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第十批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第十批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醴陵文廟
  醴陵文廟位于醴陵市東正街。始建于宋,原址在青云山(現(xiàn)醴陵一中內(nèi)),據(jù)民國版《醴陵縣志·教育志》載:淥江書院原在朱子祠堂之右,背山面河,為宋、元、明學宮故址,乾隆初移建學宮。元大德十年(1306),知州張思敬在原址重建文廟,元末毀于兵。明洪武二年(1369),知縣黃彥正重建,明末清初毀。清順治十八年(1661),知縣張法禮、康熙四年(1665)知縣張尊賢先后修茸,后毀于吳三桂之變;康熙二十一年至二十六年(1682—1687)知縣陳九疇、賴彥超,三十七年(1698)知縣蔣晟陸續(xù)修建;乾隆八年(1743),知縣段一控遷文廟于何家碼頭今址;后又經(jīng)過五次修葺或擴建;同治十二年(1873),知縣薛振鈺購廟…[詳細]
醴陵火車站舊址
  醴陵火車站舊址,位于醴陵市陽三石街道陽三石居委會境內(nèi),是毛澤東1927年來醴陵考察農(nóng)-動時經(jīng)過的重要場所,也是他考察醴陵農(nóng)-動的起點,具有特殊的歷史價值和重要意義。…[詳細]
姚家壩火車站
  株洲毛澤東考察湖南農(nóng)民運動舊址姚家壩火車站位于株洲市蘆淞區(qū)姚家壩鄉(xiāng)。年代為1927年。…[詳細]
接龍橋碼頭
  接龍橋碼頭位于淥口古鎮(zhèn)淥江岸邊,修筑于清代光緒十六年(1878),麻石砌成,跨淥口北岸塘山水,平面呈人字形。長20.4米,寬2米,面積約40平方米。是昔日淥口古鎮(zhèn)商業(yè)繁榮及淥江航運發(fā)展的見證物,是重要的交通文化遺產(chǎn),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說到接龍橋,不得不提湘潭老街十八總!跋嫣妒丝偂保坏桨丝傇跍O口,九至十八總才在湘潭。古時候的淥口老街與湘潭的老城區(qū),都位于湘江邊,主體部分都是江邊的二條老街,這二條老街每過一到兩里有一個集市,被稱為“總”。淥口的老人們都說,商業(yè)和集市,是先在淥口設一總到八總,后才在湘潭城關鎮(zhèn)設九總到十八總。“總”的另一種說法,是指古時候湘潭更夫敲更的范圍劃分,從一總到十八總…[詳細]
毛澤東考察湖南農(nóng)民運動舊址(新源渡口)
  毛澤東考察湖南農(nóng)-動舊址(新源渡口)位于湖南省衡陽市衡山縣長江鎮(zhèn)新源村湘江岸邊,河對岸是石灣(今屬衡東縣)。1927年元月,毛澤東在衡山考察農(nóng)運時,來到新源渡口,在渡口亭子里調查了解當?shù)氐霓r(nóng)運情況,并從這里乘船到石灣從事調查工作,后又乘船從金湖渡口上岸到附近的鳳仙廟(鳳仙廟是當時煤礦工會和工人糾察隊的隊部),召集當?shù)剞r(nóng)協(xié)負責人和煤礦工人糾察隊負責人會議,指導他們?nèi)绾螌⑥r(nóng)會工作和糾察隊工作做好。1927年6月,毛澤東又來到衡山,離開衡山時也是從新源渡口乘船去石灣的。新源渡口為明代老渡口,碼頭上現(xiàn)保留有石踏步和石亭子遺跡。衡山縣長江鎮(zhèn)新源渡口,是毛澤東同志1927年元月考察湖南農(nóng)-動時,從事革命運…[詳細]
毛澤東青年時代活動舊址——陳家老屋
  毛澤東青年時代活動舊址——陳家老屋位于長沙市瀏陽市文家市鎮(zhèn),年代為1917年。…[詳細]
積谷倉
  積谷倉公布時代:清代保護級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公布編號:430181—0164公布地址:瀏陽市文家市鎮(zhèn)文市社區(qū)人民路類別:近現(xiàn)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公布機關:長沙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5.08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四向各至墻基外30米處。建設控制地帶:四向各至保護范圍外20米處。…[詳細]
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舊址(江口陳家祠堂)
  江口陳家祠堂位于瀏陽市張坊鎮(zhèn)江口村七溪組,是當?shù)仃愂霞易寮漓胂茸嫘藿ǖ撵粲罱ㄖ。?jù)考證:祠堂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坐北朝南,門向165度,磚木結構,面闊三間,懸山頂,覆小青瓦,設槽門,內(nèi)設中、后廳,共為三進,左右各列回廊、廂房、橫廳等,建筑兩側有墻垣圍護,占地面積約500平方米。祠宇內(nèi)設隔扇門、格窗,古樸典雅,后棟為穿斗木構架,前棟抬梁結構。梁架上小斗栱做工精巧,實屬罕見。祠宇歷經(jīng)修葺,20世紀70年代,槽門被拆除,改建為七溪小學教室。2002年族人對祠宇進行修葺,將中棟正面格扇門處階檐以及后棟糟朽的木間墻改造。該祠堂布局合理,結構嚴謹,木雕精美,是陳氏家族繁衍生息淵源歷史的實物見…[詳細]
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舊址(彭家大屋)
  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舊址(彭家大屋)位于長沙市瀏陽市文家市鎮(zhèn)![詳細]
瀏陽圍山書院
  “此地有圍山高聳,溪水環(huán)繞,宅我校于其中。聽鳥雀吱吱,水聲潺潺,我們在此間樂也融融。努力求學業(yè),造就優(yōu)良國民,矢志救國,毋忘父老,作育熱忱,我圍山萬古長青。”這是圍山學校的老校歌,圍山學校的前身就是瀏陽八大書院之一的圍山書院。圍山書院坐落在瀏陽市大圍山鎮(zhèn)東門市,今為大圍山鎮(zhèn)中心完小和中學。正如歌詞中所言,在“崗巒圍繞,盤踞四縣”的大圍山山麓,在東門集鎮(zhèn)東隅,左依虎行嶺、右傍瀏陽河的圍山書院秀然而出,在經(jīng)受100多年的風雨歷練后,依然翰墨留香。圍山書院始建于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占地面積3039平方米,建筑面積1635平方米,由譚嗣同的老師涂啟光領銜捐建,為當時瀏陽八大書院之一。書院坐北朝…[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