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祠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祠篇

蘇州況公祠
  況公祠位于道前街西美巷。清道光六年(1826年)建況公祠(原址為五顯廟,況鐘曾于丁憂期間在此讀書會客),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重建,1933年重修,祠內(nèi)有享堂、戲臺等建筑。況公祠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滄浪區(qū)投資了300萬元對況公祠進行了整體修繕,并作為文化活動中心對外開放。況公祠是紀念況鐘的專祠,1963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況公祠祠門東向,磚細門樓上有況公祠橫額。入內(nèi),硬山式享堂坐北朝南,扁作梁架,有前翻軒,面闊三間13米,進深11米。堂南有戲臺相對,前臺5米見方,高出地面約08米,三面敞開,頂作歇山式,南與三間后臺相連,前后臺總平面作凸字形。享堂西有院落兩重,內(nèi)有樓兩進…[詳細]
女媧祠
  介 紹 女媧祠的建造年代,目前可追溯到秦朝,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1986年,天水牧馬灘出土秦墓木板地圖,其中繪制葫蘆河的2號圖標有一亭形物。據(jù)學者考證,此亭形物當為女媧祠。胡纘宗在《秦安志》中也記載,女媧祠“建于漢以前”。 北魏時期,酈道元撰《水經(jīng)注》,首次指出了女媧祠的具體位置。其《渭水篇》云:“略陽川水又西北流入瓦亭水。瓦亭水又西南出顯親峽,石宕水注之。水出北山,山上有女媧祠。庖羲之后有女媧焉,與神農(nóng)為三皇矣。其水南流注瓦亭水”。略陽川水,即今清水河,自東向西流入瓦亭水(今葫蘆河)。顯親峽在今秦安縣葉堡鄉(xiāng)和安伏鄉(xiāng)之間,相傳伏羲女媧在此結婚,繁衍人類。 自酈道元之后千余年間,女媧祠所…[詳細]
大孔祠堂
  大孔祠堂是孔華清為家鄉(xiāng)族人所修的宗祠,也是江淮晚清時期的一組較為完整的宗族公共祠社建筑,至今已有100多年歷史。上世紀80年代初,該祠堂被合肥市政府命名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又被命名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整個祠堂坐北朝南,為磚木結構,所用木材粗大厚重,顯得古樸大方。祠內(nèi)原有建房60多間,結構為典型的清代古建筑,青磚紅墻筒子瓦,雕梁畫棟,清一色蘇式油彩繪畫。其建筑布局特點為主次分明左右對稱的院落,分為門樓、藏書樓、祠堂、兩側廂房。藏書樓為全木結構,高約30米,上下兩層各三間,其造型與山東曲阜孔廟的大成殿相似,雄偉壯觀。該祠堂為整個合肥地區(qū)難得一見的具有渾厚北方風味的建筑,蘊涵著豐富的歷史、…[詳細]
稼軒吳氏宗祠
  在鉛山縣稼軒鄉(xiāng)橫畈村瓜山下有吳氏宗祠,是當年的“稼軒府堂”舊基,“稼軒府堂”是辛棄疾會客處。稼軒曾進寶謨閣、龍圖閣待制,當?shù)厝酥两袢苑Q稼軒為辛閣老。吳氏宗祠楹聯(lián)為:“立祠由古址脈接花園問此地名稱閣老,發(fā)跡自建陽支分江右看他年派衍橫林(即今橫畈)!膘籼瞄T前的稻田原為池塘,傳為辛棄疾放養(yǎng)青蛙之所,稱養(yǎng)生塘,當?shù)厝罕姺Q為蛤蟆丘。辛詞《南歌子·新開池,戲作》:“散發(fā)披襟處,浮瓜沉李杯。涓涓流水細侵階。鑿個池兒喚個月兒來!奔粗复颂。吳氏宗祠的右側直至瓢泉,皆為稼軒府堂花園,花園遺址后部的山垅,現(xiàn)仍叫花園垅。越過花園垅口的山崗上,當年建有停云堂,又名接云亭,惜早已毀壞,僅留殘磚斷瓦。該山崗現(xiàn)名接云崗![詳細]
戴村上房、中房祠堂
  戴村上房、中房祠堂 名口鎮(zhèn)戴村曾是古老的樂安縣舊縣址。歷史悠久,古有“銀麓朝云,洎口秋月,葛峰遠峰,單埠翠屏,石痕仙跡,瑤渡禪祠,東樓琴調,西塾書聲”等自然人文景觀,凸顯出戴村的山青水秀,風景優(yōu)美。 上房祠堂坐落在中上村,坐北朝南,分上、中、下三堂,頂樓分一樓、二樓、三樓,前堂與中堂之間的兩旁長廊雕刻麒龍盤柱,各種精細古雕顯得十分壯麗,中堂的建筑更是別出心裁,屋柱都是采用香樟木、香檀木、株木、楠木上等材料所建,柱大無比,實為氣派,香樟木大梁兩人都無法合圍。后堂天井四周石柱和石碑雕刻精細,條理清晰,各種圖案微妙微肖。祠堂整體建設,工程浩大,造型精美,氣勢宏偉。廳內(nèi)浮雕滿堂,栩栩如生![詳細]
