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溫州市各縣市區(qū)歷史沿革

溫州市各縣市區(qū)歷史沿革

“鹿城”之名始于東晉。

清乾隆《溫州府志》卷五:東晉郭璞筑永嘉城于甌江南,“因跨山為城,名斗城。

時有白鹿銜花之瑞,故又名鹿城!币喾Q“白鹿城”。

唐上元二年(675)置溫州后,屬永嘉縣。

1949年析永嘉城區(qū)及城郊、梧埏、永強、三溪、藤橋、西岸等區(qū),設立溫州市,此為鹿城區(qū)之前身。

1968年分別成立溫州地區(qū)革命委員會和溫州市革命委員會。

1980年溫州市恢復省轄市,同年將市區(qū)分設為東城、南城、西城3個區(qū)。

1981年溫州市與溫州地區(qū)合并,原溫州市成為溫州的中心區(qū),稱溫州市區(qū)。

1983年并東城、南城、西城3個區(qū)置城區(qū)。

1984年,新橋、南郊、黎明、城郊、雙嶼、仰義6個鄉(xiāng)并入,并改名為鹿城區(qū)。

1992年新橋鎮(zhèn)、景山街道劃歸甌?h。

2001年甌海區(qū)藤橋等5個鄉(xiāng)(鎮(zhèn))及梧埏鎮(zhèn)部分區(qū)域、永嘉縣七都鎮(zhèn)及橋下鎮(zhèn)部分區(qū)域并入,形成現今之政區(qū)范圍。

古稱“永嘉場“。

春秋時屬甌地。

戰(zhàn)國時屬東越地。

秦統一中國后隸屬閩中郡。

西漢初屬東甌國。

東漢永和三年(138)始至南北朝,均屬永寧縣地。

隋代始直至1949年7月屬永嘉縣。

1949年8月改屬溫州市。

1984年12月析溫州市近郊狀元鎮(zhèn)、龍灣鄉(xiāng)及甌?h永中鎮(zhèn)黃山、黃石兩村,設置龍灣區(qū),屬溫州市。

2001年7月蒲州鎮(zhèn)的蒲州村和上蒲州村劃歸鹿城區(qū);甌海區(qū)的永中鎮(zhèn)、靈昆鎮(zhèn)、天河鎮(zhèn)、沙城鎮(zhèn)和瑞安市塘下鎮(zhèn)的上涂、西一、中星、東門、埭頭、石坦、嶼門、邱宅、東溪、東成10個村和前岡、后岡2個居委會劃歸龍灣區(qū)直轄。

