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百泉景區(qū)
  百泉景區(qū)位于輝縣市西北二公里的蘇門山南麓,是河南省最大的、保護最好的古園林建筑群。素有“中州頤和園”、“北國小西湖”的美譽。百泉湖開鑿于商,已有3千多年的歷史,因湖底泉眼無數(shù)而得名,又因泉水自湖底噴涌而出,累累如貫珠,故又名珍珠泉。泉水甘冽,清澈見底,志書上有“甘泉之父”的稱謂,面積3.4萬平方米。歷代名人在此游覽、隱居,留下了無數(shù)贊美百泉的詩詞歌賦。眾所周知的魏晉時期的孫登,北宋時期的邵雍,大文學家蘇軾,元朝王磐,明末清初孫奇逢以及清乾隆皇帝,留下嘯臺、安樂窩、餓夫墓、三碑亭、清暉閣、衛(wèi)源廟、孔廟、邵夫子祠等名人遺址.百泉歷經(jīng)開鑿,清乾隆十五年,繞岸砌石,成一長方形泉湖,湖中心有一條青石板鋪…[詳細]
鞏義石窟寺
  鞏義石窟寺位于鞏義市區(qū)北15公里的黃河南岸、伊洛河畔的大力山下,創(chuàng)建于北魏孝文帝之時(公元471—499年),F(xiàn)存石窟5個,千佛龕一個,小佛龕255個,摩崖大佛3尊,佛像7743個,碑刻題記200余塊。石窟寺背依邙山,面臨洛河、山光水色、秀麗多姿,古有“溪霧岸之幽棲勝地”的贊譽。與著名的黃河、洛河交匯處匯成了一道美麗的風景線。建于6世紀北魏尊崇佛法的盛期的石窟寺,依山開鑿五窟。五窟中以第一窟的規(guī)模最大,面積為6米見方?咧械牡裣,大部分取材于《妙法蓮花經(jīng)》,部分則采自漢魏兩晉以來的本土藝術傳統(tǒng),是外來宗教與本土文化融合的優(yōu)秀藝術作品。石窯寺面積有有9000平方米,院內視野開闊,綠化美麗,是理想…[詳細]
文昌孔廟
  文昌孔廟也稱文昌學宮,座落在文昌市文城鎮(zhèn)文東里20號。始建于北宋慶歷年間。明洪武八年(1375年)遷于今址重建,后經(jīng)明清兩代多次重修,是海南省保存得最完整的古建筑群,被譽為“海南第一廟”。文昌孔廟、文昌宮和蔚文書院這方古建筑群是文昌古代教育的搖籃,也是文昌近現(xiàn)代教育的發(fā)祥地,1994年被省政府確定為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昌孔廟文化區(qū)的古建筑群是文昌作為文化之鄉(xiāng)的重要歷史見證.位于文昌縣城文東路77號。史建于北宋慶歷年間,明洪武八年(1375年)遷于現(xiàn)址,建筑面積3300平方米。它是海南省保存得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也是我國南方最具特色的古文化游游點之一.被譽為“海南第一廟”,屬省級重點文物…[詳細]
商丘崇法寺塔
  崇法寺塔,位于永城市老城東北角烈士陵園內。據(jù)清光緒《永城縣志》記載:“崇法寺……創(chuàng)建在唐以前,紹圣初建塔,高數(shù)丈”。現(xiàn)寺已無存,僅剩此塔。據(jù)史書記載和塔內地宮石、磚刻文可知,該塔始建于宋紹圣元年(1093年),塔成于紹圣五年(1098年)。崇法寺塔是一座樓閣式仿木構式磚塔,平面呈八角,九層,通高34.6米,分外壁、回廊、塔心,每層內部構造各異,塔內走道用磚石混和砌成。1984年4月至1985年5月由河南省文物局拔專項維修經(jīng)費10萬元對其進行了徹底維修,基本上恢復了古塔的原貌。塔的基座為八角形,高1.6米,周長24米。第一層,東、南、西三面辟圭形門,門內小室互不相通,均用十層疊澀磚砌成四角攢尖的…[詳細]
鄭州文廟
  鄭州文廟建于東漢時期,距今已有1900多年。漢明帝劉莊年號永平,在位17年,即公元58年至公元75年,因此,鄭州文廟的落成時間應該在這17年間。在建于元代大德六年(1302年)的北京文廟、落成于宣統(tǒng)元年(1909年)的吉林文廟和景祐元年(1034年)由東晉學宮擴建而成南-廟面前,鄭州文廟的歷史僅次于山東曲阜文廟(公元前478年)。也就是說,1900多年前的鄭州就頗有“尊師重教”之風,而且已經(jīng)擁有學校和相當數(shù)量的知識分子。據(jù)記載,鄭州文廟規(guī)模人氣最旺的時期是在元代,當時鄭州文廟占地已達37畝,有200多間東西配房。主體建筑大成殿雄偉高大,巍峨壯觀,坐落在院子中央,是當時鄭州屈指可數(shù)的建筑。前院還…[詳細]
鄭州城隍廟
