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陸良縣板橋鎮(zhèn)各村社區(qū)情況介紹

陸良縣板橋鎮(zhèn)各村社區(qū)情況介紹

板橋村委會:

在陸良縣東北部,距縣城15公里,距曲靖45公里,地處板橋中心集市,板橋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板橋村委會1953年前屬板橋大鄉(xiāng),1956年劃分為三個管理區(qū),1960年為板橋小公社,1972年為板橋大隊,1983年改為板橋鄉(xiāng)人民政府,1987年改為板橋辦事處,1999年改為板橋村民委員會,實行村民自治。國土面積2.86平方公里,轄查地村、板橋街、張家院子、鄭家院子、孫家院子、錢家底下、大堡子、郭家院子、蘆旗堡9個自然村,19個村民小組,1828戶,6362人。海拔1900-2000米之間,有效積溫3885.1℃,無霜期250天,平均降水1180毫米。耕地面積5360畝(田1860畝,地3500畝),主產水稻、蠶豆。經濟作物有蠶桑、蔬菜和水果,養(yǎng)殖業(yè)以牛、羊、豬為主。境內有中學2所(陸良縣五中、板橋鎮(zhèn)一中分校),有小學1所(板橋小學)。企業(yè)有石粉廠2個,瓷磚廠、紅磚廠各2個,汽車橡膠配件廠1個,有個體工商戶85戶,326國道及曲陸高速公路穿境而過。

查地村:在村委會北部1公里處,板橋河西岸,220戶,756人。耕地598畝,主產水稻、蔬菜,養(yǎng)殖以豬為主。

板橋街:地處板橋集市,村委會駐地,125戶,479人。耕地350畝,主產水稻、蠶豆。經濟作物以蠶桑為主,養(yǎng)殖以豬為主,個體工商戶40戶。

張家院子:地處板橋集市東,210戶,667人,耕地300畝,主產水稻、蠶豆。經濟作物以蠶桑為主,養(yǎng)殖以生豬為主,個體工商戶20戶。

鄭家院子:地處板橋集市,105戶,368人。耕地240畝,主產水稻、蠶豆。經濟作物以蠶桑為主,養(yǎng)殖以豬為主,有個體工商戶8戶。

孫家院子:距板橋村南1公里處,107戶,375人。耕地180畝,主產水稻、蠶豆。經濟作物以蠶桑為主,養(yǎng)殖以豬為主,,手工業(yè)以竹編為主,個體工商戶10戶。

錢家底下:距板橋村南1.5公里處,71戶,261人。耕地180畝,主產:水稻、蠶豆。經濟作物以蠶桑為主,養(yǎng)殖以豬為主,手工業(yè)以石雕刻為主,個體工商戶2戶。

大堡子:距板橋村2公里處,428戶,1551人。耕地1066畝,主產水稻、蠶豆。經濟作物、蠶桑,養(yǎng)殖以豬、牛、羊為主,有陸良縣五中、汽車橡膠配件廠1個、個體工商戶3戶。

郭家院子:距板橋村南2公里處,117戶,396人。耕地面積310畝,主產水稻、蠶豆。經濟作物以蠶桑為主,養(yǎng)殖以豬為主。

蘆旗堡:距板橋村南3公里處,453戶、1517人。耕地面積2136畝,主產水稻、蠶豆。經濟作物以蠶桑為主,養(yǎng)殖以豬、牛、羊為主,境內有紅磚廠2座、瓷磚廠2座、石粉廠2個、個體工商戶2戶。

白塔村委會:

位于陸良縣東北部,板橋鎮(zhèn)的東南部,距縣城15公里,距板橋鎮(zhèn)政府駐地6公里。東與活水鄉(xiāng)、龍海鄉(xiāng)(原黑桃村鄉(xiāng))及師宗縣接壤,南連河東堡,西接小堡子,北鄰馬軍營。外古城昔有浮屠,俗稱“白塔”,據(jù)《紫溪傳》記載,塔建于明初,“白森森屹立雄峙,遠遠觀之,如一頂天玉柱,邑人盼盼顏色,遂順口曰‘白塔’”。1950年7月為白塔小鄉(xiāng),屬河東鄉(xiāng)管轄,1957年合并河東、馬營、白塔、魚塘為白塔鄉(xiāng),1958年河東、白塔成立高級社,屬衛(wèi)星公社,1960年成立白塔鄉(xiāng),轄白塔、河東堡、馬軍營、魚塘,1970年成立板橋公社白塔大隊,1984年成立白塔鄉(xiāng)政府,1991年改為白塔辦事處,為板橋區(qū)的派出機構,1999年6月改為白塔村民委員會,實行村民自治。解放后,白塔村茅草房較多,其它自然村相對較少。從60年代后,農村水平逐漸好轉,70年代后,草房變瓦房,80年代后,瓦房變?yōu)槠椒浚?0年代,平房變高樓。有名的古城、金鐘灘、月牙江(大部位于小堡子),古城舊稱“紫禁城”,地址在內古城村南,大古城位于現(xiàn)在內古城的西南面,據(jù)傳龍海家當時就住在“紫禁城”,人們稱之為“土皇帝”,古謂“內三層,外三層,中間有個‘紫禁城’”。今內、外古城毀,存斷恒數(shù)處,志稱“小堡廢城”,白塔古城被縣文物局立為重點保護單位。據(jù)傳說,白塔原有一白色塔,塔內懸一金鐘,鐘鳴時,方圓30里皆能聞,與大覺寺古鐘相應,昔人謂為雌雄云。一說曰:鐘鏈斷,墜灘中,后人謂灘為“金鐘灘”。二說曰:州牧李公愛慕金鐘石鼓音韻,特將土城報恩寺拆建于州城中,后又將鐘鼓遷于新報恩寺,于船運之,至江中,大風起,浪十余丈高,船翻,金鐘石鼓墜江中,打撈不起,遂為神物,大覺鐘鳴,此鐘在灘中發(fā)聲應,因此呼為金鐘灘。多持后者(即《紫溪傳》記載)觀點,金鐘灘位于白塔村與小堡子間。屬亞熱帶氣候,年平均氣溫14.7℃,無霜期250天,年平均降雨1180mm。國土面積733.65公頃,5個自然村,986戶,3913人。其中有耕地269.94公頃,園地3.84公頃,林地159.2公頃,牧草地25.9公頃,村莊及工礦用地46.2公頃,交通用地4.91公頃,水域7.29公頃。縣城至白塔、白大油路通過境內,水泥路貫穿全村,交通四通八達S兇歐岣壞氖淖試矗�50萬方水庫1個,南盤江過境,水源豐富,無污染,有豐富的水利資源和河沙資源。境內70%的土地為平壩丘陵,耕地集中連片,土地肥沃,農田水利設施基本齊全,提水站7個,保灌面積100%。農作物種植主要有水稻、蠶豆,糧食總產140.32萬公斤。經濟作物有蠶桑、蔬菜,養(yǎng)殖業(yè)有豬、牛、羊、雞、鴨、鵝。經濟收入人均3101元以上。

