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楊氏先祖任職兵備道,奉旨遷來山東,定居于陽谷龍王廟,后因人多分灶擇地生活遷今址。始遷祖有美須,人稱楊胡子,后人為紀(jì)念先祖,以其綽號命村名為楊胡子,簡稱楊胡。 |
明洪武年間,張氏族人自山西平陽府洪洞縣遷山東。清康熙十四年(1676)又遷居現(xiàn)址。村初名為“施牢口”,后因嫌晦氣改為“師圣村”。張姓族人勢力漸強(qiáng)后,便改稱為“張家莊”,簡稱“張莊”。1947年,壽張縣境內(nèi)有三個張莊,為便于區(qū)別,便以姓氏“張”與方位“中”相結(jié)合改稱“中張”。 |
明初,田氏族人首遷至金堤北田莊村(今屬陽谷縣十五里園),清宣統(tǒng)三年(1911)遷至今址,取名為后田樓。因與本地原有后田樓重名,1947年政府改村名為田那里。 |
明洪武十七年(1384),趙氏族人從山西遷入山東壽張趙堂(今屬陽谷縣閻樓鄉(xiāng))。萬歷年間又移居今址,時(shí)趙氏族人較貧窮,村前是中張張姓大戶的土地,不許通過,只能往后邊走,無可奈何便命村名后門趙。 |
明成化十九年(1484),黨姓族人從十五里園黨店遷今址,村西曾是黃河一渡口,故以黨姓命名為黨河口。 |
明洪武年間,花、王二氏同時(shí)由山西洪洞縣遷來定居于此,因花、王為表親兄弟,不分彼此,以花姓命村名為花莊。 |
明洪武年間,汪氏族人從山西洪洞縣遷來今址定居,后蓋一家廟祭祖,人稱汪家廟,簡稱汪廟。 |
明永樂三年(1405),師姓始遷祖從山西洪洞縣米家村遷今址,以姓氏命村名為師家莊,簡稱師莊。 |
明洪武年間,何氏族人從山西洪洞縣遷今址,以姓氏命村名為何莊。 |
明初,張姓族人遷此建村,名為“張家莊”,后習(xí)慣稱為“西張”,亦稱“張那里”。1983年,因與后方、吳壩公社西張重名,定名“張那里”。 |
明洪武年間,朱氏族人遷此處建村,原名為朱家莊,后改為朱那里。 |
明萬歷二十一年(1592),梁姓始遷祖從壽張東南梁家?guī)X(現(xiàn)屬山東省梁山縣)遷今址,建有家祠梁家廟,以此為村名梁廟。 |
明弘治十五年(1503),仝姓族人從江蘇雎寧遷入現(xiàn)居住地,以姓氏命名為“仝老莊”。后因西有“仝家莊”(今孫口白拉仝),改稱“東仝”。 |
明洪武年間,馬姓從山西洪洞縣遷至壽張影唐村。清康熙三十八年(1700)又遷至現(xiàn)居址,因馬姓族人多擅長打鐵之業(yè),以姓氏及職業(yè)而命名。 |
清代中期,田氏族人田光啟闖關(guān)東多年未歸,其母田氏思子心切,便蓋小樓一座,每當(dāng)思兒之時(shí),便登高遠(yuǎn)望東北,俗稱望子樓,后周邊各村稱之為田家樓,以此命名村名田樓。1913年,因人口眾多,又分為兩部分,老村為大田樓,新村為小田樓。時(shí)附近夾河鄉(xiāng)也有一個田樓,為了區(qū)分,1958年為三個田樓定名:大田樓居北改為后田樓,小田樓居南改為前田樓,夾河鄉(xiāng)的田樓為田樓。本村即為前田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