)所建,位于當時縣城中心,明洪武年間又擴建。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6年)十二月,華州大地震時毀壞,次年重建,清代維修過。解放后,又經整修,鼓樓內陳列著渭南出土文物。鼓樓系城門重樓式建筑。為重檐歇山式琉璃瓦房頂。下層寬5丈,進深3丈,周圍有庭柱。東西6柱,南北5柱,各有八角窗2個,上層為3間樓閣,磚臺下南北向有門洞長5丈,上額“渭南縣”,兩則刻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門洞背面上額刻有“具瞻”二字。在渭南老城內,今軍分區(qū)門上。隋大業(yè)九年(公元613年)所建,位于當時縣城中心,明洪武年間又擴建。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6年)十二月,華州…[詳細]
廣寒樓苑
  廣寒樓苑位于韓國全羅北道南原市遙川路上,是該區(qū)最著名的文化旅游景點之一。相傳,1419年朝鮮世宗時期的丞相黃喜流放到南原時,建起一座樓閣取名“廣通樓”。此后的1444年, 河東府院君鄭麟趾為樓苑美景所吸引,借嫦娥所在的“廣寒樓清虛府”之名將其命為廣寒樓,意指此地美景堪比月亮宮殿。廣寒樓苑以廣寒樓為中心,由瀛州、蓬萊、方丈三座浮于水面的小島和象征牛郎織女相會的鵲橋等建筑組成,是朝鮮時代庭院的代表作品,也是了解當時建筑技藝、社會風俗及人們生活文化等的重要歷史遺跡。此外,該遺址也是韓國文學作品《春香傳》的背景發(fā)生地之一,劇中,春香與李夢龍正是在這里撒下了愛情的種子。如今,為紀念春香,廣寒樓苑內還設有…[詳細]
濮陽四牌樓
  四牌樓,又名中心閣,位于濮陽老城十字街,高8.6米,長寬各6.6米,面積43.56平方米。該建筑為木石結構,呈方形,四角以石柱支撐閣頂。閣頂以全木構成,扣榫嚴緊,四角各有斗拱相托,閣檐上挑,上覆琉璃瓦,青光閃爍。頂脊塑八只蹲獅,栩栩如生。四道垂脊各塑龍、鳳、魚、馬,呈龍飛鳳舞、魚躍馬騰狀。四角套獸下垂銅鈴,風吹擺動,叮當作響。閣內繪飾圖案,雕梁畫棟,非常美觀。外壁四塊額板,雕字如斗,蒼勁有力,為書法家劉文選所書。東曰顓頊遺都,西曰澶淵舊郡,南曰河塑保障,北曰北門鎖鑰,概括了濮陽歷史悠久和地理上的重要位置;罔幈,亦作“契丹出境碑”,位于濮陽城內御井街西側。此碑原為青石,高2.6米,寬1.3米,…[詳細]
黎平紀堂鼓樓
  紀堂鼓樓位于貴州省黎平縣肇興鄉(xiāng)紀堂寨上,共3座。十分雄偉壯觀。紀堂分上寨下寨,各有一座鼓樓,由十二根大杉樹原木支撐而起。塔身分八角,而頂層卻變化為四角攢尖頂花重檐。鼓樓周圍的地面和民居的走道上都以卵石鑲嵌成象征喜慶吉祥的圖案。紀堂鼓樓建筑年代久遠,曾多次修葺。1966年遭到破壞,1978年當地侗族人民自愿獻工獻料重新修復。塘明鼓樓由12根大杉木立于柱礎之上,高約22米,突兀寨中。該樓以逐層內收的梁枋和全爪柱支撐層層挑出層檐,形如寶塔,內無層板,空至寶頂。鼓樓基面約160平方米,中央用青石板鑲成一個火塘,周圍有簡易木凳。樓前有一歌坪,坪邊建有一個小巧玲瓏的侗戲臺,與鼓樓相對。該樓底層呈方形,上為…[詳細]
黃樓
  在徐州市區(qū)古黃河畔,矗立著一座雙層飛檐的仿古高樓。這就是1988年修復的黃樓。歷史上的黃樓是900年前徐州知府蘇軾率領徐州軍民戰(zhàn)勝洪水之后,于宋神宗元豐年(1078年)八月在徐州城東門之上建造的。因為土能克水,所以涂上黃土,取名黃樓。黃樓內有許多碑刻,其中最著名的要數蘇轍撰寫,蘇軾親筆所書的《黃樓賦》。黃樓賞月亦成為徐州古八景之一。樓閣名。故址在今江蘇省徐州市。據宋蘇轍《黃樓賦》載:熙寧十年秋七月乙丑,黃河決口,水及彭城下。蘇軾適為彭城守。水未至,蘇軾使民具畚鍤,畜土石,積芻茭,完窒隙穴,以為水備,故水至而民不恐。及水至城下,蘇又以身帥之,與城存亡,故水至而民不潰。水退又請增筑徐城,故水既去,…[詳細]
前九廣鐵路鐘樓
  介 紹  九廣鐵路鐘樓屹立在香港文化中心廣場的尖沙咀前。高44公尺,以紅磚及花崗巖筑成,鐘樓四面各裝有時鐘。背景知識:  九廣鐵路尖沙咀火車站始建于1913年,由于部份自英國訂購的器材及裝置因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關系,未能依時運抵香港,尖沙咀火車總站的內部工程一度-擱置。直至1916年3月28日,尖沙咀火車總站才正式啟用。尖沙咀火車總站鐘樓于1915年落成,由于工程安排不當,鐘樓內重達一噸的報時大鐘在1920年才開始安裝,并在1921年3月開始運作。九廣鐵路火車總站于1978年遷往現址,而舊有的尖沙咀火車站亦遭拆卸,只留下鐘樓的部份。鐘樓于1990年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跡。 交通  1、港鐵荃灣線尖沙…[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