白塔村有獨特的自然優(yōu)勢和資源優(yōu)勢,培育和促進了一、二、三產業(yè)的全面發(fā)展,有桑園800畝,蔬菜地500畝。村委會駐地設有集市1個,每逢星期二、五趕集,吸引鎮(zhèn)內外客商,商賈云集,餐飲、服務業(yè)較為發(fā)達,為板橋鎮(zhèn)第二大集市。1994年至2000年,為人們稱之為“小香港”。小型企業(yè)有食品加工廠2個,飲料廠1個。通訊方便,移動公司、聯(lián)通公司、電信都在白塔建有基站,通訊十分方便。

有全日制完小學1所,在校學生548人,入學率達100%。村級衛(wèi)生所1個,從業(yè)人員4人,個體診所及藥店7個,老人協(xié)會活動中心1個,敬老院1個。

內古城村:在白塔村委會西1.5公里處,距鎮(zhèn)政府駐地5公里,東接壤小堡子、地處平整,河流環(huán)圍。116戶,499人,居住集中。耕地111畝,旱地4畝,桑園100畝,主產水稻、蠶豆,經濟作物有蠶桑、蔬菜。養(yǎng)殖業(yè)以生豬為主。個體診所1個,有抽水站1個,加工米、面房1個,村東有油路1條,村民從事外出建筑業(yè)人較多。村東是老南盤江,古稱之為“月牙江”,傳說為古代龍海家居住地,筑有城埂,有言稱“內三層,外三層,中間有個‘紫禁城’”。即后來的白塔古城,被縣文物局立為重點保護單位。

外古城村:白塔村委會西0.5公里處,南是老盤江,西接內古城,北是老盤江,地形平整,村莊道路是水泥路,白大油路過村境。據(jù)傳說,外古城與內古城是龍海家之地,老盤江從外古城村東流進內古城后又轉到外古城村東,形成了一個葫蘆狀,并且從葫蘆口到內古城,每隔一小段,都筑起了城埂,從外古城到內古城有4道城埂,防止外來侵襲。178戶,605人,耕地190畝,桑園98畝,主產水稻、蠶豆,經濟作物有蠶桑、蔬菜,養(yǎng)殖業(yè)以生豬為主。有食品加工個體戶1個,加油站1個。

白塔村:村委會駐地,白塔學校、集市所在地。地形平整,村莊道路是水泥路,白大油路過村境,交通便捷,占集市之優(yōu),商鋪林立,1994年后被人們稱之為“小香港”。據(jù)傳說,白塔原有1座百色塔,塔內懸一金鐘,敲鐘時,方圓30里皆能聞,與大覺寺古鐘相應,昔人謂為雌雄云。一說曰:鐘鏈斷,墜灘中,后人謂灘為“金鐘灘”。二說曰:州牧李公愛慕金鐘石鼓音韻,特將土城報恩寺拆建于州城中,后又將鐘鼓遷于新報恩寺,于船運之,至江中,大風起,浪十余丈高,船翻,金鐘石鼓墜江中,打撈不起,遂為神物,大覺鐘鳴,此鐘在灘中發(fā)聲應,因此呼為金鐘灘。多持后者(即《紫溪傳》記載)觀點,在現(xiàn)在的黑大橋北50米處。254戶,1088人,耕地330畝,旱地122畝,桑園80畝。主產水稻、蠶豆,經濟作物有蠶桑、蔬菜、蘿卜、大蔥。養(yǎng)殖業(yè)以生豬為主。有供銷社分社、完小1所,醫(yī)療室、個體診所、老人活動中心、聯(lián)通、移動、電信基站、加工房,抽水站。

韓旗營村:白塔村委會東0.5公里處,西至白塔村,北到馬軍營,地處平整。村莊道路是水泥路,白大油路南過村境,村容村貌整潔。有101戶,耕地100畝,旱地11畝,桑園84畝,主產水稻、蠶豆,經濟作物有蠶桑、蔬菜。養(yǎng)殖業(yè)以生豬為主。村民多數(shù)搞基建、運輸,做生意。有抽水站1個,加工房1個,水利設施完善。

峰合村:距離村委會東1.5公里,南至河東,西至韓旗營村,北至馬軍營,東靠山,屬半山區(qū)。村居基本平整,水泥路面,有蓄水50萬方的水庫,山青水秀。337戶,1414人,耕地344畝,桑園400畝。主產水稻、蠶豆,經濟作物有蠶桑、蔬菜。養(yǎng)殖業(yè)以生豬為主。有個體診所2個,加工房2個,老人活動室1個,抽水二級站1個,村前白大油路過境。

馬軍堡村委會:

縣城北部16公里處,西鄰芳華鎮(zhèn)板田村委會,東靠左里堡村委會,南依車馬堡村委會,北鄰大橋村委會,半山半壩區(qū),海拔1850米至2400米,1951年屬陸良縣二區(qū),1956年撤區(qū)設鄉(xiāng),歸板橋鄉(xiāng)管轄,1958年歸衛(wèi)星公社管轄,1963年改為馬軍堡公社,1972年為板橋公社馬軍堡大隊,1983年改為馬軍堡鄉(xiāng),1987年改為板橋鎮(zhèn)馬軍堡村辦事處,1999年7月1日改為馬軍堡村委會。轄馬軍堡村、桃園村、郭地堡村、岳家灣村4個自然村,4個生產合作社,以自然村設村民小組。1154戶,4323人,耕地面積2749畝,其中水田2148畝,主產水稻、蠶豆、包谷、洋芋。經濟作物有烤煙、蔬菜;養(yǎng)殖業(yè)以生豬為主。有衛(wèi)生所,板橋供銷社分店。

