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于2013年3月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wù)院公布,共計1943處,另有與現(xiàn)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合并的項目共計47處。2013年5月3日正式對外公布。
羅盤嘴墓群
  羅盤嘴墓群位于四川省瀘州市瀘縣,占地約450平方米。為瀘縣宋墓之一,雕刻的內(nèi)容主要為武士、四神、伎樂、侍仆、綜合等種類。2013年,羅盤嘴墓群被評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墓葬為仿木結(jié)構(gòu)石室墓豎穴式墓壙,坐東北向西南,長方形平面。墓葬由墓道、墓門、墓室、墓頂?shù)冉M成。文物遺存羅盤嘴墓群已暴露四座墓葬。其中M2墓室最為完整,墓志銘明確紀年為南宋孝宗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M2墓室長2.9米、寬1.25米、高2.58米。墓室側(cè)龕浮雕花卉門扇,后龕雕女侍,后壁橫梁正面鐫墓志,室底設(shè)棺臺,盝頂。墓門左右兩側(cè)門柱剔地起突高浮雕鎮(zhèn)墓武士各一,其中左側(cè)武士戴頭鍪,身披鎧甲,怒目圓睜,左手握弓,右手拈…[詳細]
南廣河流域崖墓群及石刻
  南廣河民族巖墓群巖葬是古代棘族的一種葬俗,即鑿石成穴,置棺于內(nèi)?h境內(nèi)南廣河流域保留了大量宋元以至明代的民族巖墓遺址,分布在羅場、陳村、可久、嘉樂等地,統(tǒng)稱“南廣河民族巖墓群”。這些巖墓、墓門及墓室內(nèi)有多種浮雕,陰刻人物圖像及卷草圖案等,風格粗獷簡練,具有民族特色,內(nèi)容十分豐富,形式多樣,有較高考古價值,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紅巖山墓群:東以紅巖山頂峰為界,南以中寨中心隊埂子為界,西、北以紅巖隊為界。東西距離約2,000米,南北距離約1,500米。犀牛沱墓群:北以羅場大橋為界,南以羅場鎮(zhèn)中學(小地名為大石板)1,000米范圍的沿河兩岸為界。其它分布點以墓群為基點外延20米。建設(shè)控制地帶:…[詳細]
務(wù)川大坪墓群
  務(wù)川大坪漢墓群位于貴州省務(wù)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分布于該縣大坪鎮(zhèn)龍?zhí)洞搴槎珊觾砂兜膱F堡、長坳、朱砂井、中寨、趕子元等村民組境內(nèi),占地總面積30萬平方米,為黔東北一帶已發(fā)現(xiàn)的大型漢墓群。大坪漢墓的年代從西漢早期一直延續(xù)至東漢晚期,持續(xù)近四百年,出土器物具有秦、巴、蜀等文化因素,呈多元化的特點。20世紀60年代,當?shù)卮迕癯T谶@一帶拾得銅矛、箭簇等小件銅器和殘?zhí)掌、陶片等?981年夏,經(jīng)調(diào)查證實系一漢墓群。1982年2月,貴州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至2008年,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4次在此發(fā)掘漢墓43座、窯址2座,出土文物400余件(套)。墓葬形制有土坑墓,長方形、凸字形、…[詳細]
興義萬屯墓群
  興義萬屯漢墓群,位于興義市萬屯鎮(zhèn)新橋村北,東漢時期墓葬。在新橋、張屯與賈家壩等三地2平方公里范圍內(nèi)分布17座,除2座墓葬封土不存,其余皆保存較好,墓呈圓形,高約1.5—2.5米,直徑6—15米。1975年—1991年發(fā)掘9座,有磚室、石室墓,其中,興義M8出土的銅車馬是我國漢代文物中的佳品![詳細]
平壩棺材洞
  棺材洞,位于平壩縣城北21公里的齊伯鄉(xiāng)桃花村,這里是苗族聚居地,有公路相通。葬洞為一天然巖石溶洞,系當?shù)貏⑿彰缱宓膫鹘y(tǒng)喪葬地。洞內(nèi)廳堂寬大無縫隙,干燥涼爽;洞外樹蔽藤掛,甚為肅穆。洞內(nèi)出土了宋代的部分文物,其中兩件鷺紋彩色蠟染折裙,是難得的珍品。該折裙融蠟染、挑花、刺繡、填彩為一體,為當今的文物寶庫增添了難得的珍品。對研究彩色蠟染的歷史有著極高的科研價值。這兩件彩色蠟染衣裙首次進入了中國文物精品展的殿堂。目前已收藏在貴州省博物館。棺材洞早已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惠水仙人橋洞葬