2015年7月,靈昆街道劃歸洞頭區(qū)。

春秋至戰(zhàn)國前期屬“越地”。

秦代屬“閩中郡”。

西漢惠帝三年(前192),鄒搖受封為東海王建東甌國,屬“東甌國”地。

東漢永和三年(138),為永寧縣地。

隋開皇九年(589),改永寧縣為永嘉縣,遂屬永嘉縣。

此后歷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直至民國凡1300余年均為永嘉縣一部分。

1949年8月,析建省直轄溫州市,遂屬溫州市。

1950年,復歸永嘉縣。

1958年復劃歸溫州市。

1981年12月12日,析溫州市郊區(qū)置甌?h。

1992年3月,撤縣設立溫州市甌海區(qū),溫州古稱歐,習稱甌江海口為甌海,民國初曾于溫州置甌海道,縣以此得名。

1992年3月,撤銷甌?h,設立溫州市甌海區(qū)。

西漢始元二年(前85)屬回浦縣,隸會稽郡。

東漢建武元年(25)改回浦縣為章安縣,屬章安縣。

東晉太寧元年(323)分臨?ち⒂兰慰,以永寧縣為郡治。

隋開皇九年(589)改永寧縣為永嘉縣,隸處州。

唐武德五年(622)分括州置東嘉州,分永嘉縣復置樂成縣,仍屬樂成縣,隸東嘉州;七年又撤樂成縣并入永嘉縣,復屬永嘉縣。

貞觀元年(627)廢東嘉州,永嘉縣隸屬括州。

載初元年(689)復置樂成縣,隸溫州,仍屬樂成縣。

五代十國時,樂成縣屬吳越國。

后梁開平二年(908)改樂成為樂清,屬樂清縣,仍隸屬溫州。

南宋咸淳元年(1265)屬瑞安府。

元時屬溫州路。

明時屬溫州府。

清雍正六年(1728)置玉環(huán)廳,屬玉環(huán)廳第二十都,隸溫州府。

1953年析玉環(huán)縣洞頭、大門2個區(qū)及周圍小島置洞頭縣,屬溫州專區(qū)。

1958年撤縣并入玉環(huán)縣,設洞頭、大門2個區(qū)。

1959年1月玉環(huán)縣撤銷,將玉環(huán)縣的洞頭、大門2個區(qū)重新劃歸溫州市。

1964年10月恢復洞頭縣,屬溫州專區(qū)。

1981年屬溫州市。

2015年7月,撤銷洞頭縣,設立溫州市洞頭區(qū),將溫州市龍灣區(qū)靈昆街道劃歸洞頭區(qū)。

“永嘉”之名始于東晉。

東晉太寧元年(323)分臨?,于永寧縣置永嘉郡,轄永寧、安固、松陽、橫陽、樂成5個縣。

《郡縣釋名·浙江下》:“曰永嘉者,即永寧之義!泵耖g傳說,取“水長而美”之義得名。

隋開皇九年(589)廢永嘉郡,并改永寧縣為永嘉縣,“永嘉”始為縣名。

唐武德五年(422)分置永寧縣。

貞觀元年(627)永寧縣并入。

上元二年(675)置溫州后,歷為溫州、瑞安府、溫州路、溫州府、甌海道等治所。

1949年5月以甌江為界南置溫州市,北置雙溪縣,治巖頭鎮(zhèn)。

同年9月復稱永嘉縣,移治楓林鎮(zhèn),1981年屬溫州市,沿用至今。

古稱“始陽”“橫陽”。

西晉太康四年(283)析安固縣南境置始陽縣,旋改為橫陽縣,屬臨?。

《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十六:“晉太康元年分安固南橫嶼船屯置!薄蹲x史方輿紀要》卷九十四:“晉太康四年,析安固縣橫岙船屯置始陽縣,屬臨?,尋曰橫陽。

太寧初,屬永嘉郡!薄犊たh釋名·浙江下》:“晉名始陽,以地有陽嶼也。

尋改橫陽,則又取橫嶼及橫陽江之義!彼彘_皇九年(589)撤橫陽入安固縣;十二年(592)安固并入永嘉。

唐武德五年(622)復橫陽、安固縣,屬東嘉州;貞觀元年(627)橫陽又并入安固縣。

武周大足元年(701)再置,屬溫州。

五代后梁乾化四年(914)入吳越版圖,橫陽既平,遂改平陽。

南宋咸淳元年(1265)后屬瑞安府。

元元貞元年(1295)升平陽州。

明洪武二年(1369)復為縣,屬溫州府。

景泰三年(1452)析歸仁鄉(xiāng)三十八、三十九、四十都劃歸泰順。

明、清時除縣城外,置10個鄉(xiāng),下轄55個都2個鎮(zhèn)。

清宣統三年(1911),平陽縣劃為城區(qū)和萬全、北港、江南、南港4個鎮(zhèn)及小南、金鎮(zhèn)、蒲門3個鄉(xiāng)。

1912年后廢府屬甌海道。

1927年廢道直屬于省。

1932年屬第十行政督察區(qū)。

1935年屬第八行政督察區(qū)。

1948年屬第五行政督察區(qū)。

1949年8月,屬浙江省人民政府第五專區(qū)(11月改溫州專區(qū))。

1949年9月,轄昆陽(城關)直屬鎮(zhèn)和萬全、鰲江、北港、南雁、江南、南港、蒲門7個區(qū),1981年析南境置蒼南縣,形成今政區(qū)范圍。

蒼南原為平陽縣之部分。

古為百越之地,春秋戰(zhàn)國時屬越國。

秦統一六國后,屬閩中郡。

此后,數易歸屬。

至西晉太康四年(283),析安固縣南橫嶼船屯置始陽縣。

平陽設縣始此,不久更名橫陽縣。

后又幾經撤并,至五代后梁乾化四(914),更名平陽。

以平陽為縣名始此。

原屬平陽縣。

1981年析平陽縣的礬山鎮(zhèn)和靈溪、宜山、錢庫、橋墩、金鄉(xiāng)、礬山、馬站7個區(qū)72個人民公社設蒼南縣,因地處玉蒼山之南而得名。

《讀史方輿紀要》卷九十四:“玉蒼山,在(平陽)縣西南八十里,亦名八面山,山周百余里,跨峙八鄉(xiāng),稍北,巖岫四圍,只通一門。”據傳昔產玉,故名“玉倉”。

