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壽寧縣大安鄉(xiāng)各村社區(qū)地名由來

壽寧縣大安鄉(xiāng)各村社區(qū)地名由來

傳說歷史上此地庵堂較多,本村這個庵堂最大,故稱“大庵”,后來認(rèn)為“庵”字不好,改為諧音“安”字,故稱。
原名大蜀,蜀與熟方言近音,改稱“大熟”,亦作“大孰”,有大豐收之意,故名。
原名“鳳陽”,因山形似鳳得名。后以小溪水自西向東流向,且在前西溪村的里邊稱后西溪。
上洋橋下巖磜上有個觀音廚,還有兩個腳跡,過去曾有人在此拜佛,故稱為佛磜,后方言諧音為今名。
相傳早期有鮑姓在此居住,門下大溪有一個潭,故稱鮑溪潭,1949年后簡稱為溪潭。
據(jù)《徐氏家譜》記載,徐姓遷居榛子坑后,見村中小溪似彩帶,兩岸青山狹長坑,故更名彩坑。又傳官府派人來此督辦挖坑煉銀(現(xiàn)亦遺存廢洞廢坑多處),而稱“采坑”,后人又將“采”字加草字頭改村名為菜坑。
南宋年間,朝廷因在本村開采銀礦及官兵駐扎所需,將礦區(qū)周圍的田地變?yōu)閲械墓偬,稱為官田場,并在此設(shè)立橫林局,1971年“文化大革命”期間被命名為“紅場”。1981年恢復(fù)原名。
村在犀溪中游河畔,故名。
本村處于半山坡,原名“半山”,因山深林密,定居時主要生產(chǎn)木炭,故稱為“炭山”。
村后面有一岔,村民原以生產(chǎn)木炭為生活來源,故稱“炭岔頭”。
原名齡溪,又名龜浦,主村村底因處于沿溪的外洋、山邊村的前頭,故改名為村頭。
村在泮洋通往雞公坪一嶺的中間,故稱。又因村中多嶺且蜿蜒曲折,房屋依山而建,隨山嶺延伸,故稱半嶺。
因水源充沛,故稱。
村對面山半嶺有一個亭,村在亭下溪邊,故稱“亭下溪”,解放后簡為今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