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武昌橋
  武昌橋,位于宜興市周鐵鎮(zhèn)彭干村宋莊自然村。2009年5月,宜興市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武昌橋建于清代,石拱橋,俗稱王公橋,南北向,花崗石、青石混砌,其中橋面為花崗石、橋身為青石。橋面長1.50米,寬2.90米。橋板長1.50米,寬0.42米,厚0.20米。北坡長5.35米,坡度9°,臺階8級,下堍寬3米。南坡長4.90米,坡度9°,臺階11級,下堍寬2.85米,趟石寬0.40米。北側枕石長3.45米,寬0.30米,厚0.30米。枕石內間距2.65米,外間距3.35米。凈跨3米,矢高2.60米,橋底面到水面高度2.90米。券石厚0.28米,花券厚0.10米。橋銘:武昌橋。橋銘石長1…[詳細]
侵華日軍浦口戰(zhàn)俘營“抗日蒙難將士紀念碑”
  侵華日軍浦口戰(zhàn)俘營“抗日蒙難將士紀念碑”[浦口區(qū)泰山街道辦事處碼頭居委會,新炭場新華街順河里·1988年·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 940年底侵華日軍占領了浦口江邊英國人經營的打蛋廠,建成浦口戰(zhàn)俘營,該營占地近300萬平方米,三面環(huán)水,一面為出口。營區(qū)內修建了長江煤炭碼頭,強迫被關押的中-隊戰(zhàn)俘做苦工。由于日軍的殘酷-,戰(zhàn)俘們死傷無數,他們先后組織四次-。1988年建浦口區(qū)人民政府為了紀念死難的抗日烈士,在戰(zhàn)俘宮遺址上修建了紀念碑,占地100平方米,碑身2.5米、碑座方2米,碑面是“抗日蒙難將士紀念碑”,碑背有碑記。2005年為了紀念抗戰(zhàn)勝利60周年,區(qū)政府出資改造了紀念碑環(huán)境并在此舉行紀念活動。1…[詳細]
中共閩粵贛邊臨時代表大會舊址
  中共閩粵贛邊臨時代表大會舊址:吳氏公祠位于福建省龍巖市新羅區(qū)白沙鎮(zhèn)白沙村西北1公里,為白沙吳姓祖祠,建于清末,坐西朝東,中軸線上為大門、前廳、天井、正廳、前廳兩邊各有回廊與正廳相連。正廳面闊12米,進深6米,抬梁構架,單檐歇山頂土木結構。整座祠堂占地2000平方米。1937年10月12日,中共閩粵贛邊區(qū)臨時代表大會在此召開,會議聽取方方同志從延安回來的傳達報告,討論貫徹忠言指示,決定取消閩西南軍政委員會,成立中共閩粵贛邊區(qū)臨時省委,選舉張鼎丞為省委書記,該會議對指導閩西今后對敵斗爭,發(fā)展閩西南和閩粵贛國共合作等產生了深遠影響,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沙吳氏公祠見證了這一重要歷史事件。2001年被新…[詳細]
南兜游擊隊舊址
  南兜游擊隊舊址位于南兜唐氏宗祠左側南兜游擊隊紀念館內,僅留土筑小瓦房一間,四周夯土墻,擱檁做法,長7.8m,寬4.3m,乃游擊隊開會、活動地方。南兜地下黨游擊隊成立于1948年,屬中共林(林森縣)連(連江)羅(羅源)沿海地區(qū)工委領導,唐方和為游擊隊隊長、黨支部書記。游擊隊曾參加連江反圍剿斗爭,1949年8月游擊隊配合人民解放軍解放連江、福州,后改編瑯岐游擊中隊。南兜游擊隊舊址為1948年成立的瑯岐第一個黨組織——中共南兜支部領導下的南兜游擊隊戰(zhàn)斗、生活的主要活動場所,在我國解放戰(zhàn)爭時期為福州的解放做出了重要貢獻,現為我市重要的紅色革命紀念地,已納入福州市黨史教育基地。2020年1月公布為第九批…[詳細]
三坪江氏總祠
  三坪江氏總祠位于廬豐畬族鄉(xiāng)三坪村,時代為元代,類別為古建筑。江氏總祠位于上杭縣廬豐畬族鄉(xiāng)三坪村崗背,始建于元代至正丁未年(1367),總祠總占地面積約450㎡,主體坐西南向東北,外大門坐西向東。三坪總祠地形為雄牛斗石形,建筑分為上下廳,下廳前為內坪,建有圍墻,大門兩側有對聯(lián):濟水源流遠,岷山世澤長。廳堂楹聯(lián)為:兄宰相弟尚書雙壁文章天下少,父成仁子取義一門忠孝世間稀。三坪村開基始祖江十八郎后裔遍布八閩各地,繁衍至湘、桂、粵、浙、臺及東南亞各地,其后裔多達二三十萬人。三坪江氏總祠為上杭縣第十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側外大門向外延伸23米至池塘邊小道,南、西、北側圍墻向外延伸1米。保護方位…[詳細]
