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diǎn)推薦 > 許堡鄉(xiāng)各村社區(qū)地名由來

許堡鄉(xiāng)各村社區(qū)地名由來

建于明萬歷29年原名許家莊堡,從清朝后期人們就簡稱許堡。
該村原名下莊堡,原來人口少,都住在堡子里,現(xiàn)堡墻斷垣仍在,因位于上莊堡南1公里,故稱下莊堡,后簡稱下莊。村委會駐下莊村得名下莊村民委員會。
該村原名下莊堡,原來人口少,都住在堡子里,現(xiàn)堡墻斷垣仍在,因位于上莊堡南1公里,故稱下莊堡,后簡稱下莊。
據(jù)傳說村的舊址在舊村西南角,建土堡墻叫永樂堡,居住著武、劉、郭三姓,明洪武年間從洪洞遷居而來,郭姓祖籍洪洞郭家坡,兄弟二人,一人移居倍加造鎮(zhèn)郭家窯頭,一人居這里。郭姓曾有家譜和祠堂,族人娶親都要拜祖,文革中祠堂被毀,家譜被沒收送陽高縣。劉姓祖籍洪洞劉家溝,由于地勢低洼,土堡幾經(jīng)水淹,后毀于水災(zāi),(七十年代打大口井,曾挖出鍋臺、火炕)村址北移,這里屬于火山區(qū),地形起伏,素有72洼之說,據(jù)說父子分家,老人將靠村門口的洼地留作養(yǎng)老田,故名。
該村原叫集稔,是連年豐收之意。后來由于禮教的發(fā)展,社會宣揚(yáng)仁義禮智,古文人將“稔”字寫為“仁”字。故名。
該村原叫上莊堡,原來人口少,都居住在堡子內(nèi),現(xiàn)堡門尚存,據(jù)考證為明代建筑,因與下莊堡同時建堡且位于下莊堡上方,故稱上莊堡,現(xiàn)簡稱上莊,1984年地名普查,為與周士莊上莊區(qū)分,故在前面加了個東字。
在于家寨村南桑干河北岸有一個蘑菇似的火山堆,在這個小包東西兩面有兩道火山梁,形似二龍戲珠,在西邊的火山梁上有一處兵寨遺址,四周墻基仍存,有1.5米寬,石門尚存,從這里發(fā)現(xiàn)一塊石刻上書于順玉大定十六年,山寨有通往一民宅院的地道,傳說此民宅是金兵的火房,因寨主姓于,故起名于家寨。
相傳,因該村地下水豐富,人們吃水打井很淺就可以打出水來,而得名。
該村位于跳水崖(古名懸石崖)泉水東,故名。
傳說在明朝有徐姓的兄弟二人,從洪洞遷來,定居于陽高縣東冊田南10公里處,起名西冊田。
該村名在清代光緒年間的碑文上書“大旺村”,民間傳說村西有一座王墳,為元代丞相康里脫脫之墓(文化大革命期間石碑、石雕毀),元代在這里建村,起名大王。
該村舊址在現(xiàn)址北1千米處的小盆地,傳說建于600年間,建有土堡墻,因而得名堡村。1983年冊田水庫上位上升村址南遷,當(dāng)時全部為土窯洞,1989年地震,該村為震中,土窯全部倒塌,1990年接受世界銀行貸款重建。村委會駐堡村得名堡村民委員會。
該村為1990年新建村,舊址在現(xiàn)址偏西南2千米處,傳說西冊田有一戶人家耕種著該村的土地,為方便耕種,在這里靠崖掏土窯,供農(nóng)忙時居住,由于緊靠大王村,人們將土窯稱為大王窯,后來有人在這里居住建村,村名叫大王窯。
傳說兄妹3人,哥居大王,弟居小王,妹居黎峪,以名為村,一說是因居住在峪口處,下坡下又長滿梨樹而得名黎峪,后將“梨”寫為“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