馬軍堡村:村委會駐地,古于駐馬軍,設鋪而得名。492戶,1957人,耕地1282畝,主產水稻、蠶豆、包谷、洋芋。養(yǎng)殖業(yè)以養(yǎng)豬為主,半山半壩區(qū)。

桃園村:位于村委會北,明初石、張二姓于此定居,村中桃樹特多而得名。140戶,483人,耕地面積372畝,主產水稻、蠶豆、包谷、洋芋。養(yǎng)殖業(yè)以養(yǎng)豬為主,半山半壩區(qū)。

郭地堡村:位于村委會東,壩區(qū)。明初沐英征南屯兵于此,郭姓隨軍于此定居而得名。216戶,762人,主產水稻、蠶豆。經濟作物以蔬菜為主,養(yǎng)殖業(yè)以養(yǎng)豬為主。

岳家灣村:位于村委會南,明朝岳、計兩姓于此定居,村旁有一彎形大路,故名。306戶,1121人,主產水稻、蠶豆、包谷、洋芋。經濟作物以烤煙為主;養(yǎng)殖業(yè)以養(yǎng)豬為主,半山半壩區(qū)。

大橋村委會:

位于陸良縣縣城的西北部,距縣城19.5公里,距鎮(zhèn)政府駐地4.5公里,東臨南盤江,南連左里堡,西接馬軍堡,北與長湖為鄰。南北寬約3公里,國土面積18.5平方公里。轄雷達村、西坡底、白鶴堡、王家坡、方家埂5個自然村,19個村民小組,5519人,1591戶,耕地7600畝,水田2900畝、700畝桑園。西南季風氣候,最高氣溫32.9℃,最低氣溫-9.3℃,年平均氣溫14.7℃,年均降雨量967mm,雨量集中于夏秋兩季,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干濕分明。背山鄰壩,西高東低,半山半壩區(qū),最高海拔2289米,最低海拔1836米,西北山區(qū)群山連綿,溝壑縱橫,分布著大橋村的7000余畝林地和4000多畝旱地。山區(qū)土地多為紅土壤,土層薄、肥力差,種植以玉米、六月洋芋、小麥為主。壩區(qū)土壤為膠泥地,土層深厚,種植以水稻、蠶豆為主。326國道、南盤江南北過境,麥地溝河上接芳華鎮(zhèn)乘明村委會,建有麥地溝水庫1座和500千瓦水力發(fā)電站1座。村委會背后的面山全是石頭山和硅石山,有2個大型碎石廠,大型硅石廠1個。2006年生產商品糧、稻谷314.7萬公斤、蠶豆25萬公斤、六月洋芋100萬公斤、蠶繭8.2萬公斤、生豬1.5萬頭,經濟總收入1308萬元,人均純收入1415元。

雷達村:坐落于村委會正北方,與長湖小村相鄰,24戶,82人,耕地78畝。

白鶴堡村:位于村委會駐地東北方,與長湖沙埂村相連,依山而居,設5個村民小組,428戶,1536人,耕地1140畝。

方家埂村:村委會駐地,設4個村民小組,438戶,1602人,耕地930畝。

西坡村:村委會駐地,與馬軍堡桃園村相連,34戶,112人,耕地74畝。

王家坡村:村委會駐地西南方,依山而座,635戶,2192人,耕地1644畝。

后所村委會:

位于陸良縣東北部,南盤江東岸,東臨活水鄉(xiāng),南接漁塘村,西與大橋、長湖以南盤江隔河相望,北與洪武接壤,距縣城24公里。明初陸涼衛(wèi)下設前、后、左、右、中5所,故得名“后所”。解放前隸屬曲靖縣管轄,1958年后所屬洪武鄉(xiāng)管轄,1972年為板橋公社后所大隊,1983年改稱后所鄉(xiāng)政府,1987年改為辦事處,1999年改為后所村民委員會。轄后所、楊官營、白廟、孔家營4個自然村,1965戶,6963人,耕地4743畝,主產水稻、玉米、小麥、蠶豆。經濟作物有蠶桑,蔬菜、水果等;養(yǎng)殖業(yè)以生豬為主,馬、牛、羊居多,有農村集市1個,每逢星期一、五趕集。個體工商戶25戶,完小1所,分校辦學點2處,幼兒園1所,在校學生1100人,板橋鎮(zhèn)二中(原陸良第十二中學)座落于村委會南約2公里處,在校學生880人;村委會駐地有集體合作醫(yī)療室1個,村北有蓄水量300萬方的大壩沖水庫1座,村辦紅磚廠座落于村北部。

后所村:村委會駐地,東有延綿翠綠的群山環(huán)繞,南與漁塘村交界,西是一望無際的田野,北與洪武為鄰,設7個村民小組,1060戶,3653人,平柏公路由南至北穿村而過,交通便利,森林茂盛,有林面積10320畝。陸良十二中、村中心完小、集市均在村內。盛產玉米、馬鈴薯、水稻、蠶豆。

楊官營村:村委會駐地西北部,明初沐英征陸涼于此扎營,營官姓楊,故得名“楊官營”。218戶,836人,耕地水旱各半,主產玉米、馬鈴薯。畜牧業(yè)以生豬為主,牛、羊、雞為輔,平柏公路有東向西穿村而過,交通便利。

白廟村:村委會駐地西部,南盤江東岸,解放前因常降冰雹,建白龍廟一座,祀以免災,簡稱“白廟”,“白廟”由此得名。以自然村設村民小組,202戶,728人。經濟作物以蠶桑為主,養(yǎng)蠶農戶達185戶;養(yǎng)殖以豬、雞為主;7戶以養(yǎng)魚為主,耕地主種水稻、油菜,無旱地。

孔家營村:村委會駐地西北部。明初于此設虛營,定居后名空扎營,后演變?yōu)椤翱准覡I”。設3個村民小組,485戶,1746人,南盤江東岸聚居。經濟作物以蠶桑為主,主產水稻、蠶豆、玉米,養(yǎng)殖業(yè)以生豬、雞為主,南盤江柏油公路從村前由南向北通過。