  仙人橋洞葬即石頭寨洞棺葬,位于惠水縣擺金鎮(zhèn)長新村石頭寨一溶洞內(nèi),溶洞為河谷間喀斯特峰叢穿洞,分別為上洞和下洞。當?shù)乩习傩辗Q上洞為棺材洞,下洞因洞頂山體似天然橋梁,老百姓稱仙人橋。仙人洞為東西向,洞口高約50米,寬約25米,洞頂巖層厚約10米,洞深約100米。緊靠洞口的河谷兩岸石壁陡峭,沫陽河自洞下暗河流出。洞內(nèi)崖壁如屏,北壁約30米高處,巖層向內(nèi)凹陷,形成長約80米,寬8米,高約20米的石臺,棺木就此排列有序地放置在石臺上,多順崖壁走向?qū)訉盈B放,少則1層,多則達7層。洞南壁的縫隙處亦有少量棺木殘留,總的棺材數(shù)量約為650余具。石頭寨巖洞葬保留了貴州古代苗瑤民族的主要葬俗形式,對于研究苗瑤民族的…[詳細]
黔南水族墓群
  水族古墓群集中分布在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縣和荔波北部水族聚集區(qū)。墓葬結(jié)構(gòu)分地下和地面兩個部分,地下部分與其它民族的墓葬區(qū)別不大,亦挖一長方形土坑,土坑中置木棺裝殮死者,少數(shù)墓葬有耳環(huán)、發(fā)簪等隨葬品,但建于地表的石質(zhì)建筑卻極具民族特色且形態(tài)復雜,有一層或多層長方形仿石棺式、桿欄房屋式、石塊疊壘式和圓形封土堆帶牌樓墓碑式等,不同形式墓葬具有相對的早晚演變關(guān)系,圓形封土堆帶牌樓式墓碑的水族墓已同漢族墓葬沒有多少區(qū)別,是漢化程度最高的一種水族墓葬。墓碑上的“愛情”畫像許多水族墓葬在地表各層仿石棺外壁和墓碑上雕刻有神獸、祥瑞、花草、動物、傳說、歷史故事、戰(zhàn)爭場面、車馬出行、雜技表演、民…[詳細]
小沖墓群
  小沖墓群位于貴州省盤縣紅果鎮(zhèn),為家族墓葬。2013年被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小沖墓群有自清康熙年間以來享受清朝俸祿者墓四十余座,官二品、六品、九品不等,有武功將軍、處仕郎、登仕郎、緯武郎、武英俊、武略騎尉等,而且尚存誥封碑等。為研究貴州地區(qū)喪葬制度提供了實物資料。小沖墓群共有牌坊式石碑138座,整個碑林中的墓碑形態(tài)各具特色,造型別致,其中六角亭碑、五龍捧圣碑和龍爪捋須碑極為罕見。雕刻工藝精湛,雕刻手法多種,圖案內(nèi)容極為豐富,省內(nèi)少見,圖案構(gòu)思巧妙,手法夸張,如:獅身人面,龍爪捋須等。墓碑的造型、構(gòu)圖、圖案內(nèi)容、雕刻技法等,充分體現(xiàn)了工匠高超的技藝、豐富的想象力和他們的精神價值。小沖墓…[詳細]
明十八先生墓
  明十八先生墓位于貴州安龍城西天榜山麗,是埋葬為南明永歷小王朝而死節(jié)的18位朝內(nèi)官員的古墓。永歷八年(1654年)三月,孫可望派心腹鄭國招大學士吳貞毓等18人,誣以“欺君誤國,盜寶矯詔”罪,全部處死。遺骸叢葬于北關(guān)馬場。史稱“十八人之獄”。朱由榔移駐昆明后,對安龍死難諸人分別予以贈恤,并建廟勒碑,表曰“十八先生成仁處”。明十八先生墓的墓區(qū)約4000余平方米,由墓區(qū)、祠堂、摩崖三個部分組成,依次漸高,四面高墻圍護。墓園依山勢逐級向上。墓前是一座4米高,6米寬的大石坊四柱三門,坊上刻有“巋然千古”、左右分刻“成仁”、“取義”8個大字,系貴州省著名書法家陳恒安先生補書,坊上鐫刻松、梅、竹、蘭花卉浮雕![詳細]
萬家壩古墓群
  萬家壩位于楚雄彝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鹿城東南側(cè)3·5公里的龍川江支流青龍河西岸。1975年,首次在這里發(fā)掘出銅鼓5面。萬家壩銅鼓的價值,在于其歷史的久遠。據(jù)研究測定,萬家壩出土銅鼓的古墓群,其時代約為春秋晚期和戰(zhàn)國初期,距今至少在2300年以上。萬家壩銅鼓代表了中國銅鼓文化的一個類型,考古學界稱之為萬家壩型。迄今在云南境內(nèi)共發(fā)掘這一類型的銅鼓19面,其中10面在楚雄境內(nèi)出土。…[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