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萬歷四年(1576)年建圩(墟),原設想在此建縣城得名“城崗”圩(墟),原為尋鄔堡。1914年長寧縣改稱尋鄔縣,尋鄔堡更名,以駐地“城崗”村得名。因客家人讀“城”與“澄”同音,“城崗”諧音為“澄江”。 [詳細] |
相傳宋末由抗元名將胡文可等建圩開市,圩鎮(zhèn)東側(cè)溪上有一石橋,故稱橋頭,以駐地橋頭圩,故名。 [詳細] |
境內(nèi)西、南為海拔300米以上高丘地帶,東北一片小河床平原,西北、東南為低中丘地,南部最高(海拔488米),西部次之,東北部低(最低點海拔60米)。又因境內(nèi)牛吼江原稱禾溪,而得名。 [詳細] |
轄區(qū)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東、南邊沿有少數(shù)丘陵,其他均屬平原地區(qū)。水從西部流入,北經(jīng)王家坊,與禾水匯合,經(jīng)過三派進入石山,因駐地螺溪洞(地片)得名。 [詳細] |
因原駐地臨溪水,境地溪水湛湛,又盛長紫蘇,故名。 [詳細] |
清末,街道發(fā)展至馬姓世居洲地上,始稱馬家洲,后簡稱馬市。 [詳細]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因原駐地村前(塘洲村)一大水塘,中有一洲地,稱小塘洲,后因政府駐地,稱塘洲鎮(zhèn)沿用至今。 [詳細] |
北宋景裕三年(1036),原層溪村郭佺父子同登進士,佺卒,皇誥封中贊“父子同科,名冠朝廷”,稱冠朝。后因政府駐地,故名。 [詳細] |
原駐地原系沙洲,且緊傍劉家村、溫家村,故名。 [詳細] |
因駐地為關(guān)隘要道,常設關(guān)卡,占代筑過兵營,故稱。 [詳細] |
因鎮(zhèn)政府駐地為山間盆地,地盤狹小、山谷夾溪,形似雙龍奪珠,故名小龍。 [詳細] |
元代灌溪老居村(初稱滄州)分建新村時,因新村有沙溪水圳從東南朝北流人村旁三角壑,掉頭由北朝南回流灌人塘中,得名灌上,別稱灌里、灌溪,后稱新居、灌溪新居。 [詳細] |
因原駐地地形如蓮,后有溪水潺潺,古樹參天,景色秀麗,如御苑仙境,故名苑前鎮(zhèn)。 [詳細] |
集合與四鄉(xiāng)群眾的集市,有“現(xiàn)有羅家集后有萬合圩”之說,以駐地萬合圩得名。 [詳細] |
明成化年間建圩于贛江畔,設有人渡,稱沿溪渡,因此得名。 [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