后諧音異寫作“玉蒼”。

此后,歷經多次鄉(xiāng)鎮(zhèn)撤并。

2019年,撤銷蒼南縣龍港鎮(zhèn),設立縣級龍港市,形成今之政區(qū)范圍。

1946年12月,析瑞安、泰順、青田三縣邊區(qū)置文成縣,1948年7月1日,文成縣政府正式成立。

治黃坦,屬浙江省第六行政督察區(qū),尋改屬第五行政督察區(qū)。

1949年6月更名為大南縣。

9月復稱文成縣,屬溫州專區(qū)。

1958年10月撤縣并入瑞安縣。

1961年9月復置文成縣。

1965年8月改大峃公社為縣直轄鎮(zhèn)。

1968年12月改屬溫州地區(qū)。

1981年9月改屬溫州市。

明崇禎《泰順縣志》卷一:“取國泰而人心效順也。”縣治羅洋鎮(zhèn)(今羅陽鎮(zhèn))。

《明史·地理志》:“泰順,(溫州)府西南。

景泰三年以瑞安縣羅洋鎮(zhèn)置,析平陽縣地益之!薄蹲x史方輿紀要》卷九十四:“嘉靖九年,以礦寇竊發(fā),始筑城。

三十八年,增修以御倭,周三里有奇。

明景泰三年(1452)析瑞安縣12里(義翔鄉(xiāng))和平陽縣6里(歸仁鄉(xiāng))置縣,立治羅陽,賜名泰順,隸屬浙江布政使司溫州府。

清代隸屬未變;宣統三年(1911)泰順屬溫州軍政分府管轄。

1912年廢溫州軍政分府。

1914年泰順屬甌海道。

1927年實行省縣二級制,泰順縣直屬于浙江省。

1932年泰順隸屬浙江省第十縣行政督察區(qū)(旋改稱第四特別行政督察區(qū)。

1933年屬第三特別行政督察區(qū);8月為永嘉行政督察區(qū)。

1934年3月改稱第八區(qū)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公署。

1947年4月泰順縣屬第六行政督察區(qū)(今屬麗水地區(qū));5月復劃歸第五區(qū)(溫州)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公署。

1949年7月中共浙江省第五地委批準莒江鄉(xiāng)為中共泰順中心縣委、泰順縣人民政府駐地;9月泰順縣劃分為百丈、羅陽、泗溪、泰南4個區(qū)、31個鄉(xiāng)(鎮(zhèn))。