大良羅氏大宗祠
  大良羅氏大宗祠位于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qū)大良街道文秀居委蓬萊路,是大良北門羅氏的祠堂,號稱“本原堂”。始建于明代,歷經重修,其石雕、木雕、梁架等均保留典型的晚清建筑風格。坐東北向西南,原三路建筑布局,中路原三間三進,現存中路頭門。頭門硬山頂,人字封火山墻,龍舟脊,素胎瓦當,滴水剪邊。面闊三間16.8米,進深兩間7.8米,前設三步廊。以瓜柱、柁橔、斗栱承托梁架及檁條。墻楣上繪飾多幅彩畫。門枕石浮雕龍紋。大良羅姓在嶺南歷史上出過不少名人,祠堂內曾開設順德較早男女同校的學堂—本原學堂,現為本原幼兒園使用。頭門垂脊采用雙重脊,頗具特色,比較罕見,為研究順德晚清祠堂提供了新的樣式。2006年10月25日,羅…[詳細]
黃氏峭公祠
  黃氏峭公祠為四合院式天井院,坐東北,朝西南,磚木構,硬山頂,三山式斗磚封火馬頭墻,穿斗式構架,單進廳,面寬五間,為18.7米,進深28.1米。時代風格明顯,古樸且具地方特色。黃氏峭公祠的價值:黃峭作為晚唐五代的一位歷史人物,創(chuàng)辦書院,造福桑梓,培育人才,教育子孫不靠祖蔭,自強自立,晚年時毅然分遣諸子往異方開拓創(chuàng)業(yè)。這種精神至今猶具現實意義,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祠作為歷史名人的紀念建筑,具有歷史文物的價值。今其后裔已遍布海內外,人口達數千萬之眾,其祠對吸引海內外后裔前來尋根認祖,促進各地后裔的聯(lián)誼活動,增強民族凝聚力,都發(fā)揮了巨大作用,成為聯(lián)絡海內外黃峭后裔的紐帶和橋梁,其潛在的價值…[詳細]
前王堤佛廟
  前王堤佛廟位于汾西縣對竹鎮(zhèn)前王堤村,時代為清代,類別為古建筑。坐東面西,占地面積887.6平方米。一進四合院布局,中軸線上建有戲臺、正殿,兩側存南、北配殿,山門建在院東南。正殿二層,下層磚窯5孔,上層磚窯1孔,南、北配殿均為二層,下層磚窯3孔。前王堤佛廟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文物本體外墻為界,北向外延伸25米,東向外延伸50米,南向外延伸5米至道路南沿,西向外延伸40米。南北長約73米,東西長約123米,面積9189平方米。建控地帶:(因與前王堤合謀堂舊址、前王堤碉堡舊址距離較近,合在一起劃定)以文物本體外墻為界,東、南、北各向外延伸至道路外沿,西向外延伸15米。南北長約56米,東西…[詳細]
丹城石屋及摩崖石刻
  丹城石屋及附近摩崖石刻,明、清,在縣城西北0.5公里處蓬萊山山腰處,背山而面向東南。周圍竹木蔥郁。石屋實為幾塊巨石形成的石穴加以修整而成。其上覆巨石為頂,洞內右側巨石作壁,左側巖石上填充少量塊石成壁。后壁隆起向外傾斜延伸。據道光《象山縣志》載:“石屋巖面開敞如屋,其邃可容數百人! 石屋附近原有八景,現尚存摩崖石刻多處:東側30米小徑刻“游春徑”,東50米刻“飛霞洞”、“眠云塢”、“蓬萊勝景”等;坡上雨香庵西側小池邊刻“洗心池”,旁有“移情臺”石刻,雨香庵北側的小澗邊,刻有“流華澗”。池上一直立崖刻有乾隆年間著名書法家錢泳隸書題記。其西南崖上有石刻“招鶴峰”。據歷史文獻記載,歷朝文人墨士多登山…[詳細]
江油月愛寺
  月愛寺位于太平鎮(zhèn),坐西向東,現存觀音殿和左右?guī),占地面積2000平方米。觀音殿單檐懸山頂,前帶檐廊,面闊九間共40.9米,通進深6.8米,建于石砌夯土臺明上。大木構架為穿斗與抬梁相結合式。明間兩縫架三步梁,上立駝峰坐斗呈三架梁;次間、山墻架五柱三穿大木構架;木穿貫金檐柱而出形成前檐檐廊,檐廊間串穿插枋。后檐、山墻、土坯泥墻圍合,前檐金柱間木裝修于明間開六合格扇,次間安木裙板、開木欞窗。屋面蓋青瓦,正中磚瓦裹灰砌正脊(現殘缺),當溝塑箍頭,檐口施直角滴水吊檐。廂房面闊五間共27.5米,通進深8.05米,單檐懸山頂前帶檐廊,穿斗大木結構,屋面蓋青瓦,正中砌瓦脊。月愛寺布局保存完好,為研究本地清代…[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