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北京市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北京市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正陽橋疏渠記方碑
  正陽橋疏渠記方碑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東城區(qū)紅廟街。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刻。清初,天橋附近的水,向東經(jīng)魚藻池、狀元橋、紅橋、窯坑(今龍?zhí)逗┏龀,時天橋南的渠道常淤塞不通,乾隆派人疏渠,因成效顯著,故親書為記。碑體為方柱形,南向,高約8米,各面均寬1.45米。頂部有四角攢尖式碑蓋,四脊各雕行龍1條,龍昂首曲身呈波浪形,龍尾輻湊于寶頂。碑身下為束腰須彌座,有浮雕呈現(xiàn)出覆、仰蓮瓣及云、龍、菩提葉等紋飾。碑額和碑面周邊有龍形紋邊飾。碑四面均刻有文字,南、西面為漢字,北、東面為滿文,上首為漢字題名“正陽橋疏渠記”,記載了北京水道情況及當(dāng)年天橋河渠整修的情況。此碑原在敕賜弘寺山門內(nèi),廟宇建筑已無存…[詳細]
新開路二十號四合院
  新開路二十號四合院位于崇文區(qū)西北部,崇外大街迤西興隆街內(nèi)。建于民國初年。院內(nèi)南、北正房各三間,兩側(cè)各附耳房一間,東、西各有廂房三間,均為硬山合瓦頂,前出廊。正房與廂房之間有回廊相通,屋檐椽頭嵌琺瑯圖案飾件,窗框成元寶裝飾。建筑精致,保存比較完整,系北京比較標(biāo)準(zhǔn)且有典型傳統(tǒng)價值的典型四合院![詳細]
國子監(jiān)街
  國子監(jiān)街,在北京市東城區(qū)安定門內(nèi),是一條東西向的胡同。清代名“成賢街”,因孔廟和國子監(jiān)在此而得名,又稱國子監(jiān)胡同。2008年6月14日,有著700多年歷史的國子監(jiān)古街重新以“舊面容”示人,經(jīng)過修繕后的孔廟和國子監(jiān)已經(jīng)恢復(fù)了歷史上的格局與規(guī)制,正式對外開放,北京孔廟和國子監(jiān)博物館正式開館。國子監(jiān)街,元時已然形成。明時稱“國子監(jiān)孔廟”。清時稱成賢街。民國以后稱國子監(jiān)。1965年稱國子監(jiān)街。國子監(jiān)街立有四座牌樓,街口的東西兩座,額枋曰“成賢街”,“文革”之中一度改名紅日北路九條,后恢復(fù)原稱。國子監(jiān)街多平房民居,保存著舊京街巷風(fēng)貌。1984年定為北京市級文物保護街。其周圍的胡同,不少與國子監(jiān)相關(guān),諸如…[詳細]
北京燕墩
  燕墩又稱“煙墩”,位于崇文區(qū)西南部,永定門外鐵路南側(cè),是一座磚臺,其上豎有清乾隆皇帝御制碑一座,是北京著名碑刻之一,。1984年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燕墩始建于元代。據(jù)文獻記載,元、明兩代北京有五鎮(zhèn)之說,南方之鎮(zhèn)即為燕墩。因南方在“五行”中屬火,故堆烽火臺以應(yīng)之。燕墩在元代始建時,只是一座土臺,位置在大都麗正門外。至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北京修筑外城時,才包砌以磚。燕墩是一座下廣上狹、平面呈正方形的墩臺,臺底各邊長14.87米,臺面長13.9米,臺底至臺面高約9米。臺頂四周原有高約1米的女墻,現(xiàn)已毀沒。墩臺西北角有石門兩扇,入門后拾階可登,歷45級,通達臺頂。臺頂正中是一座正方形石壇,壇…[詳細]
金中都城遺跡