“八府君”祠
  “八府君”祠:是棠陰吳姓(吳姓為棠陰大姓,人數(shù)最多)的大宗祠,現(xiàn)為棠陰小學所在地。從建筑總體上看,前半部保存較好,后半部包括天井、寢宮已毀,前院門樓已拆除,改建成了小學校舍。據(jù)《吳氏族譜·八府君傳》記載:八府君為棠陰吳氏開基始祖,即種甘棠者也。其姓吳,名竦,字敬文,排行第八,故有八府君之稱。此祠興建于明神宗萬歷八年(1580)庚辰歲七月,原有中廳三門、東西二廊、二十八柱、房外左右樓店、祠西廚房。八府君祠宅基面積達4000平方米,中堂為三開間,步入中堂有三道臺階,中堂前是一院落,兩旁設有廂房,相傳每次鄉(xiāng)試,皆在此舉行。整座建筑宏觀博大,其最具特色的中廳為單桅懸山頂,面闊3間,進深5間,有石礎木柱…[詳細]
上海李鴻章祠堂
  李公祠(李鴻章祠堂)隱身在百年名校復旦中學內(nèi),穿過學校的操場便望見了李公祠--一棟檐角飛翹的典型中式建筑。高聳的屋脊上雕塑著龍的圖案,還有“萬代公候”4個大字。門前是寬敞高大的廊檐,抬頭望去,只見4大塊金漆雕花拱板上,龍鳳呈祥、刀馬人物、喜鵲登梅、蒼松雄鷹等畫面栩栩如生,映襯得整個外廊金碧輝煌。建筑的南北兩面都是高大的花格木窗,通透明凈。室內(nèi)地面鋪著蘇州出產(chǎn)的“金磚”,高大的柱子把人們的眼光自然引向穹頂。這幢建于清末的珍貴建筑70%的結構已經(jīng)嚴重受損。整幢祠堂明顯傾斜,屋內(nèi)的屋脊脫節(jié),木柱腐爛,搖搖欲墜。復旦中學在市文管委、區(qū)教育局等各方的支持和配合下,開始了為期7個月的全面而謹慎的“大手術”…[詳細]
義烏蔣氏宗祠
  浙江義烏大陳鎮(zhèn)宦塘村蔣氏宗祠,蔣氏宗祠位于義烏大陳鎮(zhèn)宦塘村155號,始建于清道光年間,光緒乙末年(1895年)續(xù)建。建筑坐西朝東,為前后三進左右廊廡組成的院落,占地面積650平方米。2011年8月27日被公布為義烏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蔣氏宗祠最具特色的是它的戲臺,當?shù)靥柗Q萬年臺,是一座四柱亭式木構戲臺。戲臺用歇山頂,花脊,正脊上堆塑螭龍望日紋,垂脊、戧脊端部飾磚雕卷草,方形檐椽,翼角起翹,鋪望磚,設勾頭滴水。建筑通面闊5 .05米,進深5 .9米,臺面高1. 63米,于東面設扶梯。臺面下用石柱,覆斗形柱木質,古鏡式柱礎,石柱頂端橫向釘木條,再鋪木地板作臺面,臺面外緣三面圍勾片欄圍美人靠,前面兩側…[詳細]
黃武毅公祠(黃公祠)
  黃公祠全稱為“黃武毅公祠”,現(xiàn)位于五一路黃公西街毓英小學。原為盡忠寺,1918年為祭奠云南辛亥革命的先烈黃毓英,改為“黃武毅公祠”。黃毓英(1885~1912),字子和,云南會澤人。早年留學日本,是中國同盟會云南支部的骨干之一。1909年到昆明,建立同盟會機關,積極參與組織發(fā)動起義。重九之夜,與李鴻祥等在北教場打響了起義的第一槍,并沖鋒在前,首破北門,建“光復首功”。云南光復后,隨軍援川,回師途中,在貴州思南被刺身亡,年僅28歲。云南都督府為表彰黃毓英在辛亥革命中的功績,追謚他為“武毅公”,蔡鍔親自撰寫了“黃武毅公墓志銘”,孫中山先生贈了“忠烈千古”的匾額。先設靈位在圓通山下忠烈祠祭奠,191…[詳細]
騰沖李氏宗祠
  李氏宗祠建于1920年,發(fā)起者為李氏第十七代裔孫李曰垓(即艾思奇父親),全部工程歷時六年才完成。宗祠坐落于水碓村與劉氏宗祠之間,占地約四千平方米,背枕山坡,面向來鳳山,依山勢而建,雄偉壯觀。由正殿、兩廂樓、二門、前天井、大門及兩月宮門組成。從大路起步直達殿堂九重臺基,石磴一百余級。拾級而上至臺階轉折處為兩道石拱門。接著拾級而上至月臺,再上是雄偉的三開間牌樓式大門,穿過前天井進入眼前的大殿及兩側三面回廊重檐歇山式廂樓。以布局宏偉、地勢高峻、視野寬闊、風景優(yōu)美而著稱。李氏宗祠建蓋時期最晚,民國九年(1920)動工,十四年完成,木料全部用騰沖上等楸木,建筑規(guī)模氣勢為和順宗祠之最。殿前水池于二十二年裔…[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