舊州村委會:在縣城東北部13公里處,東靠河西堡,南接擺羊村,地處平壩,海拔1835米,元朝陸涼州治在舊州,故舊州作為陸涼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持續(xù)至清康熙16年,元初,回族開始定居,至明朝,漢族開始進入陸涼,逐漸成為本地主要居民,板橋第一大回汗聚居區(qū)。1951年為舊州鄉(xiāng),1956年為聯(lián)光農業(yè)合作社,1957年歸板橋鄉(xiāng)管轄,升為聯(lián)光高級農業(yè)生產合作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屬衛(wèi)星公社管轄。1960年為舊州公社,1963年為板橋區(qū)舊州公社,1972年為板橋公社舊州大隊,1983年為舊州鄉(xiāng),1987年改為板橋鎮(zhèn)舊州辦事處,1999年改為舊州村民委員會,實行村民自治。轄黎家頭村、崗子上村、舊州村、楊付村4個自然村,10個村民小組,1297戶,5080人,其中:回族365戶,1402人。耕地2762畝,其中水田1315畝,主產水稻、蠶豆。經濟作物有蔬菜、蠶桑,養(yǎng)殖業(yè)以生豬、菜牛為主。1977年開挖“人工運河”新盤江,其中舊州河道改道從丘陵地段通過,長2.5公里,平均深挖12米,最深處達14.5米,盤江公路穿村而過。舊州具有優(yōu)秀的革命傳統(tǒng),清咸豐八年(公元1858年)冬,舊州回民與尋甸河陽回-合欲起義,后與官府談判未果。咸豐九年八月,起義軍與官軍激戰(zhàn)舊州,因力量懸殊失敗。咸豐十年二月,回民與彝族起義軍聯(lián)合攻縣城,在窯上與官軍遇,戰(zhàn)敗。民國27年(公元1938年)8月,舊州小學在省工委青年部和陸良旅省同鄉(xiāng)會的配合下,組織暑期抗日救亡隊,到縣城、馬街等集鎮(zhèn)進行宣傳演出。民國28年(公元1939年)春,舊州青年學生組織抗日救亡歌詠團,到全縣各地進行巡回演出。駐地內有衛(wèi)生所1所、完小1所、清真寺2座。文化遺產有舊州小學《報恩寺常住碑》、城隍廟1座、450年樹齡銀杏1株、現(xiàn)舊州府邸護城河尚有存跡。

黎家頭村:在村委會東北方向0.5公里處,地處壩區(qū),因黎姓居多而稱為黎家頭村。148戶,558人,漢族村,耕地262.5畝,主產水稻,經濟作物有蠶桑、蔬菜,養(yǎng)殖業(yè)以生豬為主。

崗子上村:在村委會東北方向0.5公里處,地處壩區(qū),150戶,615人,回族村。耕地283畝,主產水稻、蠶豆,經濟作物有蠶桑、蔬菜,養(yǎng)殖業(yè)以菜牛為主,有清真寺1座。

舊州村:在縣城東北方向13公里處,舊州村委會和舊州農貿集市駐地。設7個村民小組,地處壩區(qū),944戶,3701人,回汗雜居區(qū),其中回族225戶,787人。耕地2122.5畝,主產水稻、蠶豆。經濟作物有蠶桑、蔬菜,養(yǎng)殖業(yè)以生豬、菜牛為主。有完小舊州小學(原報恩寺)1所,醫(yī)療室1所,清真寺1座,城隍廟1座。

楊付村:村委會以南1公里處,地處壩區(qū),55戶,220人,漢族村。耕地204畝,主產水稻、蠶豆。經濟作物有蠶桑、蔬菜,養(yǎng)殖業(yè)以生豬為主。

石壩村委會

座落在縣城北15公里,西鄰芳華,南與環(huán)城、三岔河相接,東接板橋、車馬堡村,屬半山半壩丘陵區(qū)。原屬陸良芳華區(qū),1963年劃歸板橋區(qū),由小莊子村、灣子村、蔡石壩村、鄭石壩村合并成立了石壩人民公社,1972年為石壩大隊,1987年成立石壩辦事處,1998年7月5日成立石壩村委會至今,轄4個自然村,以自然村設村民小組。有住戶1180戶,總人口4300人,總耕地面積4300畝,其中水田2300畝,旱地2000畝,農業(yè)以水稻、油菜、烤煙、洋芋為主;養(yǎng)殖業(yè)以生豬、牛、羊為主。村內有完校一所,占地面積8000平方米,在職教職員工38人;一所合作醫(yī)療所,有醫(yī)務工作人員5人。

蔡石壩村:原屬陸良縣芳華區(qū)雙河管理區(qū),1958年修建板橋河水庫,劃歸板橋區(qū)管轄。400戶,1500人,耕地1500畝。

鄭石壩村:原屬陸良縣芳華區(qū)雙河管理區(qū),1958年修建板橋河水庫,劃歸板橋區(qū)管轄。220戶,1000人,耕地1000畝。

灣子村:原屬板橋區(qū)的板橋管理區(qū)。150戶,600人,耕地600畝。

小莊子:原屬板橋區(qū)的車馬堡管理區(qū)。330戶,1200人,耕地1200畝。

車馬堡村委會:

位于板橋鎮(zhèn)政府西1公里處,包裝廠、燃料廠油路穿村而過,交通發(fā)達,壩區(qū),土壤肥沃,板橋河水庫坐落在村西邊。3302人,992戶,轄乃龍村、計官堡村和車馬堡村3個自然村,6個村民小組。耕地面積1990畝,其中水田1054畝,主產水稻、蠶豆。經濟作物有蠶桑、油菜,養(yǎng)殖業(yè)以母豬、黃牛、水牛為主,駐地有鄉(xiāng)衛(wèi)生所、完小、供銷社分店。

乃龍村:地處村委會南900米處,156戶,613人。以養(yǎng)蠶、種蔬菜為主,有汽車配件加工廠1個,油菜加工(油坊)5座。

計官堡村:地處村委會南200米處,248戶,929人。以蠶桑、養(yǎng)殖業(yè)為主。

車馬堡村:村委會駐地,478戶,1760人。以水稻、油菜為主。有油菜加工(油坊)21座,采沙、采石9戶,汽車10輛,裝機8臺,F(xiàn)在黑老坡山處由云南中科有限責任公司與本村村民孫光紅發(fā)展養(yǎng)殖業(yè),投資3500萬元,建設云南奶牛胚胎移殖繁育基地。

長湖村委會:

