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古村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古村篇

茗岙梯田
  茗岙梯田位于浙南永嘉山區(qū)四周海拔800多米高的大山之中,沿楠溪江北進至碧蓮鎮(zhèn),再從碧蓮依山而上,大約10公里左右的盤山公路,群山連綿起伏,幽谷云海浮涌,山村梟梟炊煙,成片梯田依山而建的茗岙山鄉(xiāng)就展現在我們的眼前。茗岙為各姓氏雜居之地,陳、胡、徐三大大姓各有宗祠,這些宗祠都是宗族文化的象征。各大宗祠里以胡姓宗祠最具特點。胡氏大宗規(guī)模宏大,描朱繪金,穹頂有精彩的彩繪故事,大宗左右墻壁又有走廊環(huán)繞,正對中堂則有一漂亮的戲臺,照壁上則繪有反映村民美好愿望的鹿壁畫,如今這里已經成了村民休憩閑談的一大好去處。除大宗外,胡氏還有幾座小宗祠,在三房宗祠里有明代壁畫,畫上人物為胡氏先人。這些壁畫人物雕工精致,服…[詳細]
霞山古建筑群
  霞山古建筑群座落在錢江源頭的開化縣馬金鎮(zhèn)霞山,地處浙皖贛三省邊界,205國道貫穿其間。建筑群依山面水,河岸埠頭依次相連,各類建筑沿水流(馬金溪)自上而下逐一而建。一條一百多米長的老街沿河穿插其間,這也是古時浙江通往安徽的主要驛道。街面兩旁商店林立,各類商鋪字號清晰可辨,可以想象得出昔日的繁華。這里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不僅有豐富的民俗文化,如高蹺竹馬等,還有許多文人墨客如朱熹、呂祖謙、陸九淵、商輅、袁世凱、余紹宋、于右任、馬一浮等留下的文珠墨寶。建筑群內的建筑以徽派風格為主,兼有浙、閩、贛建筑特點,是邊界文化交流的成果。霞山古建筑群共有明—民國建筑127幢,按功能可分為民居、祠堂、商店、鐘樓…[詳細]
樂平古街古村
 。1)樂平市區(qū)老北街區(qū)樂平市區(qū)老北街,這是一處在歷史上以商業(yè)為主,集民居、民俗文化為輔的歷史街區(qū),范圍是南以翥山東路(原東大街)劃線,北至菖蒲塘至老-一段環(huán)城長壽路,西止洎陽北路(原北大街),東至為民路,總面積約30公頃。該區(qū)內呈里坊格局,規(guī)劃有序,縱向巷道主要有老北街、長沙巷、周家巷、富貴巷、萬壽宮等,橫向巷道主要有典當巷、柴巷口、成佳巷、菖蒲塘巷、花園巷等。其中以老北街保存得最為完整,它全長580余米,寬4米,原為長方形花崗石地面,沿街兩面店鋪、民居、祠堂、廟宇、古井、水池、巷道、茶肆、作坊等建筑鱗次櫛比,約70%以上是明清或民國時期的古建筑。老北街始建于南朝,鼎盛于明清和民國時期。東晉太…[詳細]
黃埔古村
  黃埔村和廣州其他“城中村”極大的不同:清潔、安靜,空氣中隱隱透著別樣的沉靜。在巷子里,出現了很多鑊耳屋。這的巷有著古樸巷名:清風里、來燕里、淳庸巷、橫辰里、中正里、申明大街等。鑊耳屋外墻壁均有花鳥圖案。鑊耳屋的山墻砌成鑊耳狀,故稱“鑊耳屋”。據說鑊耳狀的建筑防火和通風性能良好:火災時,高聳的山墻可阻止火勢的蔓延和侵入;微風吹動時,山墻可擋風入巷道,進而通過門、窗流入屋內。民間還有“鑊耳屋”蘊含富貴吉祥豐衣足食意義之說。村中巷道規(guī)整有序,村子呈平面網格布局,一個巷子為中軸,民宅在巷子兩側,一個院落套一個院落,即所謂廣府鄉(xiāng)村“梳式布局”。黃埔村現存的祠堂,是黃埔村所保留的傳統(tǒng)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祠…[詳細]
白鷺古村
  白鷺古村至今保留著大量完整的明清古建筑,到目前為止,白鷺是江南保存最完好集中的贛派建筑,雖歷經860多年的風吹雨打,依然保存有大小不等一定規(guī)模的堂屋,祠宇共69座。白鷺村位于贛南贛縣東北角,接壤于興國和萬安,距贛州市約70公里。自南宋紹興六年(1136)唐朝江南第一宰相鐘紹京的第十六世孫鐘輿遷居于此,至今已有880余年。悠久的歷史讓白鷺擁有了為數不少的“第一”和“唯一”:中國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以女士命名的女士祠,中國第一所希望小學,江南第一個村級民俗博物館,故宮唯一一塊遺留在外的金磚……白鷺古名居是沿著鷺溪呈月牙形分布,而且村里的四條主要街道,極似一大大的“豐”字。白鷺名由,很有些詩意。198…[詳細]
