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于2013年3月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共計1943處,另有與現(xiàn)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合并的項目共計47處。2013年5月3日正式對外公布。
辛村天齊王廟
  辛村天齊王廟又稱東岳廟,位于黎城縣東陽關鎮(zhèn)辛村東部。坐北朝南,一進院落,占地面積1340平方米。據(jù)廟內(nèi)碑碣載,創(chuàng)建于元至正元年(1341年),明、清屢有修葺。現(xiàn)存大殿為元代遺構,其余為明、清建筑。中軸線上由南向北現(xiàn)存有山門(倒座戲樓,戲樓正中下部南向辟門)、大殿;東西兩側由南向北有倒座夾房、廊房、耳殿等建筑。廟內(nèi)還有元、明、清創(chuàng)修、重修碑記5通。戲樓為硬山頂二層樓閣式建筑,下層中為門洞,設板門兩扇,里轉為戲臺,面寬三間,進深六椽,灰筒板瓦屋面,柱頭科三踩單翹。大殿建于0.6米高青石臺基上,懸山頂,面闊五間,進深六椽,前檐柱頭斗栱五鋪作單抄單下昂,無補間鋪作,側角顯著,出檐深遠。前檐裝修為板門、…[詳細]
上馮圣母廟
  圣母廟圣母廟(第三批省保)時代:元、明、清地址:夏縣埝掌鎮(zhèn)上馮村上馮圣母廟位于夏縣縣城北向15千米的埝掌鎮(zhèn)上馮村委會院內(nèi),始建于元延祐三年(1316年),廟宇坐北朝南,現(xiàn)存有圣母殿、配殿、香亭各一座。圣母殿為元代建筑,香亭為明代建筑,配殿為清代所建。圣母殿面闊三間,進深四椽,單檐懸山頂,當心間立柱采用八楞柱,柱頭有卷剎,斗栱為四鋪作單下昂,螞蚱形耍頭,當心間有補間斗栱一朵,并出45°斜昂,稍間無補間斗栱,前檐柱頭斗栱后尾設斜栱挑承垂蓮柱,四架椽屋四椽栿通檐用二柱。四椽栿與平梁之間設駝峰支撐,平梁上設脊瓜柱和雙叉手,屋頂用椽為六楞椽,殿內(nèi)四椽栿后部設立柱支撐。后墻保留有神龕泥塑痕跡,殿內(nèi)兩山面保…[詳細]
南陽法王廟
  南陽法王廟全稱玄天上帝法王之廟,位于稷山縣稷峰鎮(zhèn)南陽村委會正西300米。坐西朝東,一進院布局,東西長68.3米,南北寬46米,占地面積3141.8平方米。該廟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據(jù)廟內(nèi)梁架題記及碑文記載明、清均有修葺或增建。廟內(nèi)現(xiàn)存明成化七年(1471年)、弘治十五年(1502年)、萬歷三十六年(1608年)重修記事碑3通,村北一千米左右的田野發(fā)現(xiàn)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重修碑記一通,其中明成化七年(1471年)《法王廟創(chuàng)建舞庭記》碑陰線刻有法王廟全景圖。法王廟現(xiàn)存山門、樂樓、正殿,兩側分別為七星殿、九曜殿、十帥殿、后土圣母殿、瘟神藥王殿、牛王馬王殿、南廂房及掖門,周圈院墻。山門創(chuàng)建于明弘治十五…[詳細]
洪洞關帝廟
  洪洞關帝廟位于洪洞縣大槐樹鎮(zhèn)城中心關帝街。坐北朝南,占地2072平方米。據(jù)清光緒八年修訂《洪洞縣志》記載,關帝廟在恒德坊街北,元大德十年(1306年)里人蘇漢臣重建。明嘉靖十年(1351年)創(chuàng)建關帝樓;清順治二年(1645年)增建戲樓;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擴建;經(jīng)過明、清屢次修葺,始成現(xiàn)在的建筑規(guī)!,F(xiàn)存正殿保留元代遺構,獻殿為明代遺構,其余為清代建筑。洪洞關帝廟中軸線由南向北依次為關帝樓、戲臺、獻殿、正殿,兩側分別有東西廊房和鐘鼓樓。關帝樓又名春秋樓,為一座四面貫通的過街樓。鐘、鼓樓,位于戲臺東西兩側,高約13米,十字歇山頂,兩層建筑。戲臺坐南朝北,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卷棚式屋頂。獻…[詳細]
柏草坡龍?zhí)焱恋貜R
  柏草坡龍?zhí)焱恋貜R(第七批國保)時代:元至民國地址:山西省呂梁市汾陽市峪道河鎮(zhèn)柏草坡村中部柏草坡龍?zhí)焱恋貜R位于汾陽市城北11.5千米峪道河鎮(zhèn)柏草坡村中。坐北向南,一進院落,東西28.81米,南北49.71米,占地面積1432平方米。據(jù)史料記載,該廟始建于金代,元以后屢次維修。中軸線上由南向北主要有:戲臺、獻殿、龍王殿,東面配殿3座。龍王殿為金代始建、元代重建,其余皆為清、民國時期建筑。龍王殿面闊三間,進深二間,單檐懸山頂,筒板瓦屋面。前檐設斗栱,四鋪作,華拱出跳狀如翼形栱,其上不設交互斗和令拱,斗栱里轉單杪承搭牽,搭牽做螞蚱頭。后檐斗栱不出跳,把頭絞項作,三椽栿出頭。殿內(nèi)梁架為四架椽屋搭牽對三椽…[詳細]