原名馬場湖,1953年前,又稱陸良湖,位于響水壩以下,面積約7平方公里,長年積水,地處交通要道,來往人馬常在湖邊歇息,后演變?yōu)轳R長湖,于習慣,今棄馬從長湖。地處陸良縣北部,是曲陸交界之地,距陸良縣城23公里,距曲靖市41公里。東至南盤江,南依大橋村委會,西與芳華鎮(zhèn)乘民村委會接壤,北與曲靖市麒麟?yún)^(qū)老關村委會接壤。半山半壩區(qū),海拔1857米,曲陸高速公路及326國道穿境而過,交通便捷。1949年馬長湖村屬曲靖縣潦滸區(qū)管轄,1950年前屬洪武鄉(xiāng)管理,1951年屬大橋鄉(xiāng)管理,1972年改為馬長湖大隊,1983年改為長湖鄉(xiāng),1987年改為長湖辦事處,1999年改為長湖村委會。轄馬長湖、三旗田、蘇家灣、高蒼、大小高寨,小村、沙埂、張角沖(其中馬長湖、三旗田、蘇家灣等村于1951年由曲靖縣插入陸良)共8個自然村,11個村民小組,1259戶,4552人,有耕地3216畝,其中水田2174畝,旱地1042畝,主產水稻、蠶豆。經濟作物有蠶桑、水果、林業(yè),養(yǎng)殖牛、羊、生豬。轄區(qū)內有國防工辦軍工單位模具二廠,村有衛(wèi)生所、完小、糧店、供銷社、煙站、高速公路收費站等。1997年7月15日,馬長湖大沙河決堤,淹沒農田2100畝,房屋倒塌147間。2004年使用世行貸款進行人畜飲水改造,全村吃上了自來水。

馬長湖村:原名馬場湖,1953年前,又稱陸良湖,位于響水壩以下,面積約7平方公里,長年積水,地處交通要道,來往人馬常在湖邊歇息,后演變?yōu)轳R長湖,于習慣,今棄馬從長湖。村委會駐地,設3個村民小組,海拔1857米,443戶,1513人,耕地951畝,林地3100畝,主產水稻、蠶豆。經濟作物有蠶桑、林業(yè);養(yǎng)殖牛、羊、生豬為主。

高蒼村:在村委會北部200米處,村居住在半山坡上而得名,106戶,385人,耕地306畝,主產水稻、蠶豆。經濟作物有蠶桑、林果;養(yǎng)殖以牛、羊、生豬為主。

張角沖村:距長湖村委會1200米,居住在一個山沖溝里,史一張姓在州府里做官,得名張官沖,后演變成張角沖。1965年國防辦在此建廠,以軍用產品為主。本世紀初本廠遷至曲靖。68戶,252人,耕地201畝,林地13600畝,主產水稻、蠶豆、小麥。經濟作物蠶桑、林業(yè);養(yǎng)殖以牛、羊、生豬為主。

三七田村:清朝嘉慶22年,騎兵于此駐扎,豎有三面軍旗,而得名三旗田,后演變?yōu)槿咛铩T陂L湖村西南部1100米處,125戶,443人,耕地343畝,林地1000畝,主產水稻、蠶豆。經濟作物蠶桑、林業(yè);養(yǎng)殖以牛、羊、生豬為主。

大小高寨村:因居住戶分散駐在兩個山包上而得名,1979年遷居于三七田村旁。長湖村西南部1150米處,76戶,317人,主產水稻、蠶豆。經濟作物蠶桑、林業(yè);養(yǎng)殖以牛、羊、生豬為主。

蘇家灣村:因蘇姓在此居住而得名,長湖村西南部2300米處,設2個村民小組,238戶,864人,耕地545畝,林地400畝,主產水稻、蠶豆。經濟作物蠶桑、林業(yè),養(yǎng)殖以牛、羊、生豬為主。

小村:在長湖村西南部2500米處,171戶,253人,耕地199畝,林地200畝,主產水稻、蠶豆。經濟作物蠶桑、林業(yè);養(yǎng)殖以牛、羊、生豬為主。

沙埂村:因居住在一條排山洪水沙埂而得名,長湖村西南部2500米處,132戶,518人,耕地424畝,林地200畝,主產水稻、蠶豆。經濟作物蠶桑、林業(yè);養(yǎng)殖以牛、羊、生豬為主。

武村委會概況

在縣城北部25公里處,位于326國道和曲陸高速公路東側,南盤江穿境而過,與麒麟?yún)^(qū)的越州鎮(zhèn)相鄰。國土面積18.1平方公里,海拔1840米—1890米之間,年日照2243小時,年有效積溫4473.2℃,無霜期246天,年降水量976毫米,半山區(qū)。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大將軍沐英率軍南征到陸涼,號召各部族洪武村委歸順,地名沿用明太祖朱元璋的年號,故名洪武。1950年前屬河東鄉(xiāng),1951年劃屬板橋第二區(qū)洪武鄉(xiāng),1952年改屬二區(qū)洪武鄉(xiāng),1953年至1957年改為第二區(qū)洪武鄉(xiāng),1958年10月劃屬大橋公社洪武鄉(xiāng),1960年為板橋公社洪武管理區(qū),1962年改為板橋區(qū)洪武公社,1970年改為板橋公社洪武大隊,1983年改為板橋區(qū)洪武鄉(xiāng),1988年改為板橋鎮(zhèn)洪武辦事處,1999年本改為洪武村委會。轄山底下村、響水壩村、段家莊村、小壩沖村、瓦窯沖村、大壩沖村6個自然村,18個村民小組,1657戶,6352人,耕地2601.4畝,其中水田1219.4畝,旱地1382畝,主產水稻、包谷、小麥、洋芋、蠶豆。經濟作物烤煙、辣子、中草藥,四月洋芋;養(yǎng)殖以生豬、牛、馬、羊為主;林業(yè)有天然華上松為林和人工造林桉樹,26000畝。盤江公路、326國道、曲陸高速公路穿西林而過。轄區(qū)有響水壩水庫(畜水量1840萬立方米)和大壩沖水庫(畜水量300萬立方米,通訊有移動機站3座,聯(lián)通機站1座,程控電話、光纜、有線電視也全面覆蓋全村。完小1所,3處辦學點,義務教育普及率100%,衛(wèi)生所1所。