1950年6月浙江省人民政府批準泰順縣委、縣政府駐地由莒江鄉(xiāng)遷往羅陽鎮(zhèn)。

1981年屬溫州市,形成今政區(qū)范圍。

三國吳赤烏二年(239),析永寧南境置羅陽縣,以地處大羅山得名。

吳寶鼎三年(268),以邑有安陽江(飛云江)改稱安陽縣。

西晉太康元年(280),因境內有安固山改成安固縣,太康四年析置始陽縣(今平陽縣)。

東晉太寧元年(323年),后屬永嘉郡。

唐武德五年(622),復置,屬東嘉州。

上元二年(675),屬溫州。

唐天復三年(903),改稱瑞安縣。

北宋宣和中(1119~1125),始筑城。

元屬溫州路。

元貞元年(1295),升縣為州。

明洪武二年(1369),降州為縣,屬溫州府。

景泰三年(1452),析義翔鄉(xiāng)大部屬泰順縣。

1914年,屬甌海道。

1927年,直屬于省。

1948年,析西部10鄉(xiāng)屬文成縣。

1949年,后屬溫州專區(qū)(地區(qū))。

1958年,文成縣并入,1961年,復析置文成縣。

1987年4月1日,國函〔1987〕62號文件同意撤銷瑞安縣,設立瑞安市(縣級),以原瑞安縣的行政區(qū)域為瑞安市的行政區(qū)域。

2001年析仙巖、麗岙2鎮(zhèn)屬甌海區(qū),析梅頭鎮(zhèn)屬龍灣區(qū)。

春秋時為甌越地。

戰(zhàn)國時為東越地。

秦屬閩中郡。

西漢惠帝三年(前192)屬東海王(俗稱東甌王)駱搖所建東甌國。

始元二年(前85)屬回浦縣東甌鄉(xiāng)。

東漢永和三年(138)屬會稽郡永寧縣。

三國吳太平二年(257)屬臨海郡永寧縣。

東晉太寧元年(323)屬永嘉郡永寧縣。

寧康二年(374)析永寧縣地置樂成縣,轄今樂清市、洞頭縣、玉環(huán)縣全部和溫嶺半島,仍屬永嘉郡。

隋開皇九年(589)永寧縣改永嘉縣,樂成縣并入永嘉縣,屬處州;十二年屬括州永嘉縣;大業(yè)三年(607)屬永嘉郡永嘉縣。

唐武德五年(622)以永嘉縣地置東嘉州,復置樂成縣,屬東嘉州;七年改永寧縣為永嘉縣。

樂成縣并入永嘉縣;貞觀元年(627)屬括州永嘉縣。

上元二年(675)屬溫州永嘉縣。

載初元年(689)析永嘉縣地復置樂成縣,屬溫州。

天寶元年(742)仍屬永嘉郡;乾元元年(758)屬溫州。

唐末屬吳越國溫州制置使。

后梁開平二年(908)改樂成縣為樂清縣,屬溫州;后晉天福四年(939)屬吳越國溫州靜海軍。

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屬江南東道溫州軍事州。

政和七年(1117)屬兩浙路溫州應道軍。

咸淳元年(1265)屬瑞安府。

元至元十三年(1276)屬溫州路。

明洪武元年(1368)屬溫州府。

成化十二年(1476)玉環(huán)鄉(xiāng)三個都、山門鄉(xiāng)三個都共六都之地劃歸太平縣。

清屬溫州府。

順治十八年(1661)8月縣衙移大荊。

康熙十五年(1676)縣衙遷回縣城。

雍正六年(1728)析玉環(huán)鄉(xiāng)及太平縣部分地置玉環(huán)廳。

嘉慶年間分水山以南今玉環(huán)、洞頭諸島劃歸玉環(huán)廳。

1912年屬甌海道。

1927年直屬浙江省。

1932年屬浙江省第十行政督察區(qū)。

1935年屬浙江省第八行政督察區(qū)。

1948年屬浙江省第五行政督察區(qū)。

1949年5月在大荊鎮(zhèn)成立黃樂縣,轄樂清縣大荊區(qū)、溫嶺縣大溪區(qū)、黃巖縣烏巖區(qū)和院橋區(qū);8月屬浙江省人民政府第五區(qū)專員公署;9月黃樂縣撤消,大荊區(qū)復歸樂清縣,兩港區(qū)、青巖鄉(xiāng)和金浦鄉(xiāng)劃歸永嘉縣;11月屬溫州區(qū)專員公署,西門島劃歸溫嶺縣。

1950年5月西門島復歸。

1951年12月翁垟鎮(zhèn)小門山島劃歸玉環(huán)縣。

1952年屬溫州專區(qū)。

1956年3月溫嶺縣湖霧鄉(xiāng)復歸;5月永嘉縣大嶺頭村、(山益)崪村劃歸樂清縣。

1957年7月劃雁蕩山主要名勝地區(qū)及白溪鄉(xiāng)響嶺頭、下靈巖、下靈巖和芙蓉鄉(xiāng)雁山村等設雁蕩鄉(xiāng)。

1968年12月屬溫州地區(qū)革命委員會。

1978年9月屬溫州地區(qū)行政公署。

1980年至1981年公社改制。

1983年9月恢復雁蕩區(qū)建制,大荊區(qū)沙門、白溪、雁蕩等公社劃歸雁蕩區(qū)。

1984年3月實行政社分設,恢復鄉(xiāng)鎮(zhèn)建制,公社全部改稱鄉(xiāng)鎮(zhèn)。

1985年4月北白象、翁垟、蒲岐、芙蓉、仙溪等鄉(xiāng)改設為北白象、翁垟、蒲岐、芙蓉、仙溪鎮(zhèn)。

1986年12月清江鄉(xiāng)改設為清江鎮(zhèn)。

1987年10月鹽盆鄉(xiāng)改設為鹽盆鎮(zhèn)。

1989年2月慎江、南岳鄉(xiāng)改設為慎江、南岳鎮(zhèn);4月湖頭鄉(xiāng)改設為湖頭鎮(zhèn);7月象陽、湖霧鄉(xiāng)改設為象陽、湖霧鎮(zhèn)。

1992年5月撤銷柳市等6個區(qū)公所,原轄61個鄉(xiāng)(鎮(zhèn))調整為樂成、柳市等19個鎮(zhèn),城北、石帆等12個鄉(xiāng)。

1993年9月18日撤樂清縣,設立縣級樂清市。

清時分屬九都、十都。

1912年分屬新桂、龍江鄉(xiāng)。

1949年改屬湖前、龍江鄉(xiāng)。

1963年分屬沿江、龍江公社。

1983年10月設龍港鎮(zhèn),轄5個大隊。

1985年池浦、新渡村和捕撈隊劃入龍港鎮(zhèn),屬龍港區(qū)。

1986年流浦、朝西屋自然村劃歸龍港鎮(zhèn)。

1992年沿江、龍江、白沙、海城4個鄉(xiāng)并入龍港鎮(zhèn),轄10個居委會、49個村委會。

2000年湖前鎮(zhèn)、江山鄉(xiāng)、平等鄉(xiāng)劃歸龍港鎮(zhèn),轄3個社區(qū)、19個居委會、107個村委會。

2011年舥艚鎮(zhèn)、蘆浦鎮(zhèn)、云巖鄉(xiāng)并入龍港鎮(zhèn)。

2019年8月16日,經國務院批準,民政部批復,撤銷蒼南縣龍港鎮(zhèn),設立縣級龍港市,由浙江省直轄,溫州市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