  鄭州城隍廟位于鄭州市商城路東段路北,原名城隍靈佑侯廟。該廟始建于何時,文獻缺乏確切記載。據(jù)民國《鄭縣志》記載,明弘治十四年(1501)知州石純粹,嘉靖六年(1527)知州劉汝,隆慶四年(1570)知州李時選均曾重修。清康熙三十年(1691)知州陳一魁、五十三年(1714)知州張,乾隆五年(1740)知州張鉞,光緒十六年(1890)知州吳榮棨亦重修。此廟坐北朝南,原占地面積約10畝。由大門、過庭、戲樓、大殿、后寢宮和東、西廊房組成。大門面闊3間,進深2間,懸山式建筑,綠色琉璃瓦頂,檐下施三昂七踩斗拱,三幅云昂嘴,耍頭呈象鼻狀。斗拱后尾均平插垂蓮柱,垂蓮柱上金枋相連,而柱的上端,直承上金檁。明間前…[詳細]
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舊址紀念館
  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舊址紀念館位于長沙市瀏陽市文家市鎮(zhèn)人民路34號。1927年,當北伐戰(zhàn)爭順利向前發(fā)展的時候,各地的國民黨反動派紛紛叛變孫中山的“-”,并向共產(chǎn)黨人和革命群眾瘋狂地舉起屠刀,全國一片腥風血雨,而此時陳獨秀所推行的右傾機會主義更是為共產(chǎn)黨人自己的革命帶來巨大的損失。為了挽救革命成果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開展土地革命,中共中央緊急時候召開了“八七”會議,決定毛澤東以中央特派員身份回到湖南改組省委和組織工農(nóng)革命軍。同年9月9日毛澤東組織和發(fā)動了湘贛邊界秋收起義,取得局部戰(zhàn)爭的勝利。9月19日各路起義軍部隊在文家市會師。當晚,毛澤東在里仁學校后棟教室主持召開了重要軍事會議——前敵委員會…[詳細]
張家口堡
  張家口堡俗稱堡子里,位于張家口市橋西區(qū)中部,是張家口市區(qū)的“原點”和“根”,是張垣大地歷經(jīng)近600多年歷史滄桑歲月,逐步成長繁榮的歷史見證。據(jù)史料記載,張家口堡始建于明宣德四年(1429年),至今已經(jīng)有近600年的歷史,是長城防線上的重要軍事駐軍城堡,以“武城”之譽而雄冠北疆。隨著“北方絲綢之路”——張庫大道的日漸興盛,張家口堡的軍事功能逐漸被商業(yè)貿易功能所代替,鼎盛時期張家口堡內票號、商號達1600多家,最高年貿易額達1.5億兩白銀。張家口堡現(xiàn)存文物古跡達700余處,其中極具價值的重點院落93處,是全國大中城市中保存最為完整的明清建筑城堡之一,堪稱“明清建筑博物館”。但是,盡管如此,存在著重…[詳細]
高君宇故居
  高君宇故居時代:清末高君宇為中國共產(chǎn)黨創(chuàng)始人和早期領導人之一,是中國共產(chǎn)黨最早的56名黨員之一。參加過五四運動、北京共產(chǎn)主義小組、京漢鐵路工人大-,發(fā)起成立了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是山西共產(chǎn)主義啟蒙運動的先驅。生于1896年農(nóng)歷九月十六日,卒于1925年農(nóng)歷三月五日。他用29個春秋,譜寫了一曲燦爛的人生篇章,為中國無產(chǎn)階級革命事業(yè)作出了杰出貢獻。高君宇故居,位于太原市婁煩縣峰嶺底村。依山而建,坐北朝南,以房窯為主,皆為青磚灰瓦,清末同治年間開始修建,被當?shù)厝朔Q為“高家大院”。整個大院分為東上院、東下院、中院、南院、西院和花園共6座院落,占地面積約450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1200平方米。紀念館主…[詳細]
太原白云寺
  白云寺俗稱南十方院,在太原城區(qū)東南8公里的紅土溝。它在我市諸多十方院中,以規(guī)模宏大、布局別致、環(huán)境幽雅而著稱,列為十方院第一。它是全太原市有名的景點之一。此寺利用土溝高低地勢鑿修磴道,拾級而上是山門殿,殿額高懸“白云寺”三個貼金大字,左右門的門楣上 書“真境”和“光寐”。寺前置石獅一對,給人一種幽深肅穆之感。殿內四角塑四大天王,大肚彌勒佛端坐殿中央,彌勒佛背后是韋馱。韋馱身穿鎧甲,手執(zhí)金剛杵。韋馱的塑像通常有兩種:一種是雙手合十,橫寶杵于兩腕上;另一種是右手叉腰,左手握杵尖拄地。韋馱手執(zhí)金剛杵的姿勢很有講究,據(jù)佛門規(guī)定,凡是雙手合十,橫寶杵于兩腕上的寺院,是接待寺。反之韋馱杵拄地、右手叉腰的寺…[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