山底下村:縣城北部25公里處,村委會駐地,半山區(qū),海拔1840米,因村坐落于山下邊,故名山底下。603戶,2387人,設6個村民小組,耕地1116畝,林地6600畝(天然林)。主產水稻、包谷、小麥、蠶豆;經濟作物烤煙、辣子;養(yǎng)殖業(yè)以養(yǎng)豬為主;個體工商戶9戶,中巴車8輛,大貨車8輛,微型小型貨車、農用車63輛,小馬車160輛(常年從事糧、豬商運活動)。有衛(wèi)生所、供銷社分店,中心完校1所,有響水壩水庫輸水干渠東干渠和蓄水300萬立方米的大壩沖水庫。鄉(xiāng)村公路連接326國道、盤江公路、曲陸高速公路。

響水壩:縣城北部26公里處,半山區(qū),海拔1840米。古時候村的北邊是條河,河內有一道天生石壩,水從壩上流下,水聲比較響,故名為響水壩。1961年在石壩上修建了現(xiàn)在的響水壩(水庫)。332戶,1185人,原耕地面積1356畝,現(xiàn)實有耕地241.4畝,修響水壩、南盤江、326國道、曲陸高等級公路等原因耕銳減,主產水稻、包谷、油菜、四月洋芋;養(yǎng)殖業(yè)以養(yǎng)豬為主,大量勞動力在盤江中澇沙、捕野生魚龍蝦、上山拾菌子和外出各地經商活動。有個體工商戶5戶,完小1所(中心辦學點),有蓄水1840萬立方的縣管響水壩水庫,村西北邊有盤江公路,326國道和響水壩收費站。

段家莊村:位于縣城北部30公里處,村委會北邊5公里處,南盤江邊,山區(qū),海拔1860米。古時候是個彝族村,取名為者黑村,后來漢到彝走,以段氏姓為主得名。260戶,977人,耕地397畝,其中水田111畝,主產水稻、包谷、小麥。經濟作物有烤煙、辣子;養(yǎng)殖業(yè)以養(yǎng)豬、牛、羊、土雞為主。有村完校辦學點1處。

小壩沖村:位于縣城北部28公里處,山區(qū),海拔1856米,村中有一小河,河上筑一小壩,得名小壩沖。58戶,225人,耕地119畝,其中水田53畝,山林2000畝。主產水稻、包谷、小麥、洋芋。經濟作物有烤煙、辣子;養(yǎng)殖業(yè)以養(yǎng)豬、牛、羊、土雞為主。

瓦窯沖村:位于縣城北部28公里處,山區(qū),海拔1870米,古時候村邊建了一座烤瓦窯得名瓦窯沖村。93戶,395人,耕地216畝,其中水田83畝,山林4000畝。主產水稻、包谷、小麥、洋芋。經濟作物烤煙、辣子;養(yǎng)殖業(yè)以養(yǎng)豬、牛、羊、土雞為主。有抽水電站2座、村建小壩塘1個(蓄水2萬立方米),村中道路水泥硬化。

大壩沖村:在縣城北部30公里處,大壩沖水庫邊,海拔1870米,村邊河內筑一壩,得名大壩沖。309戶,1183人,耕地512畝,其中水田114畝,林地9500畝。主產水稻、包谷、小麥、洋芋。經濟作物烤煙、辣子;養(yǎng)殖業(yè)以養(yǎng)豬、牛、羊、土雞為主。設有村完校辦學點,有加工房和抽水站3座,有蓄水300萬立方米水庫大壩沖水庫,水庫源頭有金線魚,系陸良著名特希有物種。

魚塘村委會:

鎮(zhèn)政府駐地東7公里處,壩區(qū),村民委員會駐湯家堡村,境內有聞名的蔣家魚塘,故名魚塘。1956年屬白塔鄉(xiāng),1960年前屬白塔鄉(xiāng)馬軍營管理區(qū),1962年前為白塔鄉(xiāng)魚塘管理區(qū),1970年前為板橋區(qū)魚塘公社,1982年前是板橋公社魚塘大隊,1987年前為板橋區(qū)魚塘鄉(xiāng),1987年后改為魚塘辦事處,1999年5月改為魚塘村民委員會,轄5個自然村,12個村民小組,1339戶,5036人。東與活水相連,西與326國道、曲陸高速公路相連。海拔1850米,溫暖濕潤,夏秋多雨,冬春干旱,降雨集中,干濕分明,年降雨量為947.5mm,陸地蒸發(fā)量在600--700mm之間,年均流量為372.9mm,年平均氣溫14.72℃,年日照時為2242.5小時,年相對濕度74%,全年無霜期249.2天。水資源豐富,水產養(yǎng)殖水面350畝,西有南盤江過境,北有響水壩、大壩沖水庫通過東干渠流經本村。現(xiàn)有耕地近萬畝,土壤主要為紅土,沙土類,有三分之一的地壤呈弱堿性,土質良好,適種性廣,主產水稻、玉米、小麥、蠶豆。經濟作物有烤煙、朝鮮薊、蔬菜等;養(yǎng)殖業(yè)以生豬、水產養(yǎng)殖為主,水產除了養(yǎng)殖常規(guī)的魚類,還養(yǎng)大閘蟹、金線魚、鰻鱺、鱸魚等名優(yōu)特魚種。個體工商戶10戶,村委會駐地有村衛(wèi)生所,完小等,村辦企業(yè)1個。

蔣家村:在村委會駐地東南部,蔣姓于此定居,故名蔣家。壩區(qū),以自然村設村民小組,133戶,519人,耕地991畝,主產水稻、玉米、小麥、蠶豆、洋芋。經濟作物以烤煙生產為主;養(yǎng)殖以生豬為主;個體工商戶1戶。

湯家堡:村委員駐地,明初,此地為軍戶耕作區(qū),軍戶姓湯,故名湯家堡。地處壩區(qū),設7個村民小組,耕地4765畝,主產水稻、玉米、蠶豆、小麥、洋芋等。經濟作物有烤煙、蔬菜、朝鮮薊;養(yǎng)殖以生豬、水產養(yǎng)殖為主。駐地村村辦企業(yè)紅磚廠1座,有供銷社魚塘購銷店,完小、衛(wèi)生所、個體工商戶7戶。