銀圳清代居民群
  銀圳村均為金田金溪王氏后裔,而金田金溪王氏又由太源王氏后裔遷徙而來。其始祖王德載榜中進士,任吉州刺史,于唐乾符年間(公元873-879年)徙金田開基以來,歷一千一百余年,發(fā)展至“一族兩房十三團房”素有“金田千煙村”之稱。據考證,歷代達官顯人及鴻儒鄉(xiāng)賢達219人,明代以王時槐、王懋中為代表的京官達10余人。銀圳村與王氏族人原屬同一個金田村,七十年代分為銀圳、文明、六房、園背等近10個行政村。金田大村村落空間格局自古有“三槐、九牛(石)、十八井”之說,而銀圳村正轄一槐、二牛、三井之內。時至今日,古建筑保存數量較多和完整性較好的也大多在銀圳所轄范圍。明永樂年間,開基祖第十八代孫貢鼎造新居于北江下游,…[詳細]
厚吳村
  同姓的人見面,總愛寒暄說“五百年前是一家”。所以,當知道浙江永康有個厚吳村,那里的吳姓人家已經在那方水土上綿綿延延生生養(yǎng)養(yǎng)了780多年的時候,我便打定主意,要去那里“認祖歸宗”。永康南端的厚吳村與縉云接壤,全村800多戶人家?guī)缀跫壹倚諈。據《屏山慶堂吳氏宗譜》所記,厚吳村吳姓始祖名昭卿,字明之,號屏山,生于宋紹興乙丑(公元1145年),卒淳祐癸。原系仙居銀青光祿大夫全智公十世孫,秉性高亢超然,有出塵之想。其時伯叔,兄弟侄輩先后登仕路要津,濟濟相踵,人皆為榮。公獨視之澹泊如常。偕伯父公之永康任承事,見永康南鄉(xiāng)武平山明水秀,遂嘯泳其間,聚廬而托處焉,是永康吳氏之始祖。或許是承繼了先祖澹泊仕路的遺風…[詳細]
燕喜山
  燕喜山座落在市區(qū)巾峰山腳下,山內古樹蒼蒼郁郁,奇泉怪石眾多,亭臺樓閣遍布,摩崖石刻隨處可見。從連州市區(qū)番禺路連州中學進入燕喜山,只見一座牌坊高6米,寬6.5米,青磚黃瓦,古色古香,橫批有草書“燕喜”二字,上有一對聯“吏部文章高北斗,連州水石冠南陬”。這是連州人引以為自豪的經典名句。正門外側各有一耳門,耳門上有唐朝吏部韓愈草書“鳶飛”、“鵬搏”?邕^牌坊,回頭一望,橫梁上有“引人入勝”,也有一對聯:“天澤涌泉流入與雙清尋活水,巾峰垂地脈境緣一覽小群山”。沿著古樸莊重的青石板路往北走數十米,便是鐵城亭。亭雖不大,卻很有紀念意義。1938年秋,日本侵略廣州,國民黨省政府遷往連州,省政府主席吳鐵城在燕…[詳細]
松田古村
  松田村地處安福縣城東7.5公里,與楓田鎮(zhèn)隔河相距。東臨瀘水河,南連東陽峰,西與石屋山、黃牛嶺相接,北靠安吉公路。境內西北偏高,東南低。東陽峰、黃牛嶺環(huán)抱本村。石屋山腰有石屋洞,高敞明亮,可容一、二百人。鐫刻有“石屋洞天”大字。明正德年間,村人彭簪任靖州太守辭歸后,隱居石屋洞,筑玩易草堂,建臥云亭。松田周邊環(huán)境優(yōu)美,山河秀麗,尤以“中溪八景”為甚,文人雅士多有詠唱。明安福縣令程文德曾有游石屋洞詩“剛入花封境,先來石屋游。山川相國里,云樹洞仙邱……”。楊士奇曾為《中溪八景詩》作序:“安成彭氏,世居邑東中溪之上,據山水之勝。其居之東,曰東陽峰,有巨石。將雨,則云氣自石出,士人嘗視為雨候。其南有石巖如…[詳細]
石泉古苗寨
  石泉古寨位于酉陽縣阿蓬江國家濕地公園核心區(qū)蒼嶺鎮(zhèn)大河口村阿蓬江畔,小地名“火燒溪”。石泉古苗寨距阿蓬江約3公里,是酉陽縣蒼嶺鎮(zhèn)大河口村石氏家族的民宅。苗寨坐落在一個呈撮箕口狀的山谷中,依山而建,除進出寨子的槽口外,三面都被古樹和翠竹包圍著。石泉古苗寨距阿蓬江約3公里,是酉陽縣蒼嶺鎮(zhèn)大河口村石氏家族的民宅,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寨子占地2萬多平方米,有108戶500多寨民,全是石姓。古寨分上中下3寨,全是石姓,寨上有70多棟木質民居,有108戶和500多名村民,古寨被1000多棵古樹,500多丘梯田和滿山翠竹緊緊包圍,比之前《中國博物館志》所載“中國最大的原生態(tài)苗寨”貴州郎德苗寨還大。石泉古苗寨…[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