  金中都城遺跡位于鳳凰咀村、高樓村、萬泉寺、馬連道,為北京市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金中都城建于天德三年(1151年),F(xiàn)殘存的金中都城南垣西垣遺跡,是研究北京歷史和城市變遷的重要實物。…[詳細]
明北京城城墻遺跡
  明北京城城墻遺跡位于西便門,東城區(qū)崇文門東,為北京市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明代北京城城墻殘段(崇文門東一段,西便門附近兩段)是研究北京城垣變遷的重要實物![詳細]
李卓吾墓
  李卓吾墓位于通州區(qū)西海子西路12號,為北京市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李贄(公元1527年至1602年),字卓吾,福建泉州人,明代進步思想家。因反對封建--主義思想,死于獄中,其友馬經(jīng)倫按其遺囑,將李葬于通州北門外馬廠村西,現(xiàn)遷至海子公園。今存明萬歷年間墓碑一座,碑陽為焦竑書“李卓吾先生墓”,碑陰為詹軫光書李卓吾碑記和李卓吾先生墓詩二首![詳細]
利瑪竇和外國傳教士墓地
  利瑪竇和外國傳教士墓地,全稱利瑪竇墓及明清以來外國傳教士墓地,位于北京市西城區(qū)車公莊大街。最初的利瑪竇墓,墓穴為長方形,坐北朝南。墓后建有西式拱頂六角亭,供奉十字架。墓前列有石供及明順天府尹王應(yīng)麟撰書的石碑1通。整個墓地以磚墻圍繞,南門外有一石墁甬道,墓前立有石門牌坊1座,大書“欽賜”2字。故后人又稱為石門墓地。此后,由明及清的一些外國傳教士相繼葬于此墓地中。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義和團運動中墓地遭破壞,一些附屬建筑也被損毀。后清政府重修墓地,并新建教堂,將77尊墓碑嵌在教堂的外墻上!0”期間,利瑪竇墓與附近諸傳教士墓又被夷平,教堂被拆毀,利瑪竇等人的墓碑被埋入地下。1984年,墓地被修…[詳細]
袁崇煥祠和墓
  袁崇煥祠和墓位于崇文區(qū)東北部,東花寺斜街,原廣東義園舊址,其廟位于區(qū)東南部龍?zhí)豆珗@東湖畔。袁崇煥(1584-1630),是明末抗擊后金、保衛(wèi)山海關(guān)和北京的著名將領(lǐng),戰(zhàn)功卓著。后因崇禎帝聽信讒言,被冤殺。后人為紀(jì)念袁崇煥,先后修建了祠和廟。祠堂和墓碑約建于清代初期,俗稱佘家館,面南向,大門上原有后人題寫的“明代民族先烈袁崇煥墓”匾額。祠堂正房五間,前廊兩端及室內(nèi)墻上嵌有李濟深撰《重修明督師袁崇煥祠墓碑》等石刻。屋檐下是葉恭綽敬題“明代粵先烈袁督師墓堂”匾額。祠堂后即為袁崇煥墓。原有墳丘,高約2米,墓前立有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湖南巡撫吳榮光題寫的“明袁大將軍之墓”石碑及石拱桌。墓地周圍以磚砌…[詳細]
醇親王墓(七王墳)
  七王墳就是醇親王的墳?zāi)埂F咄鯄炘诒本┪鹘急卑埠游鞅?0余里的妙高峰古香道旁。這是清道光帝第七個兒子醇親王奕譞的陵墓。七王墳是目前除十三陵外,等級最高、保存最好的清代陵墓。墓地建筑依山勢而設(shè),由低到高,層層有序,順著一百多蹬石階拾級而上,首先看到的是碑樓,碑文記載著酸親王的生平。碑樓西邊有數(shù)棵粗壯挺拔的古松,碑樓后是一個石拱橋。石階頂端,便是七王墳?zāi)沟亍D沟氐谋边,是七王墳的陽宅。該宅由四個院落組成,院內(nèi)有祠堂、享殿、過廳、走廊、花園等,布局幽靜完整。院中有大小建筑數(shù)十間,最低層北跨院的一座殿堂內(nèi),有一塊石碑,記載著修建七王墳的經(jīng)過。游人在參觀古墓之后,站在妙高峰上遠眺,起伏的山巒、寬闊的田野、…[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