黃土寨:位于村委會駐地東北部,古名千家寨,明初,土官資姓以軍功,受賜一馬之地,土色黃,故名黃土寨,解放前是陸良縣的佛教勝地。半山區(qū),94戶,363人,耕地838畝,主產水稻、玉米、小麥、蠶豆、洋芋。經濟作物主要是烤煙、油菜、朝鮮薊;養(yǎng)殖以生豬為主。

楊家村:位于村委會駐地北部,明初楊姓隨軍于此定居,樹林茂密名家箐,后演變?yōu)榻衩。壩區(qū),以自然村設村民小組,209戶,754人。耕地1528畝,主產水稻、玉米、蠶豆、小麥、洋芋。經濟作物有烤煙、油菜、朝鮮薊;養(yǎng)殖業(yè)主要是生豬和水產養(yǎng)殖,個體工商2戶。

墎子上村:村委會駐地西南部,元初劉姓弟兄遷此定居,住地四周低洼,中間突起,故名墎子上。設2個村民小組,壩區(qū),216戶,790人,耕地1425畝,主產水稻、玉米、蠶豆、小麥、洋芋。經濟作物有烤煙、朝鮮薊、蔬菜;養(yǎng)殖以生豬和水產養(yǎng)殖為主;有魚塘小學墎子上分校1所。

馬軍營村委會:

地處板橋鎮(zhèn)東部,距縣城20公里,距鎮(zhèn)政府駐地8公里,東與龍海鄉(xiāng)雨麥紅村、沙戈村接壤,南接白塔村,西連小堡子村,北連魚塘村,是陸良縣壩區(qū)進入龍海山山區(qū)的北大門。馬軍營因明初大將軍沐英曾于此設營駐馬軍,故名。1949年1月至1952年2月,清水反霸時期,馬軍營屬白塔鄉(xiāng),1952年2月至12月,土地改革時期為馬軍營小鄉(xiāng),1953年1月至12月反復查工作時期,屬魚塘管理區(qū),1954年1月至1955年6月成立互助組,1955年6月至1956年,屬魚塘高級社,1957年至1958年屬白塔大鄉(xiāng),1959年至1961年3月屬魚塘管理區(qū),1961年4月至12月為馬軍營大隊,1962年分為馬軍營大隊、梁家大隊,1963年至1982年為馬軍營大隊,1983年至1988年成立為馬軍營鄉(xiāng),1988年至1999年7月為成立馬軍營辦事處,1999年3月為馬軍營村民委員會至今。國土面積11.61平方公里,耕地5265畝。轄資家村、梁家村、皇家村、周旗營、郭家村、高家村、尉家村、平山口等8個自然村,11個村民小組,1410戶,5043人,其中回族153人,板橋第二大回汗聚居區(qū)。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降雨量944mm,年均氣溫13.8℃,年日照2100小時,無霜期218天,海拔1875米。農業(yè)經濟以糧食、蔬菜、養(yǎng)殖、蠶桑為主,有水田2086畝,旱地以山地為主,3179畝。境內白大公路穿境而過,為響水壩、大壩沖兩個水庫灌溉區(qū)的頭水口子,南盤江老河道貫穿水田區(qū)域,2個龍?zhí),為馬軍營提供了豐富的灌溉、生活飲用水源。2002年利用世界銀行貸款建成了自來水廠,解決了人畜飲水難問題。1985年創(chuàng)辦馬軍營水泥廠(村辦集體企業(yè)),建廠初年年生產量為2萬噸,1997年發(fā)展為年生產水泥7.4萬噸,2條水泥生產線,現(xiàn)1條水泥生產線年生產水泥6萬噸,實現(xiàn)產值1200萬元,解決富余勞動力150多人。1998年引資建成真龍山泉水生活飲用水生產基地,年生產飲用山泉1500噸。村內設有衛(wèi)生所1個,醫(yī)護人員2名,設有完小1所,在校學生620人,教師29人,設幼兒園1所,在校生105人。駐村縣供銷社設有分店,主要經營農藥、化肥及日用百貨。2006年糧食產量258萬公斤,種植蔬菜600畝,出欄生豬4500頭,產蠶40噸,農村經濟總收入2780萬元,人均純收入2800元。

尉家村:地處馬軍營中心,村委會駐地,476人。相傳尉家來源于陸良九江村(現(xiàn)中樞鎮(zhèn)史家墳),后移居羅平得登1戶,曲靖東山大寨1戶。

高家村:緊臨尉家村,508人。相傳從三岔河高家分支而來,后有少數(shù)移居羅平高松樹,黑馬村等地。

郭家村:緊臨高家,214戶,727人。相傳于公元1342年從陸涼州棕樹園(現(xiàn)今菜園居民委員會)遷居該村,因姓而定名郭家村。

資家村:明初資姓于馬軍營村定居,聚成一居住點,故名資家,363戶,1381人。依山而居,背靠資家大山,山間旱龍?zhí)栋l(fā)水于明洪武年間,沐英平陸駐屯于此,以斯泉飲馬得名“馬軍泉”。

梁家村:緊連資家村,明初梁姓于此定居,故名“梁家”,572人。

皇家村;緊臨梁家村,明初皇姓遷于此,故名“皇家”,333人。

周旗營村;明初沐英征南,此為旗軍營地,旗軍官姓周,故名,250人。

平山口村:原名破山溝,其后以坡勢平緩更名平山口,依山而居,山中有一龍?zhí),位于平山口地域得名平山泉,又名真珍龍(zhí)丁;貪h聚居村,漢族643人,回族153人,以馬、楊、劉、黎姓為主。

河東堡村委會:

史有記載的河東堡村,府名為河東堡,位于板橋鎮(zhèn)東部,龍海山腳,距縣城15公里,距鎮(zhèn)政府駐地7公里,東與龍海鄉(xiāng)(原核桃村鄉(xiāng))接壤,南與三岔河鎮(zhèn)相鄰,北與白塔村相連,西靠老盤江,約2平方公里。轄河東堡、保貢村2個自然村組成,15個村民小組,1336戶,5258人,半山半壩區(qū)。耕地2680畝,其中水田1600畝,旱地1080畝。傳統(tǒng)種植水稻、蠶豆、玉米。有獨特的甜蜜白土瓜,古今之特產。是全縣小馬車之發(fā)源地,1983年至1997年,畜力車700余輛,現(xiàn)有機動車90余輛,三輪車200余輛,以交易農產品,收購廢品等發(fā)展家庭經濟。有個體私營層板廠、采石廠等。村后有山高處的小陡口水庫,山腳有龍?zhí),村西有長遠流水的老盤江,村北有中型抗旱站,村中有寶水閘塘清之綠柳。村東有一麓沙岳,形如船,氣勢磅礴,岳頭高昂,名立太極寺,流傳至今,三百余年。

