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西平縣各鄉(xiāng)鎮(zhèn)街道地名由來

西平縣各鄉(xiāng)鎮(zhèn)街道地名由來

  西周時為柏皇氏后裔封地。春秋為柏國,為彰顯歷史文化,保留地名文脈,故以“柏城”名之。 [詳細]
  《漢書·地理志》西平縣注引應(yīng)邵曰:“故柏子國也,今柏亭是!薄段髌娇h志》記載:西平縣有柏亭,今縣城西門外一里許,玄武廟即其舊址。為彰顯歷史文化,保留地名文脈,以歷史地名“柏亭”命名。 [詳細]
  西周時為柏皇室后裔封地。春秋稱柏國,文化蘊藏豐厚。為彰顯歷史文化,保留地名文脈,取“柏國文苑”之意命名。 [詳細]
  明中期,權(quán)姓人氏始居此地,稱權(quán)堂。明末設(shè)過路店,名為權(quán)家店。清咸豐十年(1860)筑寨,易今名。 [詳細]
  唐代境內(nèi)有沱溝、紅溝、粉溝、滾溝、石界溝5條溝,故名五溝。明末李自成義軍由汝、蔡進五溝,在此扎營,得名五溝營。 [詳細]
  唐憲宗元和年間(前814),唐將李愬平蔡,敗吳元濟于嵖岈山,攻取冶爐城,文城故城與冶爐城東西毗連,當(dāng)時亦為李愬駐兵據(jù)點,因李愬官軍出師即勝,故名師靈。 [詳細]
  明洪武三年(1370),常姓等自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因地處伏牛山余脈,村莊建在出山口,得名出山。 [詳細]
  清同治五年(1866)筑寨,名永保寨,又名盆窯寨。因該地居民多以燒窯制盆為業(yè),習(xí)稱盆窯,窯與堯諧音,諧音演變“堯”代“窯”,名為盆堯。 [詳細]
  “嫘祖”,又名累祖,《山海經(jīng)》中寫作"雷祖",中國遠古時期人物,為西陵氏之女,軒轅黃帝的元妃。《史記·五帝本紀(jì)》中記載:"黃帝居軒轅之丘,娶西陵氏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 [詳細]
  明朝末年,有移民自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宋姓居多名勝宋。清同治八年(1869)筑寨易名和合寨,在寨內(nèi)起單日集,因集聲名廣播,宋姓居民棄勝宋,拋和合,慣稱以宋集,沿用至今。 [詳細]
  此處有唐代二郎廟,村以廟名。 [詳細]
  重渠村位于柳堰河兩岸,明萬歷三十六年(1608)《汝南志》、1934年《西平縣志》記載:“元大德年間,知縣李不作于柳堰河上建橋。正德年間鄉(xiāng)民張干、張貴昌以石而高大之,橋長九丈,寬一丈七,高二丈,為西平境內(nèi)著名大橋,因同一水渠上兩橋并行,故取名重渠橋,村以橋名,故曰重渠。”。 [詳細]
  人和火車站,1912年建成投用。1962年以“人和”命鄉(xiāng)名。 [詳細]
  據(jù)明萬歷三十六年(1608)《汝南志》記載,譚家店,原為過路店,因東有西平縣城,西有合水出山,從縣城西行必經(jīng)此地,路邊有店,后漸成村,因譚姓居多取名譚家店。清同治元年(1862)筑寨,稱譚店寨,后寨廢,稱今名。 [詳細]
  據(jù)明萬歷三十六年(1608)《汝南志》記載,古時有盧姓人氏在此建村,村中曾有一廟堂,名為盧家廟。1934年《西平縣志》記載“清同治元年(1862)筑寨,名云莊寨”。后演變?yōu)樘J廟。 [詳細]
說明:數(shù)據(jù)源自網(wǎng)絡(luò),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見,歡迎與我們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