大中漢三嵕廟
  山西長治長子縣大中漢三嵕廟文物等級: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時代:正殿元代,戲臺、配殿等清代地址:長治市長子縣城西8公里大中漢村狀況:元代正殿滲漏嚴重,山墻歪閃大中漢三嵕廟位于長子縣常張鄉(xiāng)大中漢村西。坐北朝南,一進院落,占地面積約為730平方米。始建年代不詳,大殿為元代遺構,其余皆為清代建筑。三嵕廟大殿位于廟院北端,緊鄰大殿兩側為東西朵殿,大殿前分列東西廂房,南端為二層山門,一層辟門道,二層為倒座戲臺。大殿面闊三間,進深六椽,原應為懸山頂,現(xiàn)為單檐硬山頂,筒板瓦屋面,花琉璃脊飾。前檐柱頭施五鋪作雙杪,重栱計心造,栱彎卷殺平直,華栱均作琴面昂狀,當心間兩朵出斜栱。不施補間鋪作。梁架為四椽栿對乳…[詳細]
孝義天齊廟
  天齊廟天齊廟(第四批省保)時代:元地址:孝義市梧桐鎮(zhèn)中王屯村天齊廟位于山西省孝義市梧桐鎮(zhèn)中王屯村。2004年6月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該廟現(xiàn)存建筑為元代建筑,大清康熙39年有過一次大的重修。建國后,由縣政府撥款維修天齊廟大殿、樂樓,現(xiàn)保存較完整。整座寺廟坐北向南,北高南低,南北長88.8米,東西寬54米,總面積約4790平方米。整體建筑嚴謹合理,中軸線排列:正殿、樂樓、東西偏殿。大殿坐北向南,坐于寺院內(nèi)北部的高臺之上,是本寺院最主要的建筑之一,面闊五間,進深六檐前帶廊懸山頂。臺明的高度較小,只設一層階石。大殿墻體內(nèi)、外墻為青磚跑砌,內(nèi)墻墻身白灰抹面,在大殿的兩側砌支護矮墻一道。…[詳細]
北和炎帝廟
  炎帝廟炎帝廟(第三批省保)時代:元地址:長治縣北呈鄉(xiāng)北和村原名北禾村,傳說為炎帝嘗白谷得嘉禾之地。因北和村位居炎帝建神農(nóng)城的羊頭山之地,故得名。廟創(chuàng)建代不詳。據(jù)廟內(nèi)現(xiàn)存碑碣記載,明、清兩代曾多次修葺。坐北朝南,四合院布局,現(xiàn)僅存正殿、西耳殿。占地面積700平方米。正殿,亦稱五谷神殿,廣深三間,六架椽屋,硬山頂形制。殿身較短,斗栱為柱高的三分之一。柱頭斗栱五鋪作出雙昂,并出45度斜昂。昂形呈琴面式,斗栱肥碩,用材粗壯。殿內(nèi)使用減柱造,梁架使用原始材料,元代特征顯著。檐下懸掛著清順治年間立“炎帝真君”牌匾一塊,黑底金字。北和村,原名北禾村,相傳因位于炎帝嘗百谷得嘉禾之地——羊頭山之北得名。炎帝廟四…[詳細]
北社三嵕廟
  北社三嵕廟北社三嵕廟(第四批省保)時代:元、清地址:平順縣北社鄉(xiāng)北社村北社三嵕廟位于平順縣北社鄉(xiāng)北社村。坐北朝南,東西寬25.7米,南北長37.5米,占地面積860平方米。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現(xiàn)存主體結構為元、清。中軸線上自南依次分布有戲樓、獻殿、正殿,兩側建有東西夾屋、東西廊房、東西耳殿。正殿為元代建筑,面闊三間,進深四椽,單檐懸山頂,柱頭斗栱單抄單昂,抄呈昂形,補間斗栱同柱頭斗栱,每間一朵,梁架為四架椽屋三椽符合對前搭牽用三柱,前檐柱側角顯著。戲樓為二層式構架,下為山門過道,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單檐硬山頂前插翼角,柱頭斗栱五踩單翹單昂,平身科每間一攢。獻殿面寬三間,進深五椽,單檐卷棚頂,柱頭科一…[詳細]
北甘泉圣母廟
  北甘泉圣母廟北甘泉圣母廟(第四批省保)時代:元地址:平順縣苗莊鎮(zhèn)北甘泉村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現(xiàn)存一進院,占地1115平方米,中軸線依次為山門(上為倒座戲臺)、獻殿、正殿,東西兩側為夾樓、配殿、耳殿。正殿保留元代風格,其余皆為清代建筑。正殿面闊三間,進深六椽,單檐懸山頂。前檐辟廊,斗栱五鋪作單抄單下昂,梁架結構為四椽袱對前乳栿用三柱。出發(fā)前作功課,知道大廟在酒廠里,酒廠里有眼泉。清泉美酒老廟,找不出不去的理由。山村很大,沉在溝底。村西的老廟山門關的密不透風。酒廠鐵鎖銹跡斑斑。純樸的老鄉(xiāng)可憐我們這群圍著骨頭轉圈的狗,指出一條“明路”。扒開草結,-躍窗,原來事情可以這樣簡單。老松樹絕對老態(tài)龍鐘,遙想當年一…[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