河東堡村:設11個村民小組,965戶,3821人,耕地1989畝,其中水田1280畝,旱地709畝,主產水稻、玉米、蠶豆、薯類等。1983年至1997年,畜力車400余輛,現(xiàn)有機動車20余輛,三輪車200余輛,以交易農產品,收購廢品等發(fā)展家庭經濟。有個體私營層板廠、采石廠等。

保貢村:位于板橋鎮(zhèn)東邊,東鄰核桃村,南與三岔河鎮(zhèn)大凹村接壤,西連河東堡村,北與白塔村委會交匯。設4個村民小組,371戶,1437人,耕地691畝,其中水田320畝,旱地371畝,主產水稻、玉米、蠶豆、薯類等。保貢村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優(yōu)勢和土地土質優(yōu)勢,能種植出甜蜜的白土瓜,200多畝,產量畝產3噸左右。80年代畜力小馬車近300多輛,是全縣畜力車發(fā)源地,近年畜力車減少,機動車增多,全村有機動車近70多輛。村后有二龍強家的山神小廟,高山峽谷中建成蓄水量10萬方的小型水庫,村南山腳有一龍?zhí)丁?

河西堡村委會:

在縣城東北部15公里處,距板橋鎮(zhèn)政府駐地5公里,南臨三岔河鎮(zhèn)盤江及沙溝村委會,東為老盤江,故為河西,北依白塔村委會,西靠舊州村委會,地處平壩,海拔1835米。1951上屬陸良縣三區(qū),土改后劃歸二區(qū),歸舊州鄉(xiāng)管理,1956年為聯(lián)光農業(yè)合作社,1957年歸白塔鄉(xiāng)管轄,升為聯(lián)光高級農業(yè)生產合作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屬衛(wèi)星公社所管轄,該村為管理區(qū),1963年為板橋區(qū)河西堡公社,1972年為板橋公社河西堡大隊,1983年改稱河西堡鄉(xiāng),1987年改為板橋鎮(zhèn)河西堡辦事處,1999年7月4日改為河西堡村民委員會,轄麥凹村、駱家頭、殷家頭、黃家頭4個自然村、8個農業(yè)生產合作社,585戶,2301人,耕地1300畝,其中水田850畝,主產水稻、蠶豆。經濟作物有蔬菜、蠶桑,養(yǎng)殖業(yè)以母豬、仔豬和肥豬為主,駐地內有衛(wèi)生所、完小。板橋供銷社設有分店,主要經營農藥、化肥及日用百貨。

麥凹村:在村東南1公里處,老南盤江西岸,屬壩區(qū),海拔1834米,村民居住在低凹處,歷史上只能種植麥類作物,因而叫麥凹村。69戶,275人,耕地168畝,主產水稻蠶豆,經濟作物有蠶桑、蔬菜,以栽種花菜、青辣椒為主,養(yǎng)殖業(yè)以生豬為主。清朝時期因與比鄰的河西堡、州前村三村合并辦公不便,嘉慶二十三年經陸良州曲靖府批準獨立建村,現(xiàn)存嘉慶二十三年獨立永記碑。1948年舊歷六月初盤江漲大水造成江堤決口,淹沒所有農田作物,淹倒房屋。大水一直淹到陸良縣城東門外。

駱家頭村:村委會駐地,設4個村民小組,海拔1835米,以駱姓村民較多而得名;清朝嘉慶二十三年前,因居住地在舊州城東邊而得名為州前村。296戶,1214人,漢族,耕地678畝,主產水稻、蠶豆,經濟作物有蠶桑,養(yǎng)殖業(yè)以養(yǎng)豬為主,多數(shù)農戶養(yǎng)蠶。村中設有觀音寺,為清時學堂,寺中現(xiàn)有百年潑樹1株。

殷家頭村:位于村委會北部500米處,118戶,433人,耕地273畝,主產水稻、蠶豆、蔬菜,養(yǎng)殖業(yè)以生豬為主。以殷氏為主戶而得名,清時與黃家頭村合為河西堡村。

黃家頭村:位于村委會最北部700米處,102戶,379人,耕地181畝。主產水稻、蠶豆、蔬菜,養(yǎng)殖業(yè)以生豬為主,以黃氏姓為主而得名。1969年在盤江河邊建立55千瓦機組一臺的抽水電力灌溉站一座,1976年6月12日南盤江從古城南邊沙灣村子倒圩,從該村中沖入整個農田,淹沒河西堡、舊州、擺羊、盤江、沙溝、擺羊河等六個村委會的大部份農田,造成部份房屋被淹倒,1977年開挖新盤江,內澇減輕。

擺羊村委會:在陸良縣城的東北,距縣城11公里,距鎮(zhèn)政府駐地5公里,為板橋鎮(zhèn)之最南端。南連三岔河鎮(zhèn)的擺羊河村委會、舟東村委會,東接舊州村委會,有盤江公路通縣城,鄉(xiāng)村公路通中心集鎮(zhèn),海拔1875米,土改后曾劃歸舊州鄉(xiāng)管理,三個管理區(qū)時屬衛(wèi)星公社管理,1963年改為擺羊公社,1972年改為擺羊大隊,1983年改為擺羊鄉(xiāng),1987年改為擺羊辦事處,1999年改為擺羊村民委員會至今。轄六棵樹、擺羊村、小村3個自然村,9個農業(yè)合作社,18個村民小組,1972戶,6796人,耕地3059畝,其中水田1600畝。主要有糧食種植,蠶桑生產。養(yǎng)殖業(yè)以母豬、肥豬、仔豬、羊等,禽產以雞、鴨為主;蔬菜以板田洋芋為主。有1所完。2處辦學分點)、村衛(wèi)生所、供銷社分店,豬毛加工廠,七里香食品公司,面粉加工等私營企業(yè)。

小村:設3個社,6個村民小組,721戶,2512人,耕地1140畝,其中水田507畝。

擺羊村:設2個合作社,4個組,526戶,1737人,耕地783畝,其中水田563畝。

六棵樹:設8個組,725戶,2547人,耕地1136畝,其中水田530畝。